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帝成长计划(校对)第32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26/530

  还了十五石,第二年的收成就剩七十五石,就又要去借二十五石。
  就这样利滚利滚利滚利,短短五年之后,这个佃农就会发现:自己所租种田亩的所有产出,都要用来还债。
  种地种一年,到头来一粒粮食都不是自己的,怎么办?
  只能继续借。
  这时候,在过去几年一直阔绰借粮的主家却说了:地主家也没余粮了啊……
  一家老小没粮食,还是在秋收之后就原地破产,能怎么办?
  要想活命,就只能委身为奴,以签下那份卖身契为代价,祈求主家抹除自家的债务。
  就这样,原本为国家纳税服役的自耕农家庭破灭,并消失在国家的户籍之中。
  于之相比,上林苑无疑是友好多了——租税三成。
  虽然租税和民间豪强差不多,但作为国家机构,上林苑将田亩外租的意图,必然和那些豪强南辕北辙。
  豪强外租田亩,是想要把这一家农民变成奴隶,专门为自己耕作田亩,以及端水送茶。
  而国家将田亩租给破产百姓,却是为了拉这家农民一把,避免这一家人的名字,消失在户籍之中。
  所以,对于一家五口这个级别的家庭,上林苑的田亩外租标准十分爽快:一家百亩。
  皇帝又经常出入上林苑,使得租种上林苑田亩的百姓,能间歇性得到一笔笔意外收入。
  ——皇帝出行,是要撒钱的……
  不严谨的说:百姓对皇帝跪拜一声,皇帝都要撒点福利出去,以收买人心。
  再加上汉室有意无意的‘巧立名目’,以收成不好、收成太好;太后生辰、陛下生辰;乃至于陛下心情不好、陛下心情太好等名义,经常性减免上林苑的租税,使得上林苑的佃农一年到头,会发现所得,比种一百亩自家田亩还要多!
  这就使得上林苑的佃农只要勤奋,甚至只要不是太懒惰,就能在十到二十年之内,重新积攒下足够购买田亩的财富,花费一代人的时间,将家庭从自耕农向奴隶的滑落强行逆转,再次成为自耕农阶级。
  国家也得以拯救一个即将消失在户籍中的自耕农家庭,使得纳税阶级得以保存,社会矛盾大幅减弱。
  在历史上的武帝一朝,就曾有过这样一则记载:武帝在上林苑游猎,激动之余,不小心策马闯入了百姓的田亩之中,踩坏了庄稼。
  结果就是猪爷堂堂天子,被一个七老八十的老头儿挥着几杖撵了好几里地……
  到最后,猪爷都不敢怪罪这个受赐几杖的老头儿,只能委屈巴巴的下令:在上林苑专门划出一片围猎区,不准百姓在围猎区种田。
  ——惹不起,猪爷我还躲不起吗……
  而今年,由于粮价的反复涨跌,再加上刘弘刻意的收容,使得上林苑的佃户明显增多。
  根据田叔的汇总,如今上林苑田亩约七万顷,租种的百姓不到万户。
  一顷就是一百亩,不到万户佃农,这就意味着还有六万多顷田,是由少府名下的官奴在耕作。
  上林苑佃农的租税,刘弘大概率是不收的——哪怕收,也要巧立名目,想方设法的还回去。
  但那数万顷官田,却能给上林苑带来一百到二百万石的粮食收成。
  这就是上万万钱了。
  如果算上冬小麦辇成面粉之后的价格……
  “臣等恭迎陛下。”
  正当刘弘yy明年的丰厚资产时,车厢外的一声拜喏,将刘弘地思绪从幻想中拉回。
  就见刘弘稍一掀窗帘,对窗外的田叔点了点头。
  “少府记载,便随朕同去诸铸钱属,看看铸钱进度吧。”
  等田叔为首的上林苑群吏拱手称诺,刘弘便让陈濞继续驾车,向着上林苑深处走去。
  而在身后,田叔却是看着御辇远去的背影,心中哀叹一气。
  “也不知陛下此来,乃意欲何为……”
  
第0288章
墨翟之后
  作为目前,少府诸属衙中专责铸钱的部门,铸钱监的规格,比专责铸造武器军械的诸冶监,以及负责织布的作室要小一些。
  诸铸钱监,顾名思义,是‘各个负责铸钱的部门’之意;而铸钱部门之所以分为这么多分支,便是因为如今,汉室通行货币混乱的缘故。
  秦半两、高祖三铢、吕后八铢自是不用说,民间其实还流传着很多旧式钱币。
  在视察过程中,刘弘甚至看见了战国刀币的身影!
  只能说,汉室如今的币种,简直是杂乱到了极致。
  ——刀币既然出现在了少府铸钱监,就意味着刀币在民间,还是有一定的通行能力的!
  这让刘弘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货币的统一,宜早不宜迟。
  或许在后世人看来,市场上货币繁杂,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顶多就是各个币种之间的换算复杂一些而已。
  但没有人知道:在秦始皇‘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统一度量衡’的丰功伟绩中,钱币的统一,也成为了重要因素之一。
  在战国时,列国除了各有其俗、各有其文、各有其制外,还有一个让秦始皇十分别扭的点,就是列国各有其钱。
  如铲币、刀币、环钱等各式钱币,其铜含量、重量乃至于形状都各有不同,且只能在产地使用。
  如赵之铲币,只有赵地百姓认;楚之刀币,也只有楚人认可其为‘钱’。
  为了整合经济秩序,为‘统一度量衡’盖上最重要的一块砖,秦始皇才在统一天下之后,发行了普行天下的统一货币:秦半两。
  在秦半两发行之前,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都十分繁杂——要么是以物换物,要么,就是熔钱称铜。
  比如一个齐国商人,将齐国特产的齐纨带到了赵国,却得到了铲币为货款,这个齐商无法判定自己是否吃亏,就只能把这些铲币熔炼,把其中的铜分离出来,再去判断这些铜在齐地的价值。
  至于以物易物,那就更麻烦了——各国物价不同,经济繁荣程度不同,就连度量衡,都是南辕北辙。
  如齐地盛产齐纨,秦则有蜀锦,但齐纨在齐国根本就不值钱,蜀锦却是普行天下的‘奢侈品’。
  这种时候,齐商拿自己的齐纨,去交换秦商的蜀锦,就会遇到很大的麻烦。
  ——齐纨在齐地虽不值钱,但秦地却没有!
  物以稀为贵,齐纨就应该在秦卖出高价!
  但这个‘高价’有多高,齐商心里却没谱。
  就算最后,双方大致商议出了彼此都满意的交还比例,也会出现问题。
  如收到齐纨之后,暴躁的秦商很可能提刀找上那个齐商——不是说好一百尺吗?
  咋才给我八十尺?
  这时,那个齐商只能委屈地说:这就是我们齐国的一百尺啊……
  在度量衡被统一,且有了秦半两之后,这样的情况才不再发生。
  现如今,汉室的货币混乱状况,虽然还没到秦统一天下时的地步,但光从方才那枚透着绿锈的刀币来看,汉室的问题,也没比秦初好到哪里去。
  关中可能认可八铢钱多一些,但关东地区,可能还是以秦半两钱为主要流通货币。
  甚至在一些偏远地区,很有可能还在使用刀币这种极具战国特色的货币。
  这样的状况,将对汉室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阻碍。
  远的不说,就说几年后,少府的粮食保护价政策推行到关东,就很有可能有一大批战国刀币出现,前来购买少府的米粮。
  所以刘弘此番前来,第一个目的,就是铸钱之事。
  “如今少府存铜几许?”
  漫步走在一处铸钱作坊内,刘弘一边饶有兴致的观察着铸钱的过程,一边向田叔问道。
  就见田叔面色陡然一慌,略有些迟疑道:“禀陛下,今少府之铜,近二十万斤。”
  闻言,刘弘却没有察觉出田叔的一样,只暗自点了点头,默默盘算起来。
  与后世‘一斤为十两’的重量计算所不同,汉室的一斤,为十六两。
  而一两,又等于二十四铢——秦之半两钱,就是因为其重十二铢,才被称之为半两。
  如此换算下来,一斤铜,就是三百八十四铢。
  如果按照铜三铅七的比例铸钱,一斤铜,就能得到一千二百八十枚五铢钱。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26/5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