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帝成长计划(校对)第34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9/530

  按每人每年二十四石的粮食消耗水平计算,汉室每年的粮食需求量,便在六万万石左右。
  看上去,或许并不多——光是关中,一年的农产就能达到四万万石,关外再生产二万万石,不就够了?
  实际上,关中确实能保证每年四万万石左右的粮食产出,但关外,每年二万万石的粮食,是无论如何都拿不出来的……
  ——占据汉室半壁江山的燕、代、赵,以及北地、陇右等边郡,即便是在没有受到匈奴人入侵的情况下,粮食平均亩产量也不到关中的一半!
  一俟站起,整个北墙更是将全面绝收。
  北方如此,南方也没好到哪里去。
  ——别说长沙、淮南等国了,就连历史上富甲天下的吴国,此时都还是遍地沼池的‘穷山恶岭’。
  身处交通要道,商业贸易较为发达的齐国,更是从春秋时期开始,就属于‘严重依赖粮食噤口’的典型。
  整个关东,能产出粮食的地方,也就只有地势相对平缓,水资源相对丰富的梁国、楚国,以及河东、河内等郡。
  不如此,关中也不足以被称之为‘天下粮仓’——天下年得粮米五万万五千万石,关中便贡献出其中的八成以上!
  每年六万万石的需求,五万万五千万的产出,这就是汉室如今的粮食供求关系——轻微程度的供不应求。
  这种状况,给了粮商囤积粮食、制造恐慌的操作空间,也撑起了粟米多年来八十至九十钱的单价。
  但等明年,关中爆出三到四万万石宿麦之后,汉室粮食市场的供应关系,将发生极大的转变。
  ——年需求六万万石?
  俺们关中,一年就能产出八万万石粮食!
  这样一来,汉室的粮食供应关系,就见从现在的‘微量供不应求’,瞬间转变为‘严重供大于求’!
  作为华夏贵胄,刘弘自是做不出后世资本那套‘为了支撑牛奶价格,把牛奶倒进河里’这种事来。
  这就意味着在接下来的三年之中,汉室的粮食价格,将大规模跳水。
  即便粮食凭借其‘刚需’的特性,能勉强支撑在合理范围之内,也起码会降到历史上的文景之治末期,关中粟米石四十至五十钱的程度。
  所以刘弘如今正在做的,实际上并不是商人那套‘低买高卖’,而是以国家的身份入场,强制引导粮食价格下降,并由国家承担其中的大部分损失。
  道理很简单:如今少府的粟米,是按照每石七十五钱的价格收购,等来年,面食逐渐被接受,并成为主流粮食之后,粟米的价格必然会下降。
  即便是按‘百姓一时半会儿还是习惯食粟’的最乐观估计,少府也将在‘粟米专营’项目上,达成‘不亏不赚’的局面。
  忙活一整年,国家财政没有一点好转,刘弘自然无法接受——所以宿麦,成为了刘弘补贴国家财政的手段。
  等宿麦收获,汉室粮食的供应关系将立马发生改变,但天下百姓反应过来,是需要时间的。
  将饮食习惯从粟米改成宿麦,恐怕就得花费好几年的时间。
  而面食,也将因为其暂时‘不为人知’的工艺,而在短期内处于较高的价格。
  根据刘弘的推断,面粉的价格,将在明年五月,光中宿麦大规模收获时,达到每石三百钱。
  在随后的二到三年时间内,面粉的单价,应该会缓缓下降到一百二十钱作用,并在磨盘大规模普行后,停在一百钱左右的价格。
  而粟米,也不会在一夜之间从九十钱降到五十钱——最起码在今年之内,粟米的价格还是不会跌破八十钱。
  同样需要二到三年的缓缓下降,粟米的价格,才会下降到五十钱左右的价格。
  也就是说,今年,少府还不至于在粟米专营之上盈亏。
  至于明年……
  “看来,少府收购粟米的价格,还是要每年做出一定的调整……”
  虽然心中清楚,在这样的国家命脉之事上,不应该考虑利益得失,但刘弘还是希望,在保证粮食价格下降,百姓能更轻松的保证生存的同时,国家的财政状况尽量别受影响,或者少受影响。
  毕竟刘弘要做的事还有很多,要是让百姓都富裕起来,国家却没有力量保护百姓,那富裕的汉室百姓对于匈奴人而言,无异于小儿持金于闹市。
  所以,刘弘对于粮食保护价政策的心里预期,大概是在‘粟米生意不亏不赚,尽量让百姓不受损失’,以及:凭借宿麦-麦粉的加工工艺,谋求一定的利润。
  相较于粟米‘每石十钱左右’的利润,宿麦无疑更容易赚取利润。
  ——少府收购宿麦的价格,不过七十五钱;加工成面粉之后,成本也就是在百钱左右。
  但在明年,面粉的出售价,将达到‘平均每石二百钱’左右!
  一倍以上的利润,足以让汉室财政状况一扫颓势,大踏步向历史上的文景之治迈进。
  至于粟米,刘弘也就不打算动心思了。
  ——文景之治,富的可不只是国家,还有百姓!
  给百姓多留一些生存空间,极尽所能的改善天下百姓的生活水平,这一点,在刘弘这一生不大可能发生改变。
  “粟米降价,百姓丰衣足食;宿麦成面,国家富庶强盛。”
  “再加上农税减半、口赋折为原来的三分之一……
  暗自自语着,刘弘颇有些嘚瑟的砸吧着嘴。
  “这样一来,朕离历史上的汉文帝,应该差的不远了吧?”
  
第0304章
元朔籍田
  正武元年元月甲子日(初一),刘弘终于迎来了登基之后的第一次‘元朔’。
  元朔,顾名思义,便是元月的第一天。
  按照汉制,每个月的初一、十五,都要举行朔望朝,一年共二十四次。
  但每年的二十四次朔望朝,也并不完全相同——冬十月初一的大朝仪,以及元月初一的元朔,便是其中较为特殊的两次。
  十月初一的大朝仪,属于汉室真正意义上的‘新年’,除了国家官方活动:大傩驱鬼外,还会有地方官员派代表抵达长安,向天子献上新年贺礼。
  而作为理论上‘与刘氏共享天下’的彻侯勋贵阶级,也要向刘氏先祖,送上自己的祭品——酬金。
  彻侯在祭祀中奉献的酬金,按照彻侯的食邑,大概按‘每百户食邑,献金一金’的标准。
  除了这些极具迷信色彩的活动,大朝仪也同样保留了朔望朝‘议政’的特质。
  如两个月前的朔望朝,就很清晰的表明:大朝仪,就是汉室的‘年初计划商讨会’。
  在大朝仪期间,中央会就国家目前存在的较大问题进行讨论,并得出一个至少可贯彻一年的政治纲领。
  而两个月前的大朝仪,又是大朝仪中较为特殊的一次——刘弘登基之后,所主持的第一次大朝仪。
  所以在那次大朝仪中,刘弘与朝臣百官、功侯大臣不止讨论了内政外略,还提出了专属于自己的政治声音,并理顺了自己的皇统,以及江山社稷的法理。
  相较于政治意味浓厚的大朝仪,元朔日的朝仪,则相对随意一些。
  毕竟此时,汉室还在沿用颛顼历,元月并非是一年的首日。
  所以元朔朝与平日的朔望朝最大的一处不同,便是‘天子亲耕籍田’,以及当晚在宣室殿的晚宴。
  早上天还没亮,刘弘便在朝臣百官的簇拥下,来到了长安城外的‘社稷’。
  与大朝仪一样,元朔日,刘弘也同样要携朝臣百官、勋贵大臣一起前往太庙、高庙祭祖。
  除此之外,也同样要在社稷的祭神台,向天神太一祈福,以祈祷汉室接下来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作为汉室神格排名第一的天神——太一神,其实就是后世为人所熟知的东皇太一。
  春秋战国时期,东皇太一最受百姓信笃的,便是楚地。
  如此说来,东皇太一成为汉室法定的‘天神’,也就不足为奇了——汉太祖高皇帝刘邦阁下,本就是楚人。
  在朝臣百官的陪同下,按顺序祭拜过太一庙、太上皇的太庙、刘邦的高庙,刘弘终于来到了社稷外的御田。
  在抵达社稷之后,刘弘又在奉常刘不疑的指引下,与朝臣百官祭奠了另一位古典神话中的人物:神农。
  作为华夏历史上与农业关联最深的以为神话人物,神农在古华夏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华夏百姓摁上了‘保五谷丰登’的神职。
  而天子亲耕籍田,在《周礼》当中便被称为:籍田礼。
  根据叔孙通般《周礼》的记载,籍田礼需要在正月,天子与天下诸侯、百官一起祭奠神农,而后在都城以南的近郊,在天子的领导下,进行‘籍田亲耕’。
  祭祀神农的祭礼规格,也是最高的‘太牢’,即:牛、羊、豕(shǐ,猪)各一。
  而汉室的状况又略有些特殊——汉诸侯三年一朝,要让他们参加每年一度的籍田礼,无疑是说笑。
  所以《周礼》中的这部分规定,在汉室变成了‘天子携百官共耕籍田’。
  当然,如果有哪位诸侯王恰巧在长安,也会被皇帝拉去参加籍田礼。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9/5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