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明朝当国公(校对)第71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15/751

  看到被戳穿之后潘汝桢居然没有一丝悔过之意,李岩对他的感官也变得愈发恶劣起来。
  “吾辈读书之人若是连最起码的善恶是非的观念都没有了,这样的人与禽兽何异。况且,潘大人您身为朝廷二品大员,饱读圣贤书,却心甘情愿的当那些商贾的爪牙,简直就是辱没了读书人的身份,也枉费了皇上的信任。”
  潘汝桢深深看了他一眼:“李岩,你也别这么义正言辞的训斥老夫。等你到了老夫这个年纪就会知道了,官场上有很多事都是身不由己,有时候并不是你不想做就不可以的。”
  “胡说八道。”李岩训斥道:“这不过是你的借口而已,不说别人,国公爷就是最好的例子,你看他何时与那些士绅富商勾结过?”
  “杨峰?”
  潘汝桢轻哼了一声,“此子确实是一个异类,不过你看着吧,像他这样的罪了天下所有士绅的人是没有好下场的。”
  “荒谬!”李岩突然怒斥道:“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桡,是士君子之勇也。潘大人你这么多年的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吗?”
  看到李岩怒视自己的眼神,潘汝桢突然感到一阵心虚,闭上了眼睛却再也不说什么了……
  两个时辰后的江宁军大营里
  长吐了口气的李岩将账本放下,感慨道:“这个潘汝桢看起来两袖清风,没曾想这些年居然贪了这么多银子,若非有账册在手,打死下官也想不到啊,一个巡抚三年时间光银子就贪了三十多万两,还有那些古玩字画没算在内,难道他就不怕东窗事发吗?”
  杨峰摇了摇头:“这算什么,正所谓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潘汝桢三年时间只贪了这些银子只能算一般了。比这更诡异更贪婪的人多得是。”
  李岩的眼神突然变得暗淡起来,遥望着远处,良久才有些无力的问:“国公爷,这大明还有希望么?”
  杨峰一听就知道因为李岩这些天四处抄家抓人,看多了贪官污吏,心里有些迷茫了,若不及时开导,他要么心性大变自甘堕落与那些贪官同流合污,要么心灰意冷辞官回家。
  而这两种结果都不是杨峰想要的,他想了想,走到李岩旁边,习惯性的从兜里掏出了香烟递给了他一支:“来,点上。”
  虽然加入江宁军的时间不过一个多月,但在耳读目染之下李岩也开始学会了抽烟,所以他很自然的接过了杨峰递来的香烟塞进了嘴里。
  “叮!”
  芝宝火机特有的清脆声响起,伴随着一簇火苗亮起,香烟被点燃。
  李岩深吸了一口,一股烟草特有的香醇味道进入肺部,转了个圈后从他的嘴里喷了出来。
  两人抽了几口烟后,杨峰这才笑着问道:“怎么,是不是感到特灰心,看到这么多贪官污吏,感到大明没救了,迟早要玩?”
  “确实如此。”李岩苦笑道:“这些天下官抓了那么多人,查抄的银两越多,下官就越是心灰意冷。下官就不明白了,难道不贪腐就活不下去了么,这些人当上了官之后,虽然俸禄低微,但平日里收到的那些灰色收入就足以让他们过上较为富足的生活,他们为什么还这么拼命的贪腐呢?”
  “这没什么难理解的,人心本贪这是天性,也是人之本性,不是说多读几年书就能够抹去的。”
  杨峰突然问道。
  “李岩,你也算是熟读史书的人了,你说说看,遍数我华夏数千年历史,有没有没有贪腐的朝代?”
  “这个嘛……”
  李岩迟疑了一下,从夏商周开始,再到汉唐元宋,貌似没有哪个朝代是没有贪腐的。
  “没有吧?”
  杨峰又问道,“本朝开国太祖定下了贪墨五十两银子就要剥皮充草的酷刑之后,就能阻止那些官员不贪了吗?”
  李岩又摇了摇头,老朱同志当政那会,杀得可谓是人头滚滚,照样有人前仆后继的贪腐,只是比起现在贪墨的官员少了许多而已。
  “由此可见,苟子所言的人心本恶确实是有道理的。”杨峰继续道:“如今的大明之所以变成这样其实是少了一个有效的监督机构,加上本朝历代皇帝自己不争气,被那些子文官们忽悠得不知道自己姓啥,硬生生的自费废武功,空有锦衣卫和东厂这么好的利器却不知道使用,以至于被官员们当成了猴子来耍而不自知,在失去了来自上面的监督后,下面的官员们哪有不放飞自我的道理?”
第一千二百五十二章
谆谆教诲
  听到杨峰公然赞同皇上重用锦衣卫和东厂,李岩的眉人忍不住就跳了一下。
  在大明,文官和锦衣卫、东厂这两个组织可以说是天生的对头。
  自从老朱同志创立了锦衣卫以后,这个组织就成了老朱手中一把最锋利的尖刀,那时候锦衣卫的权利大得吓人,老朱赋予了锦衣卫侦察、逮捕、审问的权利。
  用现代人的话说,锦衣卫拥有除了兵权之外的集公检法、国家安全机关在内的所有权利,这样的权利已经不能用大来形容了。
  这还不算,锦衣卫甚至还有监视百官的作用。
  在洪武年间有这么一件趣事,又一次朱元璋跟一位御史闲聊的时候,突然笑着问道:“昨晚睡前写的那份弹劾某人的折子还没写完吧,依朕看就不要写了,给那名被弹劾的官员一个机会吧,毕竟他也是初犯,你认为呢?”
  光是这一句话就把这位御史吓得半死,他可是清楚的记得,他在写奏折的时候书房里可是没有任何人的。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在他的周围无时无刻都有一双眼睛在监视着他,他的一举一动全都在皇帝的监视之下。
  比如他今晚吃了什么,晚上和哪个小妾同房等等,老朱同志第二天都能知道,所以终洪武一朝,大明的官员们一个个全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好不容易等老朱同志归天,他的孙子朱允文登了基,这位皇帝对文官们可是宽容多了,文官们的日子终于好过多了,可好日子没过上几天,朱棣同志带着大军杀进了南京城,把朱允文给拉下了马自己登基做了皇帝,号称永乐皇帝。
  于是,文官们的苦日子又来了,这位主的杀性可不比他的老子差,文官们又重新回到了水深火热的生活当中。
  不过等到朱棣也归天之后,大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象朱元璋爷俩这么雄才大略的主,在接下来的两百多年里,在文官们的忽悠下,继任的皇帝们不断的自废武功,锦衣卫和东厂的权利也在不断的缩水,百官们没有了脖子上的绳索后开始了各种的放飞自我。
  可以说,随着皇帝权利的缩水,文官们的权利也在与日俱增,到现在甚至又有人喊出了“圣天子垂拱而治,神而明之”的口号。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说当皇帝的只需要坐在龙椅上接受百姓的跪拜即可,至于治理天下这种苦差事还是交给俺们来办就好。
  这就是君权旁落的下场,而这种情况也不是几天就形成了,而是文官们通过漫长的时间逐渐的从皇帝手中夺过权利而逐渐萌发的野心。
  而这种观念已经通过上百年的时间潜移默化到了读书人的心里,这也是李岩一听到杨峰说出以上的话时,心里便不由自主开始反感的原因。
  他忍不住问道:“国公爷,锦衣卫、东厂不过是一群倚仗皇权的鹰犬,只知道鱼肉百姓陷害忠良,若是让陛下重新重用这些人,岂不是将朝堂搅得不得安宁?”
  “呵呵……”
  杨峰笑了起来,反问道:“既然你说锦衣卫和东厂鱼肉百姓陷害忠良,你倒是说说看,他们陷害了哪些忠良?欺压了何处的百姓?”
  “这个……”
  被杨峰这么一问,李岩一时间也愣住了,他仔细想想,如果让他具体说出锦衣卫和东厂到底做了那些人神共愤的坏事好像还真想不起来。
  “说不出来了吧?”
  杨峰轻笑起来,指了指李岩笑骂道:“所以说啊,你的书生意气还是有些重了,人云亦云,人家说什么你就信什么,却从来不多想一下为什么?
  锦衣卫和东厂直属于皇帝,他们的职责便是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监视百官等等,但是你也不想想,难道这些人真的那么闲,居然会跑去占老百姓的那点便宜吗?
  真正将锦衣卫东厂视为大敌的不是别人,而是朝中的文武百官,毕竟谁也不想自己的周围有一双眼睛无时无刻的关注着自己,无论是自己晚上吃什么,说了什么话,甚至和哪个小妾同房,同房的时间有多久都会被皇帝知道,换做谁都会心里发毛。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百官们一定会担心,如果有一天自己做了什么对不起皇帝的事,锦衣卫会不会在半夜三更便破门而入将他们抓到镇抚司呢?”
  “下官明白了。”李岩沉默了良久才苦笑着对杨峰拱了拱手:“公爷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以前下官总以为自己学究天下,总是看不起旁人,现在才明白,原来自己也不过是个人云亦云的蠢货罢了。”
  “呵呵……”
  杨峰被李岩的话逗乐了,“你也不用太自卑,其实你已经比绝大部分人都聪明了,只是你受到以往的习惯影响太深,一时间没有将观念转换过来罢了。
  说白了,如今朝廷最大的矛盾无非就是皇权和臣权之争罢了。这原本没什么,但是你知道我最看不惯那些文官的是什么吗?
  明明对于钱财、女色、名声看得比什么都重,一个个却偏偏装出正人君子的架势,动不动就子曰、圣人云的,贪财也就罢了,偏偏还不好好为朝廷办事。
  你看这个潘汝桢,仅仅当了不到三年的巡抚就贪了数十万两银子。若是贪了银子之后还能尽心为朝廷办差也就罢了,骗骗他贪了之后还在不停的挖朝廷的墙角,这样的人你说要来何用?”
  “这也是您为何会甘愿冒着天下之大不韪的风险将他拿下的原因么?”
  “确实如此。这样的人留在巡抚这个位子上越久对朝廷的危害就越大,所以本公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的将他拿下了,夜长梦多。”
  “确实如此。”
  李岩看着杨峰那果决的脸庞,一股敬佩的心情从心中涌起,国公爷实在是太杀伐果断了,换做是他别说是将潘汝桢拿下了,恐怕连念头都不敢有。
  “好了,你统计一下,这次抄家一共抄出了多少银子,咱们按照老规矩,留下三成,其余的全都给陛下送去,我倒要看看,户部那些人看到这么多的银子摆在面前会动心。”
第一千二百五十三章
折子到
  “回国公爷的话,此番光是从彭守礼家里查抄出来的现银便有八十六万两,黄金十一万两,加上那些与他同流合污的数十名商贾们家中宫查抄出来的现银、店铺等各处房产的银两已经达到了两千六百五十八万两,黄金一百二十三万两。
  由于时间太短,潘汝桢家里的财产尚未统计,还需要一点时间才能弄清楚,不过下官估计应该不会少。”
  李岩越说脸上愈发露出了怒色,由于有了杨峰的掺和,原本应该濒临财政崩溃的大明王朝比起另一个历史时空已经好了许多,但朝廷的财政依然不容乐观,百姓的生活也不是很好。
  可是大明的士绅阶层依旧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从他们这次查抄的商贾家中便能看得出来,可谓是触目惊心,光是查抄出来的银子就已经抵得上大明好几年的税收了,用富可敌国来形容他们一点都不为过。
  想到这里,李岩气愤而又不解的问道:“国公爷,这些人已经这么有钱了,可以说十辈子都花不完。可为什么他们还是不知足的拼命捞银子呢?”
  杨峰摇摇头:“正所谓欲壑难填,人的贪心是永无止境的,就好比一个读书人每天都想着考中进士当官,可等他当了七品县令之后便又会想着如何当上四品知府,当上了知府之后他又会想着当按察使、布政使甚至巡抚,又怎么会有满足的一天呢。”
  李岩黯然摇了摇头,双手紧握,指甲深深的刺进了肉里悲愤的说:“难道人的欲I望真的没有办法遏制吗?”
  “当然可以。”
  杨峰用肯定的语气加大了声音,盯着他说道:“那就是制衡,建立起各种完善的制度来制衡官员,用大白话来说就是绝不能让任何一方坐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15/7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