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帝成长计划(校对)第39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9/530

  听着父亲对自己的几个弟弟分别作出交代,全旭自是连连点头,一股脑全应下。
  感觉全异的交代差不多结束,全旭正要开口,就见全异怅然起身,语调中,带上了一丝莫名的冷意。
  “若无他事,便且退下吧。”
  听到这里,全旭却是再也无法点头答应,只扑通一下跪下来,将头稍稍低下。
  “大人,儿得陛下不弃,恩封以为关内侯之高爵,得少府所付之高宅,儿日思夜想者,皆乃负大人至吾全氏新宅,以享天伦之乐!”
  略有些激动的说出这句已经说了无数次的劝说语,全旭的语调中,已经是不由带上了些许哽咽。
  “如今阿仲、阿季皆于新宅,唯大人仍住于旧屋,若是叫旁人听了去,莫不以为儿不孝,显贵而弃老父于贫寒之所?”
  听着长子委屈的啜泣声,全异却是目光麻木的摇了摇头。
  “伯儿之孝,为父知之,足矣。”
  “及至迁居新宅之事,伯儿勿要再提。”
  说着,全异语调满是淡然,目光中的泪水,却早已在没人能看见的角度,流的宛如一湾江河。
  “阿季死无全尸,魂无所依。”
  “为父当守于旧宅,以免阿季亡魂归乡,家中却无父兄相迎……”
  
第0341章
宿麦事毕
  未央宫内,刘弘正埋头案首,对着少府递交上来的‘冬小麦收购工作报表’细细比对,不时眉头紧皱,不时端起茶碗润润嗓子。
  只是那眼睛,却是无时不刻锁定在眼前的竹简之上。
  “呼……”
  “总算是有惊无险。”
  根据田叔汇总完成后的报表,刘弘对于今年冬小麦收购工作的状况,可谓是一目了然。
  跟刘弘的预想相差不多——在冬小麦收购之后,这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内,少府便收回了五万万石左右的冬小麦!
  这其中包括上林苑,以及关中各地官田上十万亩,所产出的近约四千万石;丞相府按‘三十税一’的比例收缴国库,而后‘售卖’给少府的千余万石;以及从关中百姓手中收购的将近四万万五千万石。
  上林苑及关中各地官田,本就属于少府自有产业,产出的冬小麦,自然也是被直接送入了少府府库,成为了少府今年的‘额外产出’。
  光是这四千多万石冬小麦,就让少府的资产,增长了将近三十万万钱!
  丞相府交割的上千万石,则是当成了国库给少府的‘粮草军械预付款’,少府也同样没有支付购粮款。
  这笔粮食的‘购粮款’,将在接下来的一整年内,通过武器军械、军粮等实物,一点点交付到丞相府掌控下的国库,再分发给汉室各地的军队。
  在这个环节中,刘弘本打算耍个小聪明,忽略国库这道程序,让少府的粮食、军械直接送到各部军队。
  但很可惜,作为西汉初期的丞相,审食其的政治嗅觉,还没有愚钝到无可救药的地步。
  ——刘弘刚提出,将武器军械、粮草直接交付各地军队,审食其马上就开始哭穷,反倒是话中明里暗里,打起了‘由少府承担军费’的主意!
  为了自己的小金库不被外朝觊觎,刘弘也只能暂时放下‘架空国库’的打算,任由审食其拼尽全力,去维护那几近于无的相宰威仪。
  除了这两部分,从百姓手里收购的四万万五千万石冬小麦,却是无论如何,都要掏银子买了。
  道理很简单:国库或许能接受‘预付军费’的操作模式——反正早晚要跟少府要武器军械、军粮,到了那时,也早晚要掏钱。
  但百姓,却不大可能接受这种‘打白条’的行为,顶天了,也就是接受刘弘推行的‘粟米粮票’。
  一想到这里,刘弘就觉得心里隐隐打颤。
  ——为了完全收购今年关中所产出的冬小麦,少府至少发行了价值近四万万石粟米的粮票!
  而少府的实际库存,却只有去年秋收之后收购,如今卖剩下的一万万五千万石粟米……
  将近三倍的杠杆,放在后市的金融市场,显然算不上太离谱。
  但对于此时的汉室而言,这样的举动,很有可能会埋下一个动摇江山根基的隐患!
  一旦有一天,所有手持粮票的百姓跑到少府兑换粮食,却发现少府拿不出这么多粮食的时候,‘粮票’这种新出现的类纸币,就将失去所有公信力!
  而这种信任打击,将导致终汉一朝,都不大可能再有类纸币出现、发行、生存的土壤。
  ——老百姓又不傻……能被骗一次,还是在事关生存的粮食之事上,这样的教训,将在未来的汉室代代传承下去。
  汉室百姓弥留之际,给子孙留下的告诫之语,恐怕也会多上一句:如果朝廷拿白纸换粮食、钱,可千万不要答应啊……
  但即便如此,刘弘还是决定冒这个巨大的金融风险,坚决发行了价值四万万石粟米的粮票。
  其原因自是错综复杂,总结归纳起来,主要的有三点。
  一来,在如今的汉室,类纸币被集中挤兑的现象,只可能存在于理论当中。
  就如同前年,刘弘穿越之除,关中粮价飞涨,市场空缺额上千万石之巨!
  在那种情况下,刘弘稳定粮价,也不过用了不到五十万石粮食,以及一句‘少府还有好几百万石粮食’的谎言罢了。
  说到底,在市场出现垄断行为的时候,国家以调控者的身份下场,根本不需要将市场漏洞完全填补。
  就拿前年,关中粮商串通一气,借着诸侯大臣共诛诸吕哄抬粮价,打算大赚一笔举个简单的例子:
  ——粮商们逐渐减少粮食供应,关中八百余万百姓顿时陷入了粮荒!
  八百多万张嘴,每月要吃掉将近一千五百万石粮食,但市场上每个月流通的粮食,却是可怜兮兮的不到百万石。
  就这样,粮商们通过很简单的一个信息代查,就在关中粮食市场,造成了类似‘供不应求’的市场现象。
  若是其他货物供不应求,那还好说,但粮食作为此时人们最基本的生存物资,却是最毋庸置疑的刚需。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关中上八百万百姓,看着市场流通的不到百万石粮食,第一个反应,自然就是加价插队——我出双倍,粮食卖我!
  这种现象,哪怕是在后世也稀松平常——某些信奉饥饿营销的车企,也同样是用类似的手段,造成‘供不应求’的假象,来哄抬价格。
  ——要么排队等着,要么加价提车!
  车嘛,好歹不算刚需,可以不着急提——哪怕确实急需一辆车,也有的是其他品牌可以挑。
  可是嗷嗷待哺的肚子,却是没法等的。
  自然而然,为了生存,百姓只能接受以远高于市场价的单价,将市场上仅剩的粮食抢回家。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粮商们铁了心,就是攥着手里的粮食不卖,那粮食市场的空缺额,就将是关中八百万百姓,乘以每月二石的基本生存量!
  也就是说:只要粮商们铁了心不降价,那关中的粮食市场空缺,就是一千六百万石每月!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若是打算通过宏观调控,来控制粮价回归正常水准,怎么也得拿出足够关中百姓食用两到三个月的粮食,才能稳定人心才是。
  但实际情况却是:刘弘只大手一挥,将关中粮商头子安陵杜氏一抄,五十万石粟米往市场,粮价顿时立杆见影的回到了正常水准。
  虽然这其中,也有关中粮商恐惧刘弘手中的强权,以及杜氏这么一个‘血淋淋的教训’的原因在内,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金融现象。
  ——哪怕刘弘不动刀子,粮商们也无法承担一笔意料之外的‘粮食储存’成本。
  很简单的道理:每晚卖一天,粮食的成本就会提高一分,可谋取的利润就少一分。
  再加上出售价格无法撼动,就导致粮商手里的粮食每多屯一天,就要多承担一分储存成本。
  出售价格雷打不动,卖的越晚赚的越少,那粮商们都选择,自然也就显而易见了。
  ——趁着还有赚头,赶紧把手里的粮食撒出去!
  若不然,等之后成本涨的比出售价还高,那可就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了。
  具体到刘弘推行的粮票,也是一样的道理。
  ——百姓之所以在过去,愿意将手里的粮食卖给粮商,默认粮商‘把自己的粮食加价卖还给自己’,就是因为个体储存粮食的成本太高,百姓无力承担。
  也就是说:粮商挣得根本就不是什么差价,而是‘替百姓集中储存粮食’的管理费。
  现如今,少府披着粮食保护价政策的皮,实际上,就是取代了过去粮商所占据的位置。
  光此一点,就足以保证少府府库存粮和粮票之间的金融关系,会处在一个绝对安全的范围之内。
  原因很简单:百姓之所以将粮食卖给少府,就是因为自己无法储存!
  既然百姓无法储存,就必然不会出现‘某个百姓将手里所有的粮票,兑换成几百上千石粮食’的事。
  所以,刘弘才敢冒着将近三倍的本位杠杆风险,推行如此巨额的粮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9/5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