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帝成长计划(校对)第17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2/530

  此次动乱之后,不出意外,陈平就将彻底告别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最起码,也将告别汉家政坛,告别丞相大位。
  如果不出意外,刘弘会用审食其过渡几年,趁机将某些‘离经叛道’的计划提上章程。
  待等两年之后,审食其病死于丞相之位时,身为‘亚相’的御史大夫张苍就将大概率成为继任者,官拜丞相。
  届时,申屠嘉也可以凭借‘保敖仓不失’,以及首倡尊立太后的功劳,顺理成章的升任为御史大夫。
  撇开这些遥远的因素不谈,刘弘选择以申屠嘉作为荥阳,即敖仓的守备将领,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淮阳郡与梁国直接接壤,距离荥阳得直线距离更是不超过六百里。
  如果不考虑中央军和地方郡兵的战斗力差距,淮阳到荥阳的距离,甚至比长安到荥阳的距离还要短!
  至于淮阳郡因为申屠嘉领兵出征而陷入危险,则完全不用刘弘担忧:如果刘襄真因淮阳空虚而转头攻打,那和先打赵国没什么区别——浪费时间!
  法统根据地保住,战略重地也有了着落,剩下的,便是最重要的抉择了:梁都睢阳,派谁去驻守?
  
第0195章
战鼓轰鸣
  关东急报传至长安第四日,未央宫虽然依旧没有传出正式的回应,但战争的气息,已经将这座璀璨的城市笼罩在内。
  原本看上去懒懒散散,像是打卡上下班的少府作室,在战争即将到来的时刻,一把撕开那层人畜无害的表皮,将真实的面目展露在了世人面前。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未央宫一声令下,少府眼皮都不眨一下,闭着眼睛拿出了数万柄刀枪弓弩,数以十万计的箭矢,近百万石的米粮!
  在朝堂还没有完全做好针对此次战争的战略部署时,少府就已经将战争所需的一应物资准备好,并做好了随时运走的准备。
  这也意味着战争机器,已经在少府的号角声中正式启动!
  午时前后,天子对于此次战事的粗略安排,也大致传出未央宫。
  ——征越大军暂缓南方战事,北上丰沛,筑起第一道防线!
  ——淮阳郡守申屠嘉领淮阳郡兵,火速进抵荥阳,守卫敖仓!
  这两则,还只是朝堂针对突发战争的应急反应,真正的戏肉,还在后面。
  在长安数十万百姓瞩目之下,中央对于此次叛乱了最终策略,终于随着疾行于大街小巷的内史衙役,传入关中百姓耳中。
  ——着大将军灌婴,率北军屯部、中垒二校尉,于夏四月癸丑(二十)正式出征,进发睢阳!
  消息传出,长安在短暂的欢庆之后,转为了一种极其有序,有十分有朝气的氛围。
  对于战争,关中大地的百姓从不陌生。
  ——早在前秦之时,这片土地上的人就早已习惯将家中的父亲、丈夫、儿子送上前线。
  盖因为太祖高皇帝律令:男子年十四而习武,十七而始傅!
  在汉室,男子自十四岁开始,就要在县乡的基层官员组织下?进行为期一到两个月的军事训练——每年一次。
  由于耕作习惯以及农忙的缘故?此项训练大都被安排在秋收之后,最晚于春耕之前结束。
  所以?也被称之为‘冬训’。
  在经过至少三年?即三次一至两个月的军事训练过后,汉室男子就将在十七岁的年纪?正式成为汉室光荣的纳税人。
  这里的纳税人,不单指农税和算赋——在十七岁之后?汉室男子在正式开始缴纳每人一算?即一百二十钱的算赋之外,还要开始履行地方基建义务,即劳役,以及每一个汉室男子成年之后的应尽义务:兵役。
  在经历过‘三年’的军事训练之后?汉室男子就要在十七岁之后?自愿或被自愿①履行两年的兵役,一年卫戍边墙,一年拱卫都城。
  这就意味着:汉室每一个十七岁以上的男子,都具备被充为‘民夫’,并顺利完成武器辎重运输的能力。
  至于二十岁以上?已经服过兵役的男子,更是具备随时投入战斗的军事素养!
  在和平年月?十四五岁的少年或许还在年少慕艾,或是在父母的包办下组建家庭;二十多岁的青年小伙?也大都忙于维护自己小小的家庭。
  但一俟战起,这些平日里面善目良?透露着憨厚气息的青少年?就将成为汉室战争武器上的一颗颗螺丝钉!
  年纪太小?尚未始傅,但已经有了一些军事素养的少年,以及年过三十,虽有战斗经验,但已过了壮年的男子,都有机会被官府随机抽取,征为民夫。
  可千万别以为汉室的民夫,是那种推着独轮车送粮的百姓!
  相较于有营帐保护,且紧凑驻扎的战斗部队,民夫部队遭遇的攻击绝对更多!
  所以被充为民夫,对年过而立的中年人而言,是一次捞取军功,补贴家中用度,为后代留下些许遗泽的机会。
  ——袭击粮队的,往往不是敌军,而是藏身于深山老林,做无本买卖的草寇之流。
  这样的匪类,对后世人而言或许是灾难,但对汉室每一个成年男子而言,则都是一枚枚铜钱——杀匪盗,同样会得到官府的赏赐!
  而对年轻人而言,这更是初步体会战争氛围,并为将来正式加入战斗部队做准备的宝贵学习机会。
  至于那些二十到三十岁之间,正值壮年,且已服过兵役,具有水准线以上战斗力的男子,更是会被直接纳入战斗编制,参与正式战斗!
  在汉室,战争不是洪荒猛兽,也不是灾难,而是一次可能改变身份,改变生活,甚至改变阶级的一次鲤鱼跃龙门!
  只要有战功,就能得到想要的一切,包括但不限于财富,土地,住宅,爵位,地位,甚至于官职,以及光明的未来。
  基于此,长安城才会出现如今的局面:面对战争,底层百姓完全没有慌乱,亦没有担忧,只压抑着兴奋,有条不紊的擦拭着家中墙壁上挂着的长弓,父祖留下的刀剑,并等候那声梦幻中的呼叫声。
  “敢问可是何里正家?”
  来了!
  一声高亢的呼和,惹得端坐榻前,隐隐期待着的何广粟再也坐不住,赶忙将手中已锃光瓦亮的长弓放回榻上,小心翼翼打开屋门。
  脚刚踏上院子,何广粟的目光便被隔壁邻居家的状况吸引了过去。
  沿着那面将两家隔开的矮墙上方,何广粟顺着被何伯缓缓打开的院门,终于看到过去令他唯恐避之不及,如今却朝思暮想的身影。
  ——内史衙役!
  在何广粟嫉羡的目光注视下,那衙役先是抬起头,规规矩矩向何伯拱手一拜,方才婉拒了入内的邀请。
  “老丈不必多忙,下吏公务缠身,不便多留。”
  言罢,那衙役便从身后的随从手中接过一块木椟,原本温和谦恭的面色稍一肃。
  “何家寨甲里里正何政,年四十又七,家中五子二女,子始傅者三。”
  “内史奉圣天子之令,以召民夫、武卒充军,以平齐乱。”
  “夏四月丁未,奉内史令:征何政三子武,以为民夫;令其自备弓剑干粮,于夏四月庚戌日午时,至城北北军大营。”
  “何政长子强,征以为平叛大军别部司马屯长,令自备甲胄、弓箭,于夏四月戊申日辰时,至城北校场。”
  严肃的宣读完内史属衙的公文,衙役再度换回温和的面容,满带着敬意再拜:“老大人家风至武,可谓满门忠烈……”
  方才,衙役在何政的案牍中看到的,远比宣读出的要多得多。
  这位何里正,准确的说是何家,自上一辈起,就将热血撒在了刘汉社稷的事业之中。
  何政的父亲,死于秦末战乱;三位兄长,则分别阵亡于楚汉争霸时期的大小战役之中。
  就连何政本人,其履历中也有‘从高皇帝击黥布’的光荣历史;里正的位置,也是何政累功而得。
  何政的长子何强,今年开春才结束为期两年的兵役,从边墙退了下来,年方二十二。
  结果老大刚退下来,老二又被老何头送到了军中。
  老三何武,也将在明年满十七岁。
  这样一户人家,绝对担的起一句‘忠烈之家’;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绝对的根红苗正!
  闻言,何政也是忍不住留下了泪水,旋即挥了挥手,便强颜欢笑着回过身,呼唤屋内的三儿子出来。
  待等一位英气逼人,眉宇间隐隐带些锐意的少年走到门前,何政便将少年稍稍推上前,略带些哽咽道:“此老儿三子武,长子强已于春时成家别户,便居于巷尾……”
  看着何武丝毫不露怯懦的目光,衙役将手重重拍在了何武肩上:“端的是好儿郎,有朝一日,便当是大丈夫!”
  言罢,衙役便将何武的个人档案取出,一一核对,确定身份之后,再一拜,才告别何政,向着巷尾走去。
  何政家在巷口,往里走,就必然会路过何广粟家。
  看着衙役队伍缓缓靠近自家大院,又毫不做停留的路过,何广粟呆愣片刻,旋即破门而出!
  待等衙役们闻声回头,何广粟便赶忙上前,满脸焦急道:“敢问上官,此次征役,可有吾之名讳?”
  见那领头衙役丝毫没有反应,何广粟焦急更甚:“敢请上官核对,小的新何名广粟,年三十一,曾于陇右担材官之责!”
  看着何广粟焦急的模样,那衙役面上稍涌现出些许不耐,待等听到‘材官’二字,又稍一愣,旋即换上了一副相对和善的面容。
  “敢问壮士,可确曾从军边墙,以为材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2/5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