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明朝当国公(校对)第68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81/751

  “臣等依旧坚持,应当立即将信国公召回京城,革职查办!”
  “好……好嘛!”
  朱由校被气乐了,他点了点头:“真不愧是大明的栋梁之才啊,一个个的骨头都这么硬。既然如此,朕便成全你们,来人啊。”
  “喏!”
  “前些时候信国公来信抱怨说南洋官员太少,希望朝廷多派些官员去南洋么?真做主,将这些人全都送到南洋去,让他们和江宁军一块教化那些南洋的土著和蛮夷,让他们也享受一下大明的恩典和关怀。”
第一千一百八十八章
新政策
  看着坐在龙椅上笑吟吟的说出这番话的朱由校,孙承宗三人倒吸了一口凉气,而那些刚才还一副忠贞不屈模样的官员们则是如丧考妣。
  南洋具体在什么地方,这些官员们十个倒是有九个半不清楚,但他们可以肯定的是,南洋要比向来被官员们视为蛮荒之地的琼州还要遥远,那里不仅到处都是瘴气和横行的毒蛇猛兽,更有那吃人的生番,在官员们看来,这种地方的可怕堪比十八层地狱。
  听到朱由校的话后,这些官员们一个个面如土色,几乎可以用魂飞魄散来形容,只见他们一个个都变得面如土色,更有甚者有不少人瘫倒在地哭出声来,恍若一副世界末日的景象。
  “完了,这辈子完蛋了。”这是几乎所有人心里涌起的想法。
  周围的官员们看到这些人的惨状心里也是心有戚戚。
  对于官员们来说被皇帝老子摘掉乌纱帽赶回老家虽然难受,但也不是不能接受。他们即便是不当这个官了,但依旧有着进士的身份,回到家乡依旧可以呼朋唤友,成日里饮酒作乐,小日子照样过得飞起。
  可一旦被发配到南洋那就不同了,那里可是一个一穷二白的地方,除了那些一年到头也洗不了一次澡的土著和食人生番之外根本没有任何东西,在那里生活的话恐怕用不了一个月就得被逼死。
  心中有些不忍的朱国桢见状,忍不住站了出来对朱由校拱手道:“陛下,这些人虽然无礼冲撞了陛下,但请陛下念在这些人对大明也是一片忠心的份上,绕了他们这次吧。”
  文华殿上其他的大臣原本是不敢求情的,但看到朱国桢这个阁老带了这个头,他们也纷纷拜了下来:“是啊陛下,还请陛下法外施恩,绕了他们吧。”
  一旁的孙承宗见状心中却暗道一声不好,这些人对陛下的了解还是太少了,如果没人求情的话或许还有几分希望,可他们这么以求请,这些人这辈子再也回不了大明了。
  果不其然,看到齐齐跪在地上的众位大臣,朱由校的脸慢慢冷了下来,他缓缓站了起来:“传朕旨意,这些人限定三日之内必须离京赶赴南洋,若有违抗者,全家一起去,所有人三十年内一律不许返回大明。”
  “咕咚……”
  一名二十七八岁的年轻官员估计太年轻,承受不住这种压力,昏倒在地,还是周围的人赶紧过来掐人中推拿了一番,这才把这家伙给弄醒,而这家伙醒了之后也是双目发直,一副了无生气的模样。
  看到这些人的模样,朱由校这才对朱国桢冷然道:“朱爱卿,如今南洋已经被江宁军占领,不日将成为我大明的领土。而南洋的人也即将成为我大明的百姓,这些人虽然言出无状,但朕并没有罢了他们的官,而是继续派他们前往南洋教化我大明百姓,为何到了爱卿口中却成了处罚?
  若是去南洋当官都是一种处罚,你又将那些为了大明抛颅头洒热血,征战沙场的江宁军将士置于何地?若是如此,那就请尔等披上披甲执刃去为大明开疆扩土,再让江宁军的将士们解甲归田,等尔等将海外的领土打下来后再让他们去那些地方当官,可好?”
  朱国桢身为三朝元老,自打入了内阁后朱由校对他也是礼敬有加,从来就没有说过重话,没想到今天却被朱由校训斥了,这不禁让他感到自家的老脸一阵火辣辣的异常难受。
  朱由校这话明摆着就是在告诉他,别不知足了。让你们去南洋当官你们都觉得那么难受,那些为了大明出生入死打下南洋的大明将士呢,他们又算什么?
  孙承宗看着在龙椅上款款而谈,一副杀伐果断模样的朱由校心里一阵恍惚,他仿佛看到了开国的洪武大帝和永乐大帝的影子。
  “难道大明又要回到开国之初的模样吗?”
  想到这里,孙承宗的心里不禁就是一惊,一种又是欣喜又是担忧的心情涌上了心头。
  想当初开国之初的老朱同志和后来朱棣同志,这两人在位的时候那是何等的杀伐果断,朝中的大臣基本上就没有敢炸刺的,谁敢炸刺就收拾你。
  就说老朱同志吧,说了杀你全家就是杀你全家,而且还不是几十上百个的杀,一旦惹怒了他不杀个血流成河决不罢休。单是胡惟庸一案,胡惟庸一家被诛了九族不说,被牵连的人就多达三万多人。
  蓝田一案也是如此,老朱同志杀起人来那可是成千上万的杀,这也导致了一个笑话,当时京城的官员在上朝前担心没法回来,很多人都提前写下遗嘱。
  也正是因为当官的被杀怕了,所以后来明朝的官员们也学聪明了。由于他们还肩负着教导太子的责任,所以几乎每一任教导太子的官员都会不厌其烦的将仁爱、以德报怨之类的思想一股脑的输灌给他们,这也导致大明日后的继任者们一个个都被教得变了味,再也没有出现象朱元璋或是朱棣这样的雄主了。
  可即便如此,大明朝的官员们还是不放心,他们还想方设法的削减皇帝的权利,千方百计的打压武将集团,掌握了舆论的他们还成日里宣扬什么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理论,导致了军人的社会地位极其低下。
  更有甚者,这些人甚至还胆大包天的连皇帝都敢下手。
  若非如此,大明朝也不会出现两任“风评不好”的皇帝连续落水身亡这样的荒唐事了,由此可见有明一朝,文官们的胆子大到了何种地步。
  孙承宗是个聪明的人,尽管他身为帝师,朱由校对他也很敬重,但他却从不滥用这种影响力,就象今天发生的事情,尽管他知道很多人都希望他这个首辅出面求情,但他却始终没有开口,因为他知道那些官员已经触碰到了朱由校的逆鳞,自己如果开口的话搞不好事情可能会变得更糟。
  这时,朱由校说话了:“诸位爱卿,朕今天原本是不想开这个廷议的。但朕还是来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朕想看看,咱们的朝廷究竟有多少用心做事的人,但结果却让朕很失望,所以朕决定了,自今日起,若有官员违法犯纪,非是罪大恶极者,一律送往台湾、南洋等地为官,让他们在那里为大明效力!”
第一千一百八十九章
朱由校的手段
  廷议终于散了,朱国桢有些脚步蹒跚的从文华殿走了出来,孙承宗和韩爌则是走在他的旁边。参加廷议的另外数十名官员由于地位跟几位跟三人相差颇大,也不敢打搅三位阁老,全都默默的自动跟他们拉开了一段距离。
  正当他们走下台阶时意外发生了,由于心神恍惚,朱国桢的脚一个踏空,整个人就朝着石阶倒了下去。
  “不好!”
  几名眼尖的官员见状不禁喊了一声,只是由于他们距离朱国桢的距离太远,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朱国桢朝着前面栽了下去。
  若是任由今年已经74岁的朱国桢这样摔下去,恐怕不死也得去掉大半条命,幸亏走在他旁边的孙承宗见势不妙,一个箭步上前一把拉住了他的腰带,紧接着抓住了他的胳膊将他的身体拉了回来。
  “平涵公小心!”
  别看孙承宗今年也有六十多岁,但常年带兵的他却是大明官员里少有的文武双全的人才,力气不小的他很快就扶住了朱国桢的身体。
  这时候另一边的韩爌也赶了过来,俩人一左一右扶着一瘸一拐的将朱国桢搀扶着走下了台阶。
  朱国桢走下了台阶后,孙承宗和韩爌俩人搀扶着他坐在了石阶上,这才问道:“平涵公你没事吧?”
  “老夫没事。”朱国桢强忍着疼痛摇了摇头。
  “还说没事。”
  孙承宗看到他的模样皱了皱眉:“还是请太医看看吧。”
  两刻钟后,文渊阁的一张床榻旁,一名太医的双手从朱国桢已经颇为红肿的脚珂上松开,摇头道:“朱阁老的伤倒不是什么大碍,只是脚筋被扭到而已,但俗话说得好,伤筋动骨一百天。
  加之朱阁老年岁已高,想要痊愈的话至少也得三到四个月,在此期间下官建议朱阁老还是在家静养为好,不要再来文渊阁当值了。”
  “这怎么能行?”
  一旁的韩爌急了,大明的内阁如今只剩下他们三个人了,原本每天就忙得脚后跟都要碰腚,要是再少一个人他们还活不活了?
  “那下官就没有办法了。”太医一摊手,“下官只会看病,国家大事那是一点都帮不上忙的。”
  韩爌看了眼躺在床榻上强忍着疼痛不吭声的朱国桢,又和孙承宗对视了一眼,俩人同时叹了口气。文华殿上刚出了这么一摊子事,现在朱国桢又躺下了,还真是祸不单行啊。
  “朱阁老的脚扭伤了,至少三个月不能去文渊阁当值?”
  御书房里,朱由校看着前来禀报的孙承宗和韩爌,脸上一阵愕然。
  他刚刚宣布了对那些江南士绅集团利益代言官员的处罚,朱国桢就扭伤了脚,这也太巧了吧?
  孙承宗看到朱由校的表情,立刻猜到了他的想法,赶紧解释道:“陛下,平涵公确实是不小心扭伤了脚,老臣在后头亲眼看到,确实是偶然情况。只是平涵公这么一倒下,内阁的事情单凭老臣和韩阁老两人实在是处理不过来啊,所以老臣恳请陛下再给内阁添加人手。”
  “这样啊!”
  朱由校不禁沉吟起来。
  大明自从有了内阁制度以来,人数从一到七人不等,并无定数,但总体来说内阁的人数一般都维持在三到五人左右,但有一点,那就是内阁的人数从来都是单数从来没有双数,这点跟后世华夏的最高长老团的人数从来就没有双数的道理是一样的。
  其实朱由校又何尝不知内阁的人数太少,也导致了孙承宗三人每天都忙得脚不沾地,可他却从来没有动作增加内阁人数的想法,原因很简单,以前的朝堂上到处都充斥着东林党的人,他若想要安排自己中意的人入内阁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可现在情况不同了,随着京营和新军的成立,他的手里已经有了一支经过实战洗礼且忠于他的军队,加之朝廷财政的逐渐宽裕和小金库的充沛,有钱有兵的他已经有了充足的底气支持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朱由校故作沉吟了一下后缓缓说道:“爱卿这两年来为了朝廷鞠躬尽瘁,实在是太辛苦了,内阁人数一直不足也是一个原因。既然这次朱爱卿不幸受伤,那就由爱卿回去后筛选一下人选,朕打算将内阁的人数增加到五人,这样一来也好减轻一下你与韩爱卿两人的负担。”
  “将内阁人数增加到五人?”孙承宗心里一震,但随后仿佛明白了什么,垂首道:“老臣明白,这就下去拟定名单上来,以便陛下圣裁。”
  朱由校看着孙承宗,脸上露出了真挚的表情:“去吧,爱卿是朕最器重也是最信任的老师,你做事,朕是非常放心的。”
  “谢陛下垂爱,老臣告辞了!”孙承宗朝朱由校躬身施了一礼,后退几步后这才出了内阁。
  大明的朝堂就是个四处漏风的筛子,基本上没有什么隐私可言,很快内阁就要增加人数的消息立刻传遍了整个京城,整个官场立刻就沸腾起来。
  正如同拿破仑说的,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一样。对于大明的官员来说,不想进内阁的官员不是一个好官员。
  消息一传出后,但凡是有资格入阁的官员几乎全都象打了鸡血一样蹦了起来,要知道这一次可是要新增加三个名额啊,自己如果活动一下,是不是就有希望了呢?
  于是乎,整个京城官员的注意力全都被吸引到了这件事上来。
  “陛下真是好手段啊!”
  文渊阁里,韩爌指着旁边满满一箩筐的奏折苦笑着对孙承宗道:“陛下的御下手段愈发的炉火纯青了,原本陛下将那些人发配到了南洋已经使得东林党们坐不住了,准备再次发难。
  可没曾想,只是因为平涵公失足的这么一件小事,到了陛下手里便够扭转乾坤,将所有官员的注意力都吸引了过去,同时也将很可能发生的大事消弭得无影无踪,下官实在是佩服。”
  孙承宗捋了捋胡须,幽幽道:“陛下的手段还不止呢,你看着吧。那些人是兔子尾巴长不了了,等到信国公剿灭了江南的流寇返回京城之时,便是陛下对那些人彻底算总账之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81/7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