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帝成长计划(校对)第15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0/530

  ——谁让父亲的单于大位,是通过弑杀先单于,自己的祖父头曼,并学习单于庭才得来的呢?
  换做自己,恐怕也无法对儿子完全放心吧……
  思虑着,中年人便回到了距离王帐约百步外,属于自己的住处。
  “屠奢。”
  刚一落座,左贤王部最得力的勇士,中年人最信任的心腹,便来到了毡帐内,右手扶胸,单膝跪地,俯首等候中年人的命令。
  “韩王今在何处?”
  “禀屠奢,韩王前日启程,如今已距龙城部族三百里。”
  闻言,中年人缓缓站起,背负着双手,来到了毡帐的翻帘前,眺望着南方。
  “三百里……”
  对于父亲病重的消息被传入汉人皇帝之耳,中年人也同样感到愤恨;但相较于冒顿的笃定,中年人想的则更为深远,了解也更为透彻。
  ——韩王部地处慕北,距离汉人的领地几近千里!
  如果父亲病重的消息,当真是从韩王部流入汉室,那只能证明一件事:从慕北韩王部到汉云中城,这沿途的所有匈奴部族,都是归附汉人的奸细!
  这就已经基本否定这件事,乃韩王所为了。
  而让中年人相信这件事不是韩王所为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则是:从韩王部到云中城,这段直线上的部族,几乎都是绝对值得单于庭信任的!
  云中城外,便是白羊部!
  阴山脚下,便是楼烦部!
  更别提位巡视慕南,充当宪兵的折兰部,以及驻扎南池附近的右贤王部了——如今的右贤王,就是中年人的亲叔叔,冒顿的弟弟!
  再者,作为已经背叛过以此汉人,如今生活在匈奴庇护下的韩王部,乃至于慕南的右贤王部,当真会蠢到再次勾搭汉人?
  换位思考,中年人觉得这种可能性不到——以中年人对汉人的了解,对于这种背信弃义的背叛者,汉人绝对不会原谅!
  而这,才是让中年人忧心忡忡的……
  ——既然这则对汉匈战略有重大影响的消息,并非是从东胡部、韩王部传入汉室,那就只能证明:慕南的部族乃至于匈奴本部,有一个和汉人眉来眼去的毒蛇!
  而且这条毒蛇,只怕是地位不低——单于病重的消息,即便在整个慕南,也只有右贤王知情!
  在如今这个临近政权交接期的时间点,将单于病重这种属于绝对机密的消息透露给汉人,那条毒蛇的险恶用心,只怕是引起汉匈打仗,然后趁乱浑水摸鱼,染指单于大位!
  这才是让中年人感到不安的。
  “唉,罢了……”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吧……”
  自从父亲当年鸣镝弑杀先单于开始,匈奴内部针对单于的刺杀就从未断绝——总是有那么几个自认为德高望重,可以过一把单于瘾的家伙,悍然发动对单于庭的政变!
  中年人只能无奈的接受现实:即便是父亲壮年时,都没能避免的王庭政变,在父亲即将亡故这种‘良机’时,几乎必定会发生!
  如果想要在这场关乎单于大位的斗争中取得胜利,中年人就必须早做筹谋。
  当然,中年人绝对不会如父亲一样,通过弑父来登位,让这个‘优良传统’彻底成为匈奴的常态。
  但那些可能参与这场都整的对手,必须要提前防备。
  想到这里,中年人便放下最后的疑虑,将眼前这位自己最信任得勇士拉近了些,从腰间取出一枚号角,递到勇士手中,附耳低语道:“带着本屠奢之命,传令韩王部外的四个万骑:即刻启程至大漠以东,时刻防备右贤王入慕北!”
  勇士闻言一愣,稍有些迟疑道:“屠奢,那韩王部?”
  中年人稍有些不耐的摆了摆手,随口道:“且去便是,韩王部断不会反。”
  ……
  PS:《匈奴通史》载:匈奴贵族对自己的自称,并没有如汉室那般严谨,也没有固有的礼法体系,如汉室天子自称朕,诸侯自称寡人,而匈奴贵族并没有这些规矩;书中记载,冒顿单于身前便会随意的自称:吾、我、顿等。
  至于其他贵族的自称,没能找到可考文献,所以在书中,就已‘本屠奢’来作为左贤王的自称了;因为‘左贤王’是汉人的说法,匈奴语称之为‘左屠奢’,屠奢在匈奴语中即作‘贤’之意。
  
第0178章
楚王太子
  “多年不见,楚王如今可还安康?”
  宣室殿,刘不疑跪坐一旁,看着棋盘上,刘弘再度落下的一手臭棋。
  刘弘对面,一位比刘不疑稍年轻些,举止间不时透露出贵气的老者,眉眼间稍带些疑虑,似是在思考着如何落子,才能让刘弘输的好看一些。
  纠结的落下一步隐晦的恶手,老者稍一拱手:“承蒙陛下挂怀,父王虽年事已高,也还算得上坚朗。”
  闻言,刘弘无甚所谓的淡笑两声,随手落下一子:“既如此,朕当无忧矣。”
  作为刘邦最小的弟弟,刘交如今也已是年过花甲;若按照原本的历史轨迹,刘弘这位皇叔祖,历史上的楚元王,也只剩下一年多寿命了。
  即便是刘弘面前这位楚王次子,亦已年近半百;在历史上也只在楚王王位之上坐了不到五年,旋即撒手人寰。
  但不知为何,从刘郢客的面色中,刘弘丝毫看不出类似‘命不久矣’的预兆——比起朝中动轨七老八十的朝臣勋贵,连五十岁都还没到的刘郢客,无疑算得上年轻力壮。
  而刘弘之所以会关注这位元王次子,历史上的楚夷王还能活多久,则是出于对宗正属衙的考虑。
  ——刘不疑兼任奉常、宗正二职,已经快半年了!
  虽然两个九卿属衙都属于比较清闲的部门,刘不疑也能应付得了,但一人兼任两个九卿位置,说出去终归不好听——汉家无人,竟以一人而任九卿者二?
  时间久了,将来舆论中也未必不会出现‘九卿?四点五卿矣!’之类的恶俗笑谈。
  偏偏宗正和奉常的职权高度相似,基本上,被下达到宗正属衙的命令,奉常也会有需要参与的部分;如今宫中郎官不满员的情况下,诏书草拟之事又是由奉常属衙暂时负责。
  简单来说:刘弘不想再面临前段时间发生过的尴尬状况了!
  ——奉常何在?刘不疑出列:奉常臣不疑恭闻圣训;其令宗正做某某某某事?刘不疑再拜:宗正臣不疑奉诏……
  刘不疑本职是奉常?临时兼任宗正,也是刘弘出于特殊时期的特殊考量;如今有了新的人选?自然要开始筹谋新任宗正卿。
  最省事儿的?自然就是眼前的刘郢客——在原本的历史上,刘郢客便是于文帝元年被封为楚王世子?并留于长安任宗正。
  待等一年之后,楚王薨?刘郢客回国继位后?文帝又任刘郢客之弟:红侯刘礼为宗正。
  按原本的历史轨迹,由楚元王的儿子们担任宗正,也不会出什么问题。
  如果将太上皇刘太公看做老刘家的第一代,刘邦及昆仲算作第二代?那刘弘算下来?应该算是老刘家的第四代子弟了。
  而在现在这个二代凋零,刘邦一脉三代只剩代王刘恒、淮南王刘长的时间点,同身为三代子弟的刘郢客,在宗族内的辈分也足以出任宗正卿。
  宗正,说到底就是老刘家理论上的家长;对担任者最主要的要求?就是辈分够高,能压得住场子。
  要是随便一个老刘家的毛头小子登门?宗正就屁颠颠出去迎接,口称叔伯?那宗正就将毫无威严了。
  而若是让三代子弟中的刘郢客担任宗正,就不会发生这种问题了——如今尚在世的刘氏宗亲?也仅有代王刘恒?淮南王刘长?吴王刘濞,德侯刘广,以及即将被封为燕王的刘信,勉强和刘郢客平辈。
  任命刘郢客为宗正,刘弘只有一个疑虑:一年后刘交亡故,刘郢客就要回去继承王位了。
  到底是按历史轨迹,先任刘郢客为宗正,待等一年之后再召刘礼入长安,还是直接将刘礼扶上宗正的位置……
  稍一思虑,刘弘还是决定,先用刘郢客——历史上的文帝,无疑是政治智慧十分高明的人。
  任命楚王之子为宗正,在历史上恐怕也是和‘封刘郢客为楚王太子’一起发生的。
  如果刘弘一边让刘郢客成为宗正,另一边又任命刘交的另一个儿子为宗正,山高皇帝远的,免不了会让刘交误会刘弘地用意,如‘更青睐刘礼,而不认可刘郢客’之类。
  想到这里,刘弘便已下定决心;自棋匣中取出两颗棋子,轻轻放在棋盘边沿,刘弘笑着一拱手:“朕败矣。”
  见刘弘如此痛快的认输,刘郢客顿时有些诧异起来;待等看到刘弘面上的淡笑和坦然,终于安下心:“臣侥幸。”
  看着举止间无不透露周礼气息的刘郢客,刘弘暗自点了点头:刘交别的不说,在教育儿子这件事情上,在老刘家算得上是佼佼者了。
  “久闻楚王家风严谨,今日一见,朕深敬之。”
  先给刘交脸上贴一层金,趁着刘郢客客套之际,刘弘冷不丁开口:“于燕赵诸侯之事,朕本欲以楚王之意为之;奈何楚王不堪舟车劳苦,遂遣卿代至。”
  说着,刘弘淡然端起棋盘边的茶碗,稍抿一口:“不知楚王可有言,交代卿转呈于朕前?”
  归根结底,刘郢客此次如今的主要任务,还是代表其父刘交出面,以刘家二代的超高辈分,为燕赵诸侯人选,以及齐悼惠王诸子分封之事画上句号。
  前者还好说,燕王已经有九成可能落到武哀王一脉,刘邦长兄之子羹颉侯刘信的头上;刘弘关注的,也仅仅是能否借着刘交之口,将赵王的位置暂且空置。
  盖因为赵国的战略位置,实在是有些微妙。
  实际上赵国并不直接与汉匈边界接壤——赵国与汉匈边界只见,还有代、燕二国;以东,则是齐国。
  赵国以南,就是为关中把守最后一道门户的梁国;以西,则为上党、河内等郡。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0/5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