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帝成长计划(校对)第12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1/530

  更让人心有戚戚然的是,清廉一生,待等致仕归乡之时,连肚子都吃不饱!
  这就使得,通过职权牟取私利,变成了绝大多数官员的唯一选择——不贪不拿,根本就活不下去!
  再者说,如今的官场虽然提不上如后世那般,需要寒窗苦读数十载,但若想为一县之长吏,那也是需要识文断字的能力,以及拿得出手的军功。
  可千万别觉得,在汉时识文断字,是什么寻常的事——在这个没有纸,没有印刷术,且刚经历过秦末战火的年代,所有在‘书’范畴内的竹简,其价值都不比同等重量的黄金低!
  ——关键是你出钱,人家也不卖!
  要想大致做到对常用字‘能写会认’,那走人脉通关系,再拿出一笔不菲的‘谢礼’,找家中有藏书的高门大户,借书抄录。
  甚至于就算这样,人家都很有可能不让你抄,只允许你在他家看一会儿!
  就更别提什么找老师教导了——能请得起先生读书的,除了极少数天赋极高,才华溢在脸上的人能侥幸得之外,正常人都只能斥巨资,去求人!
  如此巨大的投资用于知识积累,再加在战场上拼命换来的功勋,换来那么一官半职,不图升官发财,图什么?
  图样图森破吗?
  所以此时的思想观念,对于官员贪污这件事,根本没有后世那般深恶痛绝,顶多认为是道德层面的问题,有些‘不好’罢了。
  封建官员,只有在达到一定的高度之后,才会为了名声,为了羽毛,适当注意影响,停止通过职权捞钱——说到底,对那些到了足够高度的官员而言,钱,已经是最不值钱的东西了。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刘弘如果真一头扎进‘廉政建设’,那陈平做梦都要笑醒——没有高皇帝的威势,小皇帝胆敢得罪整个官僚阶级,那绝对是自绝于天下!
  陈平都不用亲自动手,朝堂就能分分钟再演一出‘上非惠帝子’!
  但问题是:刘弘正打算掀起的反腐运动,是陈平的‘提议’……
  从刘弘理智的给出一定缓冲时间,明显表态不扩大打击范围来看,小皇帝也没有陈平理想中的那么蠢,这次时间,很有可能就是一阵风。
  这样一来,掀起这阵风的小皇帝,就可以合理地将官僚阶级绝大部分的怨恨,转移到‘首倡’者陈平身上……
  欺软怕硬的道理,不只是后世官僚的专利——能找到第二个出气筒,绝对不会有人选择记恨一个封建皇帝!
  而陈平作为丞相,还偏偏不能否认这件事是‘自己’的建议,为了彰显自己百官之首的担当,陈平只能将这口黑锅背过来,与这件事的导火索刘揭,一同承受官僚阶级的怨念。
  更要命的是,陈平已经顾不上如何甩掉这口黑锅了——内史从关中‘粮商’收上来的那笔商租,此时就躺在曲逆侯府的库房之中呢!
  从刘弘在‘诸侯大臣归还赏赐’那件事的变现上来看,张苍很有可能会在清查长安有司官员时,‘顺便’到丞相府,过问一下这笔商税的去向。
  为了避免这次反腐运动第一个遭重的老虎,陈平现在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这件事摆平,将自己从这次反腐运动里摘出来。
  ——事情,并不是陈平将家里那几千块金饼,原封不动放回国库那么简单的!
  刘揭送来的,是已经被封存于钱缿①中,并被内史府库记录在册的铜钱!
  而陈平则是另寻了一个‘支出’为掩护,从国库取了与这笔铜钱价值相近的黄金回家!
  如今国库的账面上,已经清楚地写上了一笔‘内史所输钱千五百万’,以及紧随其后的一句‘丞相府取军厩养马钱二千金’!
  陈平如果把这笔钱直接送回去,那国库的账本上就会多一笔‘丞相府退回军厩养马钱两千金’……
  如此诡异的账目,简直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陈平真没偷!
  如今,陈平不但要让这比钱真的用到‘兴建一座新的,用于为军队培养战马的马厩’之上,还要给刘弘以及朝堂必然会提出的一个疑问,给出合理得解释:国库如此拮据,发俸禄都很是勉强,丞相为什么要那这么一比巨款,去兴建马厩?
  如此大事,为什么没有报于陛下知,报与朝堂共论?
  ……
  PS:缿:通‘銗’,亦通‘匣’,一般指官府用于收税的钱罐,或是用于放匿名告发举报文书的公文盒,二者都有‘可进不可出’的特点。
  《二年律令·金布律》规定:官为作务、市及受租、质钱,皆为銗,封以令、丞印而入……勿敢擅用。
  其中指出的‘受租’,指得就是商税。
  《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中的《关市律》,对于“缿”亦有如下解释:受钱器也……古以瓦,今以竹。
  《汉书·赵广汉传》则记载:缿,若今盛钱臧(藏cáng)瓶,为小孔,可入而不可出。
  结合出土的秦简、汉简,以及《汉书》中所记载,“缿”,其实可以理解为现代的存钱罐,地方官府将收上来的钱,存放进类似存钱罐的竹盒之中,由主官和副官一同用印封存,再上缴中央。通过这种方式,来避免地方收上来的钱税被挪用,或是被私吞。
  
第0153章
定时炸弹
  散朝之后,百官朝臣皆次序在温室殿门口处踩上布履,再从门口侍卫里的郎官手中,各自取回自己的佩剑,旋即向着宫外走去。
  看着人群径直向着未央宫外而去,田叔微皱着眉,手下意识的放在怀口处,摸着怀中的奏疏,为如今朝堂的‘礼乐崩坏’而感到忧心。
  ——汉室‘以孝治天下’最根本的两个理论基础,便是刘邦在位时五日一朝太上皇,以及孝惠朝的太后临朝。
  刘邦五日一朝太上皇,最终演变成了朝堂‘五日一常朝’;又因为每月初一十五,刘邦朝见太上皇时,刘太公都会将在京宗室召集在一起,举行家宴,故而每月初一、十五,朝堂举朔望朝,由所有在京彻侯、关内侯,及六百石以上者与会。
  而孝惠朝的太后临朝,则为整个西汉奠定了‘两宫制’的基础;正常情况下,无论皇帝年长或年幼,朝臣百官都需要在散朝过后,由未央宫东宫门径直往长乐,给太后请安。
  这里的‘请安’,可不是跪地叩首,拍两句‘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之类的马屁就完事儿的——朝臣们给太后请安,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告诉太后:方才的朝会发生了什么。
  后宫不得干政的说法,在汉初根本行不通,作为‘以孝治天下’的汉室,根本不会允许皇帝‘叛逆’的自行其是,在太后不知情的情况下乱来。
  武帝爷登基之初,可谓志得意满,撸起袖子就想要干一番大事业;随后发起的建元新政,更是将朝堂上下,自文帝晚年开始逐渐安稳下来的政治秩序,给搅了个一团糟。
  武帝爷甚至丝毫不顾及太皇太后窦漪房对黄老学的青睐,连连做出亲近儒家,而疏远黄老学的举动。
  饶是如此,窦太后都未对年少登基的武帝爷太多干涉,只当是年轻人的尝试,任由武帝爷磕碰。
  但最终,武帝爷做的一件事,将窦太后刺激的大发雷霆,旋即将武帝关了小黑屋;若非馆陶太长公主、皇后阿娇为之求情,以及那个‘金屋藏娇’的誓言,武帝险些在登基几年之后就被废黜,成为西汉第三位少帝!
  ——儒生赵绾建议武帝爷:太后已经老啦,根本理解不了陛下的雄心壮志;今后,陛下还是不要再将朝中政务禀告太后啦……
  但令武帝爷没想到的是,他这边一点头,窦太后那边就已经在着手废帝了!
  西汉太后在法理上,是有权废黜天子的!
  只要天子确实做出了无法原谅的过错,并且这个过错大到朝臣也无法原谅,那西汉太后,就可以以东宫懿旨,直接行废立之事!
  ——吕后废前少帝,就是在此理论基础上,以‘神志昏庸’‘无以临政’为由,方得以成行。
  而窦太后若真是在建元新政中,将武帝爷废黜,那天下人绝对是挑不出一点毛病的——武帝爷的罪由,实在是到了‘获罪于天’的程度……
  不孝!
  汉室仅次于乱论,且远高于谋逆的罪责!
  虽然最终,武帝侥幸躲过了成为西汉第三位少帝的悲惨结局,但朝局却是一键恢复出厂设置,被窦太后强行归零——‘请毋奏事东宫’的两个罪魁祸首,御史大夫赵绾,以及郎中令王臧二人,坐‘离间两宫,蛊惑天子’,下狱论死!
  丞相窦婴,为宰而不能佐天子治政,坐视天子受人蛊惑而不能阻止;太尉田蚡,为天子外戚而不修私德,无以为臂膀,皆罢!
  当朝三公一死二免,朝堂彻底洗牌,轰轰烈烈的建元新政,最终被窦太后仅凭一己之力,便全面废除。
  若说西汉与别的朝代,有哪些明显的不同,那首当其冲的,就是与后世‘后宫不得干政’反其道而行之,以两宫制制衡朝局的‘太后摄政’!
  甚至于在皇帝年幼时,东西两宫的关系,更像是上下级——皇帝在朝会提出想法,由朝臣在散朝后报与太后知,再由太后拍板,决定是否成行。
  但现在,汉室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状况——东宫无主!
  身为自高帝微寒之时,就已征战沙场的老臣,田叔早就养成了散朝而朝东宫的肌肉记忆;看着如今散朝之后,径直涌出未央宫,朝各自属衙走去的朝臣百官,田叔可谓是浑身别扭。
  再摸了摸怀里的奏疏,田叔暗自摇了摇头:“可惜今日未能成行……”
  自顾自哀叹一起,田叔便加快了脚步,追上了不远处,正与新任廷尉吴公交谈的张苍。
  “不知鄙人可有幸,与张公同行?”
  正与吴公低声交谈着的张苍闻声回过头,旋即露出一丝了然:“少府此言,折煞老夫啊……”
  轻笑着看向田叔,张苍的目光下意识在田叔的怀口处停留了一下,旋即淡然道:“少府可是有言告与老夫知?”
  今日常朝后半段,张苍的目光几乎全都锁定在了田叔身上!
  早在履任之初,田叔还未从汉中赶到长安之时,张苍就得到了刘弘的授意:汉中守久离中枢,或不知今之朝局;卿为亚相,当看顾之……
  对刘弘的暗示,张苍自然是一点就透——盯着田叔,别让这货干出什么破坏朝局稳定的事!
  真要说起来,田叔的政治资历并不比张苍低到哪里去;说田叔看不清朝野局势,几乎与高帝不会收买人心一样可笑!
  对于刘弘地担忧,张苍也大致能猜得一二:宣平侯张敖,乃受冤失王爵!
  但这件事,根本就和张敖究竟做了什么没关系——张敖最大的过错,就是异姓为王!
  相较于那些被高皇帝论死,或是无奈逃亡匈奴的异姓诸侯王,张敖能得以保全性命、保全家族,甚至还能保有彻侯之爵,已经算是最好的结局了。
  但刘弘地担忧也是不无道理——自出仕开始,田叔就是以‘忠肝义胆’为标榜。
  在如今‘赵王出缺’的微妙时间点,还真说不清田叔会不会为张敖求情,请立宣平侯为赵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1/5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