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帝成长计划(校对)第4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34/530

  “还请袁令吏改日再来。”
  见此,仆人只好深深一拜,正要离去,又好似想起什么般回过身,略有些迟疑的轻语一声:“主君。”
  “方才仆似见袁令吏,乃携礼登门……”
  听到这里,儒士终于是从案前起身,再也没有了研究经书的兴致。
  “堂堂朝廷命官,竟懈礼等吾门……”
  “这是陷吾于不义,逼吾非见不可啊……”
  “哼哼,汉官威仪吗……”
  心中暗语一声,又哀叹着摇了摇头,儒士终于第一次抬起头,将目光撒向眼前的奴仆。
  “何礼?”
  奴仆自是赶忙一拜:“河鲤。”
  儒士闻言,面色陡然一滞,过了许久,终是又叹一口气。
  “请袁令吏至此吧。”
  望着奴仆领命远去的背影,儒士不由自嘲一笑。
  “竟以鲤相赠,莫非欲于吾以友人交?”
  戏谑一笑,儒士又是一声长叹。
  “还是鲁儒一脉干下的好事啊……”
  “唉……”
  ……
  在仆人的引领下走入后院,袁盎便将手中细绳挂着的鲤鱼交给奴仆,向着远处那一小片数丈长宽的‘竹林’走去。
  待等看清‘竹林’内,一位英俊儒士正端坐矮几前,不时轻酌一口筹中浊酒时,袁盎便定了定身,严肃的整理一番衣冠,便是摇一拱手。
  “末学晚进盎,拜见申公!”
  听到这一生响亮的拜喏,饶是心中再不愿,申培也只得是‘赶忙’从筵席上起身,对‘竹林’外的袁盎拱手一拜。
  “袁令吏不必自谦,鄙人亦不敢当袁令吏以‘公’称之。”
  客套一句,申培便带着一副热情的面容,手臂指向自己对面的矮几。
  见此,袁盎也只好再一拜,才来到‘竹林’中,在申培正对面的矮几前跪坐下来。
  “贵客登门,然寒舍简陋,若有招待不周之处,还请袁令吏莫怪……”
  见申培依旧在和自己客套,袁盎淡而一笑,正要回应,却听申培面色古井无波的又给自己添了筹酒,便似是不经意道:“自太祖高皇帝时起,吾儒门便无有贵幸于朝者。”
  “今袁令吏着儒衣行于鲁地,却颇有些蹊跷。”
  说着,申培被再一笑,似乎是在印证自己接下来的话没有敌意。
  “不知袁令吏师从何门,治诗邪?书也?”
  申培一语,顿时惹得袁盎愣在原地,手中刚举起的酒筹,也一时不知该送到嘴边,还是放回案几之上。
  乍一听上去,申培的话好像确实没有什么敌意,只是中规中矩的寻求袁盎的自我介绍而已。
  但对于熟知儒家文化,对儒生之间的交流方式了如执掌的袁盎而言,申培这短短几句话,却不亚于在自己脸上狠狠扇了几巴掌!
  别的不说,光一个‘师从何门’,就足以让袁盎无法维持表面上的淡定。
  道理再简单不过:如果是两个名不见经传的儒家青年士子,在互相的交流中问出一句‘你老师是谁’,那自然是在互相了解。
  但这话出自申培口中,那就彻底变了味儿了。
  ——当今天下,但凡有些见识的,谁不知道申培师从荀子门徒浮丘伯,乃楚元王刘交的同门师弟?
  这句话从申培嘴里问出来,就跟后世,一个清华或北大出身的大学僧,在同学聚会上问其他人:你们都哪儿毕业的?
  这纯粹就是磕碜人!
  也就是儒家讲究‘君子不恶意中伤’,申培又是儒家有头有脸的人物,方才的话才说的委婉了些。
  若是放在一个心直口快的法家士子身上,或是心眼比针眼还小的纵横家士子,保不齐要指着袁盎的鼻子骂一句:你特么也有脸穿儒袍?
  赶紧给老子脱了!
  但作为一个楚国人,一个出身鲁地的人,尤其还是一个对儒家有情感偏向、对儒家学说有一定研究的中央官员,袁盎的养气功夫,自然不至于被这么一句冷嘲弄破防。
  呆滞片刻,袁盎便似是从思考中回过神,脸上再次挂上了那人畜无害的和善笑容。
  “回申公问:盎无师、无门、无派,唯儿时启蒙,得一老儒略授《礼》,不敢显赫于公前。”
  毫无隐瞒的给出一个答复,袁盎便洒然抬起头,目光和善的对上申培那审视中略带些诧异的目光。
  二人对视了至少十五息,申培都没从袁盎的目光中,看出任何一丝说谎导致的心虚,亦或是惭愧带来的羞愤。
  就好似在申培这样一个大儒面前,袁盎对自己的出身没有丝毫自卑,描述起自己的过往,口吻却像是在说别人。
  “哼!”
  “久闻刘氏深讳厚黑之术;汉庭之官佐,怕也是近朱者赤……”
  暗地里腹诽一声,申培便不着痕迹的低下头,作势轻酌着筹中之酒,实则却是极力调整着僵硬的面容。
  ……
  “今袁令吏着儒衣行于鲁地,却颇有些蹊跷。”
  说着,申培被再一笑,似乎是在印证自己接下来的话没有敌意。
  “不知袁令吏师从何门,治诗邪?书也?”
  申培一语,顿时惹得袁盎愣在原地,手中刚举起的酒筹,也一时不知该送到嘴边,还是放回案几之上。
  乍一听上去,申培的话好像确实没有什么敌意,只是中规中矩的寻求袁盎的自我介绍而已。
  但对于熟知儒家文化,对儒生之间的交流方式了如执掌的袁盎而言,申培这短短几句话,却不亚于在自己脸上狠狠扇了几巴掌!
  别的不说,光一个‘师从何门’,就足以让袁盎无法维持表面上的淡定。
  道理再简单不过:如果是两个名不见经传的儒家青年士子,在互相的交流中问出一句‘你老师是谁’,那自然是在互相了解。
  但这话出自申培口中,那就彻底变了味儿了。
  ——当今天下,但凡有些见识的,谁不知道申培师从荀子门徒浮丘伯,乃楚元王刘交的同门师弟?
  这句话从申培嘴里问出来,就跟后世,一个清华或北大出身的大学僧,在同学聚会上问其他人:你们都哪儿毕业的?
  这纯粹就是磕碜人!
  也就是儒家讲究‘君子不恶意中伤’,申培又是儒家有头有脸的人物,方才的话才说的委婉了些。
  若是放在一个心直口快的法家士子身上,或是心眼比针眼还小的纵横家士子,保不齐要指着袁盎的鼻子骂一句:你特么也有脸穿儒袍?
  赶紧给老子脱了!
  但作为一个楚国人,一个出身鲁地的人,尤其还是一个对儒家有情感偏向、对儒家学说有一定研究的中央官员,袁盎的养气功夫,自然不至于被这么一句冷嘲弄破防。
  呆滞片刻,袁盎便似是从思考中回过神,脸上再次挂上了那人畜无害的和善笑容。
  “回申公问:盎无师、无门、无派,唯儿时启蒙,得一老儒略授《礼》,不敢显赫于公前。”
  毫无隐瞒的给出一个答复,袁盎便洒然抬起头,目光和善的对上申培那审视中略带些诧异的目光。
  二人对视了至少十五息,申培都没从袁盎的目光中,看出任何一丝说谎导致的心虚,亦或是惭愧带来的羞愤。
  就好似在申培这样一个大儒面前,袁盎对自己的出身没有丝毫自卑,描述起自己的过往,口吻却像是在说别人。
  “哼!”
  “久闻刘氏深讳厚黑之术;汉庭之官佐,怕也是近朱者赤……”
  暗地里腹诽一声,申培便不着痕迹的低下头,作势轻酌着筹中之酒,实则却是极力调整着僵硬的面容。
  
第0367章
初现盛况
  长安城,未央宫。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34/5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