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帝成长计划(校对)第47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70/530

  在听到田叔‘每个大匠六天才能造出一枚这样的三棱箭头’时,自己又是多么的淡疼。
  但刘弘非常肯定的是:当时见到的那枚三棱箭头,和眼前这枚完全不一样!
  那枚由少府匠人徒手敲出的三棱箭头,几乎是在一块完整的青铜块上,一下下敲出来的!
  最终得出的成品,也是坚固的整体。
  而现在,刘弘手上拿着的这枚‘新式’三棱箭头,则根本不是一个整体!
  整个箭头的三片棱刃,似乎是由三片几乎完全相同的半刃,按三棱箭头的形状拼接在一起。
  在箭头与木制箭身的交汇处,还能看见三片半刃的尾部融连在一起,而后被锉刀简单打磨平滑的痕迹。
  而在三片半刃的接连处,都均匀留出了一条细长的缝隙,乍一看像是贴合不够紧密,实际上却能完全起到放血槽的作用!
  想到这里,刘弘便暗自点了点头。
  ——早在将三棱箭头的打造任务派发给少府时,刘弘也头疼过三棱箭头的粮产问题。
  模具浇筑的铸造方式,还是刘弘最先提出,并被少府用于实验。
  但最终,实验却得出了‘三棱箭头的模具无法第二次使用’的结论,刘弘便也只好拍拍手,将此事扔给少府的专业人士们。
  甚至可以说:在来到少府,亲眼看到田叔奉上的那支三棱箭之前,刘弘心里都已经断定此次马邑之战,根本无法用三棱箭头的。
  但现在看来,还是刘弘小看了古人,尤其是古代工匠的智慧。
  ——既然整体倒模不行,就分成几个部分在倒模!
  如此具有智慧的制作方式,即便是在刘弘这个后世人看来,也是相当震撼。
  “嗯,不错。”
  在仔细观察过这枚分模块倒模,而后融连在一起形成整体的三棱箭头之后,刘弘对三棱箭头的事已经放下了心。
  这样的制造方式之下,二十万支三棱箭头,对汉少府而言虽谈不上轻松写意,但也算不上什么太困难的任务。
  自然而然,刘弘对田叔‘不专心造三棱箭头’的怒火,也消散了大半。
  想到这里,刘弘便稍暖了暖面色,目光却依旧带着一丝凝重。
  “三棱箭铸造之事既有着落,少府便当全力敢制,不必再制锥形箭。”
  既然三棱箭头的制造速度得到了解决,那刘弘想的自然是抓紧制造,尽快将箭头发配至马邑前线。
  ——从秦时开始,箭头-箭身分别铸造,而后组合的方式就已经出现;等三棱箭头都造好,可以直接送到前线,让将士们随时按需求更换箭头即刻。
  而且刘弘也希望在将来,把三棱箭头作为整个汉室军队的标配。
  这样一来,少府继续制作锥形箭头,就没有太大的意义了。
  听着刘弘明显缓和下来的语气,田叔暗自松了口气。
  但田叔心里却知道:锥形箭头的事,还是要和刘弘说清楚。
  否则指不定将来那天,自己被某个政敌拖下马,此事,就可能成为田叔的丧命符!
  如是想着,田叔便对刘弘轻轻一拜,道声‘喏’,便似是无意的补充了一句。
  “陛下,此处所积存之锥形箭,实非为少府新造。”
  “嗯?”
  见刘弘疑惑地抬起头,田叔稍一思虑,还是从一旁的木箱中,取出了一枚和刘弘手上的三棱箭极其相似的半刃。
  看着手中尚为铸造完成,却已经呈现出半刃状的组建,刘弘又回头,看了看库房里的锥形箭,终于是缓过神来。
  “原来如此……”
  “用已有的锥形箭头铸造半刃,而后用三片半刃组合成三棱箭头……”
  暗自点了点头,刘弘便有些尴尬的轻咳两声。
  “咳咳。”
  “既然如此,朕便不必再看了。”
  “三棱箭之事,少府务必抓紧。”
  敷衍的交代两句,刘弘便好似真有什么急事一般,逃也似的离开了作室。
  “可怜田叔,这是被爷们儿错怪了啊……”
  在回宣室殿的路上,刘弘心虚的在心里向田叔道了个歉。
  
第0389章
南越震荡
  “果真?”
  “关中大军,确已至睢阳?”
  南越国都,番禺。
  这座被称为‘任嚣’城的都城,与汉正武元年八月,再次迎来了长安派来的汉庭使者。
  而这次,也是过去十数年以来,汉室派往南越的使团当中,第一次不见故太中大夫陆贾的身影。
  对于陆贾这位‘故人’,南越王赵佗的情感颇有些复杂。
  从私交上来讲,赵佗和陆贾可谓是志趣相投,对于这样的友人,赵佗算是相见恨晚。
  但从政治人物的角度而言,陆贾在赵佗眼里,却并非是一个值得令人尊敬的人。
  原因再简单不过:陆贾在过去这十几年,主持汉-越外交的过程当中,几乎是每次出使,都要卖汉室一次!
  从高皇帝时期的平城战役,到孝惠皇帝时期,汉室向匈奴和亲乞和,再到两年前,发生于长安的吕太后驾崩,诸侯大臣共诛诸吕的事……
  这一桩桩、一件件关乎汉室战略格局的重大情报,赵佗都是从陆贾的渠道获知。
  若非如此,赵佗也不可能发生平城之战还没结束,陆贾就在南方起兵鼓噪。
  ——要知道高皇帝陷入白登之围,前后不过七天而已!
  在赵佗得到‘汉皇身陷重围’的消息,并悍然称帝,开始征集兵马之时,前后总共不过七天七夜的白登之围,还没有被灌婴、柴武大军从外部攻破!
  如此迅捷的情报获知效率,几乎称得上这个时代的天花板。
  两年前吕太后临将驾崩,赵佗看准机会再次称帝,逼得汉室只能派周灶大军南下征越,也是同样的道理。
  ——无论古今中外,任何政权的头号人物,其身体状况都是最高级别的机密!
  在通讯手段更为落后的封建时代,这种现象更为明显。
  在这种情况下,赵佗作为南越这么一个涉嫌‘前朝欲孽’的地区头领,如何会通过正常渠道,得知当时汉室一号政治人物:吕雉的身体状况?
  要知道哪怕是现在,在一些偏远地区的村落,还有人不知道孝惠皇帝驾崩的事情!
  如果没有周灶这个vip加速渠道,赵佗要想知道吕后病危的消息,起码也得到后来,长安朝堂稳住局面之后正式举丧,将吕后驾崩的消息普告天下百姓。
  至于当年高皇帝刘邦身陷白登之围的事,那就更不用提了——平城一战过去了二十多年,‘白登之围’在汉室九成九以上的百姓认知当中,都还局限在‘高皇帝被围了,然后又被救了’的程度。
  至于具体的时间、地点,以及整个事件经过,更是传的五花八门,就是没有一种靠谱的说法。
  可以说,对于赵佗的南越政权而言,汉-越外交大使陆贾,就是自己在汉庭最明亮的一双眼睛。
  而这,也恰恰是赵佗从政治人物的角度上,对陆贾稍稍抱有鄙夷的原因。
  原因很简单:这个时代,乃至于古华夏大多数时间,都不是很能接受‘识时务者为俊杰’的思想价值。
  从始皇帝一统天下,知道崇祯皇帝吊死煤山,这长达近两千年的华夏史中,更受人尊敬、为人敬仰的,往往都是屈原、文天祥那样的‘愚忠’者。
  反观那些识时务的‘聪明人’,则往往会留下小人,乃至于国贼的污名。
  就拿距离这个时间线最近的武帝一朝来说,就出现了截然相反的两个人,遇到了几乎同样的困境。
  ——汉使苏武,以及汉将李陵。
  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苏武奉命以中郎将的身份持节出使匈奴。
  在苏武携使团停驻匈奴单于庭期间,汉室使团中的副使伙同匈奴高层,发动了一起鲁莽至极的失败政变。
  其鲁莽程度,几乎可以理解为——副使张胜、常惠在帐篷里睡觉,匈奴缑王和虞常进入帐篷,对二人说:我们打算造单于庭的反,你们要不要一起?
  然后张胜和常惠二人对视了一眼,慌忙的起床套上衣服说:走走走,造反造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70/5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