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明朝当国公(校对)第62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20/751

  四人沿着大街一路走过来,看到一家名为闻香来的酒楼后便匆匆走了进去。
  一行人进入了酒楼,只看到诺大的大厅里只有稀稀落落的几名食客在吃饭,毕竟此时还没有过十五,大部分人都在家里呢,鲜有人出来外头吃饭的。
  不过李自成一行人却没有理会这些,李过大步走到一张桌子旁坐了下来大声吆喝了起来:“小二,赶紧见给你们的拿手好菜端上来。”
  很快,一名年轻的小二赶紧跑了过来,看到风尘仆仆衣着破旧,但却身形彪悍的李自成几人后脸色便是一僵,随即赶紧赔笑道:“这位客官,小店的拿手好菜可不少,若是全都端上来的话几位客官恐怕就得吃到明天了,不如让小的自作主张为您几位挑选几样您看如何?”
  李过一想也是:“哦……你说说看?你到倒是想拿什么给俺们吃啊?”
  小儿道:“这样吧,小的给您几位先上几碗胡辣汤、然后再来几碗烫面饺、酱红萝卜、琥珀冬瓜,若是不够咱们再加您看如何?”
  “放屁!”
  李过气得一拍桌子,指着店小二骂道:“你是不是看俺们几个穿得穷酸,付不起饭钱,所以尽给俺们上那些素菜?”
  “客观说笑了,哪有的事。”店小二被说穿了心事也不敢发火,陪着笑脸嘻嘻笑着,但就是不见他挪动脚步。
  李过见后还想发火,却被李自成拦住了,只见他掏出一块银元放在了桌上。
  “小二,这块银元可够吃你们一顿饭菜啊?”
  店小二眼睛多毒啊,一看到银元脸上立刻露出了“真挚”的笑容。
  这种银元正是大明皇家商行推出的银元,每块银元都是一两重,而且绝对是成色十足,且铸造精美极难仿制,深受大明百姓和士绅的欢迎。
  如今,这种由大明皇家商行发行的银元早已成了硬通货币的代名词,在市面上这种银元的价值甚至已经超出了它的表面价值,普通的银子甚至要一两一钱才能兑现一块银元。这么一块银元别说让四个人吃一桌饭菜了,就算是再来六七个也没有任何问题。
  有钱好办事,这点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改变,没有多久,一桌丰盛的酒菜就被端了上来。这次不不是什么胡辣汤、酱红萝卜这些素菜了。
  像什么五香风干兔肉、桶子鸡、铁锅蛋、清汤东坡肉等菜肴等荤菜摆满了一大桌,就连好久也端来了一坛,李国等人没有客气,早就饿了一段日子的四个人甩开腮帮子狂吃起来。
  正当四人吃得正欢的时候,旁边的一张桌子上传来了一声包含怒意的声音,“三潭兄,你不用劝我了,这件事我是管定了,吾辈读书所谓何来。先贤有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如今昏官当道民不聊生,百姓们都快活不下去了,可那张扒皮依然不肯施粥赈灾,如此昏庸糊涂的官要来何用,我一定要去县衙把那个昏官给骂醒!”
  “李贤弟,你不要冲动,如今你虽然有举人的身份,但并非官员。那张知县虽然只是一个七品县令,但却是你我的父母官,你若是贸然前去,搞不好还会被他扣上一个结交匪类的帽子,如此一来你以后还想不想入京赶考了?”
  年轻的声音依旧怒道:“若是科举考出来的官都是张扒皮那样的,这个官不当也罢!”
  刚听到俩人说话的时候,李自成等人都不禁哑然失笑,感到这个年轻人还真是太天真了,不过听到后来李自成不禁心中一动,只见他站了起来,端起了一杯就走了过去拱手道:“在下李弘基见过两位仁兄……”
第一千零七十五章
头铁
  天启九年正月二十六(前面写错了,抱歉)京城户部衙门
  由于新年刚过不久,各个衙门的官吏也因为刚刚开衙而显得有些心不在焉,大家的心还没从新年中转过来,户部自然也不例外。
  如今的户部尚书名叫王永光,此前在南京任兵部尚书,今年四十九岁的他素有廉洁清正的名声,被朱由校所看重,所以去年的时候被调来京城任户部尚书一职。
  此时,王永光看着桌面上摆放的一摞摞公文只感到脑袋有些发胀,原因无他,这些公文都是各地衙门报上来的要求调拨粮饷的。
  这些公文里有要求修补黄河堤坝、有要求下拨粮食种子、有要求拨款修建安置灾民的,林林种种不一而足。
  作为户部尚书,王永光除了要找出真正急需调拨粮饷的公文之外,还得通盘考虑要调拨多少,库房里还有多少银两,然后将计划写好上呈给内阁批准。
  内阁批准后还要呈送给内廷,然后由内廷上报给皇帝,这才是正确的流程。
  良久,王永光将最后一份积压了大半个月的公文全都批阅之后,揉了揉眼睛,拿起被自己放在一旁的一叠公文装到一个匣子里,拿起匣子出了签押房,对候在一旁的员外郎道:“你且将桌上的这些公文发还给王侍郎,让他将这些公文全都打回去,本官去内阁一趟。”
  “下官明白!”员外郎赶紧躬身行礼。
  王永光出了户部大门,乘坐着轿子很快入了宫来到了位于东华门内文华殿后的文渊阁。
  文渊阁里,孙承宗、韩爌以及朱国桢分别坐在书案后埋头批阅奏折。
  作为一个帝国的中枢,每天接到的奏折实在是太多了,尽管下面六部以及大小衙门已经处理了大部分,能送到他们手里的已经是精简后的重要折子,但他们每天要处理的折子也得好几百份。
  孙承宗放下一份批阅好的奏折,重新拿起了另一份折子一看封面,眉头顿时皱了起来,冷声道:“来人!”
  “首辅大人,下官在。”很快,一名身穿绿袍的官员从门口迅速走到他旁边。
  孙承宗指着这份奏折不悦道:“按照规矩,这份信国公送来的折子不是应该优先呈送给老夫看么,怎么会跟那些普通的折子混在一块?”
  说到这里,他又翻看了一下折子的背面,脸上的怒容更盛了,猛的一拍桌子:“混账,这份折子七天前就送到了,却今天才放在老夫的书案上,若是贻误了军机,你有几个脑袋?”
  这名官员吓得赶紧跪了下来:“首辅大人息怒,这几天刚过完年,下官一时间还没缓过神来,放错了折子,下官知罪,请大人恕罪!”
  “哼!”
  孙承宗重重的冷哼一声,看着垂着头跪在地上的这名官员,神情淡淡的,但心中却是暗涌起一阵怒意。
  说起来,放错了折子这件事可大可小,往小了说只是一时疏忽,但往大了说问题可就大了,说是耽误国事也不为过。
  不过孙承宗宦海沉浮了那么多年,心中的城府自然是有的,他先是打开了折子,发现这是杨峰亲自写来的,上面除了汇报了近期的战况之外,杨峰还说是有重要的事情要当面朱由校禀报,所以要亲自回一趟京城云云。
  孙承宗看完折子后就知道下面的人在打什么鬼主意了,他们这是在给杨峰上眼药呢。
  按照朝廷的规矩,领兵大将在外征战,没有旨意是不能无故回京的,现在他们将这份折子拖延了几天,等朱由校看到这份折子的时候,杨峰恐怕已经回到京城了。
  看到突然回京的杨峰,朱由校即便嘴上不说,但心里肯定不痛快,这样的事情若是日积月累就会越来越多,到时候一旦发作起来,这些平日里不起眼的小事就会成为致命的导火索。
  想到这里,孙承宗不禁暗自感叹,为了扳倒杨峰,有些人还真是无所不用其极啊。
  放下了折子,孙承宗看着跪在地上的这名年近三旬的官员冷声道:“朝廷大事,岂容尔等胡来,你脱下官服回家吧。”
  官员吃惊的瞪大了眼睛看向了孙承宗,虽然他已经做好了被处罚的准备,但却没想到这么严重,他顿时激动起来,大声道:“什么……阁老……这这……下官不服……”
  “去吧!”孙承宗懒得再看他,摆了摆手,便有两名侍卫站了出来将他拖了出去……
  “大人,下官不服,下官不服……”
  等到那名官员被拖出去,旁边的韩爌轻叹了一声劝道:“首辅大人,您又何必跟这种人置气呢,就算您将其罢免,下一个接替他的人也不会好到哪去,该动手脚的他们还是会动手脚。”
  “哼,老夫当然知道。”孙承宗淡然道:“老夫之所以这么做就是要告诉那些人,既然敢在老夫的眼皮子底下玩花样,就要做好迎接老夫震怒的准备。刚才那个人肯定收了不少好处,那就干脆拿着他的好处回老家吧。”
  “唉……”
  韩爌无奈的摇了摇头,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孙承宗重新拿起一份折子正准备打开,就听到门口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他眉头微皱,抬头一看,就看到王永光提着一个匣子大步走了进来。
  看到孙承宗后王永光躬身道:“首辅大人,两位阁老,下官给三位见礼了。”
  孙承宗对王永光的印象还是不错的,看到他过来,放下折子笑道:“原来是王大人,不知王大人不在您的户部衙门办公,跑来这里所为何事啊?”
  王永光长叹一声,将手中的盒子放在孙承宗的书案上拱手道:“三位大人,这是新年伊始收到的各地官府送了上来的折子,要粮的要粮,要银子的要银子,可如今户部的仓库早就空空如也,下官实在是没有法子,只能交由三位大人处置了。”
  韩爌闻言有些不高兴了,叱喝道:“王大人,你身为户部尚书,这些原本就是你份内之事,难不成连你处理不了吗?”
  “是的!”王永光很光棍的点点头:“这里要的东西实在太多,下官实在是没有法子,只能向三位阁老求援了。若是三位阁老认为下官办事不利,尽管处置下官好了。”
  “你呀……”
  孙承宗无奈的摇了摇头,这家伙的头也太铁了吧……
第一千零七十六章
入京
  看到王永光把皮球踢了过来,孙承宗三人也很是头大,偏偏他们还不能置之不理,谁让他们是内阁的阁老呢。
  大明的内阁其实就相当于后世华夏的国务院,而王永光就是财政部长,现在财政部长亲自跑来告诉国务院的几位总理和副总理,现在财政没钱了,如果你们认为我这个财政部长不合格可以处分我,甚至撤职都行,你们自己看着办吧。
  说实话,遇到这种头铁的下属上司也头疼得紧。
  处分他吧没什么用,想要撤他的职他们也没那个权利,再说了,没钱就是没钱,不是说撤职处分就能变出银子来的。
  孙承宗三人用眼神交流了一下,韩爌才轻哼了一声:“王大人,陛下器重你,将你从金陵调至京城就任户部尚书,不是让你发牢骚的。
  你这个户部尚书有难处我们都知道,但若是谁都像你一样,遇到事情就发牢骚推脱责任这还了得,还有没有体统了?”
  韩爌为人方正,且长着一张国字脸,平日里一旦板起脸来任是谁都会害怕几分,下面的官员都怵怕他,不过王永光也不是什么软柿子,依旧板着脸闷声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这个道理下官自然明白,可如今各地官府要求着急调拨钱银的折子如同雪片般飞来,下官看得实在是火大,这才过来请求三位大人做主。”
  “火大?”朱国桢立刻注意到了这个词,立刻问道:“王大人,这里头莫非有什么隐情不成?”
  “这是自然。”
  王永光大声道:“若是陕西、山西等地官府请求调拨银粮也就罢了,这些地方这些年频频遭受灾情,官府难做下官也是知晓,可如今却连江浙、湖广等地官府也一起上折子,说今年各地频遭灾情,请求朝廷下拨赈灾银钱,这不是开玩笑吗?”
  “什么……竟有此事?”
  孙承宗三人闻言先是大惊,随后便是一阵大怒。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20/7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