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帝成长计划(校对)第50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00/530

  “本王推算,如果汉人明天还这般耗费箭羽,那到了后天,马邑城就见不攻自破!”
  言罢,且居便对呼奢稍一点头,便退出了呼奢的王帐。
  但在几日之后,且居和呼奢都发现:自己非但错了,而且还错的非常离谱。
  马邑战役爆发第一天,汉军共计消耗箭羽七万四千余支;第二天十一万支,第三天,等折兰部发起全力攻击时,更是达到了骇人的十八万九千余支!
  当呼奢和且居对此感到困惑不已时,马邑战役爆发第五日,一支三棱箭矢从马邑城头射下,彻底宣告了马邑保卫战的结束。
  ——马邑城,已经不再可能被攻破!
  ……
  在呼奢和且居在营地盘算明日的攻城之事时,四十里外的马邑城内,大将军柴武正行走在北城墙之上,查看着将士们的伤亡状况。
  待详细的统计数据出炉,柴武的心,也不由有一丝揪痛起来。
  “短短三个时辰……”
  放在后世,三个时辰,大概就是两场足球赛的功夫。
  但在这三个时辰当中,汉军部署在马邑北城墙上的守备力量,光是阵亡者,就有接近一千三百人!
  而北墙四千将士当中,剩余的那两千七百人,也有将近一半负伤。
  虽然阵亡的一千三百人,绝大多数都是从关中征召的青壮,羽林军材官校尉两千将士的阵亡人数不到一百,但这样的伤亡数字,也足够惊人。
  ——汉室上一次承受这种程度的伤亡,是在什么时候?
  答案是:楚汉彭城之战!
  就连二十二年前,那一场发生在太祖高皇帝刘邦,与匈奴单于挛鞮冒顿之间的平城战役,长达七天七夜的白登之围,汉军的阵亡数量也不过数百人。
  至于战后统计的巨大上万,更多是汉军将士在白登山被冻死、饿死数千,冻伤导致截肢着上万。
  在正面交锋中,阵亡正规部队士卒上千人,这是过去二十多年当中,汉室在匈奴人手下蒙受的最大损失!
  但多年来的经验,以及一次次惨烈战争的磨砺,已经让柴武对于阵亡这种冰冷的话题,很难再有太大的情绪波动了。
  ——因为这一千三百汉军将士的阵亡,是值得的!
  凭借着一千三百人,汉室在保证了马邑城墙不失的前提下,将匈奴先锋四万余人,全部围在了武州塞和马邑之间,这道长约一百三十里,宽不超过五十里的狭小区域!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四万匈奴人当中,起码要有三万以上,无法安全回到草原去了……
  “棘蒲侯。”
  正当柴武遐想着那美妙的未来时,身后传来的一声轻呼,将柴武飞散的心绪拉回现实。
  “舒校尉?”
  略有些诧异的回过头,柴武沉默片刻,终是稍叹一口气,拍了拍舒駿的肩头。
  “今日一战,材官诸将士,劳苦功高!”
  “待回转长安,老夫必以此间之事禀告陛下,为材官诸将士请功!”
  今天的战斗,几乎可以说:九成以上的功劳,都在材官校尉两千将士身上!
  
第0409章
遂营之力
  在一场淅淅沥沥的秋雨当中,马邑战役的第一日,便随着阴沉下来的天色而告一段落。
  对于夜晚,汉匈双方都颇有默契的选择放弃,分别在各自阵营养精蓄锐,为明日的战斗做着准备。
  倒也不是说,双方真如春秋时期的君子们一样,莫名其妙讲起了‘战场礼仪’,而是现实因素的考虑。
  匈奴作为有史料记载之后,最早出现的草原统一政权,几乎具备了草原游牧民族所有的先天性劣势。
  包括攻城能力的不足、政权中央集权程度底下,以及,民众体内各式微量元素的欠缺。
  在大约两千年后的满清,西方列强的军舰还没有驶入华夏内陆河流之前,清廷官员听说西方列强准备入侵华夏时,绝大多数人都不以为然。
  究其原因,最为主要的一点,便是清廷官员认为:黄发碧眼的西方人,是绝对离不开华夏故土所产出的茶叶的;一旦离了茶叶,西方人就会拉不出奥利给。
  为了避免清廷阻断对西方的茶叶供应,西方人必然不敢入侵华夏。
  虽然在后世看来,这样的看法十分愚蠢和片面,但正所谓空穴未必无风——清廷官员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显然是有一定的事实依据的。
  这里的依据便是:从西汉时期,草原游牧民族开始成为贯彻华夏整个封建王朝的心腹大患之后,茶叶,始终占据着中原‘出口’草原的最大宗外贸货物,且没有之一!
  从西汉时期的匈奴,到东汉时期的五胡;从隋唐时期的突厥,到宋明时期的蒙古……
  草原游牧民族的民族主体在改变,政治体制在改变,战斗方式也在改变。
  甚至就连草原游牧民族的信仰,也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但在前后近两千年的华夏封建史中,游牧民族始终未曾改变的一个特征,便是对中原地区所产出的茶叶,始终保持着永远供不应求的需求。
  就拿此时统治草原的匈奴来说:挛堤氏王族人均寿命不足四十岁,每四个成年的挛堤氏王族,便有一人死于肠胃疾病(便秘)。
  就这,还是因为汉室建立之后,长时间坚持和亲政策,将一批又一批的茶叶送出长城,作为怎送给匈奴单于礼物。
  如果连这点茶叶都没有,匈奴王族能活到40?
  如今的匈奴单于挛堤冒顿,能活到这年过花甲(60)的年纪?
  看看匈奴底层,那些从二十多岁开始显露老态,三十岁就被部族赶到野外自身自灭的普通牧民,就能看出这个问题的答案。
  茶叶,自然是草原民族‘赖以生存’的重要物品,但除此之外,匈奴人缺少的东西,也绝非两个手能数的过来的。
  准确的说,匈奴人除了不缺牛羊牧畜之外,几乎什么都缺!
  这也是匈奴人如此热衷于南下入侵,哪怕拼着消耗部族军事力量,也要掠夺汉室边墙的原因。
  ——对于匈奴人而言,每一个汉人家庭,那都是能爆一身极品紫装的大boss!
  从汉人家庭搜刮出来的布匹、盐巴、茶叶、草药,甚至于只是中原再常见不过的青铜器、陶器,在草原都是绝对稀缺的稀罕物件。
  匈奴人南下掠夺的心态,颇有些乞丐潜入状元府的意味——不管偷到什么,都是大赚!
  这也能从侧面说明,匈奴除肉类、奶类之外的生活物资,稀缺到了怎样的地步。
  而各式物资的稀缺,对匈奴底层民众带来的最大影响,便是单一的食品来源,导致的各类微量元素、营养元素失衡。
  如果说对匈奴的男人而言,便秘是最恐怖的不治之症,那对于匈奴女人而言,便是生育时所经历的鬼门关。
  众所周知,匈奴每五个顺利出生的因幼儿,平均只有一个能活到成年。
  但没人知道的:在匈奴,每三个妇女生育,便平均会有一人落得的母子双王的下场。
  在原本的历史上,匈奴妇女的生育危险问题,一直到东汉时期,长期居住于后世大兴安林一带的鲜卑部,将‘贝壳鱼类汤’带入草原,而得到大幅度解决。
  除了植物纤维缺失导致的便秘,以及微量元素缺失导致的生育危险外,排在匈奴人‘生理缺陷’排名第三位的,便是普遍性的夜盲症。
  匈奴‘月满而击,月亏则退’的作战习惯,也有部分原因,是因为匈奴战士普遍存在的夜盲症。
  ——圆月高挂,匈奴战士确实会感到心安,但并不全是因为所谓的‘月神’,而是因为月光照耀大地,让患有夜盲症的匈奴战士能够看清前方,而不是在黑暗、恐惧中摸索。
  这一点,也意味着在草原,起码在匈奴,基本很少会发生‘夜袭’的状况。
  反观汉室,倒是经历战国时期的战争演变,具备了相当娴熟的野战技能。
  ——‘挑灯夜战’之典故虽然出自几百年后的汉末三国时期,但夜袭战,也早就被华夏某一位孙姓兵家大师给发明了出来。
  但同样的:在面对匈奴人的时候,汉室也基本不会选择夜袭。
  原因很简单——风险太大。
  想想也知道,以步兵对骑兵发动夜袭,就算是敌人没有防备,也很难取得太好的效果。
  一旦敌人反应过来,军卒上马列阵,那本方的夜袭部队,就大概率会在远离本方阵营的野外全军覆没。
  还是那句话——在具备一支万人规模的骑兵部队之前,汉室在面对匈奴骑兵集群时,还是需要依托城邑、关隘进行作战。
  如此一来,马邑城内外,汉匈双方出奇默契的同时放弃夜战,也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但与暂时‘两相安好’的马邑不同,在天彻底黑下来的那一刻,汉军东路郦寄、周灶所部,终于出现在了武州塞附近……
  ……
  “嘿,果然如此。”
  “匈奴人还真以为,武州乃远离战阵之十全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00/5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