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谱下的大明(校对)第51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12/801

  如若不是御医没辙,有必要去找民间的名医吗?
  刺骨的寒风呼啸而来,大片大片的雪花乱飞在空中,呆立在院子里的赵文华浑身上下都湿漉漉的,眼中带着一丝哀伤,心里却在庆幸不已。
  两年前在钱渊面前苦苦哀求,赵文华得到了一个似是而非的答复,但是他不敢,因为他怕。
  青壮年的赵文华一心往上爬,不惜拜严嵩为义父,一路高升到一个三甲进士能抵达的终点,六部尚书。
  而如今的赵文华年近花甲,需要考虑的是退路,如果能在徐阶正式上位之前致仕,就可能逃过一劫,毕竟对致仕官员下狠手,这是坏了规矩的。
  但他性格里的软弱让他无比畏惧严嵩严世蕃父子,特别是后者。
  他知道,想要退,别说徐党了,就是严世蕃都决不允许,一旦干出这种事,严世蕃下手只怕比徐阶更狠。
  钱渊也看中了赵文华,敏锐的发现这个老人性格中的弱点,想在严党倒下后还活着,那就要听话。
  穿越者钱渊其实记不得严嵩什么时候致仕,严世蕃什么时候被杀,但他清晰的记得,欧阳氏病逝,严世蕃归乡守孝,拉开了严党倒塌的大幕。
  这是一个阴阳差错的误会,钱渊在接到赵文华密信,得知欧阳氏从去年就开始延绵病榻时日无多,才开始筹备回京诸事。
  其实钱渊并不知道,历史中的欧阳氏又撑了两年,直到嘉靖四十年才病逝,而严党也就是那一年正式倒塌的。
  这一世,贼军袭江西,虽分宜无忧,但欧阳氏的乡梓安福县被攻破,诸多亲人惨死……
  呆立在院子中承受风吹雪洒的赵文华在心里反复盘点,应该没什么漏洞,只不过是巧合而已,谁想得到欧阳氏亲自来看军报?
  两份军报的先后顺序的确是赵文华安排的,不过着手的家人已经处理了,甚至“安福”两个字都是严世蕃亲自说出口的……
  片刻之后,拎着药箱的名医默然无声的走出来,赵文华清楚这是什么意思。
  “天意如此,怪不得你。”老迈的严嵩看着跪在脚边的赵文华,长叹道:“就算瞒着,终也有告破之日。”
  严世蕃凶狠的瞪着赵文华,满肚子的气撒出不去,厉喝道:“再去找,不信找不到更好的!”
  “义父,东楼兄,有一人或许能。”赵文华开口道。
  “谁?”
  “李时珍,湖广人,三年前得楚王荐入太医院,名气极大,但两年前弃职归乡。”赵文华轻声道:“嘉靖三十五年,钱展才十月归京,一睡不起,名医束手,就是李时珍出手相救。”
  “噢噢,想起来了,展才还曾上门拜访。”严世蕃精神一振,“人呢?”
  “此人有志编纂本草药籍,足迹遍布天下,但展才可能知晓行踪。”赵文华解释道:“展才当年相谢,除了赠银,还派人护卫,有书信来往。”
  这倒是真的,现在的李时珍被钱渊忽悠着去云贵找田七了。
  两刻钟后,赵文华出现在钱家酒楼后院,将一封书信递给了刘洪,同时口中吟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再过一刻钟,刘洪将诸事托付给才入京几日的彭峰,亲自率十名护卫在寒冬腊月趋马出城。
第684章
见闻
  正月里的镇海,热闹非凡,各种后世见不着的稀奇古怪的玩意儿粉墨登场,钱渊偶尔领着小七、小妹偷偷溜出去,也看的瞠目结舌。
  说的好听点,这是物质丰富后,群众对精神文明的需求,说的大众化一点,大伙儿口袋里的铜板都比以前多了不少。
  但和其他城市不同,镇海老城、新城,甚至城外各处,最多的还是各种新奇的食物……呃,孙铤曾经嘲笑这是钱渊带来的变化。
  虽然钱渊不肯承认,但什么钱家椒、钱氏芋、砍头黄金棒之类的到处都是。
  大年初四,在小半年后终于回到镇海的梁生、洪厚等人垂诞欲滴,说起来,钱家护卫除了训练精良、武器装备之外,最受好评的就是伙食……而这几个月来,梁生这些护卫都是吃的军粮,只能填饱肚子而已。
  出了码头,梁生嗅嗅鼻子……熟悉的味道啊,第一时间找到了熟人,在镇海钱家酒楼帮工的厨子,一口气将人家的存货全包了。
  然后,几十个护卫,左手猪蹄,右手蹄髈,啃得满嘴流油。
  “别客气啊,钱家烤蹄,镇海一绝!”
  林烃哭笑不得的接过梁生塞来的纸袋,他本就要上京赶考,这次梁生回镇海,他索性跟了过来,也顺道拜访久闻其名的钱龙泉。
  沿着路往前走,脚下是细密的石子路,人行道、车行道泾渭分明,井然有序,两边有各式各样的铺子,卖各种杂货的,摆出各式样品让行商挑选的。
  但在年节时分,更多的还是各种吃货,林烃觉得眼睛都不太够用了,关键很多都是以前没见过的,比如梁生啃完猪蹄后买来的糖葫芦。
  一路上,多有和梁生等护卫打招呼的,一个年轻人远远招手,“梁哥,怎么才回来?也不赶着回来过年。”
  “甭提了,路上事儿多。”梁生随手扔过去一包没分完的猪蹄,“老子娘接过来了?”
  “早就接来了,闲不住,还分了几亩官田……”年轻人笑着啃了口猪蹄,匆匆跑回去,拿着个包裹塞过来,“红薯干,尝尝吧,啧啧,这趟去江西,个个瘦的……”
  “那是,原来每天大鱼大肉,在江西两个多月,娘的饭都不一定吃得饱,回来得补补。”梁生顺手把包裹丢给林烃,“回头再喝酒,走了。”
  “梁哥走好。”
  林烃一手拎着包裹,另一手还捏着糖葫芦,好奇的回头看见那人左手缺了四根手指,走路也一瘸一拐。
  梁生斜眼看了眼,随口道:“前年上虞大捷,倭寇主力未动,徐海调两千倭寇猛攻上虞县城,少爷埋下伏兵,以钱家护卫为骨架,从义乌兵中选勇士,共计两百人,披铁甲,持双刃,一刻钟内横扫两千倭寇。”
  “那他?”
  “他当时是戚参将麾下的义乌兵,手刃十余倭寇,立下大功,但左手四根手指被被刀削断,右腿也受了伤,肚子上还被枪捅了个透明窟窿。”梁生嘿嘿笑道:“后来镇海设市通商,少爷这边缺人手,就把他安排在这儿管事。”
  “管事?”林烃咬着半个糖葫芦,支支吾吾的问:“设卡收银吗?”
  “怎么可能!”一旁的洪厚插嘴道:“人行道、车行道都是分开的,路上都干干净净,时不时还要查看要不要修路。”
  “那谁出银子?”
  “县衙呗。”梁生哎了声,“也不知道朝中南下查验红薯完了没。”
  林烃啃完最后个糖葫芦,摸索着从包裹里掏出几根红薯干,咬了根嚼嚼,甜丝丝的……然后一根接一根,一根接一根。
  “梁生!”
  不远处传来喝声,两三骑士趋马而来,为首者身着官袍,腰间佩刀。
  “那是谁?”
  “待会儿闭嘴……那是宁波推官吴鼎庵。”
  “噢噢,知道知道。”林烃掏红薯干的手停住了,他的确知道这个人。
  两浙战事延绵多年,而福建倭乱后,有作为的文武将官大都是从两浙调来的,因此带来了很多浙江战事的消息。
  其中吴成器是个特殊人物,因为他不是武将,而是文官,而且是个没有功名的文官。
  曾有人指责吴成器因出身徽州得总督胡汝贞重用,但福建巡抚吴百朋赞此人文武兼资,国之干才。
  林烃仔细打量翻身下马的吴成器,他记得就是刚才梁生提到的上虞大捷的两百甲士,领头的就是吴成器。
  吴成器在升任台州推官之前,一直在胡汝贞身边统管亲兵,和王义、杨文、梁生、张三这些钱家护卫的头目都非常熟悉。
  随意聊了几句,吴成器爽朗的笑声传来,伴随着梁生的连连点头。
  “别提了,从小年夜一直忙到现在。”吴成器看了眼梁生身后的林烃,皱皱眉但没问什么,只说:“快回去吧,龙泉公还说年前能回来呢。”
  一行人沿着路入了老城的南城门,林烃忍不住低声问:“真的亩产二十石?”
  镇海有奇物,可代五谷,耐旱易活,亩产二十石,此事虽然没有官方消息,但私下早就在东南传开,林烃在闽县也几度听闻此事。
  “户部侍郎、都察院御史、六科给事中均南下查验。”梁生小声将刚刚听到的消息说了一遍,“亩产约莫十二石到十七石,据说和季节有关,户部准备在各地试种……喏,就是你手中那个。”
  林烃一愣,看了眼怀中包裹里的红薯干,梁生抓了两把,嚼了根笑道:“味道还真不错,有嚼劲。”
  老城比新城约略拥挤一些,但人流量少的多,护卫们排成整齐的队列向西而去,路边的商家、行商一眼就能认出这是钱家护卫,倒是身着儒衫的林烃比较扎眼。
  远远看见钱宅,梁生侧头小声说:“真的不打算去随园住?”
  “父兄均在京中,如何能他居?”
  “镇海知县孙文和,其父当年是吏部侍郎,高中进士后,孙文和与其兄孙文峰均常驻随园。”
  林烃笑了笑没说话,这种事是不能随随便便做决定的,虽然他还年轻,但也曾听李默提起过,如今的随园代表着什么,再说了,还没见过这位钱龙泉呢。
  就在林烃胡思乱想的时候,尚未等梁生招呼门房,三声鼓响,眼前的钱宅中门大开,一位身着青衫的青年男子缓步而出。
  林烃心里大讶,福建巡抚吴百朋曾拜访林家,但也没开中门,松江钱氏在东南名望不比闽县林家差多少,如今更出了位名扬天下的钱龙泉,如此人家,却贸然而开中门……这是非常隆重的礼节。
  “少爷。”
  梁生并四十余名护卫齐齐单膝下跪,但随即起身,林烃悄然走到侧面,回想起途中梁生说起,自家少爷不喜跪礼。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12/80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