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帝成长计划(校对)第33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39/530

  如此重抚,使得关中本就浓厚的尚武之风,肉眼可见的更加浓厚起来。
  受此影响,今年关中的冬训,都没有因为冬小麦耕种之事而受到影响。
  青壮们非但没有显现出懈怠,反而比往年还努力训练,寄希望于早日参军入伍,立下不世之功。
  也不能怪关中百姓势力,实在是这个时代,底层百姓改变自身阶级的手段,实在少得可怜……
  在后世,普通人家的子弟要想出人头地,有很多种选择。
  ——学门手艺打工,起码可以养活一家老小、妻儿;
  ——努力完成学业,也有机会谋求一个高学历,从而得到一份足以改变家庭状况的工作。
  再不济,也能通过在社会上的打磨、历练,成为一个小有成就的商人。
  若运气再好些,甚至有可能成为杰克马那样的富豪。
  但在汉室,这一切都不存在;平常百姓家的子弟,要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族阶级,几乎只有一条‘参军入伍’这一条道路。
  如果不在军队立下功勋,那就只能一代代从土里刨食,并在某一代破产成佃户,甚至成为奴隶,断绝家族传承。
  有汉一朝,农籍户口在大多数时间,都维持在三百万户左右;而在这三百万家农民家庭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哪一家人,是通过种地改变自身阶级,亦或是得到提升的。
  实际情况是:西汉两百余年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农民家庭,因为失去了田亩而破产!
  开国时的那三百万户农民,到王莽篡汉之时,已经剩下不到一半……
  也就是说,在汉室,如果不通过谋求武勋,来试图提高家族的阶级,那就必然会面临‘地越种越少,人越活越穷’的倒退。
  ——封建时代的剥削,可比后世严重的多!
  你不成为人上人,就有的是人上人来压榨你,夺掠你。
  而如今,长安何家寨,就已经有半只脚踏在了‘阶级提升’的金门槛之内。
  只要何家寨能走出一个子弟,在汉家行伍之间得到一席之地,那整个何家寨的百姓,便将不再为阶级滑落、家庭破碎而担忧。
  作为名义上的何氏族长,何政有责任,也有义务,将这个良好的趋势推进下去。
  而在何政眼中,能带领何家寨完成‘鲤鱼跃龙门’这个野望的,不是自己的长子何强,也不是还未成年的幼子何武。
  那个能肩负起这个重担的,恰恰是此时端坐何政身旁,同何强相谈甚欢,不时推背还债的中年人。
  ——羽林卫材官校尉巨盾司马,何广粟!
  ……
  “内史行公文,欲以关中子弟充军之时,俺还嫉妒阿强得以随军出征,以立武勋呢!”
  就见何广粟淡笑着拍了拍何强的肩膀,稍侧过身,满是认可的对何政道:“果然不出俺所料,仅此一战,阿强尽显吾何氏之勇武!”
  “想当年,何伯亦曾以勇武显于行伍,如今看来,阿强尽得何伯之长啊!”
  听着何广粟毫不掩饰的夸赞自己的长子,何强脸上都笑成了花,却也还不忘稍稍自谦道:“不至此,不至此……”
  轻笑着举起酒碗,与何广粟伸来的碗稍一碰,何政又道:“阿强虽稍得勇武,然亦年少,比不得何司马一朝得道,蒙贵人提携……”
  闻言,何广粟端着酒碗的手稍一滞,旋即淡然一笑,与何政对视一眼,便端起酒碗一饮而尽。
  如今的何广粟,也是秩六百石的队率司马,虽然看上去依旧是憨厚老实的模样,但心性,多少也因为身份的转换而发生了变化。
  再加上舒駿这么个准亲家在身旁提点,何广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已经逐渐提了上来。
  对于何政话里的前台词,何广粟自也能听得明白。
  就见何广粟将空碗从嘴边放回长几,一把捞起地上的酒坛,边往何政的碗中倒酒,便憨笑道:“何伯又戏弄俺了,什么司马不司马的,便是校尉,俺不也还姓何?”
  见何广粟这番作态,何政脸上笑意更甚。
  “何司马显贵而不忘本,诚人中翘楚!”
  同样红果果的一个马屁派过去,何政便望向一旁的长子何强:“都要入羽林都尉了,还不敬碗酒,以谢何司马提携之恩?”
  见堂侄慌忙放下手中正啃食的鸡腿,双手端着酒碗面向自己,何广粟只爽朗一笑,也同样举起酒碗。
  “又不是在营中,不必张口闭口以司马相称。”
  “若阿强还把俺当乡党,便唤俺一声世伯,这碗酒俺就喝了!”
  何强自是乖顺的道声‘世伯’,旋即与何广粟对饮一碗,方又啃其方才没啃完的鸡腿。
  见此,何政却灵机一动,旋即稍有些迟疑起来。
  “唉,早知今日,何不如叫阿强娶了奾儿……”
  虽然何广粟已经隐晦的答应,在军中多看顾何强,但终归只是出于乡党之间的恩义,以及自身武勋的考虑罢了。
  相较于这种略有些脆弱的纽带,无疑是两家人合为一家,联系才更坚固一些。
  只可惜,何广粟只一子一女,儿子何未央的婚事,也已经被何广粟安排好了。
  再过两年,
  虽然何广粟已经隐晦的答应,在军中多看顾何强,但终归只是出于乡党之间的恩义,以及自身武勋的考虑罢了。
  相较于这种略有些脆弱的纽带,无疑是两家人合为一家,联系才更坚固一些。
  只可惜,何广粟只一子一女,儿子何未央的婚事,也已经被何广粟安排好了。
  再过两年,
  
第0296章
冬至大傩
  颛(zhuān)顼(xū)历,最早出现在周室末,在秦统一天下之后普行于神州大陆。
  而如今汉室所使用的,也恰恰是从秦继承而来的颛顼历。
  按照颛顼历,冬十二月只是一年当中的第三个月份,属于‘年初’,但这丝毫不影响十二月与后世一样,意味着‘冬至’的到来。
  冬至在后世,或许意味着祭祖宴饮、食饺用酒;而在汉室,冬至则意味着一项十分具有时代特性的活动。
  ——大傩(nuó)驱邪。
  秦、汉虽为前后两个不同的王朝,但其人文、制度等方面,却具有极高的相似度。
  ‘大傩’,便是秦汉文化当中极其相似的一个人文活动——在秦汉两朝,大傩都在腊日,即冬十二月初八的前一天。
  在民间,百姓会趁着冬季的农闲聚在一起,通过击鼓来驱除疫鬼,且将其称之为‘逐除’。
  至于朝堂中央,更是将大傩仪式看的无必珍重。
  傩,本意便是‘驱逐恶鬼的仪式’,或代指巫舞;大傩驱邪,便是一场盛大的‘巫师驱鬼’现场。
  每年的冬十二月初七日,无论是未央宫内的朝臣百官、勋贵彻侯、天子太后,还是街头巷尾的寻常百姓,都会看到这样一场盛大的、大型的‘迷信行为’。
  ——一个个兼职把脉开药的‘巫医’,都会在大傩日成为香饽饽,被邀请到各地,扮演被‘妖魔’。
  这也算是汉室初,所特有的时代文化背景了——在儒家独尊之前,‘子不语怪力乱神’的说法,根本就没有人愿意听。
  淳朴的百姓辛勤劳作一年,疾苦的生活却并没有多少好转,眼看着凛冬来临,春耕不远,百姓迫切的希望找到一个渠道,来换得稍许心安。
  所以大傩驱邪仪式,在民间的形式五花八门——有祈祷来年五谷丰登的,有祈愿家人无病无灾的,也有希望今年发家致富的。
  在大傩日,百姓许下的每一个小小的愿望,都象征着他们简单,而又遥远的诉求。
  对于朝堂,或者说中央而言,大傩的意义,也并非是做做样子——此时的汉人,无论贵贱老幼,都对鬼神之说有着十成十的笃定!
  百姓相信,天上的鬼神会可怜自己这样的穷苦百姓,恩赐更好的命运;
  地主富户、勋臣贵族也笃定,先祖的在天之灵,在冥冥之中保佑着自己,护佑着家族传承;
  至于皇帝本人,那就更不用提了——如果说世界上,皇帝是第二迷信的群体,那绝对没人敢称第一!
  ——包括后世的教皇在内!
  自秦始皇统一天下,使华夏大地正式进入封建时代开始,君王沉迷‘修仙’的事便屡见不鲜。
  秦始皇本人,就是个鲜活的例子。
  始皇帝晚年,曾派徐福携童男童女三千,金石珠玉无数,乘船以出东海,寻求长生之道。
  哪怕是临死前的一刻,始皇帝嬴政这般千年难得一见的雄主,口中呢喃着、心中挂怀着的,居然是‘徐福为何还没将仙丹带回来’。
  拿汉室来说,西汉享国二百余载,先后历十五位皇帝;其中最著名的几位,也基本都是‘修仙人士’。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39/5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