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帝成长计划(校对)第10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6/530

  粮食会随着世道,收成等因素上下浮动,就像粟米,西汉开国初能暴涨到八千钱,现在能卖八十钱;到了历史上文景之治末期,更是曾跌破四十五钱。
  即便是钱币,也是大有文章可做——可以掺铅,可以做小一点,薄一点。
  唯由布匹,由于产量不会有太大波动,其需求也几乎不会下降。
  所以,要想了解封建时代某一时间点的社会状况,布匹,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参照物。
  “此布一匹,需钱八铢几许?”
  随手指向门口处,略有些素黄的粗麻布,刘弘回过头,看向依旧喋喋不休的男子。
  刘弘一身贵族打扮,身后跟着的护卫也不似寻常人家,男子本以为来的是某个勋贵家的公子;见刘弘却对绣有华丽图案地蜀锦毫无兴致,反而问起最便宜的粗麻布,男子心中不由泛起嘀咕。
  “少君,此粗麻矣,乃乡野匹夫制衣所用……”
  话还没说完,男子就见刘弘目光中隐隐带上了凶光,便赶忙改口道:“粗麻,尺十一钱;若以钱八铢贾,匹当钱百四十二枚……”
  汉室的布,通常以‘匹’为计量单位,一匹布,指的就是宽六尺(139cm),长十丈(23.1m)的布条。
  而布匹的价格,在秦始皇帝统一度量衡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非常诡异的维持在一尺十一钱的价格。
  无论其他诸如粮食、土地等其他等价物涨降,布匹都像是不会有通货膨胀般,屹立在每尺十一钱的价格线。
  但凡有一些经济头脑的人,对这种状况都会有疑惑:如果物价上涨,布匹作为等价物,不就不值钱了?
  亦或是物资宽裕,物价都下降的时节,布匹反而更加金贵了?
  这,就是刘弘此来东市的第二个目的——了解一下西元前的金融本位体:‘布本位’,究竟是如何保证其金融地位,比后世的美元与黄金还要硬朗的。
  如果今天不来到市集,亲自看一看,刘弘在深宫中闭门造车,能想出来的无非两点:无论天下发生多大的变化,布匹的产量,永远都赶不上需求!
  战乱的年代,人口自然是更少,带有精力耐心织布的人也同样减少,物价暴涨,布匹的价格却能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维持在每尺十一钱,并不涨价。
  这是因为:到了所有人都吃不饱肚子的时候,一匹布,远远比不上一碗米来的金贵!
  没有布,没衣服穿,左右不过是穿的破一些,或是冷一些;没的吃,那可是要连命都要失去!
  到了太平时代,百姓民安居乐业,虽说不上家家户户有余粮,但吃上饭还是大部分人都能做到的;农闲时分的妇女们,也能抽出空织布售卖,补贴家用。
  这种时候,相对于其余等价物逐渐下滑的价格,布匹在产量上升的同时,却反而不降价?
  这,则是因为:吃饱肚子的目标达成,老百姓的下一个追求,就是穿暖,甚至穿得好看,穿的体面。
  并且天下太平了,没有计划生育遏制,人口必然会呈指数上升;而布匹的产量冲破天去,也不过是每个娴熟的妇女忙活半个月,也才能织出来一匹。
  更何况麻布的原材料:苎麻,是需要种植,占据耕地面积的!
  所以,无论天下人口是多是少,在机械化纺织没有出现之前,布匹的产量,会永远维持在‘恰好无法满足需求’的微妙点。
  因此,布匹才会如同被人为操控般,诡异的维持一个定价;老百姓也习惯每一尺粗麻布,都卖十一钱的价格。
  基于此,布匹才能成为封建时代的等价物。
  甚至于在战乱时期,亦或是偏远一些的地方,布匹的公信力,会比铜钱还要高,仅次于黄金!
  对此,刘弘自然不是抱着欣赏的态度看待的——刘弘的策划中,农业发展是未来第一个要做的事;而随着农业水平的稳步提升,纺织业必然会被动的得到发展。
  布匹的产量,也会随着制造工艺的发展而提高;总有一天,布匹‘供不应求’的局面会被打破。
  当布匹不再能充当稳定的金融本位参考时,国家的经济秩序就将变的脆弱无比;随便一个小道消息,或是天灾、人祸,都很有可能摧毁金融秩序,让天下回到以物易物的远古时代。
  所以,刘弘需要在现在就开始筹谋策划,为布匹寻找一个替代物,来充当金融等价参考物,为金融秩序插上一根定海神针。
  在绝大多数封建王朝,乃至于后世的近现代,充当等价物的,都是贵重金属。
  如战国到两汉的铜,之后的银,以及永远不会贬值的黄金。
  刘弘也只能从汉室具有的贵重金属里,选择数量足够多的铜。
  这或许很奇怪:汉室的钱币,本来就是以铜为材质,难道不足以充当货币,或是等价参照物吗?
  原本,是可以的。
  但是自从原主的爷爷——汉太祖高皇帝刘邦,一拍脑袋推行了三铢钱之后,铜钱的公信力,就已经被打击的体无完肤。
  ——就如同方才,布店掌柜所说的那样,八铢钱一枚,就是‘八钱’,掌柜之所以认可一枚八铢钱指‘八钱’,是因为八铢钱,确确实实有八铢那么重!
  八铢钱,就是八铢重的铜!
  虽然实际上可能含有杂质,但至少能保证有一半以上的铜含量。
  那刘邦发行的三铢钱,为什么不能被市场所认可,甚至将汉室金融秩序搅了个七八烂,甚至到了皇帝都找不到八匹同样颜色的马,丞相都只能坐牛车上朝呢?
  因为刘邦规定:一枚三铢钱的购买力,等同于当时流行的秦半两钱!
  而秦半两钱,有足足十二铢重!
  更让人无语的是,刘邦发行的三铢钱,别说一半的铜含量了,一眼扫过去,都看不出来是枚铜钱——铜,哪有银白色的?
  分明就是铅!
  撇开成色不说,刘邦说三铢重的钱,具有十二铢的面值,百姓又不敢违抗,怎么办呢?
  简单,原本卖一钱的东西,现在卖四钱就好了。
  这样,就不会有损失了。
  就这样,汉室天下一夜之间通货膨胀四倍!而铜,则在一夜之间,贬值为原来的四分之一。
  深感铜不值钱的百姓,都慌忙的将手里的铜钱撒入市场,以换回更保值得布、粮、牲畜等物资,以避免财产贬值。
  几天之后,市面上除了刘邦的三铢钱以外,就再也没有任何货物流通了……
  而私底下,百姓也不愿意将手中的布匹、粮食等硬通货,换成泛着银白色光泽的铅制三铢钱;就这样,在周室开始出现,并在之后逐渐发展出来的货币制度,在时隔四百年之后,被远古时期的‘以物易物’所取代。
  刘邦死后,吕后临朝执政,深感国家贫弱,便对金融秩序进行了一次校正——废黜钱三铢,行钱八铢。
  相较于重量三铢,面值十二铢的三铢钱,八铢钱的出现,无疑更容易为市场所接受;吕后也没有耍流氓——八铢钱的面值就是八铢,重量决定面值。
  但是,为了给刘邦擦屁股,吕后只能无奈的加上一条补充条例——只要没有完全断裂,上面的铭文还能看清,并且不完全是铅制的钱币,都具备与重量相应的面值;如果拒收,就要罚金四两。
  通俗来讲就是:国家不再铸造三铢钱,三铢钱也不再具有十二铢的面值,但已经存在的三铢钱,依旧具备三铢的面值。
  这就使得,汉室的货币市场迟迟不能统一,市场上充斥的吕后八铢钱,高帝三铢钱,秦半两钱;甚至是更遥远的战国刀币,也依旧流传于市场。
  在历史上,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武帝一朝,随着成色足,重量达标,且没有‘附加’面值的五铢钱出现之后,汉室货币才被统一。
  
第0138章
以食为天
  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刘弘不着痕迹的取出一枚成色尚可的三铢钱,问道:“余方才闻,公似是言以钱八铢贾,粗麻需百四十二枚一匹?”
  看着刘弘手里的三铢钱,男子眼角顿时一眯,语气也稍稍冷淡下来:“鄙人区区一介商贾,当不得少君以公相称。”
  “若少君此来,乃欲消遣寻乐,鄙人之见,少君还是另寻玩物吧!”
  说着,男子目光中的恭敬便逐渐消退,脊梁也稍稍直了起来。
  “鄙人观少君,似是公侯家子?”
  “即如此,鄙人身后的主家,也未必是少君之高堂所能得罪的。”
  见布店掌柜一副受到奇耻大辱的模样,刘弘意味深长的一笑,将手中的三铢钱随手甩在布匹之上,回身退出了布铺。
  看上去,刘弘似乎并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但实际上,布店掌柜的反应,已经很说明问题了。
  ——光明正大的拒收三铢钱,男子自然是不敢的;但对于三铢钱,即便是刘弘拿出的那枚成色相当不错的三铢钱,寻常商贾也都是一点好感都欠奉!
  漫步走在大街上,刘弘缓缓停下脚步,略回过身,看了眼令勉,又将另一个侍卫叫到身边。
  “朕……余且问你:若余以三枚此等成色之三铢钱,易尔手中之八铢钱,尔可愿?”
  三枚三铢钱,根据吕后制定的律法,其面值应当是九钱,换一枚八铢钱,应该是很轻松。
  怎料那卫士闻言,赶忙从怀里取出一只小布袋,双手恭敬的奉到刘弘面前:“少君若有所求,小的自恭奉之,怎敢言易?”
  闻言,刘弘淡笑着摇了摇头,继续向前走去。
  刘弘根本不相信,一个能被令勉从飞狐军选出来,入宫担任侍郎的军官,能听不出来自己话里的意思。
  所以,那个侍郎的意思也很浅显了:陛下,你怕不是在说笑……
  三枚三铢钱,面值九铢,却不足以换一枚八铢钱……
  货币市场的统一,必须提上日程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6/5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