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明朝当国公(校对)第71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16/751

  李岩喃喃重复了一句后,眼睛顿时一亮,催促道:“公爷,您能详细说说吗?”
  “现在不行!”杨峰摇了摇头,“这事真要详细说起来可不是三两天能说得完的,你现在还是赶紧去办差吧,赶紧将所有东西造册,明日本公便派人将所有事情写奏折连同银两送呈陛下。”
  “下官知道了。”李岩的脸色也严肃起来。
  他自然明白这件事的紧迫性,无论是杨峰被刺杀还是将杭州府所有最有名富有的商贾全都一网打尽都是足以轰动大明的大事,如今更是连浙江巡抚都被他抓了起来,这件事更是足以把天都捅破,李岩相信当这件事传到京城后,百官们绝对会象被刨了祖坟那样跳起来。
  对那些商贾士绅抄家倒也罢了,谁让他们行刺堂堂的国公爷呢,但杨峰把潘汝桢抓起来这件事绝对是捅了马蜂窝,对于文官们来说,这绝对是一件生死攸关的大事。
  杨峰如今贵为国公,包括朱由校在内的所有人都已经将他划归到了武将那边,现在一名武将居然在没有皇帝点头内阁允许的情况下擅自将一名封疆大吏给抓了起来,这件事可就闹大了。
  稳文官们付出了两百多年的努力,好不容易将勋贵和武将们打压下去,现在却冒出了杨峰这么一个异类,若是他们再没有反映,其他的勋贵和武将们有样学样,那么他们那么多年的努力岂不是全都付诸东流吗?
  李岩又劝道:“国公爷,要不咱们先把那潘汝桢放了吧,您先将证物送呈京城,等有了陛下的旨意咱们再将他抓起来,这样岂不稳妥?”
  杨峰断然拒绝:“不行,若等到陛下旨意到来再将潘汝桢押解进京的话,黄花菜都凉了,你也算是历练了这么久的人了,连兵贵神速的道理都不知道么?”
  被杨峰训斥了一番后,李岩再也不敢说什么了。
  其实李岩说得并没有错,这件事的影响之大甚至超越了他的想象,潘汝桢被抓还不到五天,京城便已经炸开了锅,无数的文官义愤填膺纷纷上书要求解除他的兵权并将他锁拿进京问罪。
  朱由校在刚刚接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也是大为惊讶,他怎么也想不到杨峰居然如此大胆,居然连一省巡抚都敢抓,这样的行为已经不能用胆大来形容,这简直就是在作死啊。
  京城紫禁城
  “三德子,信国公的折子还没到来吗?”
  御书房里,朱由校又问了三德子一句。
  三德子已经算不清这是朱由校今天第几次问同样的话了,只能苦着脸回答:“回陛下,奴婢哈没有收到消息,一等有了消息,奴婢保准立即给您送来。”
  “陛下,孙阁老、韩阁老和朱阁老联袂求见。”
  朱由校眉头一皱,他当然明白这三位大佬联袂究竟是为什么联袂求见,有心想要拒绝,但想了想他还是让他们进来了。
  “臣孙承宗、朱国桢、韩爌参见陛下!”
  “爱卿请起,赐座。”
  朱由校摆了摆手,一旁的三德子赶紧让小太监们搬来了三个锦凳请三位阁老坐下。
  孙承宗坐下后,拱手对朱由校道:“陛下,信国公在杭州打死屠戮士绅商贾,并将浙江巡抚潘汝桢给抓了起来,此事绝不能姑息,必须立刻派人前往杭州调查清楚,否则后患无穷。”
  “还调查什么,此事已然传得沸沸扬扬,那还有假。”性子急的韩爌立刻道:“难不成还有人冤枉了他不成?”
  朱国桢也说道:“陛下,此风决不可长。杨峰随为三边总督、征南大都督,奉旨剿灭贼寇,但也不能在没有旨意的情况下上看自抓捕一省巡抚,此等事情与造反何异?”
  朱由校拒绝道:“这事咱们不能光听信传言,还得等到杨峰和杭州府的折子送抵才能确定,否则光听凭几句谣言便将朝廷的剿匪大将召回京,这也未免太荒唐了吧?”
  孙承宗三人相互看了一眼,也颇感无奈。他们也想不明白,都已经五六天了,杭州府的公文按理说也应该到了呀。
  这时,原本在外头的三德子大步走了进来,将一个锦盒高高举过头顶:“陛下,杭州府三十多名官员联名上书折子送到!”
  紧接着,又有一名太监飞奔了进来,在门口恭声道:“陛下,信国公的折子送到!”
第一千二百五十四章
我不背锅
  杭州官员和杨峰的折子像是约好了似地同时抵达,朱由校和几位阁老惊讶之余也不禁寻思起来,这是巧合还是有意而为之呢?
  很快,三德子便捧着两个锦盒快步进了御书房,恭敬的放在了龙案上。
  知道杨峰的奏折到来后,原本焦急的朱由校心情顿时大好,他看了看放在龙案上两个锦盒笑着对几人道:“几位爱卿,如今杨爱卿和杭州府的联名折子已经到来,咱们也不必再争执了,待咱们分别将两份折子看完后再下结论吧。”
  孙承宗颔首道:“陛下此言大善!”
  朱由校摆了摆手:“三德子,将杭州府的折子拿给三位阁老。”
  “喏!”
  三德子走上前来将其中一个锦盒拿起恭敬的交给了孙承宗,“孙阁老,还请您查验。”
  按照规矩,像这种六百里加急的紧急公文在开盒之前至少需要两名以上的内阁成员或是皇帝亲自检查火漆和封条是否完整,查验无误后方可开启。
  孙承宗接过盒子仔细检查了一下火漆和封条,点点头后交给朱国桢,朱国桢看后又交给了韩爌,随后三人同时点头:“查验无误,可以开盒子了。”
  两刻钟后,两份折子分别摆放在了龙案上,朱由校捏了捏眉宇间的鼻梁,长吐了口气道:“好了,两份折子诸位爱卿都看完了,现在都说说自己的想法吧?”
  此时的三名阁老早已没有了刚才的气愤,取而代之的是略带气愤和无奈的表情,而朱由校则的眼中则是带着丝丝的笑意。
  在送来的两份奏折当中,杭州府官员送来的联名折子自然是强烈弹劾杨峰,称他的所作所为狂妄无理、无法无天,甚至是草菅人命,要求朝廷严惩杨峰并释放潘汝桢。
  而杨峰则是在折子里将以彭守礼为首的士绅们的所作所为和潘汝桢的不作为的事情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并附上了他们的口供。
  最后,杨峰还在折子里说:“纵观杭州士绅之所作所为,这些人的眼里根本就没有朝廷没有王法,他们的眼中只有金钱,但凡是侵犯到他们利益的,他们就会毫不犹豫的去摧毁对方。而潘汝桢表面上看似没有参与此事,但光是他明知有人意图刺杀大明朝的国公,却依旧选择了默认就能看出,这样的人已经不配当大明的官员了,所以他才将潘汝桢拿下并押解进京由朝廷处置。”
  当然了,让内阁几名成员最感到纠结的还不是这些,最让他们感到纠结的是,随同杨峰折子来的还有提前一千八百六十万两银子和八十六万一千两黄金,如今这些东西已经由三千名江宁军将士送到了北京城外,等待皇帝的旨意。
  一千八百万两银子和八十六万一千两的黄金意味着什么这些阁老们实在是太清楚了。
  如今已然快到冬季,国库里的银两早已花得差不多了,如果有了这么多的银子入库,朝廷的腰包立刻就会在瞬间鼓起来,不客气的说,有了这笔银子,在接下来的三五年之内,若无大的战事和重大自然灾害,大明朝廷将毋须再为金钱操心。
  那么现在的问题来了,现在的问题主要围绕在杨峰到底该不该将那些盐商全都抓了起来并抄了他们的家,以及在对待潘汝桢的问题上,文官们的意见是统一的,决大部分人都认为杨峰不应该做出如此张狂的事,主张将潘汝桢释放,彭守礼以及那些士绅商贾们在刺杀杨峰的事情上也是情有可原的,应该从轻发落,而且最重要的是要将杨峰召回京城。
  但现在令人纠结的是,如果说杨峰有罪的话,那么他查抄潘汝桢、彭守礼以及那些士绅的家产自然也是错误的,朝廷应该尽快将那些被查抄的银两以及各种店铺、不动产等东西返还给他们才对。
  可问题是这可能么?
  如今大明的国库已经空了了,现在的户部尚书王永光看到银子简直比看到爹娘都亲,若是让他知道朝廷居然居然将已经送到家门口的近百万两黄金和一千八百万两银子又被送回去,他绝对会一头撞死在朱由校和几名阁老的面前。
  现在,孙承宗、朱国桢和韩爌三人可谓是恨得牙齿都痒痒的,杨峰这一招可谓是将了他们一军。
  好啊,你们不是要处罚我吗?那好了,银子我已经派人送到了你们家门口,你们是要还是不要?
  如果你们把这些银子收下,这就说明我做得没错,如果你们真的有那个决心将送到家门口的银子送回来……好吧,我敬佩你们是条汉子。
  看着孙承宗三人脸上那一阵青一阵红的表情,朱由校强忍着笑意道:“三位爱卿,不知你们对此事是怎么想的,对信国公在杭州的所作所为又应该如何定性,不知几位有何章程啊?”
  “这个嘛……”
  三人一时有些抓瞎了,这件事你让他们怎么答,要银子还是要处置杨峰?无论是哪样都不合适,最后三人商议后孙承宗说道:“陛下,此事事关重大,老臣以为还是将此事昭告朝中百官,让百官们各抒己见,您以为如何?”
  “可!”朱由校不假思索的答应了下来,他算是看出来了,这三位老狐狸分明是不打算背着口锅啊。
  想想也是,这种事无论他们做出什么决策都是吃力不讨好。
  首先,即便他们真的认定杨峰有罪那又如何?如今的杨峰贵为国公手握兵权印把子,又深得皇帝信赖,他们就算认定杨峰有罪,难不成朱由校还真会把他抓起来不成?最大的可能就是杨峰拍拍屁股去南洋继续跟红毛鬼子干仗。
  而且现在的流寇还没剿干净,一旦杨峰走了谁来剿匪?
  可如果他们要说杨峰没罪,他是对的,那他们绝对会被文官们喷死。
  既然如此,那干脆把这件事抛出来,让所有官员都来讨论,要背锅一起背,想让我们三个扛,没门!
  很快,这件事便以闪电般的速度在京城飞速传播起来……
第一千二百五十五章
发酵
  京城某个茶馆
  “哥们,你知道吗,咱们的那位国公爷在杭州又开始杀人了?”
  “哪位国公爷?”
  “还有哪位,当然就是信国公啦!”
  “哦,原来他老人家啊,不过国公爷本来就是武将出身,这些人杀的鞑子和贼寇还少吗,杀几个人有什么奇怪的?”
  “这次可不一样,这次国公杀的可是杭州城内的士绅商贾,他甚至把浙江巡抚都给抓了起来。”
  “什么?还有这事?”
  “这还能有假,现在朝廷里都传遍了。”
  说话的是附近一位有名的包打听,绰号张大嘴。
  这位平日里也没什么爱好,就是喜欢在打听一些八卦,然后到茶楼里说给喝茶的客人听,然后靠着客人们的打赏维持生活。
  而茶楼对于这样的人也持宽容的态度,毕竟有这样的人存在,茶客们才会更加喜欢往茶楼里跑,否则能够常常上茶楼喝茶的人谁还买不起几十文一包的散茶和瓜子花生啊,干嘛非得跑到茶楼来喝,要的不就是那个氛围么。
  看到众人的好奇心被勾引起来,张大嘴微微一笑,拿起桌上的一颗花生剥开壳后扔进嘴里慢慢的咀嚼起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16/7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