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明朝当国公(校对)第9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0/751

  接下来就简单了,杨峰给每个女人都发了一本厚厚的人体解剖学,里面图文并茂说得十分的详细,每天杨峰就是照本宣科填鸭式的将一些知识输灌到这些女人的脑子里。而这个时候杨峰坚持选用这些青楼出身的女人学医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在古代,读书人有这么一句话很是流行,这句话就是: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在杨峰看来,这句话有两个意思,一是说明了读书人对大夫这个职业的推崇,毕竟不管是贩夫走卒还是皇帝老子都是凡人都要吃五谷杂粮都会要生病,所以大夫这个职业的重要性自然就凸显出来受到人们的重视。
  第二就是大夫这个职业可不是大白菜谁都能干,因为做这个职业的前提是你必须有文化,至少读、写、算你得会吧。否则你怎么给病人诊脉看病怎么给病人开方子抓药呢。而在杨峰看来那些青楼出身的女人天生就达到了这些前提条件。
  别看这些女人现在已经开始“年老色衰”不再受到客人的青睐,又被老鸨嫌弃,显得很是没用的样子,但请别忘了,她们这些人跟那些乡下小地方的站街女不同,这些秦淮河畔青楼出身的女人在出道前都是经过老鸨们严格培养的,不说一个个满腹锦纶,但至少琴棋书画都得会一点吧,否则你如何跟那些自命清高的读书人交流呢。
  所以严格的来说,这些女人都是有文化的人,让她们来学习医术也是最合适的。否则杨峰也不会费尽心思的让郑妥娘特地跑一趟南京城又是好言相劝又是威逼利诱的从那些老鸨们的手里把这些女人给要过来了,而除了这些人杨峰也实在想不出能从什么地方一下子弄到这么多有文化又愿意跟着他们上前线的人来学习医术了。
  “哔哔哔……”
  一连窜急促的哨声响起,原本正蹒跚着泡在跑道上的张白玲就像是被人抽了一鞭子似地,鼓起最后的力气朝着前方跑去。
  “快……快快……最后一圈了,谁要是跑在后面的待会可就只能吃剩饭了。”
  旁边响起了那名壮妇那犹如杀猪般的吼声,有时候张白玲真的挺佩服那位杨大人的,不知道他从哪招来的那么多奇葩的壮妇,不但身体壮的跟头牛似地,而且一个个嗓门超大,可以说这些日子她们之所以生活在水深火山热中大部分都是拜这些妇人所赐。这些妇人不但每天天刚刚蒙蒙亮就把她们赶起床,还像个吊死鬼似地亦步亦趋的跟在她们身后,一旦她们犯了一丁点的错误她们就会从某个地方钻出来对她们进行体罚,这些体罚从罚站、罚背书到关小黑屋等等不一而足,所以张白玲等人在私下底也悄悄的给这些妇人统一起了个“黑脸汉子”的绰号。
  “啪嗒!”
  一名跑在前面的女子脚下一软,整个人一个踉跄眼看着就要跌到,跟在她后面的张白玲赶紧扶住了她的胳膊将她搀扶住低声道:“小心点,要是掉到最后今天午饭可就吃不饱了!”
  “谢谢你玲姐姐!”
  面前的这名女子转过头道了声谢,这名女子叫做许丹,只有十七八岁的年纪,长得身材娇小眉清目秀,属于这个年代读书人最喜欢的类型,同时也是郑妥娘招来的众多人当中年纪最小的一位。
  按理说象许丹这样的年纪在青楼应该是正当红的年纪,是不应该出现在这里的,不过这位情况有点特殊,官宦家庭出身的她因为父亲被下狱,自己也被发配到教坊司,最后被卖到了青楼,自幼受到的教育让她对青楼有种天生的厌恶,虽然因为这个原因经常被老鸨打骂,但她总是死不悔改,因此很难受到客人的喜欢,这次郑妥娘到青楼招人后她也报了名,而老鸨也对她感到很是厌烦,也就顺水推舟的将她卖给了郑妥娘。
  “快跑,还有一百多步就到目的地了。”张白玲低声道,虽然杨峰在江宁卫下令沿用了新的度量单位,但对于张白玲这些新来的人来说还是习惯运用原来的叫法。
  就在这时,一个人影从旁边经过,只见她从许丹的背后摘过了她的背包背到了自己的背上,然后搀扶着她努力朝着前方跑去。
  “郑妹妹!”
  许丹和张白玲不禁惊呼起来,原来这个人不是旁人,竟然是郑妥娘。
  外表柔弱但性子却颇为要强的郑妥娘虽然早已被杨峰内定为侍妾,但她并不愿意做一个只会跟在杨峰旁边倒茶斟水的丫鬟。要强的她打算趁着这个机会跟着这些青楼出身的姐妹们一起学习医术,为了这个目标她每天都和张白玲、许丹这些女子一样出操训练,下午和晚上同样跟着她们学习医术,或许是她确实有这方面的天赋,短短的半个月以来她学习了不少基础性的知识。由于她为人谦和加之出身的关系,张白玲和许丹这些青楼出身的女子也都很服她。
  当两百多名女子气喘吁吁的跑到目的地的时候,她们惊讶的发现在目的地上站着一个令她们意想不到的人。
  “杨大人,他怎么会在这里?”
  看到来人,许多人都惊呆了,按照这些日子的惯例,杨峰不是应该下午才会开始传授讲解医术吗,怎么提前出现了?也有一些心思玲珑的人意识到,杨峰的出现肯定意味着有事情发生了。
  果不其然,等到这些女人都到齐后,杨峰便宣布道:“各位姐妹们,在这半个月里,你们都学习了一些最基础的基础理论和手法,按理说一名大夫至少要经过三到四年的学习才能跟够出师,可咱们没那个条件啊。由于大军明日就要出征,所以你们也不得不暂时停止训练,跟随大军出征辽东。不过你们的学习并没有停止,在路上你们还要继续学习,一直持续到大军赶到辽东为止。
  到了辽东之后,你们就不是对着那些木头人和模型学习了,而是对着无数活生生的将士,你们的一举一动都关系着他们的生死,你们将是他们生命最后的保障,你们有信心吗?”
第二百零一章
有古怪
  杨峰要走了,这么大的事情自然瞒不过人,很快整个南京城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了这个消息,对此最高兴的就是那位王员外郎了。
  “天见可怜啊,这个家伙终于肯动身了!”
  已经苦苦等候了大半个月的王员外郎高兴得几乎是热泪盈眶,皇帝给他的命令是督促杨峰在最短的时间里开赴辽东,可杨峰一直以军士训练、物资准备不足为借口拖延时间,在这二十多天里朝廷又发来了好几道公函催促,几乎把王员外郎愁白了头发,现在杨峰终于动身了,这如何不让他喜出望外。
  除了王员外郎,最高兴的则是当属徐弘基、张惟贤、廖永权这几个人了,自打跟杨峰在江东门千户所打过一仗后,杨峰就成了他们心里的梦魔,杨峰一日在江宁卫他们就一日不放心,现在杨峰终于走了,再也不用担心这个疯子会不会突然发疯领兵杀进南京城找他们算账了。
  “去吧……去吧,最好这个混蛋能战死在辽东那就一了百了了。”
  魏国公府里,张惟贤高兴得呵呵大笑,整个人都兴奋得手舞足蹈,近一个月来他一直都老老实实的呆在他的英国公府里没有外出,怕的就是出门被人敲闷棍。现在好了,这个煞星终于走了,他终于可以光明正大的出门了,是以得到消息后他第一时间就赶到了魏国公府,不曾想廖永权已经抢在他前面赶到了魏国公府。
  “徐世兄,杨峰这个祸害终于走了,从今往后南京又是咱们的天下了!”
  看着手舞足蹈的张惟贤,廖永权也很是动情的说道:“是啊,咱们终于熬出头了,这个该死的家伙终于走了,接下来就该有冤报冤有仇报仇,若是能将那个逆贼的产业抢过来就好了!”
  跟兴奋得不能自己的廖永权和张惟贤不同,徐弘基的顾虑却要多了许多,大半个月前的那场败仗让他看清了自己和杨峰的差距,一千多名营兵的损失几乎将魏国公府的实力打掉了一半,没有一两年的功夫根本不能补充回来,至今他还在默默的舔着伤口。说实话,他比任何人都想把杨峰手里的那些店铺弄到手里,曾经他以为这件事很简单,杨峰在他眼里不过是一只蝼蚁,只要把手一伸就能碾死,但当他真的亲自动手时才发现对方哪里是一只蝼蚁啊,分明是一只凶悍的饿狼好不好。
  被杨峰的当头一棒打得眼冒金星的徐弘基终于清醒过来,自己的还是太小看了对方,能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从一个海外归来的生意人一路升迁至江宁卫指挥使的人又怎么会是易与之辈,所以到现在只要是涉及到杨峰的事情,徐弘基再也不敢小瞧对方了,只见他冷笑道。
  “你们也被高兴得太早了,你们以为那位王员外郎是干嘛来的?人家杨峰早就比咱们抢先一步将他的所有店铺献给了陛下,并改名为大明皇家商行了,你们谁有那个胆子敢跟陛下抢食吃?”
  听到这里,廖永权和张惟贤顿时哑了,跟皇帝抢钱需要的胆子可不是一般的大,至少他们是没有这个胆子的。
  沉默了半晌后,廖永权这才恶狠狠的说:“算杨峰聪明,抢先将所有的铺子送给了陛下,不过本官估计他在辽东也活不了多久,那些后金的鞑子又岂是好相与的,等到他一死那些店铺便成了无主之物,届时陛下势必需要一个新的人来替他赚钱,你们想想,到了那个时候谁才是最适合的人选啊?”
  “对啊!”张惟贤猛的一拍大腿,“还是廖大人想的深远,咱们就在这里什么也不用做,只要等到那个小子一死便可以立即着手接收那些店铺了,我就不相信那些店铺里的掌柜里面就没有人不知道那条到欧巴罗的路线,只要咱们掌握了这条黄金般的路线,至少可以保咱们三家百年的富贵!”
  听着张惟贤和廖永权在这里兴奋的议论,徐弘基总觉得这个想法不靠谱,但他还能说什么呢,身为大明的顶级勋贵和官员,竟然将希望寄托在了后金鞑子的身上,这本来就是一种悲哀。
  不提徐弘基几人的期盼,杨峰这次可谓是倾巢而出。他不但将训练好的五千六百名军士都带走,而且还征集了三千名青壮民夫专门为这支军队服务,并且还购买了大量的骡马和八百多辆大车专门运送物资。这支总人数达到了九千多人的大军浩浩荡荡的从南京出发,途径山东、河北、天津,半个多月后抵达到了北京城下。
  “陛下……陛下,那个杨峰已经到了!”
  一个尖锐且带着兴奋的声音在坤宁宫里响了起来,将正在说话的朱由校和张嫣俩人给惊动了。
  “哦,那个杨峰终于到了吗?”
  率先出声的不是朱由校,反而是皇后张嫣,只见她带着惊讶的神情转头对兴匆匆跑来的太监道:“王体乾,你说的可是真的?”
  王体乾今年四十岁左右,长得白白胖胖,只见他哭丧着脸道:“皇后娘娘,奴婢就是吃了豹子胆也不敢骗您啊,那位杨指挥使是真的到了,现在兵部尚书赵彦赵大人正为此事而来,在外头递牌子求见呢!”
  朱由校也是长舒了口气,笑了起来:“这个杨峰终于到了,朕可是为了此事特地给他发了明旨,可他总是拖拖拉拉的找理由,今儿个总算是赶到了。想必他到了辽东后会对孙督师有所帮助吧?对了,你们通知了熊廷弼没有,这个倔老头在家里呆了那么久,也应该去辽东为朝廷效力了。”
  王体乾犹豫了一下,“回皇上的话,这个奴婢倒是不知道,不过这么大的事情熊大人想必已经知道了,如今应该正在打点行礼准备跟随大军出发吧。而且,如今北京城外可热闹了,许多百姓都出城去看杨大人麾下的那支大军去了。”
  “看大军?”朱由检和张嫣对视了一眼,俩人都看到对方眼中彼此惊讶的眼神,按理说皇城根下的百姓心里自由一股子的傲气,来来往往的军队他们也看多了,怎么今天竟然会集体跑去观看一支江南来的军队呢?
  “这里头有古怪。”这时朱由校和张嫣心里同时涌起的一个念头。
第二百零二章
熊廷弼来了
  左安门是北京城的外城门,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因其箭楼外侧门洞有石砌礓礤,俗称“礓礤门”。
  杨峰率领大军出发一连走了半个月,部队已经有些疲惫了,如今终于赶到了北京城下,所以杨峰便下令大军在左安门外驻扎下来。因为靠近天坛,且又出于偏僻的角落里,所以左安门周围向来很少有人居住,因此这里也就成了大军安营扎寨的理想场所。
  杨峰下令大军驻扎下来后,先是派了人进北京城通知熊廷弼出城跟他们会和,接下来又开始下令部队休整两到三天后再继续向辽东进发。在休息的间隙,杨峰又派人到北京城内购大量买粮食、草料等物资以补充部队的消耗,只是让他想不到的是就是这么一件普通的事情让他的这支部队出了名。
  按理说,北京乃是大明的国都,大明开国数百年来从这里经过或是入驻的军队数不胜数,这里的老百姓也算是见过市面的,毕竟皇城根下的百姓自诩是皇城跟下长大,都有那么一股子的傲气,看外地人总有那么一股看乡下人的感觉,平日里说话时也总是习惯说咱们京城咋滴咋滴,可自打杨峰的军队在左安门驻扎下来后,就算是自诩最为见多识广的那些人也不得不承认他们算是开眼了。
  城隍庙、崇文门和灯市是北京最为繁华的地方之一,同时也是大宗买卖的地方,比如北京最大的粮商聚集地就在这里,今天杨峰的管家杨来顺就带着十多名军士和数百名青壮赶着上百辆大车来到了崇文门旁的市集准备购买粮食,当数百名穿着三色迷彩服,脚上蹬着解放鞋的辎重营的青壮赶着上百辆大车来到集市时整个集市都轰动了。
  自从在南京进了一次应天府大牢后,杨峰对这位宁可深陷大佬也不攀咬自己的老管家很是欣赏,于是提拔他担任了此次随军辎重营的采购头目。采购这个项目历来可是个肥差,但凡只要是有心,随随便便就可以在这个项目里捞上一大笔,从这里就可以看得出杨峰对杨来顺的信任。
  当杨来顺在十多名军士的拥簇下来到集市的时受到了早就得到了消息的粮商掌柜们的热烈欢迎,这些掌柜都不傻,谁都知道但凡是涉及到大军采购的东西没有一宗是小数目,同时也是最赚钱的,只要把握住了这单生意,不说吃得满嘴流油至少大赚一笔是没有问题的,所以杨来顺刚踏入集市时就有十多名掌柜围了过来。
  “这位大人,来鄙人的商行看看吧,鄙人的四海商行货物齐全,价格优惠,保证让您满意。”
  “这位大人,鄙人的顺达商行价格是全北京城最大的,任何你你想要的东西鄙行都能给您找来!”
  “大人,您要什么尽管说,鄙人绝对给您一个最低价!”
  看着如同一群小蜜蜂般围上来的商贾,杨来顺心里不禁有些发慌,他原本只是一个老实本份的老百姓,也没见过什么大世面,按理说这样的人是不适合做买卖的,不过杨来顺这大半年来跟在杨峰身后也算是见了不少市面,加之他为人忠厚老实,所以杨峰认为让他担任采购的事情是最合适的。
  虽然心里有些发慌,但杨来顺还是强自镇定按照先前想好的话说道:“大家别挤,我们从南京江宁卫过来的大军,就要上辽东打鞑子。如今奉了指挥使大人之命前来京城采购粮草。待会咱们找个地方坐下,我会将我们要采购的粮草数量、种类都发给诸位,诸位看过之后便可以报出一个价格给我们,我们会将诸位所报出的价格一一公开,然后挑选一个开价最便宜的商行向它们下订单,诸位看如何啊?”
  “咦?”
  众位商贾对视了一眼,心道这个方式倒是很公平,大家开价多少一目了然,也不用担心有人暗箱操作。有人放心,但也有人的眼中光芒闪动,似乎在想着别的事情,不过接下来杨来顺又开始警告道。
  “还有,诸位也别想着开个最低价把别的人挤走,然后就用以次充好的方法赚黑心钱。我们家大人说了,咱们固然是不差钱,但对于那些用陈米、霉米以及往米里搀米糠或是沙子的奸商决不姑息,若是被发现的话咱们手中的刀子可是不认人的!”
  杨来顺的话一出,立刻让不少心里正在动歪脑筋的粮商心里就是一凉。以次充好往粮食里掺沙子可是商贾们赚钱的不二法门,你要是这么做了让俺们这么赚钱啊。
  不提那些心里郁闷的粮商们,那些京城里的那些闲得无聊的老少爷们可不管这些,如今的他们最感兴趣的是那些跟着杨来顺过来的青壮和十多名军士。首先就是那些青壮和军士们的穿戴就让京城里的老少爷们眼前一亮。
  这些青壮全都是十八岁以上三十五岁一下的男性,不敢说一个个身强体壮,但最起码没有老弱病残。这些人一律身穿三色迷彩服,脚上蹬着一双绿色的老式50式解放鞋,这些解放鞋是杨峰特意从厂家大批量采购的,之所以采购这款老式解放鞋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因为它便宜,一双只需要十元钱,所以杨峰一口气采购了十万双,用来分发给江宁卫的军户、庄丁以及辎重营的青壮们使用。
  当然了,对于那些需要承担作战任务的军士们就不是穿这种鞋子了,对于作战部队杨峰自然要另眼看待,这些人穿的都是比较耐磨美观的作训靴,这种作训靴光是采购价格就是老式解放鞋的七八倍,所以在江宁卫里有一个趣闻,那就是分辨一个人是不是军士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他穿的是什么鞋子就能一目了然。但凡是穿高帮作训靴的就是军士,反观就是庄丁、军户或是辎重兵。
  一身老式迷彩服,一身老式的解放鞋,这样的装扮如果是放在2006年来看那自然是土得掉渣,十足的进城农民工的打扮,但放在三百多年前的明朝这身装扮那可是太新潮了。如今的大明艰绝大部分的百姓穿的都是又沉重又不好看的千层底的布鞋甚至是硌脚的草鞋,何曾见过这么轻便的胶鞋,他们甚至连鞋子的材质都没见过。
  一开始在分发到这些鞋子和衣服后,不少人家甚至都收藏起来舍不得穿,平日里依旧穿着自己打的硌脚草鞋和沉重的布鞋,只有逢年过节才会船上这种轻便的胶鞋,也就是后来解放鞋普遍开来后江宁卫的庄丁们这才开始普遍穿了起来,这次开拔前杨峰又给每一位跟随大军上前线的辎重兵都发了一套迷彩服和一双鞋子,作为对他们的奖励。
  如今这些辎重兵们穿着这么一身齐刷刷的在北京城里这么一站立刻就刷爆了不少的眼球,那些自诩见多识广的北京爷们立刻就被震呆了,这些南京来的军户竟然清一色的绿色服装,脚上穿着不知名的绿色的鞋子,这简直就是一身的绿啊。再看看站在杨来顺身后的那些军士,除了脚上穿的鞋子和头上带的头盔之外,跟那些青壮几乎没什么两样。
  看到这里,不知道是谁开始喊出了绿皮军的绰号,很快绿皮军这个绰号便在集市里传开来,许多没事干的百姓都跑到集市来看难得一见的西洋景,一时间将整个集市都给围得水泄不通。
  当天的购粮计划还是很顺利的,杨来顺一共采购了两千五百石的粮食和草料,另外还采购了两百多只肥猪,由于东西太多他们带来的大车装不完,杨来顺只能先带回一部分,剩下的部分让商家第二天送到军营去,忙碌了两天后,物资补充计划终于是完成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0/7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