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谱下的大明(校对)第42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5/801

  谭氏皱眉不展,叹息道:“之前还担心的很,还怕他们……”
  “是啊,真怕战场上碰到。”黄氏气道:“去年就见了面,居然瞒着我们不说。”
  小妹无语的看着这对婆媳一句接一句的发牢骚,最后忍不住打断道:“母亲,大嫂,听清了吗?是对谁都不能泄露!”
  谭氏一愣,“你叔父、叔母远在京城,这等事自然不会写在纸上……”
  倒是黄氏反应过来了,“小妹……你指的是她?”
  “嗯,不能让二嫂知道。”
  被钱渊暗地里提点过的小妹低声道:“这是二哥的意思……五天前,二哥突然帮忙在城西买下几栋宅院作为诊所,这几日二嫂白日都在外间。”
  顿了顿,小妹补充道:“后院中,正屋才有路通向园子,二哥二嫂那边可是死路。”
  想到这,小妹突然脑海中灵光一闪,疾步出门,没走几步就看见不远处正凝神看向屋后的钱渊的身影。
  屋后有一座小小院落,还有仆妇、丫鬟的住所,再过去是另一条街道的宅子,和钱宅背靠背。
  小妹这时候才反应过来,为什么之前钱渊说自己干的不错……如果能拿下那处宅子,父亲、大哥住进去,几乎每日都能见面。
  看妹妹走过来,钱渊笑着收回视线,低声道:“别急,再等等。”
  隔壁那条街的宅子都是镇海周家的。
  钱渊在心里想,那日自己琢磨周复类当年的金宏,比起来,这几处宅子没办法和杭州食园相提并论,不过,却是送上门的美食,不吃白不吃!
第570章
取死之道
  宁波府的府治是鄞县,但自从唐顺之调任宁波知府后,虽然府治不变,但府衙一直设在镇海县。
  好吧,事实上,唐顺之这几个月来,还没回过鄞县,只让其他官员暂代职责,也没接受前任知府留下的幕僚,甚至都没调府衙六房的文员、吏员来镇海。
  位于镇海县的临时府衙主持通商大事,而唐顺之这个拧巴的老头,也没调用镇海县衙的小吏,而是通过自己的人脉召来大批人手,也通过钱渊调集来部分人手,其中有两个因伤退出的钱家护卫,还有几个吏部致仕的十三清吏司的文员、小吏。
  唐顺之本人清廉如水,但也懂的水至清无鱼的道理,并不禁下属的灰色收入,当然了,这和如今通商诸事不多,都要他本人点头的缘故。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府衙诸人全都是外人,但有的消息还是能透出来的。
  在汪直公然拜访钱宅的第二天,周复立即洒出大笔的银子,终于得到了一些消息。
  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到家中,周复心情烦闷的挥手让下人退下。
  “今天又多了好几家。”周复疲惫的坐下,揉着眉心道:“鄞县刘举人也上了黑名单,另外还有三四家。”
  在座的还有三人,周复的弟弟周丰,余姚张家的张普,松浦赵家的赵四方,三家都是依附奉化吴家的海商。
  赵四方就低声说:“刚听闻,慈溪袁家、赵家也倒霉了?”
  “这事儿我知道。”周丰苦笑道:“昨日袁家找了赵家,邀钱展才赴宴说合,啧啧,好吧,不仅没成,赵家也被拉下水了!”
  “嗯。”周复点点头,“但咱们不能和他们比……钱展才在京中根脚深,谁知道是不是京中有事。”
  “一个翰林侍读学士,一个工部尚书……都不在他眼里,何况我们这些土货?!”张普冷道:“看来是真没办法了。”
  “倒是听到个消息。”赵四方犹豫了下才说:“好像唐知府因咱们聚拢货物不满……”
  这话说的比较婉转,实际上,这几家都不是什么好鸟,收货自然用的都是些阴损手段,就在两个多月前,还在码头因为棉布闹出一条人命。
  实际上,这正是最初钱渊提议,唐顺之勉强点头的理由,这几家海商收集货物预备出海无妨,但聚拢货物意欲定价,这是无论钱渊还是唐顺之都无法接受的。
  将海关控制在自己手里而不是由汪直在掌控,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定价权。
  “不用想了,刚刚探得消息,钱家八成在海贸也插了一手。”周复低声道:“早闻钱展才和汪五峰和睦,没想到……”
  钱渊和汪直关系不错,这是很多人都看得到的,两个人也并不避讳此事。
  “黑眼珠见不得白银子!”周丰苦笑道:“钱展才以击倭闻名天下……难道汪五峰竟然不算倭寇?”
  到现在已经将近三个月了,这八家的船队还是被府衙拒绝出海,而且有正当理由……都没正式的出海律法,理由正不正当,自然是唐顺之一口断定的。
  钱渊起意邀汪直上门,主要目的在于父亲和大哥,但也顺带着刺激了下周家。
  汪直的拜会给了周复沉重一击,让他不得不想到最残酷的可能……钱渊和汪直不是普通关系,而是同盟,甚至钱渊和当年沿海不少官员一样,在汪直的生意中是有利益分成的。
  在这种情况下,很可能是汪直借钱渊出手,将他们这些当年依附吴家,和汪直一脉不合的海商排斥在外。
  如果是这样,周家几乎没有可能打通关节,钱渊那个王八蛋收了多少银子,连宅子都收了,到现在也没个准话,而唐顺之……更不好打交道,人家连银子都不肯收!
  想到这,周复、周丰两兄弟长吁短叹,愁眉不展。
  和大部分借助海贸一跃而起的大户一样,周家出身不算好,周复的爷爷只不过是个渔民,生了九个儿子,活到成年的只有两个。
  其实从明初开始,走私在宁波府就屡禁不止,周复的父亲在走投无路,不玩命只能饿死的情况下投身海贸,虽然赚了些银子养家,但也不过只是个伙计。
  但周家真正成为大户,还是在周复手上完成的,嘉靖二十五年,当时才二十多岁的周复因好勇斗狠聚拢起一批人手,用各种手段抢来三艘海船,冒险出海贩货,只两次,就闯下一片基业。
  之后朱纨禁海,捕杀海商,周家侥幸逃过一劫,在朱纨自杀之后,周复有意在双屿重设商市,结果因此和在沥港自立门户的汪直起隙。
  付出三条人命代价后,周复选择了退缩,并依附于拥有大量海船的奉化吴家。
  吴家是世代从象山港一带走私出海,势力不小,当然了,无论如何也不能和麾下数以千计的五峰船主抗衡。
  和周复一样依附吴家的还有不少,大都是近十几年因海贸兴起的家族,此次东南选镇海侯涛山通商,已经偃旗息鼓好些年的这些海商无不蠢蠢欲动。
  “汪五峰,汪五峰!”周复咬牙切齿,如今通商数月,这厮居然使手段让自己这些当年敌家至今没有一艘船出海。
  呃,这就叫,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汪直要听见这句话,得气得吐血,笑的直打跌……当时钱展才那厮提出的第一个条件就是,通商必掌控于官府手中,你汪五峰想都别想!
  “怎么办?”周丰急的满脸通红,“压在仓里的货太多了,如果就在宁波府往外丢,前前后后至少要损失三成!”
  早在六月,汪直刚刚从沥港亲身赴镇海,周家、赵家、张家这些当年的同盟就开始增设人手,重新组织商业网络,而且联成一个整体,同进同退。
  虽然用了不少阴损手段,但也花费了大批银子,之前几年,每一家都是在吃老本,而且还被逼着捐银抗倭,压箱底的银子被压在货物上,结果船只几个月都没能出海,这让他们实在无法承受。
  赵四方试探问:“去奉化?”
  “不去奉化怎么办?”张普无奈道:“咱们手上的海船都是在府衙登记过的,就算借给别人,也出不了海……总不能走杭州,再到嘉兴那边出海吧?”
  “不可能!”周复摇头道:“其他地方出海……这几个月有过先例,乍浦、海盐还有台州的宁海、太平等处都被官军扣下了,能轻松出海的只有两处,一是松江,二是象山。”
  “那只能走象山港了。”
  此时此刻,府衙内,唐顺之看着对面泰然自若的钱渊,问出同样的问题。
  “你是逼他们出海?”
  “是。”
  “你到底想做什么?”
  钱渊抬起头,目光冷若冰霜,锐似利剑,“他们有取死之道。”
第571章
京中诸事
  已经是十月下旬,今年的光景还算不错,俺答难得消停了一年,没有率军南下劫掠,西北各处都无战事。
  东南倭乱虽然至今没有彻底平息,徐海首级被送上京,麾下数以千计的倭寇消亡殆尽,而汪直率众归降,但时不时传来军报,东南出身的官员总是悬着心。
  所以,浙江会馆向来是最热闹的,很多东南官员还有商贾,都会来此探听消息,其间不乏高官。
  比如今天,工部尚书赵文华在浙江会馆门口撞见了袁炜,两人相视苦笑,他们倒不担心乡梓遭灾,而是接到消息,袁家和赵家的船队都被严谨出海。
  同为慈溪人,同乡中的同乡,但赵文华攀附严嵩上位,袁炜以青词见宠嘉靖帝,两人走的不是一条路,平日虽有往来,但只是碍于同乡名义而已。
  “梅村公,这次实在是……”袁炜想想就来气,“不过请贤侄去说合,那厮居然连赵家都扣下了!”
  袁炜的弟弟找到赵文华长子,去找钱渊说合,好吧,赵家的船队也被扣下了。
  赵文华咂咂嘴,难道你不知道那厮是个什么样的狠角色?
  赵文华在心里也大骂……不过骂的自家的儿子,真是自以为是,居然跳出来说合……我这个老子在他面前都没什么分量!
  说了几句客套话后袁炜转身离去,赵文华也上轿回了工部,现在他满脑袋都是木头,木头,木头!
  已经大半年了,三大殿还是一片废墟,合用的巨木基本上……没着没落,看这架势,别说明年了,就是三四年都修不起来!
  原因很简单,嘉靖帝好面子啊,下令工部挑选合用巨木,而且还得是楠木,工部原本是想三木合一代替,再以杉木代楠木,但嘉靖帝毫不客气的将赵文华叫进西苑大骂一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5/80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