脸谱下的大明(校对)第61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19/801

  “臣钱渊拜见殿下。”
  裕王脸上早就没了泪痕,指着一旁的椅子,笑道:“坐吧,又和砺庵公闹起来了?”
  “都说臣护着宁绍台,还指着臣吃独食……”钱渊悻悻道:“殿下也知道,臣一心要开海禁,通商为开海禁之初,但绝不等于就是开海禁。”
  “不是臣自视清高,但自嘉靖三十六年镇海、宁海两处陆续设市通商,两地小吏、文员、管事……只要查实贪贿误事并存,臣一共砍下三十多枚首级。”
  “居然还有人指着臣要割地称王……”钱渊忍不住吐槽道:“臣一大家子都在京城呢!”
  “福建巡按孙丕扬就是随园士子吧?”裕王笑道:“前几日孤得信,泉州巨商先赠银两,后送珍宝,连续遭拒后又购两名扬州瘦马相赠,孙叔孝慨然回绝。”
  “叔孝兄也是嘉靖三十五年进士,有胆气,有见识,文武兼资,日后当为朝中栋梁。”钱渊苦着脸轻声道:“殿下,户部那边……”
  “问过了,内承运库没多少银子了……”裕王微微撇嘴。
  钱渊闭上嘴巴不吭声了,这里面水有点深,他不想去问,内承运库的充盈给了嘉靖帝疯狂作死的资本。
  户部太仓库倒是有银子,但大都是有用处的,镇海、宁海那边有多少银子钱渊也说的清清楚楚……所以,裕王觉得,还是委屈委屈父皇吧。
  出丧、登基,都削减开支,这笔银子让太仓库出,如今是二月,三月镇海、宁海那边的税银就能入京了。
  不过,裕王召见钱渊问的不是这方面的事,他盯着钱渊的双眼,轻声问:“内阁首辅,何人能当之?”
  钱渊的第一反应是,该死的《明史》又在胡说八道,面前这位虽然不是什么刚毅君王,但绝不是只小白兔。
第836章
纯臣?
  历史上的隆庆帝是什么脸谱?
  性情温和,明静宽仁,力行节俭,端拱寡营,躬行俭约,信重阁臣,革弊施新,但也难制阁臣倾轧。
  总的来说一句话,宽恕有余,而刚明不足者欤。
  在钱渊的印象中,隆庆帝真的是乏善可陈,执政期间除了内阁依旧混乱不堪之外,只有小规模开海禁,以及与俺答议和算得上值得一提的。
  而隆庆帝本人……一只小蜜蜂,飞在花丛中,据说是长期吃春药,混迹后宫以至于身体大损,早早病逝,并将最信任的高拱坑了个没能再次爬起来的大跟斗。
  但做皇帝的,除非是傻子,不管资质如何,那都是心里有成算的,荒诞如朱厚照,不也借八虎执掌朝纲吗?
  隆庆帝明显不是个傻子,问出的这句话暗藏深意,针对的并不是徐阶,而是高拱,更是钱渊本人。
  “高新郑有澄清天下,行新政之心,但……”钱渊低声道:“殿下登基之处,还是以稳妥为先,徐徐图之,更别说如今尚是少宗伯……总不能越过大宗伯吧?”
  今夜,内阁重臣,六部尚书再加左都御史,礼部尚书孙升是最后一个到场的,而且不管事,都让两位副手高拱、林庭机在负责诸事。
  裕王微微点头赞同,“可惜高师傅没能上位礼部尚书……不然就名正言顺了,展才继续说。”
  还要说什么……钱渊牙根痒痒,勉强笑着继续说:“内阁中,李时言敢于任事,吴阁老端谨守正,徐华亭本为内阁首辅……殿下登基之初,还是以稳为先的好。”
  裕王手指敲着桌面,看样子陷入了沉思……钱渊在一旁心里吐槽,还装的挺像一回事的!
  开玩笑,如果裕王有让李默担任内阁首辅的心思,甚至不管不顾将高拱越级再越级的提拔上来,就不会问这种话。
  显然,裕王是有暂时让徐阶总领全局的念头的,这和高拱如今地位稍低有很大关系。
  而隐藏在这句话之下的是,裕王想看看钱渊对高拱的态度。
  换句话说,裕王这是在展示他的制衡权术……只是浅显了点,在裕王府中,他用随园制衡高拱,如今他准备用徐阶来制衡李默,然后等着旧臣陆续上位。
  所以,钱渊的小心思在这几句话中也展露无遗……我依旧和高拱不对付,他一个礼部侍郎难道想直接入阁?
  高拱虽然没有在詹事府中任职,只攀附裕王,但终究走的也是储相路线,一般来说是以礼部尚书的身份入阁的……如果他高拱能入阁,那如今的礼部尚书孙升难道就不能入阁?
  而孙升虽然从不涉党争,但其长子孙鑨,次子孙铤都是随园中坚,一旦入阁,必然被隐隐视为随园依仗。
  这也是钱渊交的底……上位者不怕下属要好处,怕的是下属不要好处。
  不要好处,意味着要更多更大的好处。
  而且钱渊也想试探一二,高拱有没有可能以侍郎的身份直接入阁,要知道历史中,裕王登基后,张居正是以国子监祭酒的身份转入六部为礼部侍郎,然后立即被召入内阁为东阁大学士。
  而这一世,情形已大为不同,张居正显然是没有可能了,但高拱还是有可能的……这就要看裕王怎么想的。
  钱渊猜测,高拱想短时间内入阁,不太好说,但裕王没有立即将徐阶、李默扫地出门的念头,不然刚才不会问那句话,倒是有可能进位礼部尚书……也不知道孙升能不能占个便宜抢在前面入阁。
  不过,孙升在仕途上没什么野心,钱渊也没有这方面的心思。
  除此之外,钱渊也是在表达一个观点,虽然自己和徐阶有私怨,但绝不会因私怨而废公事。
  钱渊瞄了眼裕王,如果是嘉靖帝肯定是一眼看穿……但换成这位即将登基的隆庆帝,也不知道他听不听得懂自己这几句话隐藏的试探。
  算了,有得有失吧,和嘉靖帝打机锋挺有意思,但那位实在太难侍候,相比较而言,还是这位比较好打交道。
  总的来说,的这位确是位宽宏的君主。
  接下来,裕王就充分用行动展示了他的宽宏大方。
  “自先庄敬太子之后,孤困于府中,得高师傅辅佐,终得今日。”裕王叹道:“但今夜之事,展才主持大局,使护卫护佑,当为首功。”
  “即使不论今夜,展才入仕前便于国有功,后两度南下击倭,力挽狂澜,设市通商,解朝中用度之窘,如今只困居七品御史之位,实在是说不过去……”
  毫无疑问,这是要给好处了。
  钱渊只能起身,郑重其事的拜倒:“殿下以国士视之,臣必以国士报之。”
  “何至于此?”裕王亲手挽起钱渊,“虽为君臣,但你我长相往来,投契多年。”
  钱渊摆出一副感激涕零的表情,心里却在吐槽,这位手段有点嫩啊。
  其实这一点不仅随园众人,朝中重臣甚至高拱也都看得出来,钱渊南下大功加身,却一直不得提拔,显然是嘉靖帝特地留给儿子用的……等裕王登基,提拔钱渊,才能收拢其心。
  当时高拱一直和钱渊过不去,就有这方面的因素。
  “翰林?六部?国子监?”裕王笑道:“展才尽管挑就是。”
  钱渊挠了挠鼻子,皇帝让你挑官位……这种话还是听听就算,当成真的,那是脑子进水了。
  “殿下,当年能身登皇榜已是侥幸,国子监……呵呵,臣怕是要被监生轰下来。”钱渊干笑道:“翰林……殿下,臣斗胆猜测,高新郑日后怕是要掌翰林院事。”
  裕王忍不住笑了,高拱肯定是以礼部尚书的身份入阁,而且入阁前肯定加翰林学士兼掌翰林院事,而钱渊这句话显然是在说……我真的和高拱合不来。
  “殿下不日登基,多有大事,臣这等小事不敢劳烦殿下,六部、都察院、六科都行,实在不行……外放就是了,臣愿外放为殿下牧一府之地。”
  这句话让裕王挺贴心的,什么叫纯臣,这就是纯臣啊。
  要知道都察院、六科都是七品,而以钱渊的资历入六部,顶了天也就是个郎中,外放知府倒是能级别高点,但京官外放一般都带了贬谪意味。
第837章
初一十五
  如何安置钱渊,这对裕王来说是个难题。
  手掌东南财权,又是随园之首,虽然名义上没有入裕王府,但早年就随意出入,亦是潜邸旧臣。
  最重要的是,当年钱渊得嘉靖帝吩咐出入裕王府,给当时惶恐不安的裕王带来了一颗定心丸。
  更别说钱渊数次一语成箴……景王丧子,裕王得子。
  但钱渊资历太浅,先为庶吉士入翰林院,后为御史巡按浙江,入六部不可能提拔到六部侍郎级别的高位,更别说裕王府里还有一堆人翘首以盼。
  外放……裕王从来没考虑过,即使是丢到南京去积累资历都不愿意。
  当然了,这里面也有高拱的“功劳”,外放本就是贬谪,以钱渊的功劳难道还不能挑个好地方?
  万一钱渊挑中了宁绍台三府,或者挑中福建泉州,那内阁想将通商税银掌控手中的难度就更大了。
  其实倒是有个非常合适的路子,重入翰林走储相路线……但裕王是知道的,钱渊为和高拱和解,曾许诺不回翰林。
  在心里琢磨好一会儿,裕王隐隐有个念头,他抬头笑道:“放心就是,孤会考虑周全的。”
  “谢殿下。”
  “对了,那边何人主持?”
  钱渊微垂眼帘,“指挥佥事二人,领锦衣卫五十人。”
  “彭峰跟过去了?”
  “呃,臣不太清楚。”钱渊头垂的更低了,他不确定裕王对景王的恨意有多少,能不能容忍景王外出就藩。
  万一……这种事,自己绝不能沾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19/80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