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帝成长计划(校对)第40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07/530

  但要是事后,鲁儒一脉还是一副‘老子是礼乐专家,谁都不敢动我’的架势,那就不能怪刘弘心狠手辣,学秦始皇‘焚书坑儒’了。
  看着殿内面色各异,目光深不见的公卿大臣,刘弘暗自一冷笑,便又坐回了御榻之上。
  这,也是刘弘不惜这般扩大态势,也要一脚踢飞鲁儒一脉的原因。
  ——在汉室鼎立不到三十年的今天,曾经在战国时期连饭都吃不上、在秦时连始皇帝的屁股都拍不到的儒家,已经潜移默化的将思想核心,扩大到了汉室开国执政学派:黄老学之上!
  早在前世研究汉室历史的时候,刘弘就对此感到十分诧异: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开山鼻祖孔子是周游天下列国(到处求官),都没能谋得一官半职;
  前秦之时,儒家更是恬不知耻的对秦始皇歌功颂德,最终却摆在了法家、墨家、农家、阴阳家,乃至于小说家手下!
  到汉室鼎立之初,儒家更是不惜编造‘始皇帝焚书坑儒’的世纪谎言,以博取天下人同情。
  在景帝、武帝期间,孔子嫡系子孙孔安国,更是不惜编造出‘古文尚书’的弥天大谎,以谋取个人以及学派的学术地位!
  这样一个劣迹斑斑、与法、墨诸子相比狗屁不是的学派,居然在历史上的景帝末期-武帝初期,这短短数十年,乃至十数年的时间里,做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性事业?
  正所谓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如此短的时间,儒家就能扫除汉室开国执政学派黄老学,以及景帝一朝势头强劲的法家,怎么想都不对头。
  所以在此之前,刘弘一直认为:儒家在汉室的复兴,并非是在武帝一朝‘一夜暴富’,而是自汉室初,就一直在努力积累,准备日后厚积薄发。
  如开国之初,儒生叔孙通‘马屁式辅佐’的道路探究,文帝一朝,贾谊‘学霸式论证’的尝试,乃至于景帝一朝,儒生辕固‘自杀式走红’,都是儒家在寻求汉室政坛的生存之道。
  但令刘弘万万没想到的是:儒家对于日后的强盛,所做的努力远不至这一丁半点!
  这件事,还得从去年年初,刘弘颁布诏书,改元正武时说起。
  对于任何王朝而言,改元一事,都算得上毋庸置疑的大型政治事件。
  无论是由于先皇驾崩、新皇登基导致的改元,亦或是皇帝在位期间一拍脑门下决定,都属于‘普天同庆’的喜事。
  为此,刘弘也案往常的惯例大赦天下,并向官僚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赏赐(主要是粮食)。
  紧接着,自然就是政治事件中的保留项目:官僚阶级集体拍马屁了。
  短短半个月,未央宫内就飞进数不尽的‘贺奏’,无论是文人士子,亦或是朝臣百官,都没有在那次‘大型拍马屁活动’中幸免。
  对这种友好的阶级沟通,刘弘自也是不置可否,象征性的许下了几百匹布的赏赐,便也没再多管。
  真正让刘弘感觉到事情不对劲的,正是贾谊成为尚书令后,将朝臣百官的‘贺奏’筛选,送到刘弘面前的部分!
  对于滞留长安,寻求‘偶遇举主’的文人士子,刘弘自是大致扫了一眼名单,看看有没有眼熟的人名。
  至于这些人递上的马匹折子,刘弘是一张都没看。
  但朝臣百官的贺奏,刘弘出于彰显‘朕尊敬公卿百官’的意图,便大致看了一眼。
  不看倒好,这一看,让刘弘吓得好几天没睡着觉!
  众所周知,在汉初政坛,无论是皇帝颁布诏令,还是臣子上奏议政,其书中内容,都要有三分之二以上的部分,是需要‘引经据典’,以加强言论可靠性的。
  朝臣百官给刘弘上的贺奏也不例外——在拍马屁的同时,公卿百官同样没忘记引经据典。
  好巧不巧,刘弘那几天,刚好在恶补黄老学派的理论知识,以备做日后之用。
  黄老学,毕竟是执政学派嘛,刘弘哪怕不精通,也多少要有些了解。
  就这样,满脑子‘道可道,非常道’,就连做梦,都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刘弘,看到了一篇篇写满‘仁义道德’的贺奏。
  再看看贺奏末尾的署名,这一下,刘弘终于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在汉室鼎立不过二十余年,朝堂百官清一色黄老学出身的现在,刘弘在朝臣百官的贺奏当中,几乎看不见几句黄老学经典的影子!
  反倒是儒家思想,如‘君臣尊卑’‘圣王之道’‘仁治天下’等内容,刘弘看了不下百遍!
  如果说,这种奏折是出自贾谊陛下,亦或是眼前的老博士浮丘伯、殿内跪着的陆贾所写出,刘弘倒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对。
  但这是汉室初啊!
  推崇小政府,讲究‘法无禁止则无咎’,推崇黄老之道的汉室初啊!
  高皇帝往儒生帽子里撒尿、与故曲周侯郦商之兄郦食其留下‘高阳酒徒’之典故,才过去二十年!
  距离曹参连续许久三个月,以彰显‘垂拱而治’的正确性,也才过去十多年!
  别说和李斯一起‘治刑名学’的廷尉吴公了,就连正版儒家出身的御史大夫张苍,都写不出那么一篇‘儒里儒气’的贺奏!
  难道在这二十年甚至十几年间,儒家的思想核心,就已经渗透进了开国执政学派:黄老学?
  刘弘绝不相信,诸子百家中,堪称‘最不能打’的儒家,有这般逆天的本领!
  刘弘更不相信,殿内站着的这数百人,在历史上留下了‘黄老执政’的传说,实际上,却都是学诗、书、礼、乐的儒家学子。
  这样一来,事情的真相,就显得一目了然了。
  ——在沉浮宦海的过程中,这满堂公卿,都在大环境的熏陶下,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而这个结论,无疑是在刘弘心中,沉沉落下了一记重锤!
  对于历史上,武帝猪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刘弘在个人情感上,是一直抱有遗憾的。
  诸子百家争相闪烁,各家思想交融结合的摧残时代,实在是令人心生向往。
  即便是出于现实角度的考虑,贵为汉天子的刘弘,也不希望汉室政坛,成为儒家的一言堂。
  所以对于儒家,刘弘是极力按捺个人情感上全面扫除的冲动,偏向于客观角度的‘适当戒备’,促进诸子百家重新摧残汉室的。
  最起码,也要促成儒、法、墨三家并存,黄老学一直作为备用方案存在的局面,才勉强算得上刘弘认知中的‘健康的学术格局’。
  这样一来,对于儒家‘称霸学术界’的意图,刘弘自然是持有十分的戒备;对于朝臣百官说话都‘儒言儒语’,刘弘也有意扭转。
  在原本的打算中,刘弘并不急于压制儒家,即便是在发现朝堂学术氛围现状后,刘弘也依旧这么想。
  ——毕竟再怎么说,儒家现在也只是个弟弟。
  但陆贾出使南越一事,以及从南越带回来的外交成果,却是让刘弘感受到了一些急迫感。
  儒家‘野蛮增长’的负面影响,已经影响到了汉室的实际利益了!
  就拿陆贾此次在南越的所作所为,拿儒家一句臭名昭著的思想核心来说,就是‘先有家,后有国’。
  说白了,就是个人利益大于国家利益。
  对此这个时代而言,这样的看法也更受广泛认可。
  但对于刘弘而言,这算是少有的‘绝不能入乡随俗’的时代背景之一!
  
第0347章
壮士断腕
  ‘家大于国’,亦或是‘先有小家,后有国家’的观念,可谓是华夏封建史上,仅次于‘官员世袭制度’的落后思想。
  在后世无数的事关华夏文明存亡的时间点,这个思想的存在,都导致了华夏文明受到了严重打击。
  三国时期,天下各大宗族门阀奉行的‘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自是不用多说。
  宋末蒙元入关,南方门阀世家觉得:左右不过是换个主子,并不影响生活。
  即便是在满清入关之时,势力雄厚的晋商群体,也依旧觉得这是百年难得一遇的‘机遇’‘风口’。
  在这种思想背景下,封建王朝末年出现某某某登高一呼,天下为之大乱的状况,实在是太正常不过。
  血统论和世袭制,刘弘还没有改变的打算——毕竟封建王朝的皇位传承,还是只能以父死子继的世袭制,才能确保政权安稳。
  但家与国的先后关系,以及重要程度排序,却是刘弘必须要做出改变的点。
  道理再简单不过:屁股决定脑袋。
  坐上了皇位,刘弘首先要想的,自然是政权的安稳发展,以及尽量长时间的延续。
  要想达成这个夙愿,那爱国思想的建设工作,就必然需要提上章程。
  须得一提的是,作为华夏民族最璀璨、最光辉的历史时期之一,汉室享国四百余年,却并没有出现过十分明确的民族观念,亦或是忠君观念。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人民对君王、对国家的忠诚,几乎都是以战争带来的国家仇恨作为根基的。
  就拿战国末期的两大世敌:秦-赵来说,两国百姓之所以能紧跟国家号召,在必要时责无旁贷的踏上战场,绝大部分的原因,都只是因为战场对面,是杀死自己祖父、父亲、兄长的仇敌!
  而秦锐士之所以能享有‘虎狼之师’的威名,也只是因为秦的一纸军功勋爵名田宅制度,将秦卒的对胜利、对敌卒首级的渴望提高到了极致。
  说白了,秦-赵两国百姓之所以能有那般高涨的战斗意志,主要就是血海‘私仇’;秦这边,又多了个‘杀敌进爵’的私欲而已。
  对于国家外部状况、战略局势,绝大多数百姓都不关心。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07/5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