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帝成长计划(校对)第42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8/530

  若非最终,文帝又任命张相如为大将军,配合栾布击退来敌,那汉室国祚是否得存另说,这次入侵最起码,也是类似后世八国侵华般的耻辱性战役。
  要是情况糟糕一些,甚至连‘天子东迁’的事,都可能第二次发生在华夏大地之上。
  要知道那一次,还是匈奴人并没有完成战略目标的‘失败’案例!
  而如今刘弘所身处的时间点,并没有经历过那一次毁灭性打击,对于这个方向的防备,相较于历史上的文帝前元十四年只低不高!
  文帝刘恒能在这样一场耻辱性的战役之后安坐皇位,那是因为当年已经是他职业生涯的第十四个年头,朝堂已经被刘恒完全掌控,文景之治已经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刘恒羽翼丰满,口含天宪。
  反观现在的刘弘,虽然基本大权在握,但终归年纪尚轻,政治威望不够坚厚。
  要是再来一场‘匈奴骑兵直捣黄龙,出现在甘泉山一代’的战役,刘弘很难保证自己还能安坐于皇位。
  所以,在北地、云中、马邑、右北平这四个方向当中,刘弘最为担心的,就是北地方向成为匈奴人的选择。
  道理再简单不过:如果是个选项都是错的,那首先要排除最错的那个答案。
  能让匈奴人一骑绝尘,旬月间兵临汉都长安的北地方向,就是刘弘眼里‘最错’的那个答案!
  刘弘不明白,为什么自己都能看出来的漏洞,身为老油条的柴武却有意无意的忽视了?
  非但柴武,就连殿内站着的济济数十位军方将领,都似乎没有察觉被柴武‘漏掉’的北地方向。
  反倒是刘弘提出‘为什么不说北地’时,众人都露出了一种……
  姨母笑?
  这一切,刘弘都迫切需要一个合理得解释。
  要知道汉室针对匈奴的守备力量,是从高皇帝年间开始,就处于每年稳定增强的态势。
  在文帝刘恒登基,并掌握大权之后,汉室北方防线的壮大速度,更是肉眼可见的加快!
  而北地方向,能在汉室鼎立将近四十年后,于文帝十四年被匈奴人攻破,就意味着这个漏洞一直存在。
  在汉室守备力量越来越强大的背景下,从刘邦建立汉室那一天,到汉文帝十四年,这个方向的攻打难度,是在一点点上升的。
  反过来说,匈奴人越早攻打这个方向,就可能会遭受越弱的阻力,取得越大的成果。
  那为什么,匈奴人不在高皇帝年间、孝惠皇帝年间,以及后来吕后掌政的十来年,乃至于文帝刘恒登基初的那些年,自北地方向攻打汉室?
  为什么非要等到汉室越来越强大,守备越来越充分,文帝刘恒完全掌控大局,才从这个方向攻击?
  总不可能是匈奴人觉得难度太低,攻打没有乐趣吧?
  除了‘匈奴人为什么不早打北地’这一点之外,刘弘还有一点疑惑。
  无论是从原本的历史上,还是从刘弘此时了解到的信息判断,马邑方向,都属于匈奴人‘非常值得考虑’的攻击方向。
  而马邑与武州塞南北互成犄角,该区域东西又有天险相阻的地形下,马邑方向对汉室而言,又具备极其明显的‘伏击’潜力。
  ——看地图就不难发现:马邑-武州塞地区,就是一个狭长的瓶壮!
  马邑为瓶地,东西方向的天险为平身。
  这样一来,汉室只要能把匈奴人骗进武州塞,然后把武州塞这个‘瓶口’一堵,匈奴人就将插翅难飞。
  那么,问题又来了。
  如此完美的伏击地点,同样是越早用,就越能发挥更大价值,让汉室的战略处境处于更好的状态。
  那为什么,要一直等到汉室鼎立近百年之后的武帝一朝,才出现第一次‘马邑之谋’?
  是汉室力量不足以完成一次伏击,不想浪费马邑这个只能用一次的伏击点?
  这两个问题,对于此时的刘弘而言,至关重要!
  只有弄明白这两个问题,刘弘才能彻底弄清楚:现在的匈奴人,为什么不可能从北地入侵,而是会选择马邑;以及,如果匈奴人确定从马邑而来,那汉室可能遇到什么问题?
  准确的说,是原本历史上的文帝刘恒、景帝刘启遇到了什么不能解决的问题,武帝刘彻却能解决。
  没让刘弘困惑多久,柴武就对第一个问题,给出了一个出乎刘弘意料,又能完美解答刘弘疑惑地解释。
  就见柴武略带些欣慰的发出一声感叹,那复杂的目光,就好像是在说‘陛下终于长大了,懂事儿了’。
  “陛下之问,确乃此间利害之处;匈奴若自北地入而击萧关,则吾汉室必有大患!”
  说着,柴武便面色轻松地扫了眼在场众人,随后和众人一同,带着一副理所当然的默契,对刘弘躬身一拜。
  “然陛下当知:兵家之大忌有三。”
  “何也?”
  “一曰:归师勿掩;二曰:穷寇勿追。”
  “其三,便乃腹背受敌,当自侧腹暗遁,而不可自背腹强攻也!”
  听到这里,刘弘不由暗自点了点头:穷寇勿追、归师勿掩,在后世都是妇孺皆知的俗谚了。
  至于后面那句,刘弘也能大致意会。
  ——当腹背受敌的时候,不应该向这两个方向发起攻击,而是应该实际从两侧逃离,从而结束腹背受敌的状况。
  就像一支部队攻城的时候,若是侧翼或身后出现敌军援兵,应该第一时间停止攻城,并尽快脱离战场,以避免被城内和城外的敌军包夹。
  因为前后夹击,就意味着敌人只要想,就随时可能让本方陷入包围圈。
  但这个状况,用在灵活的匈奴骑兵集群身上?
  看着北地与匈奴接壤的河套地区,刘弘暗自摇了摇头。
  河套地区,算是汉匈接壤的国境线当中,仅有的一处东西向接壤,而非南北向接壤的部分。
  具体形容,就是说:如果把汉室版图形容成一个方块,那河套,就是这个方块确实的左上角。
  在这个方向,汉室的北地地区与匈奴东西接壤,陇右地区又南北相接。
  如果按照柴武方才的话推断,匈奴人不选择北地攻打汉室的原因,是忌惮骑兵集群在自西向东攻打北地时,陇右地区的汉军会北入河套地区,威胁匈奴骑兵集群侧翼。
  但这个说法,有两点站不住脚。
  第一:相较于陇右,此时掌握在匈奴人手中的河套地区,大半处于更高的地势;对陇右,河套地区的匈奴人具备‘居高临下’的战略优势。
  而汉室要想从陇右进入河套地区,却要从低处冒着弓羽箭矢,向着高地势前进。
  这显然不符合冷兵器时代的战争规律。
  第二,就是机动性。
  侧面威胁的战略意义,是让敌人陷入‘可能被包围’的战略困境,从而放弃攻击,甚至退出战场。
  但汉室无论是北地还是陇右,乃至于长城防线绝大多数守备力量,都是步兵集群。
  ——甚至是以材官为主的重步兵集群!
  用重步兵威胁骑兵说:‘你要被我们包围了’?
  神话故事都不敢这么写……
  至于刘弘刚刚得知的,如今汉室唯一掌握的完整骑兵集群,只有区区一千人的编制不说,还远在后世内蒙古托克托地区!
  要想让云中城内的那支骑兵校尉,对从河套攻打北地的匈奴骑兵造成威胁,且先不提1000vs50000+的兵力对比,到底能不能让匈奴人忌惮,光是云中到北地数千里的直线距离,就否定了这个预案的可能性。
  这样看来,柴武口中‘匈奴人担心侧翼或背部受敌,所以不会选择北地’的说法,显然站不住脚。
  看着刘弘手持长棍,对北地、陇右,以及二者西北方向的河套地区指指画画,柴武大致也明白了刘弘的顾虑。
  就见柴武轻笑着点了点头,暗地里对刘弘敏锐的战略嗅觉表示认可,便有些隐晦道:“今吾汉家之首患者,当北蛮匈奴。”
  “然陛下可知,匈奴之首患者何?”
  听到这里,刘弘下意识一张嘴,却又本能的一滞。
  作为已知世界唯二的两个巨头,汉室和匈奴,本身就是彼此最大的威胁……
  不!
  不对!
  对于匈奴人而言,草原霸主的争夺,远比南侵汉室重要的多!
  想到这里,刘弘目光中陡然亮起一道精光,手中的长棍在片刻间,便指向了河套地区以西!
  “大将军之意……”
  见刘弘话半而止,柴武满是欣慰的再一点头。
  “陛下慧眼如炬。”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8/5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