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不良人(校对)第48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87/2120


玄奘平时也不出慈恩寺,此时行走在人世间,有一种恍如隔世之感。
似乎也比平时多了几分说话的兴趣。
苏大为在一旁附和道:“法师说的甚为有理,不过许多道理知道是知道,终归难以做到,我还得再悟一下,再悟一下,呵呵。”
悟能在一旁插嘴道:“其实世俗之物越多,内心就越空洞,反过来挂累越少,心越安宁呢。”
“几位法师境界高,阿弥比不了。”
苏大为笑着道,看了一眼悟能那肥硕的肚子,心下忽觉想笑:这位悟能师兄倒真像是西游里的八戒一样,您这大腹便便,挂累确实不少。
眼见东市快要在望,远远看到大雁塔。
玄奘道:“阿弥,不用送了,你我相识也算有缘,若能点化你,也算是贫道的无量功德,所以不必太过在意。”
“多谢法师。”
“对了阿弥,我还有番话想送予你。”
“法师请说。”
“阿弥,我不知道你之前经历了什么,但初见你时,你十分谨慎,内心乎对整个世界都抱有不安,甚至是敌意。
但是这几年见你,越来越放松,越来越自在,甚至偶有跳脱。
贫僧观照你的心性,似是降住了心猿,修为更加精进了。”
“惭愧,多亏了法师指点。”苏大为不禁有些汗颜。
玄奘法师目光如炬。
永徽元年的时候,他才刚适应自己新的身份。
内心何尝有安全感?
生怕行差踏错半步,又为家里衣食不继而担忧。
那时如履薄冰,既不敢太过张扬让人看出有异,又想解决眼前的困顿。
好在,日子一步一步,终于变好了起来。
但随着生活稳定,他心性里不属于原本苏大为的一面,也渐渐显露出来。
有时候,甚至是有些报复性的,过于跳脱了。
这一切,玄奘居然都看得清清楚楚,如同掌上观纹。
当真细思极恐。
耳中听得玄奘继续道:“人的心性修为越高,安全感便愈是自内而发,不拘泥于外物,所以色相界,也就是物质界中,你才能表现得越发洒脱。
这便是孔子所言: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太史公曾言:“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
阿弥,你名苏大为,大为即是无为,无不为,倒有几分李耳的意趣。”
苏大为汗颜,向玄奘法师躬身道:“法师谬赞了。”
“每个人的修行路是不同的,按你自己的想法去行便是。”
玄奘向苏大为微微一笑,带着悟能与行者,继续向慈恩寺行去。
苏大为站在原地,目送着玄奘背影。
玄奘的背影看起来瘦小而单薄。
但是不知为什么,在苏大为的眼里,看到的却像是一座巍峨高山。
“玄奘法师,不可思量也。”
“苏,苏帅,你们说的什么法,什么量。”
一旁的南九郎吞咽了一口口水,在苏大为目视下,一脸尴尬的道:“我饿了,苏帅我们去吃点东西,我知道东市有哎,苏帅别走啊,等等我!”
第一百零一章
三韩之乱
永徽五年十一月。
苏大为坐在临街的窗口向下眺望。
看到行人如织,大唐的西市和往日一样,一片繁忙的景象。
西市比起东市,三教九流,各藩国使节,天南地北,无所不包。
相较而言,东市主要面向宫中贵人,比之西市略安静些,却也少了许多烟火气。
“阿弥,阿弥。”
坐在桌对面的苏庆节呼唤道。
他们这一桌子,隐隐的苏大为坐在主位,旁边是尉迟宝琳和程处嗣,对面是苏庆节,苏庆节旁边是薛礼。
这是一个奇怪的组合,并没有以官职和出身高低论高下,而纯以苏大为这个人为核心。
平时里大家聚会会谈些生意之事,也会说些天南海北的见闻。
最近,苏大为又把薛礼拉进了这个圈子。
虽然薛礼暂时还没加入到生意中去,不过尉迟宝琳、程处嗣和苏庆节三人对此倒并无反对。
毕竟大唐此时还是开拓之期,对于薛礼这种曾在高句丽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的军中猛将,大家都是心生敬佩的。
“要是安生在这里就好了。”
苏大为忍不住道。
安生也是个妙人,琴棋书画,上下天,什么都能聊,什么都能侃几句。
而且丝毫不端着架子。
比起苏庆节他们,安生的眼界见识又高出许多,倒可以和薛礼聊个痛快。
“别说那么多,阿弥,我可有件事要告诉你。”
程处嗣一脸严肃道:“最近市头上咱们的店,可是多出不少生面孔,看着也不像是买货,就是像是盯梢,你懂吧?”
“大概是那位吧。”
苏大为苦笑着举杯,和大家碰了一杯。
所有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多半就是长孙无忌的人,开始在查苏大为了。
这种事,从上次苏大为在殿前与长孙无忌正面冲突,就无可避免了。
关键那时苏大为也没法退。
“如果那时阿弥退了,只怕生意也做不到今天。”程处嗣又叹了口气。
他外表粗豪,却是粗中有细,自然明白其中的厉害。
“那位可是擅长斩草除根的人。”
“别说这些了,喝酒。”
尉迟宝琳听得有些烦躁,举起酒杯,自己先灌了一口,接着忽然想起了什么,眼前一亮道:“对了,新罗的事,大家听说了吗?”
永徽五年三月,新罗真德女王去世,具有王位继承资格的“圣骨”彻底断绝。
新罗王位只能在真骨贵族中挑选。
起初,群臣推戴上大等阏川,阏川说:“我老了,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德行。现在德高望重的莫过于春秋公,他真的可以说是济世英杰啊!”
金春秋三次推辞,乃登王位,成为新罗第一位出身真骨的国王。
五月,新罗之事传回大唐,李治知真德女王去世的消息,下诏册拜金春秋为乐浪郡王、新罗王,并加授开府仪同三司。
苏大为之前也隐隐听过此事,不由点点头。
坐对面的苏庆节道:“对了,阿弥前几年不是和新罗使团打过交道?使团的那个正史,金法敏你还记得吧。”
“金法敏,怎么了?”
“金法敏便是如今新罗王金春秋的儿子。”苏庆节颇为感概:“按法理,他也有可能在以后继承为新罗王的,想想还真奇妙,要是金法敏日后真的成为新罗王,阿弥你就是我们这里,唯一和新罗王熟识的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87/212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