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明朝生涯(校对)第6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6/338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的吵了起来……
  
  第一百二十九章
终于定下来了
  
  看着杨嗣昌和侯恂你一言我一语的在殿前吵了起来,崇祯伸手按了按自己的太阳穴,只觉得心中一阵烦躁。
  而坐在他左手边的温体仁的脸色却有些不好看,他刚提出要治岳阳的罪,但却没几个人响应,反倒是为了要不要征税吵了起来,这分明是没有将他这个首辅大臣放在眼里啊。
  杨嗣昌大声道:“侯大人。五里寨有功是不错,老夫认为是应该大力表彰五里寨和岳守备的功劳,可效仿太祖高皇帝时嘉奖康茂才所部一样,以五里寨为天下之表率。不但不能象其征收粮税,反而要鼓励其多开垦荒地,安定流民之心。”
  “杨大人此言差矣,想必你也知道。现在户部财政困难,各地粮食纷纷歉收,户部却是无粮可拨。现在五里寨大丰收,得粮百万担,老夫又不是要那五里寨将那百万担粮悉数上交。拨个五六万担押解进京以解朝廷燃眉之急何不可?至于太祖皇帝时,太祖下令免开荒免除三年粮税,那是体恤百姓疾苦,鼓励百姓多开荒地。可如今那岳阳难道还缺那点粮食不成?所谓特事特办,如今朝廷眼看着就要揭不开锅了,咱们还死抱着什么太祖遗训不放,岂不是本末倒置吗?”侯恂也是振振有词的反驳着。
  “好了!”
  一旁的温体仁又发话了,一直感到没有存在感的他重重的咳嗽了一声,这才说道:“杨大人、侯大人,老夫刚才说了,岳阳此人擅自迎娶敌酋之女,即便朝廷不将其治罪,但也不能进行褒奖,否则日后满朝文武有样学样,个个都如此那还了得。可你们呢,却还在为了征粮而争吵不休,这成何体统?”
  首辅发话了,这点面子还是要给的。杨嗣昌和侯恂这才停止了争吵,只是两人对温体仁的话却不是那么认同。
  杨嗣昌皱眉道:“温阁老此言是否过了,不过是娶了一个番邦女子而已,何以就不能褒奖了。难不成那女子还能翻了天不成?”
  按理说,温体仁身为内阁首辅,他的话杨嗣昌总应该给面子,但温体仁此人在朝廷的风评着实太差,在位数载除了排除异己之外于朝政上毫无建树,可以说是一个标准的站着茅厕不拉屎的典范,不少大臣对其都很是鄙夷,杨嗣昌也不例外。
  侯恂也附和道:“杨大人的话老夫认为颇有道理,不过娶了一个番邦女子而已,难不成就要为此而将一名如此有为的朝廷命官抛弃不成?”
  看到刚才还在相互争吵的两人竟然一致将枪口对准了自己,温体仁的脸一下就黑了下来,感到身为首辅的尊严被挑衅的他正要训斥二人。许久未说话的崇祯开口了:“好了,你们先别吵了。卢爱卿,你如何看待此事啊?”
  崇祯的话一落下,众人的目光齐刷刷的转向了一直从未开口的那名中年官员。这名官员名叫卢象升。
  卢象升少年时爱读兵书,喜习骑射。乃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后任大名知府。崇祯二年(1629年),后金军入关,兵逼京师(今北京),他募兵万人入卫。次年,进右参政,受命整治大名(今属河北)、广平(今河北永年)、顺德(今河北邢台)三府兵备,所部号称“天雄军”。
  由于卢象升练兵有方,是以得以进入了崇祯的眼帘,而今年以来由于贼寇肆虐眼中,崇祯于是急招卢象升入朝,商议平贼事宜。
  听到崇祯询问,卢象升不慌不忙的说道:“启禀皇上,微臣以为。岳阳此人确有大才,朝廷若不褒奖实难安抚人心,但从此人所作所为也可看出,此人行事向来是随心所欲,对于世俗理法丝毫不放在眼里。因此朝廷若在对待此人态度上需要谨慎,不可过于偏激,否则惹起引发怨恨却是不妙。”
  “荒谬之极,一派胡言!”温体仁大声叱喝起来:“想那岳阳不过是一区区守备,他有何资格怨恨朝廷?汝怎可夸大其词误导皇上!”
  温体仁乃一朝首辅,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一发起怒来确实吓人,就连站立在一旁的锦衣卫指挥使陆全有也暗自心惊。
  但卢象升是何许人也,虽然现在的他只是一个三府兵备,但一身胆气却丝毫不逊色于任何人。只见他直视着温体仁不卑不亢的说道:“温阁老严重了,下官不过是实话实说而已,何来夸大其词之说。”
  “你还敢狡辩……”
  温体仁站了起来还要继续训斥,但却热闹了一旁的崇祯,只见崇祯瞪了温体仁一眼喝道:“温爱卿,够了。朕看卢爱卿说得颇有道理,你就不要再苛责他了!”
  “微臣苛责于他?”温体仁一听到这个评价,气得几欲晕倒,不过还好他的养气功夫还不错,撑着自己没有倒下来。
  最后,崇祯说道:“好了,此时容朕思虑后再议。明日诸位臣工写个折子上来给朕瞧瞧,卢爱卿留下,其余人等都退下吧!”
  在众人羡慕的眼光中,卢象升留了下来。
  看着面前气宇轩昂的卢象升,崇祯笑着对一旁伺候的王成恩道:“大伴,给卢爱卿赐座。”
  “谢万岁!”
  卢象升坐下后崇祯这才正色说道:“卢爱卿,三晋之地北拒鞑虏,东有贼寇,但其地理位置又非常重要,着实不容有失,因此朕意欲将爱卿调往山西担任宣大总督之职,爱卿以为如何啊?”
  卢象升此时只是个四品的三府守备,而宣大总督可是二品的高官,这可就是连升四级了。
  只见卢象升站了起来,对着崇祯跪了下去泣声道:“臣……卢象升叩谢天恩,敢不以死相报。”
  “起来起来!”崇祯示意一旁的太监将卢象升扶了起来,温和的说道;“卢爱卿,如今国事艰难,一切以国事为重。卢爱卿到了山西后一定要替朕练出一支精兵来,届时朕有大用。”
  “臣遵旨!”
  “还有……”说到这里,崇祯沉吟了一下后才说到:“爱卿到了山西后,要注意岳阳其人,顺便替朕到应州府看一看是否真的商贾如云。朕实在是很好奇啊,那岳阳究竟是什么人呢……”
  且按下崇祯对岳阳的好奇心,几个大臣从暖香阁内出来后,关于五里寨的事情更是穿得沸沸扬扬,京师官员们也是议论纷纷,大家都在打听这岳阳是什么人,竟能将一个苦寒之地经营成鱼米之乡。而这种议论,也通过大明朝的邸报,快速地向各地州县传播,一时间,各地的知县,知州,知府,布政使,各地边镇,纷纷注意上了这个五里寨,应州府守备岳阳也成为了各人的话题中心。
  而五里寨应不应该纳粮也成了众人议论得最多的话题,值得一提的京城的言官系统支持的是户部尚书侯恂,他们都认为如今朝廷艰难,既然五里寨获得了大丰收那么就该用实际行动来支持朝廷。
  而一些京官则是支持杨嗣昌,他们认为祖制不可废,太祖他老人家都说过新开荒之地三年之内不可征粮,那么咱们老老实实的听祖宗的话就好了,干嘛非要征粮呢?一时间双方吵得是如火如荼。
  其实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丝毫不奇怪,因为双方都在为各自的利益阶层说话,京官系统代表的是各个地主阶层和商贾阶层,在他们看来岳阳这个人跟他们一样都是地主阶层的一员,现在朝廷如果向岳阳征粮,此例一旦开了,那么将来谁也不敢保证不会收到自己头上。
  而那些言官则不同,这些言官一般都是苦出身,身后利益集团的影子明显比较淡,自然认为为朝廷分忧是天经地义的。而山西巡抚许鼎臣和魏同和也不甘示弱又给朝廷上了一道奏折,为岳阳请功。
  吵了大半个月后,崇祯终于表了态,要五里寨今年纳粮六万担,抑或折银五万八千两,并发出了一道圣旨。
  这道圣旨是这么写的:“朕即阼以来,宵旰兢兢,不遑暇食。夫欲迪康兆姓,首先进用人才。今有应州府守备岳阳,为国屯粮,使兵食自足,才堪大用。特擢升岳阳为山西北路游击,授明威将军,其妻海兰珠,授以六品诰命,并赐银三百两,绢纱各二十匹,望其忠勇国事,勿负朕望,钦此!”
  当这道圣旨来到守备府时,整个应州城都轰动了。郑发奎更是率领应州府的各级官员和士绅们来到府上道贺。
  有些措不及防的岳阳手忙脚乱了一会这才将这么多人给安顿下来,一直忙了一整天才将这些人打法走。第二天,他更是塞了一张银票给了传旨的太监,这才将他客气的送走。
  在这件事当中,其实最高兴的不是岳阳,而是他的那些手下。在他们看来,随着岳阳步步高升,他们这些下属自然也跟着水涨船高,当官还不就是这点追求吗?
  只是他们不知道的是,在他们高兴的时候,卢象升也带着一队骑兵从京城出发,朝着山西而去……
  
  第一百三十章
借贷记账法
  
  崇祯七年四月十三日应州城
明威将军府
内院岳阳坐在自己的书房里,一边看着手中的账本,一边飞快的拨着桌上的算盘,在他的旁边另一张桌前则坐着玲珑姐妹。这两姐妹的面前也放着基本账簿,正努力的翻看着,手中还拿着一支铅笔不停的写着什么。
  “相公,这道题要怎么算呀?”玉珑拿着一本账本皱着好看的黛眉来到岳阳身边询问。
  岳阳接过账本看了看,点头道:“嗯……我看看,是这道题啊,你看啊,这个账目是这么算的……”
  岳阳讲了好一会,玉珑这才高兴的回到了姐姐的身边继续算了起来。
  随着岳阳的官越做越大,他的事情也越来越多,按理说如今的岳阳身为山西北路游击,堂堂的正四品官员,已经算得上是中级干部,手下的琐事应该有专人办理。但是现在让岳阳感到苦恼的是自己商业上的人才却还是不够,原本的管家岳来福被自己派去管工业园那边了,海楼则是被自己派去屯田开荒,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事情汇报到府里来,岳阳光是处理这些事情就已经很费神了,根本就没有多少精力去管理军队上的事,而且还要分心管理家里的账目。
  按常理来说家里的财政大权应该是交给身为正室的海兰珠来管理的,但岳阳却很沮丧的发现自己这位媳妇对于数学仿佛有着一种发自骨子里的深仇大恨,一看到账本整个就会在最短的时间内犯困,而她本人也宁愿坐在密室里对着下面送上来的各种情报卷宗孜孜不倦的分析上一整天,也不愿意拿起账本看上哪怕一分钟。
  无奈岳阳只好亲自当期了家中的大掌柜,可是有一天,岳阳无意中发现玲珑姐妹在自己算账的时候很喜欢在自己的旁边打转。好奇之下岳阳便抱着玩笑的心思问了她们几个账目上的问题,没想到她们竟然也能答得出来。又惊又喜的岳阳开始尝试着将阿拉伯数字教授给这两姐妹,结果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里,两姐妹便可以开始尝试着慢慢的算账册了。
  “士卒八千三百一十三人,月支粮三千五百石,折银三千七百八十二两一钱八分五厘三毫。”
  “买入小猪仔二千一百二十三头,每头银六钱一分二丝,折银一千三百九十八两七钱九分四厘……”
  “消耗布料一千八百四十二匹,每匹银三钱二分三厘,折银……”
  岳阳一项一项地统计核对着,不知过了多久,岳阳终于舒了口气,经过两天的盘点核对,岳阳已经把帐目整理核对出来了,可以看出,他的管家曹右谦还是很尽心的,帐目基本真实详尽,并没有在帐上做什么手脚。只是令岳阳有些不满的是这些目前大明所用的记账方法太过简单粗糙,实在不能令人满意。
  此时大明商贾所用的记帐方法都是天地帐记录法,又叫“朱出墨入记帐法”,以红记出,以墨记入,这种记账法比起后世的复式记帐法还要简单。而华夏最早的复式记帐法(龙门帐)则产生于明朝末年(1640年),据传为山西人傅山所创。
  但是无论是天地帐记录法还是龙门帐都不能令岳阳满意,是以岳阳便将后世常用的借贷记账法引用了进来,而所谓的借贷记账法就是在复式记帐法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完善的。
  借贷记账法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为理论依据,以“借”和“贷”为记账符号,以“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为记账规则的一种复式记账法。
  借贷记账法基本结构分为左、右两方,左方称之为借方,右方称之为贷方。借方在帐簿的左侧,贷方在帐簿的右侧。资产增加时,记入左侧。资产减少时,记入右侧。负债增加时,记入右侧。负责减少时,记入左侧。
  这种记帐方式比起此时大明的“朱出墨入记帐法”来说,可以更好地防止和减少记账差错,在账户设置上也更为灵活,有利于名下产业的分析和管理,当然是高明了许多。
  自从前些日子岳阳强行下令将阿拉伯数字和借贷记账法传授下去后,刚开始时下面也是一片怨声载道,但过了一段时间后,原有的怨言声便消失了,下面的掌柜和帐房惊讶的发现这种记账法比起他们原先的记账法更加的严谨也更加的有效,一些账面上的漏洞也被堵住了。而且在使用了那些阿拉伯数字后,原本复杂的数字也变得简单起来,原来要用一个星期才能算完的账目,现在只需要不到一天就可以算清楚,效率提高了何止十倍。
  岳阳将账簿放好,喝了口热茶,只觉得全身暖洋洋的,他躺在靠椅上闭目养神。过了一会,一双柔软的小手摸到了他两边的太阳穴上慢慢的按摩了起来,这力道不紧不慢很是合适。紧接着,一枚剥了皮的葡萄又塞进了他的嘴里,只是岳阳这厮在一口吞下了葡萄后又在那支拿葡萄的小手上亲了一口,引起了几声娇嗔。只是当事人却毫不在意,三两下的吞下了葡萄,整个人靠在靠椅上如同吃饱了的肥猪般直哼哼。
  连吃了七八枚葡萄,岳阳才问道:“珑儿、玲儿,那个借贷记账法你们都记住了吗?”
  “都记住了。”珑儿的大眼睛一闪一闪的,透露着崇拜的目光说道:“相公,这些日子,下面那些掌柜和帐房都在不住夸奖您你,他们都说您所创的这种记账法非常严禁好用,是他们生平所仅见的呢。还有那些什么阿拉伯数字也非常好用,您实在是太厉害了!”
  “呃……珑儿,我说了好几次了。那个记账法不是我创造的,那是那些洋人创造的。”面对漂亮媳妇的赞美,岳阳虽然自问脸皮不算薄,但还是禁不起这样的夸奖。
  “反正整个那些帐房说了,他们以往还从未见过这么厉害的记账法。”玉珑有些不服气的嘟起了小嘴,在性子单纯的她看来,自己的丈夫就是全大明最有本事的人,没有之一。
  岳阳搂住了玉珑的纤腰,一股幽幽的香气扑鼻而来,虽然这股香气已经没了少女的清新,但另一股沁人心脾的幽香却更令人迷醉,岳阳轻轻的在她的樱唇上亲了一下笑道:“好了,相公知道你和姐姐是想替相公分忧,相公也相信你们一定能做好的。但是你们也别太操劳了,凡事要量力而行,知道吗?”
  “嗯!”此时的玉珑如同一只最乖巧的小猫咪一般伏在丈夫的怀里,闻着丈夫那熟悉的气味舒服的闭上了眼睛。她和姐姐之所以这么卖力的学习记账,就是想为岳阳分担一些事情,老太太曾经告诉过她们,如果想成为一个让相公宠爱的女人,那就要让自己成为相公的贤内助而不是负担,而现在她们也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着。
  就在岳阳和玲珑姐妹享受难得的休闲时光的时候,在五里寨的街道上也走来了一行人。
  为首的两个人其中一人年约四旬穿着青色长衫的男子,此人皮肤白皙身材很高,面容清瘦,神情中露出一股不怒自威的神情令人不敢直视。他的旁边则是一名穿着长袍的读书人模样的中年人。
  这两人的后面则是跟着四名一看就知道是随从的下人,这几名下人的腰间都挂着长刀,每个人的手中都牵着马匹。
  为首的那名中年男子就是刚刚奉旨担任宣大总督的卢象升,他的旁边则是跟随他多年的赞画杨廷麟。
  卢象升看着周围熙熙攘攘的人群,不禁赞叹道:“伯祥,我在来此之前总是在京城里听别人说五里寨如何如何,心里总是不大相信,如今亲眼所见之下总算是相信了,这个岳阳是有本事的人。”
  杨廷麟也点头道:“不错,愚弟数年前也曾路经此处,那时五里寨只是个破落之地,人口也不过上万,且食不果腹衣不遮体,但如今看来哪里还有当年的情形,这完全就是两样嘛!”
  比起前两年,五里寨的变化确实很大,首先是街上的人变得多了,原本整个寨子只有一条不足五百米的大街。但如今在周围有开出了两条街道。由于岳阳招募流民屯田又开设了那么多工厂,而五里寨原本的人口又不足,这样一些外地的农户和流民便纷纷前来,让五里寨的人口增加不少。反应在街上,就是街上人流多了许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6/3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