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明朝当国公(校对)第67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79/751

  原本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但令人想不到的是郝摇旗竟然也站了出来,自告奋勇的要求和李岩一起驻守徽州府,这可是跌破了一地的眼睛。
  李岩留下来驻守徽州府还可以说是出于对李自成的忠心,但郝摇旗留下来就实在是令人不解了,经过上次一役,郝摇旗麾下的数千人几乎全部损失殆尽,如今的他几乎变成了一个光杆司令,这位是来搞笑的吗?
  面对众人那一道道包含了不解、嘲笑、疑惑等各种情绪的目光,郝摇旗没有多说什么,而是坚决要求跟李岩留下来。
  李自成拗不过郝摇旗,便答应了下来,这才有了李岩和郝摇旗一起留守徽州府的事。
  看着一脸满不在乎模样的郝摇旗,李岩右品了口茶叶突然幽幽的说句:“郝兄弟,你就这么怕闯王吗?”
  郝摇旗楞了一下,原本正摆出一副慷慨激昂模样的他如同泄了气的皮球般萎了下来,长叹了一声:“军师是个明白人啊,既然你都知道了还说出来干嘛,老话说得好,看破不说破嘛。”
  李岩轻叹了一声:“郝兄弟,我知道前些日子那件事你也是受了无妄之灾,不过经过此事之后,闯王也觉得有些对不住你,过些日子正打算让你独领一军呢,你干嘛还要这么提防闯王?”
  郝摇旗冷笑一声:“军师,既然你已经把话说开了,那俺就不藏着掖着了。刚才你说的那些话,你自己信么?”
  “我……”
  李岩嘴角抽搐了一下没有说话,郝摇旗为什么不被李自成所待见,这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但谁也不会蠢到主动说出来。
  郝摇旗继续道:“军师,俺知道你这人心善,从你愿意主动出城迎接田见秀回来就能看出来,你这个人是讲情义的,可你也应该知道。
  但就连村里种地的泥腿子都知道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您是读书人难道不比俺们清楚么?俺先前是追随老闯王的,自打老闯王被朝廷杀了之后,俺们这些老人就成了没娘的孩子,闯王不待见俺们,那些新靠上去的人也不待见俺们,上次大战过后,俺麾下的儿郎们被杀的杀,打散的打散,但是闯王从来就没有替俺补充过任何兵马?
  若不是手下那些弟兄念着旧情不肯离去,俺恐怕真要变成孤家寡人了,俺这次若不留下来,恐怕到了杭州府之后,俺和麾下百来名弟兄估摸着又要被编进第一批攻城的队伍里,到时候俺恐怕真要死在杭州城下了。”
  李岩眉头紧锁,低声叱喝道:“你别胡说,闯王不是那样的人。”
  只是虽然是骂人,但李岩的声音却低了下来,恐怕连他自己也知道这种可能性有多大。
  郝摇旗没有说话,只是不停的喘着粗气,良久又道:“这个他娘的世道俺早就看透了,有兵有钱你才会被人看重,否则就连一条狗都敢欺负你,
  李来亨、田见秀那些个兔崽子换做半年前看到俺连大气都不敢喘,可现在一个二个变得人五人六起来,居然吆喝起俺来了,你说这是什么狗屁世道啊。俺也想通了,整个义军里也就军师你还有点人情味了,俺留在你身边别的不敢说,至少你不会在背后捅刀子,就凭这点俺就得留下来。”
  “你……”
  李岩指着郝摇旗无奈的摇了摇头,同时心里也暗地里叹了口气,义军这才发展起来多久啊,这狗屁叨叨的破事就一大堆,这都叫什么事啊。
  他又按了一下太阳穴,无奈道:“好了,你也不用说了。我知道你是受了委屈的,这样吧,我先拨给你一千人马,再去挑选两千青壮,否则你一个堂堂的神威将军,手底下才百来号人马,这也太不像话了。”
  “好,多谢军师!”郝摇旗大喜,对着李岩深深拱了拱手,随后便迫不及待的走了。
  看着郝摇旗大步流星的走得没了踪影,李岩无奈的摇了摇头。
  别看郝摇旗刚才说得那么悲壮可怜,但那点小九九他如何看不出来?
  郝摇旗之所以主动愿意留下来跟他守城,就是向他表明了一个态度。你看俺都那么支持你了,你就不表示一下吗?
  而此时李岩也确实需要一个得力的人帮他,所以才调拨给了他一千人马,并允许他自己扩充两千人,这样一来也算是对得起他了。
  只是李岩不知道的是,在离开了大厅后,原本一脸悲愤的郝摇旗冷笑起来:“虽然刚才李岩只是允许他招募两千人,但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了李岩的这个命令,他招多少人还不是看他的心意么?
  只要能够招募到足够的人马,他郝摇旗便又可以东山再起了,到时候他会让那些这些日子小看他的人全都付出代价!
第一千一百八十五章
发难
  公元1629年天启九年五月二十五上午
  京城正阳门外,十多名由大汉将军和锦衣卫组成的队伍正挺胸叠肚的站在门外,精神抖擞的观察着过往的官员、宫女以及宦官。
  今天是廷议的日子,所以往来的官员比较多,由不得他们不小心,为了保证安全,朱由校甚至下令调集了一部分京营兵马部署在皇城外围,以保证廷议的安全召开。
  廷议,顾名思义就是廷臣会议,也是明代朝廷的议事制度。
  或许有人会问,皇帝不是每天都上早朝吗?每次早朝整个京城几乎所有的京官都要上朝,在那里商议事情不是很好么,又何必弄个什么廷议制度呢。
  其实有心人都知道,早朝更多的只是一种仪式,真正处理重大具体事务的还得另外开小会,所以廷议自然而然的就产生了。
  说白了,廷议的人数也要比早朝少很多,从二三十人到上百人不等,规模取决于事情的大小和严重性。
  今天的廷议由朱由检亲自主持,参加廷议的官员有内阁的三名阁老,六部的尚书以及下属的左右侍郎、司物、郎中等各级官员,总人数达到七八十人之多。
  这样级别的会议,如果是用后世的说法,简直就可以称得上是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了,所以说这次廷议的规格是非常高的。
  之所以今天要召开廷议原因无他,而是因为前两天浙江巡抚潘汝桢送来的八百里加急奏折,潘汝桢在奏折里向朝廷告急,声称继安庆府之后,徽州、宁国两府也被流寇攻陷,数万百姓沦为流寇的刀下冤魂,更有数十万百姓惨遭流寇蹂躏。
  惠州府和宁国府被流寇攻陷后,以李自成为首的贼寇更是如同滚雪球般迅速膨胀起来,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便聚众十数万,朝着杭州府扑来,若是朝廷再不发援兵,杭州府恐将危矣。
  其实这段时间不止是潘汝桢,江南的士绅和官员们发来的告急文书犹如雪片般飞来,整个朝堂都被震动了。
  当即便有官员上书弹劾信国公杨峰剿匪不力,坐视流寇茶毒江南,空自坐拥重兵却对近在咫尺的流寇视而不见,恐怕是有拥兵自重的心思。
  也有官员,上书朝廷请求兵部剥夺杨峰的兵权,另择良将统帅大军剿灭贼寇。
  短短不到六七天时间,朱由校的龙案几乎被奏折给堆满了。
  刚开始的时候朱由校对这些奏折采取的是留中不发的办法,既不交议也不批答,这一招也算是皇帝对付臣子的一个办法了,你就算是上再多的折子哥们也不搭理你,看谁耗得过谁。
  不过,明朝的官员也不是好糊弄的,当官员们发现皇帝不搭理自己后,被激怒的他们居然集体到午门跪阙,几百名官员齐刷刷的跪在午门外的景象实在是壮观,最后惊动了内阁和朱由校。
  孙承宗、朱国桢、韩爌等三名阁老眼瞅着事情要闹大,不得不亲自跑到了朱由校跟前诉苦,朱由校没办法,便答应召开一次会议对这事进行讨论,这才有了今天的廷议。
  由于开会的人比较多,所以内阁决定将廷议召开的地点定在了文华殿。
  今天的朱由校一身龙袍,头戴一顶乌纱金丝帽,双目炯炯有神的坐在龙椅上,看着下面的上百名官员,在他的身后则是站着两名打扇的宫女,魏忠贤和另一名太监则是垂手站立在他的下手。
  “臣等参见吾皇,愿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人齐齐见礼后,朱由校淡淡一笑。
  “诸位爱卿,今日应内阁孙阁老、朱阁老和韩阁老三人的要求召开了廷议,商议的内容便是江南流寇肆虐之事,现在便请诸位爱卿畅所欲言吧。”
  “陛下,臣礼部郎中王恒壮有本启奏。”一名身材消瘦的四十来岁的官员从列班里站了出来。
  “讲!”朱由校说道。
  王恒壮大声道:“起奏陛下,臣弹劾信国公杨峰率兵剿匪期间,坐视流寇茶毒江南,有拥兵自重之嫌,还望陛下明察。
  如今江南流寇肆虐,无数百姓惨遭屠戮,全因为杨峰不作为所致,臣请陛下立即下旨将信国公革职查办,另择良将接替杨峰率领大军剿匪。”
  朱由校不动声色的说道:“唔,还有么?”
  “还有。”
  王恒壮又说道:“江宁军组建这些年来,东征西讨,北灭建奴、南收台湾、确实为大明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也正因为如此近年来江宁军已有尾大不掉之势,故而臣以为,朝廷应当对江宁军加以约束,以避免形成唐末藩镇横行之局面。”
  文华殿上一片寂静,所有的官员都看向了坐在龙椅上的朱由校,他们的目光是如此的炙热,仿佛能从朱由校的脸上看出花来似地。
  孙承宗、朱国桢和韩爌三名内阁阁老的心里则是猛然一惊,这些人想要干什么,居然敢在这个时候向杨峰发难。
  朱由校的脸上浮现出了一丝似笑非笑的神情,淡然道:“哦……王爱卿说要防止形成唐末藩镇横行之局面?”
  “正是!”王恒壮一脸肃穆,拱手道:“臣知道,信国公有大功于国,乃大明之栋梁。但也正因为如此,信国公也更应该以身作则,如今他也算是功成名就了。为了避嫌,急流勇退也不失为一个法子。臣此举绝对是出于公心,绝无对信国公不敬之意。”
  朱由校没有回答王恒壮的话,而是看向了下面的官员问道:“尔等也是这个意思么?”
  文华殿上一些官员对视了一眼,齐齐出列战前一步齐声道:
  “臣等附议!”
  “臣等附议!”
  “这些蠢货!”
  孙承宗三名阁老心中则是一阵轻叹,这些蠢货,居然这么明目张胆的威胁皇帝,他们真以为这还是五六年前朱由校刚登基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那会么?
  朱由校懒得回答,随手指了指孙承宗等几名阁老,“孙爱卿、韩爱卿、朱爱卿,这件事就有你们来跟他们说吧。”
第一千一百八十六章
把他拿下来
  孙承宗三人的心里一阵腻味,老子当这个阁老是处理国家大事的,不是替你们这些混球们擦屁股的。
  不过尽管心里很不爽,但老板发了话,他们也只能照办。
  孙承宗微微扫了朱国桢俩人一眼,意思很明显,你去解释吧。
  朱国桢轻叹一声,他自然知道孙承宗为什么会示意他出面。
  出生于万历十六(1558)年的他是三位阁老里年纪最大的一个,最重要的是他是地地道道的浙江人,而那些闹腾着要查办杨峰的官员绝大部分也是江南人,加上他年纪最大资历最老,由他来解释是最合适的人选。
  朱国桢扫了眼站在最前面的王恒壮,轻哼了一声:“王恒壮!”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79/7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