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帝成长计划(校对)第50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09/530

  但还是那句话:毕竟是西元前的‘先进制度’,对于从后世而来的刘弘而言,如此‘先进’的制度,也还是有不少局限性和弊端的。
  首当其冲的,就是监管系统的缺失。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在张苍的审计制度当中,中央对地方县级官府的情况掌控,主要来源于每年一度的上计。
  通过县级地方官府上计时的数据,中央给出相应的奖赏和惩罚。
  但这其中,有一个是十分明显的漏洞。
  ——如何确定地方报上来的情况是真是假?
  就好比某个县,人口、户口爆减,开荒、水利工作毫无进展,秋收大跳水,税收直接腰斩。
  如果这样的情况被如实报到中央,那这个县令就算不死,恐怕也要脱层皮。
  那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县令可能做出什么事,来规避审计的风险?
  答案很简单:作假!
  人口、户口虚报,开荒、水利虚报,甚至大搞形象工程,以提高在百姓眼中的风评。
  至于税收,则很可能会被加摊到百姓头上。
  比如说:某县实际户口一万,审计却虚报到了三万,那为了收齐三万户人所该上缴的农水,此地的税收很可能会变成原来的三倍!
  而对于这样的情况,中央很可能会毫不知情!
  至于御史大夫属衙派出的采风团,也有的是文章可以做。
  ——公费旅游性质的考察团,实在是最容易收买的群体了。
  这样一来,各地县级官府在审计当中的汇报真实性,就需要通过另外的手段来保证。
  刘弘有了这一点考虑,张苍才会在第三版草案拿出后的第三天,拿出刘弘眼前的这份第四版草案。
  刘弘的目光也跳过了先前确定的部分,直接落到了竹简末尾处。
  “审计次年春,以御史大夫遣御史采风,另以陛下亲命刺史随行,以验审计之虚实……”
  低声念出张苍写在竹简末尾的‘方案’,刘弘的嘴角微微翘起,目光中,也带上了一丝不怀好意。
  “北平侯所言之采风御史,恐与过往之采风团如出一辙啊……”
  “及刺史之制,朕亦不愿轻启。”
  不着痕迹的否决了张苍的解决方案,刘弘眼睛悄然一眯,终于图穷匕见。
  “既北平侯无人可用,何不以省御刺史相辅?”
  “当知省御卫,依乃御史大夫之属啊?”
  
第0415章
雕版印刷
  做皇帝也有两个年头了,刘弘对于这个职业,还是有了一定的心得。
  现在,如果有人问刘弘:做一个好皇帝,最重要的是什么?那刘弘的回答,几乎不可能会有第二种答案。
  ——制衡!
  说简单点,就是凡事儿留一手,遇人多留个心眼。
  拿朝堂的权柄制衡来说,封建时代绝大多数时候的皇帝,都会选择以军功集团、文官集团、外戚三方互相制衡。
  由外戚掌控核心兵权,来防止军功集团坐大;由文官掌控朝堂议论,制衡‘不修私德’的外戚,再由军功武将,以类似‘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的方式制衡文官。
  在通常情况下,华夏封建政权只要保证这三方势力斗而不破,就能保证政权的安稳。
  而封建王朝的崩塌,也大半是由于这三方势力失衡。
  ——两汉覆灭是外戚势力太过庞大,魏晋隋唐的乱相是武夫集团过于强势,大怂大萌,则是由于文官将武官集团压制太狠,外戚则被皇帝连带着,让文官集团关进了囚笼。
  三方割据的势力变成一家独大,这才有的大怂年年月月岁币不绝,明皇登基必用太监。
  作为一个志向远大的皇帝,刘弘自然也希望能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形成三方对峙,又谁都奈何不了谁的局面。
  但在如今的汉室初,要想让文官、武夫、外戚三方互相制衡,难度实在是有些太大了……
  在处于封建军果主意余晖的汉室,武夫的地位不可撼动!
  而文官集团势力,如今还十分薄弱,再加上刘弘对儒家的排斥,就使得文官集团很难在朝堂具备战斗力。
  至于外戚,那更是刘弘心里的痛……
  ——满打满算,刘弘至今也才不过六七家外戚,母族的助力几近于无,亲戚里能掌兵的更是一个都没有!
  原本应该成为母族助力的吕、张两家外戚,一个把自己作死了一整本户口本,另一个则男丁不丰。
  文官势弱,外戚不丰,刘弘的注意力自然而然,也就和历史上的历代君王一样,转移到了另外一个群体身上。
  ——宦官。
  需得一提的是,对于后世为多数人所认同的‘后宫、外戚不得干政’‘宦官不得干政’的说法,刘弘可谓是嗤之以鼻。
  说到底,无论是文官武将,还是外戚宦官,本质终归还是帝王制衡所用的旗子而已。
  毕竟相比起桀骜不驯、政治觉悟普遍低下的武将,以及开口闭口圣人如何如何,暗地里男盗女娼的文官,外戚和宦官更忠诚于皇帝,对皇帝而言更为可靠。
  至于历史上,封建王朝为什么总会向文官主政的方向发展,则是因为:比起手握兵权的武夫,身份尊贵的外戚,以及日夜伺候在皇帝身边的宦官,文官所能造成的恶劣结果,相对不会太过糟糕。
  ——毕竟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嘛……
  武夫可能仗着兵权拥兵自重,外戚可能凭着身份动辄废立,宦官则出于生理原因造成的心理缺陷,往往会比较偏激。
  与这几个群体相比,整天之乎者也,满口仁义道德的文官士大夫,显然更容易掌控。
  文官掌控的朝堂,也更容易被能力不怎么样的帝王轻松掌控住局面。
  现如今,汉室武夫阶级位高权重,但终归是在缓缓下降;外戚虽然还靠不太住,但东宫太后外加汉室‘以孝治国’的国策,也勉强能起到外戚的作用。
  正所谓椅凳最少三条腿,对格局的制衡,也起码需要三方互相制衡。
  如今武夫有了,外戚也有了,这第三方势力,刘弘选的便是宦官。
  原因也很简单:一来文官掌政,几乎只能仰仗‘人多势众’的儒家来完成,可即便刘弘撇开个人情感上的厌恶,此时的汉室,也不符合儒家进入朝堂的时代背景。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文官集团逐渐发育起来,成为汉室政坛‘三足鼎立’其中的一方,起码也得是五十年后,刘弘的继任者临朝。
  在这种情况下,先选一个可堪一用的群体作为过渡,也算是顺理成章的事。
  ——历史上,以宦官作为制衡工具的皇帝,几乎不比看不透生死的修仙者少到哪里去。
  这二来,便是刘弘的一点点私心了。
  特务政治,用过的人都说好!
  相较于独立性更强的文官、武夫,宦官群体对皇权的依赖性,显然高了不止百八十条街。
  毫不夸张的说:东方朔那句‘用之则为龙,不用则为虫’,其实放到宦官群体身上才是最合适的!
  武夫势大,皇帝就算想要杯酒释兵权,也终归需要费些功夫;文官乱政,也是一幢麻烦至极的事。
  但如果是宦官出了问题,那无论皇帝有多么草包,也还是能一语定其去留,乃至于生死!
  忠心、可靠,能力够用,又不可能形成尾大不掉的麻烦,这样一个群体,没有任何一个皇帝能抵挡住诱惑!
  很显然,刘弘也是其中之一……
  审计一事,刘弘希望形成丞相、御史大夫、省御卫三方互相制衡、监督的局面,理论上也十分具有可操作性。
  御史大夫和丞相之间,本来就是天生的政敌,这两方几乎不可能出现同流合污的可能性。
  而宦官群体除了忠心、可靠等方面之外,最让皇帝‘爱不释手’的,便是普世价值对宦官群体的排斥!
  当全世界都看不起宦官,只有皇帝任用宦官,甚至赐予荣华富贵时,宦官群体对君王的忠诚,几乎是上不封顶的!
  普世价值的排斥,也同样会造成在审计一事中,丞相府、御史大夫也会对省御卫报以鄙夷。
  除此之外,刘弘还曾为今天的形成丞相、御史大夫、省御卫三足鼎立,提前埋下一颗种子。
  ——在丞相府、石渠阁的行政档案当中,省御卫至今都还靠挂在御史大夫门下!
  在‘御史大夫太监分署’面前,丞相府的敌意,足以保证省御卫会在审计制度的推行中用尽全力,而不是跟丞相府眉来眼去,互相包庇。
  至于被刘弘摆了一道的御史大夫,也不会因为和省御卫之间的挂靠关系,就对省御卫有什么好脸色。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09/5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