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帝成长计划(校对)第38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9/530

  很简单:军队的日常维持、军械替换、军粮拨调,都是需要国库开支的。
  为了这一项,国库每年得军费预算,起码在十五万万钱以上。
  也就是说,国库用手上的冬小麦,从少府这里换了钱,最终还是要向少府求购粮米、军械,以作为军队开支的。
  既然这样,少府就可以直接收下丞相府的冬小麦,先不付钱,直接打下‘弓弩箭矢若干’,亦或是‘麦面、粟米及各式军粮若干’的白条。
  至于这些白条能否兑现,少府堆积成山的粟米、麦面储备,以及武库那足够武装数十万人的武器军械,就能提供足够的保障。
  同样的道理:官僚的俸禄发放,走的同样也是国库的帐。
  如此一来,刘弘大可让国库按每石七十五钱的标准,先‘预付’今年,与中央所需要下发俸禄等额的钱,等要发放俸禄时,直接分批将麦面交到国库,再发放给官僚。
  须得一提的是,汉室官僚的俸禄,虽然都是以‘年薪’的方式制定标准,但实际发放和后世一样,都是按月发放。
  拿秩中二千石的九卿来说,实际年俸禄,为二千一百六十石。
  而这有零有整的实际年俸禄,正是通过‘每月一百八十石’的月俸禄,计算得到每年二千一百六十石。
  往下也一样——真二千石,实际年俸一千八百石,月俸一百五十石;
  二千石,年俸一千四百四十石,月俸一百二十石;
  比二千石,年俸一千二百石,月俸百石。
  也就是说,当国库拿着刚收上来的冬小麦,找少府售卖时,少府非但可以不支付‘货款’,反倒可以让国库预付一笔钱。
  这笔钱的性质,就类似于,国库在少府预订了数以千万石的麦面,以做接下来一整年,官僚的俸禄发放之用。
  至于欠国库的麦面,少府在接下来的一年当中,每月拿出个百十来万石,用来给官员发放俸禄就可以了。
  ——如今少府什么都缺,还真就不缺粮!
  这样一来,少府的资金压力,就能减少到大约二百五十万万钱左右。
  这,就是刘弘极力缩减过后,所能得到的最后成本底线了。
  国库敲了,少府也没钱了,大臣勋贵,也在去年秋收敲了一遍,就连‘黄金换铜’,刘弘都厚着脸皮用上了。
  可这二百五十万万,却是无论如何,都需要刘弘拿出真金白银,才能解决的了。
  “难呐……”
  如今刘弘,或者说少府所面临的困局,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并非是单纯的‘穷’。
  而是哪怕少府能拿出来价值二百五十万万的货物,也未必能换来相应的钱。
  ——如今天下正在流通的铜钱,顶多不超过五百万万!
  而少府如今面临的现金链缺口,却达到了天下流通货币的将近一半!
  且先不提少府如何拿出这么多钱,哪怕真的拿出来了,也会造成一定的金融影响。
  想想看:当一整个经济圈内流通的货币,被某一方在短时间内收回一半以上,会造成怎样的经济动荡?
  哪怕将其他所有影响因素都忽略不计,最起码也是通货紧缩一半!
  说白了,如今的状况,并非全是少府手上没有这么多钱,而是整个汉室天下的钱,都很难支撑一笔高达‘二百五十万万钱’的现金,在短时间内汇集在一起。
  光是什么都没发生的现在,刘弘都已经能预测到,当少府手中掌握二百五十万万钱以上的现金时,天下会发生怎样的事。
  ——市场上,将会出现什么都不缺,就缺钱的奇特场景!
  到了那时,当百姓手握米粮布匹,前往市场售卖,以换取其他生活物资时,却发现整个市场最缺的,居然成了钱,市场又会变成什么样子?
  精明的华夏人,必然会自然而然的抛弃货币的金融角色,再次倒退回‘以物易物’的远古时期!
  而在数百上千年的发展当中,终于一点点具备‘货币’地位的铜,也将再次回到单纯的‘贵重金属’行列。
  这样的大倒退,显然是刘弘所不能接受的。
  所以,刘弘接下来的打算,也就非常符合一个穿越者的脑回路了。
  在后世,当市场物资充盈,现金流却不足以支撑市场交易额的情况下,财政部门通常会通过发行货币,来增加货币保有量;再辅以降低银行储蓄利率,引导民众将钱从银行取出,撒入市场。
  当货币保有量过剩,导致物价上涨、货币贬值时,财政部门又会通过收回货币,提高自身的货币持有量,提高银行储蓄利率等手段,来引导市场的现金暂时退出市场,以维持物价。
  简单来说就是:钱不够用了就印钱,并引导百姓把存在银行的钱取出来消费;钱过剩了就收回钱,引导百姓往银行存钱。
  而如今汉室的状况,刚好就属于‘市场流通的货币严重不足’。
  从这个逻辑来推断如今汉室的状况,刘弘应该做的事也就很简单了。
  ——印钱。
  在后世,这件事的难度并不是很大——在政府公信力,以及金本位、石油本位等等金融保障手段的支撑下,本身并无价值的纸币,就能很好地具备货币作用,并被广泛接受和流通。
  但在这西元前,所有的经济、金融手段都约等于零,政府公信力又不足以支撑‘纸币’这种货币存在的大背景下,要想让某个东西具备货币的金融作用,那只能是贵金属。
  因为只有贵金属,才能凭借其本身的价值,撑起其面值所附带的货币价值。
  拿如今汉室的铜钱举例:哪怕一枚铜钱不再是受市场认可、流通的货币,他本身也依旧是铜,也同样具备价值。
  后世的银元宝、银元、金条,乃至于如今汉室的金饼,也都是同样的道理。
  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汉室推行‘纸币’,就是纯粹的天方夜谭。
  在原本的历史上,武帝猪爷就曾凭借一手‘白鹿币’,踏出了货币从贵重金属向其他媒介的尝试。
  只不过‘白鹿皮’这种货币,其造价难度实在太低,获取方式又实在太简单。
  再加上武帝猪爷自己,最后也没能抵挡‘赖账不认’的诱惑,才导致白鹿币,成为了一个史诗级的大骗局。
  但光从历史上,白鹿币曾一度广受认可就可以看出:在汉室推行纸币,或‘类纸币’形式的货币,是有一定实际操作空间的。
  ——武帝朝的百姓能认可白鹿币那样的乐色,没道理刘弘这一朝的百姓,不认可更先进,也更可靠的其他货币。
  更何况较之武帝猪爷,刘弘具有更高的节操,也具备更超强的金融认知,对于货币的本质,有着更明确的定位。
  所以,刘弘决定趁着今年冬小麦的收购工作,推行西元版的‘粮票’,也就是题中应有之理了。
  “将此物,递于少府一观。”
  一声轻唤过后,刘弘便将一个木盒稍举起,示意身旁的宦者令王忠递给殿下的田叔、田兰二人。
  看着田叔满带疑惑的打开木盒,刘弘嘴角不由扬起一丝得意的笑容。
  “我大天朝的粮票,哪是你们这些凡夫俗子能想到的?”
  没错,为了应对今年的冬小麦收购,以及汉室的货币短缺问题,刘弘率先做出的金融常识,便是后世二十世纪,华夏大地最具代表性的类货币:粮票。
  这种西元版的粮票,以一张宽三寸,长五寸的麻布为底,其上有方方正正四个字:粟米十石。
  在这四个打字的左下方,有类似货币编号的一串字体;如田叔手中的粮票,便写有‘少府将作大臣署,粟米粮票壹’两行小字。
  看着手中的粗麻布片,田叔满是惊疑不定的望向身旁,同样一脸震惊的田兰。
  过了许久,田叔如梦方醒般抬起头,下意识咽了咽喉咙,才迟疑间开口道:“陛下之意,乃民售少府宿麦,少府勿付之铜钱,反以此物,为……”
  沉吟许久,田叔才吐出一个自认为最恰当的词。
  “为赊欠之凭证?”
  闻言,刘弘淡笑着点了点头:“然。”
  “此物名曰:粮票。”
  “朕意:凡民售少府宿麦十石,即可得如此粮票者一;凭此粮票,民可与治粟都尉任一售粮之处,领粟米十石。”
  “如此几岁,待粮票之制为民熟知,及至每岁秋收,少府以粟米行粮价保护之策,亦可以此粮票行之。”
  “若此制可成,则少府之担骤减,钱金之缺亦解,民亦勿须苦钱之重。”
  对于如今的状况来说,印钱,确实就是最好的办法了。
  但直接拿纸或布,上面写着‘铜钱几何’,又很难让此时的百姓所接受。
  所以,刘弘只能通过这种类似偷换概念的方式,来制止汉室的经济秩序,因为货币的短缺,而倒退回以物易物的远古时期。
  有了粮票作为媒介,一切就都简单多了。
  本质上来讲,刘弘所说的‘粮票之制’,本质上还是以物易物——百姓原本是拿冬小麦直接换粟米,如今只是变成了拿冬小麦,换面值为‘粟米几何’的粮票而已。
  这样一来,只要刘弘能保证,一张面值‘粟米十石’的粮票,确确实实能换到十石粟米,那百姓就会认可粮票,作为货币等价物存在。
  而这,也恰恰就是货币在金融秩序中,所具备的作用和地位:等价交换物。
  有了这种具有实际意义的粮票,那就等同于,汉室在某种程度上,接受了类纸币的存在和金融价值。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9/5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