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明朝当国公(校对)第9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1/751

  炎炎夏日,内城里会同北馆的头条胡同的一间小院子里,一名穿着淡青色便服,脚上蹬着一双厚底官靴,年约五十多岁,留着一缕胡须,面容安详的中年男子正坐在葡萄架下手持一本书正慢慢的看着,在他面前的石桌上还放着一壶香茗一个茶杯,看样子异常的悠闲。
  就在这时,一名四十多岁,仆人打扮的中年人走了过来恭敬的说道:“老爷,这是江宁卫指挥使杨大人派人送来的帖子,请您出城跟大军会和,准备跟随大军一同驰援辽东。”
  这名中年人不是旁人,正是被罢官闲赋在家前些日子刚被起复的原辽东经略熊廷弼。
  熊廷弼抬起了头伸了个懒腰哈哈笑了起来,他将手中的书本随手仍在了石桌上,“这个杨峰总算是等到了,希望他不要让本官失望才好,否则本官还真的要弹劾他一本。走……咱们会会这位杨大人!”说完,他站了起来朝着外面大步走去。
  “老爷,您等等,咱们总得把东西收拾一下吧!”那名仆人有些急了,对着已经走到门口的熊廷弼喊了起来。
  门外传来了熊廷弼的声音:“收拾什么啊,把咱们的官印和公文带上就好。缺什么东西咱们跟那位杨大人要就是了,想必这个面子他还是愿意给老夫的!对了,你告诉夫人一声,就说老夫来不及跟她道别了,有什么事给老夫写信就是。”
  兴匆匆的熊廷弼只带着一名仆人和两匹战马轻装简从的来到了左安门外的军营旁,看着左安门外那一座座排列整齐的帐篷和一排排拒马以及挖好的壕沟不禁皱起了眉头,脸上浮现除了一丝不解之色。
  等到他们走到了营寨的门口后,看到手持火铳全身披甲笔直而又面容肃穆的站立在门口的两排军士,熊廷弼轻轻咦了一声,“这些军士倒是听精神的。”
  熊廷弼虽然也是文官,但他身为辽东经略又在辽东打过仗,自然不是那些只会打嘴炮的文官可比,眼力也是很高的,一眼就看出眼前这些军士不但装备精良,而且很有可能是打过仗见过血的。
  “这些军士看起来也是见过血的精锐,这个杨峰还真是挺会练兵的!”
  对于大明境内卫所军的状况熊廷弼自然是再清楚不过的,虽然他之前也听说过杨峰的事迹,对于他剿灭倭寇甚至跟跟徐弘基的家丁干过仗的事情也很清楚,但是他对于江宁卫的战斗力还是有所保留的。在他看来江宁卫唯过的两场仗并不能体现出他们真正的实力。
  毕竟江宁卫打的这两场仗里一场是跟倭寇打的,对于倭寇的战斗力许多人都表示怀疑,还有一场仗是跟南京的营兵打的,这就更加扯淡了,对于南京营兵的战斗力几乎所有在九边呆过的人都会下意识的鄙视他们,所以这也直接影响到了熊廷弼对江宁卫军队战斗力的判断,不过今日一见熊廷弼又觉得自己先前的判断似乎有些过于武断了。
  “站住,军营重地不许乱闯。若是无意中至此的请速速退去,若是为公事而来请出示公文或是官印!”当熊廷弼和仆人牵着马走到营门口时,一名军官拦住了他们。
  熊廷弼打量了一下这名军官,二十五六岁左右,身材魁梧面色红润,站在他身后的军士也同样如此,显然平日里这些军士的营养很充足,这个发现让他对杨峰更加有些好奇起来。
  他捋了捋胡须,对这名军官道:“本官乃辽东经略熊廷弼,现奉朝廷之命与尔等一同前往辽东,这是兵部的公文,这是老夫的官印,尔等可进行查验。”他说完后从腰间的袋子里取出官印和一份公文递给了这名军官。
  军官接过官印和公文后仔细查验了一番,这才将手举起放到了耳沿,行了个奇怪的军礼:“原来是经略大人,杨大人先前有令,熊大人到来后请直接到中军大帐找他,请!”
  随着这名军官的军礼,那些手持火铳肃立在一旁的军士们则是右手持枪,左手齐齐横至胸口行礼,一个个神情肃然。
  熊廷弼也看到对方行的军礼,眼中露出一道精芒,但他并没有说什么,而是哈哈一笑走进了军营……
第二百零三章
论实力和谋略的重要性
  “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三四……”
  伴随着阵阵的口号声,一队肩扛火铳全身披甲的军士排着整齐的队列在一名颈部后面悬挂着一面蓝色小旗军官的带领下从不远处走来,这些军士一边喊着口号一边昂着头大步走在路上,看着从旁边走过的精神饱满的军士和他们身上那覆盖全身的精良铠甲,熊廷弼的脸色更加有些变换莫测起来。
  “老爷,这些军士的装备可真好啊!”
  “只是装备好而已么?”熊廷弼只是捋须不语,有些东西他自然不方便跟自己的家仆明说。
  虽然熊廷弼连上不动声色,但其实心里早已掀起了阵阵惊涛巨浪,这支军队装备之精良实在是他生平仅见,覆盖全身只露出了面容的铁甲,肩膀上那些闪着寒光的火铳、军士们腰间的长刀无一不在告诉旁人这是一支武装到了牙齿的军队。这支军队的战斗力姑且不论,但熊廷弼可以肯定,这支军队的装备在整个大明来说绝对是最好最奢侈的,没有之一。
  “若是这支军队战力能有边军的五六成,那就是一件很了不得的事情,绝对能在辽东发挥重大的作用。”
  熊廷弼一边沉吟一边牵着马缓慢的走着,过了一会他们依着门口军士的指引来到了位于一个山包下,这里屹立着一个硕大的帐篷,看面积足有近百平米,跟人们平常住的房子也差不了多少,在帐篷的门口站着一排的军士正虎视眈眈的看着过往的来人,当熊廷弼二人牵马过来后,这排人的目光立刻就看了过来,为首的那名军官眼神格外的凌厉,伸出了手掌向上做出了阻拦的动作大声道。
  “来人止步,军中重地无关人等不得入内!”
  熊廷弼还没说话,跟在他旁边的仆人却早就气得怒目圆睁,想他家老爷身为兵部右侍郎、辽东经略,除了被冤入狱之外何曾受过这等怠慢,现在连区区一个指挥使麾下的家丁也敢如此质问他们,一时间气不打一处来的他不等自家老爷说话便大声喝骂道:“瞎了你们的狗眼,这是兵部右侍郎、辽东经略熊廷弼熊大人,尔等还不速速来拜!”
  “兵部右侍郎、辽东经略熊大人?”为首的军官微微吃了一惊,仔细打量了熊廷弼一眼这才抱拳道:“请这位大人出示印信或是官印!”
  熊廷弼不得又一次出示了官印和兵部的公文,这名军官看了一下后这才郑重抱拳道:“卑职宋烨见过熊大人,容卑职进去通报一声,请指挥使大人出来迎接。”
  “不用了!”熊廷弼一摆手:“本官不是来做客的,迎接什么,你们让开!”说完,熊廷弼就朝着帐篷里面大步走了进去。
  宋烨犹豫了一下,眼看熊廷弼就要跟自己撞在了一起,只好后退一步让开眼睁睁的看着熊廷弼走了进去,他只好在外头大喊了一声:“兵部尚书、辽东经略熊廷弼大人到!”
  熊廷弼走进了帐篷,发现这顶硕大的帐篷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昏暗,也不知道这顶帐篷是用什么材质做的,透光性出乎意料的好,外面的阳光可以透过帐篷周围以及顶部照射进来,当熊廷弼大步走进帐篷时,发现一群军官带着一群将领大步走了出来,看到熊廷弼后杨峰朝熊廷弼躬身并拱手道:“末将江宁卫指挥使、江宁参将杨峰见过熊大人!”
  “卑职等参见熊大人!”杨峰身后的军官们由于官职太低,可不敢向杨峰这个胆大包天的家伙学习,纷纷单膝下跪见礼。
  熊廷弼没有理会这些向他见礼的军官,而是用炯炯有神的目光毫不掩饰的打量着站在他面前的杨峰,仿佛丝毫没有在意杨峰没有向他下跪行礼的事。而杨峰也是毫不掩饰的直视着熊廷弼,神情中没有丝毫的畏惧。
  众人看到这一幕都有些无奈的摇了摇头,自家这个指挥使大人别的都好就是太不圆滑了,尤其是在礼节上更是斤斤计较得令人发指。熊廷弼身为兵部右侍郎兼辽东经略,换做后世来说那就是国防部副部长兼一个大军区的副司令,杨峰充其量只是一个农垦兵团的师长,看到上级竟然只是拱了拱手而已,这要是换了一个比较苛责的上司恐怕早就发怒并治罪了。
  不过事情并没有如同众人那般发展,熊廷弼也并没有因此而发怒。他上下打量了一下杨峰,发现这个指挥使竟然同样毫不畏惧的打量着自己,光是这点就让他感到惊讶,要知道如今他已经官复原职,但凡是武将看到他甭管官多大都会矮半截,别说单膝下跪见礼了,就算是双膝下跪叩头也是常有的事,对方不过是区区一个指挥使兼参将而已,竟敢对自己行拱手礼,这胆子已经不能说大,而是吃了豹子胆了。
  换做一年前的熊廷弼肯定是二话不说就要治他的罪,至少也要参他一本。不过经过此次的入狱风波,熊廷弼早已看开了许多,反倒对这些俗礼不太看重。他仔细打量了面前这位指挥使兼参将,只见对方比自己高了一个头的身高,二十多五六岁的年纪,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两眼异常的明亮有神透着一股不怒自威的神情,看着自己的神情也非常平静,并没有看到上级那种激动或惶恐的心情。
  而杨峰也同样在打量着这位原本已经被砍了脑袋并传首九边的辽东经略,只见他五十多岁的年纪,乍看很是和蔼的脸上隐隐透露着一股肃穆的神情,眼神温和,看着自己的眼睛透露着好奇和期待。看到这里,杨峰心里不由得有些好奇起来,按照明史上所说,熊廷弼性格暴烈,现在看他这个样子怎么也不像啊,看来这几年的牢狱之灾给了他太多的改变了。
  看到熊廷弼不说话,周围的军官们也有些紧张起来,这两位不会刚一见面就要闹起来吧。不过好在这种情况没有维持多久,熊廷弼有些满意的点头道,“你就是江宁卫指挥使杨峰?本官早就听说过你的大名,原以为你这样敢率兵跟徐弘基干仗,能打鞑子的指挥使必然是一个膀大腰圆,腰围三丈身高也三丈的好汉,没曾想竟然是个如此的俊朗出众的年轻人,着实让本官吃惊啊!”
  听了熊廷弼的话,杨峰微微一笑:“大人过奖,末将之所以能立下一些微末之功全赖众将士的努力和陛下的圣明,末将不过是运气好了点而已。末将此次路径京师并在此驻扎,就是为了接大人一同前往辽东,能在路上聆听大人教诲实乃末将之荣幸,还望大人不吝赐教。”
  奉承话人人喜欢听,熊廷弼也不例外,虽然知道杨峰说的大半都是客套话,尽管如此但他还是感到很高兴,刚才对杨峰的那一丝不满也随之散去,他随口问道:“杨将军,能否告知本官刚才你们在谈什么啊?”
  杨峰回答道:“回大人话,末将适才在于众位袍泽在讨论抵达辽东后如何对后金鞑子进行反击的事情。”
  “反击?”
  熊廷弼一阵愕然,自从萨尔浒战役大明大败后,明朝的虚弱仿佛一下子便暴露了出来。国力已经虚弱不堪的大明在对上女真人时变得畏首畏尾,基本上都是以防守为主,熊廷弼在担任辽东经略期间很少有人敢主动对女真人发起攻击。唯一一次最大的反击还是那个志大才疏的王化贞率领大军率领驻广宁的全部兵力向女真人发起进攻,只是刚刚交手就被女真人打得抱头鼠穿,连广宁城也丢掉了。
  历史上王化贞失败后被朝廷所斩首,还连累了熊廷弼,不过在这个历史时空里,有了杨峰的出现,熊廷弼这才得以幸免。现在熊廷弼又听到反击这个令他敏感的字眼不由得整个人都有些古怪起来。若是换做以前,熊廷弼咋就叱喝杨峰了,不过如今的他经过几年牢狱的折磨后原本爆裂的脾气也改变了许多,他只是深深的看了杨峰一眼不动声色的问:“不知杨大人要如何反击啊。”
  杨峰摇头道:“熊大人若要末将说出具体形势,如今末将上尉抵达辽东如何说的出来。但末将以为,两国交战无非就是你来我往相互厮杀,拼的是国力的大小、兵力和士卒的勇气而已,其余诸如谋略之类的只能是小道而已。”
  “拼的是国力的大小、物资的多寡、以及士卒的勇气。”
  熊廷弼喃喃自语了两句,神情有些不悦起来:“杨将军此言差矣,兵法有云,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杨将军怎可出此妄言?”
  看到熊廷弼有些发怒,杨峰却笑了:“熊大人稍安勿躁,末将并非是说谋略无用,而是说谋略是建立在双方实力相近的基础上,若是双方实力相差太原,就算是诸葛孔明与孙武复生也只能是徒呼奈何。比如如今我军为何在辽东频频失利?还不是因为我军将士疏于训练、就连火器也是一些粗制滥造的货色,加之国力衰退无法训练出足够训练优良的大军对满洲鞑子进行持续不断的进攻故而让鞑子得以猖狂。大人试想,若是换做了永乐年间的我大明国力充沛的年间,借努尔哈赤这个老贼十个胆子也不敢炸刺啊。”
第二百零四章
震怒
  华夏人喜欢用谋,这是毋庸置疑的。
  华夏五千年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谋略的历史,从孙子的三十六计到各种各样的兵法乃至三国演义等等无数的经典书籍中都可以看出来国人是如此的喜欢阴谋,譬如国人崇拜的孙膑、诸葛亮、曹操、到后来刘伯温等等,这些人无一不是运用谋略的大师。各种战役比如火烧博望、孔明借箭、空城计、水淹七军等等战役即便是过了几千年依旧在人们的口中传诵着。人们甚至专门发明了比如“锦囊妙计”、“计上心头”等等词汇。
  人们是如此的推崇谋略,以至于许多人都将战场想象得十分的美好浪漫,想着什么只要计谋一出敌人便纷纷授首。这种情节甚至影响到了人们对事物的正常判断。
  但后世的美国人却有这么一句谚语:计谋若是能打倒大象那还要猎枪做什么?
  在杨峰看来,美国人的这句话虽然有些未免太过绝对,但却是非常有道理的。任何谋略都是建立在相应的实力上的,若是没有相应的实力任何谋略都是空中楼阁、镜中水月。如今的大明也是如此,随着大明实力的衰退,后金对明朝的态度也愈发的咄咄逼人,从以前的敬畏到窥视再到藐视乃至不屑,这些情绪和态度都是伴随着大明国力的衰退而产生的。
  大明为何会被满洲人灭国,后世已经有无数的史学家和军事学家将其研究了个遍,虽然他们的观点不一,但有一点是没有任何异议的,那就是大明之所以灭亡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伴随国力的衰退,内有流寇肆虐外有强敌入侵,换句话说就是朝廷没钱了,没有钱就没有办法养军队没有办法采购精良的铠甲和兵器,没有办法采购足够的物资提供给将士,没有办法征召足够的军队,所以灭亡了。
  这是非常简单的道理,熊廷弼作为这个时代的精英之一他当然明白,但是作为一个崇尚谋略的文人,他又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所以杨峰说完后他沉默了。
  周围的军官们看到熊廷弼沉着脸不做声,都有些担心的看向了杨峰,不少人甚至还给他使眼色,示意他给熊廷弼低个头说几句软话,但杨峰却没有这么做,反而继续道:“故末将以为,等末将到了辽东后便向孙督师请命主动请战,咱们别的不会,就会跟鞑子拼消耗、拼兵力乃至拼命,就看到底是鞑子先撑不住还是咱们先撑不住,只要能撑到最后就是胜利!”
  “荒谬,真是荒谬!”
  熊廷弼气得有些面色通红,只是却不知应该如何反驳杨峰,一时间气得面色通红,最后他气哼哼的说了句“谬论!”,随后大步走出了帐篷……
  熊廷弼气哼哼的出了帐篷,一时间帐篷内的气氛不禁有些尴尬起来。过了一会江浦千户所千户邱迪生才劝道:“指挥使大人,熊大人毕竟是辽东经略,咱们此去辽东人生地不熟的,得罪他可不是明智之举啊。”
  “邱千户此言差异。”杨峰正色道:“你们要记着,咱们此去辽东仰仗不了任何人,只能是靠自己。”
  看到众人不解的目光后杨峰问道:“本官问你们,此去辽东咱们的军饷谁发啊?”
  邱迪生不假思索的说:“当然是……咦……”
  话到嘴边邱迪生哑了,直到这时候他突然想起来江宁卫的军士无论是军饷还是待遇在如今的大明可是一等一的。每名军士每个月不但有一两银子的饷银,还有六升的粮食,而且这个粮食可不是那些粗粮或者是没蜕皮的稻谷,而是白花花的大米,一名军户光凭粮饷就可以养活四到六口之家,这样的待遇除了江宁卫整个大明根本就找不到第二家。
  这样一来,问题就来了,这么高的待遇,辽东方面自然是给不起的。或者说即便是给得起他们也不会给的,原因很简单,世上的事情都是不患寡而患不均,江宁卫这些远道而来的客军你都给出这么高的待遇那辽东原来的这些军队呢,你给不给?不给肯定会引起骚乱,给的话有没有那么多的银两和粮食,所以杨峰这才问出了这句话。
  看着哑口无言的邱迪生,杨峰淡淡的笑了。其实这也是他掌控军队的一个手段。从后世来的他绝不会将自己对军队的掌控寄托在众人的忠诚上,他自诩不是那种虎躯一震四方小弟纷纷来拜,一个个忠诚度直接达到一百的人物,他深知人性是最复杂的。
  而人心!
  绝对是最难以测度的。杨峰不介意用最坏的想法去揣测其他人。想要让一支军队不背叛自己,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他们和自己的利益捆绑在一起。
  杨峰调训军士的先决条件就是要有父母妻小或者是家人在江宁卫,杨峰给这些人工作,给他们盖房子,又给了这些军士高昂的军饷,为的是什么?这可不是杨峰善心大发想要做慈善,而是要用这些利益把江宁卫所有人的利益都捆绑在一起。如果有哪位军官想要背叛杨峰,那么他要面对的首先就是手下的低级军官和众多的军士,那些已经享受到了杨峰带给他们巨大好处军士一旦知道自己的上司要背叛杨峰后,他们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把这名背叛的军官绑送到杨峰面前。
  正因为有了这份底气,杨峰才敢带着六千名将士远赴辽东作战,而不用担心这些军士会背叛自己,因为他们利益早就连成了一体,如果杨峰不在了,那么他们现在所享受到的一切全都会化为乌有。
  看到哑口无言的邱迪生以及那张胖胖的脸上若有所思的神情,杨峰相信他肯定想明白了,他拍了拍他的肩膀转头对众人道:“诸位,你们要记住,咱们此曲辽东固然是为国征战,但却不能将自己的希望全部寄托在旁人的身上,都听明白了吗?”
  众人哄然应道:“明白了!”
  “好了,大伙都散了吧!”
  统一了思想后,杨峰将众人解散,一个坐在一张凳子上看着面前一张辽东地图有些出神。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1/7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