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不良人(校对)第124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44/2120


而且随着帝国摊子铺得越大,就越显现出边际效应。
各项开支成本,呈几何数的上升。
一句话,以前打仗是赚钱的。
现在打仗是赔钱的。
钱不够用,人手也不足,那就只能因陋就简。
什么府兵荣耀,抚恤慰问,现在统统从简。
站在国家得层面,这种做法,足够无情,但是很实用。
国家的钱和资源总是有限的。
另一头多了,这边就得少一点。
再说太宗朝时朝廷简仆,太宗带头提倡节俭。
到了如今李治朝,大明宫立起来了,大唐长安,万国来朝。
你要它节俭,它也回不去了。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看着苏大为站在那里默默无语的样子,郝处俊又加了一记暴击。
“我再说一件事。”
郝处俊轻咳一声,老眼微微眯起,轻拈胡须道:“以前府兵之所以百战无悔,皆因为立在均田之上,如今一来大唐已无那么多良田可赏,二来,当年的那些兵卒,还是兵卒吗?”
“此言何意?”
苏大为微微一愣,然后反应过来:“当年的兵卒,现在应该都有田产。”
“是啊,当年开国的府兵,都已经是军功贵族,他们的后人,还能如开国时,那样奋勇杀敌吗?”
郝处俊及身边的上官仪、许敬宗对视了一下眼神,大家眼中都有一丝无奈。
“其实纵观史书,开国都是武德最盛之时,皆因历经战乱,剩下的必是青壮,都要挣扎求存,或者挣一份前程。
但国家安定下来后,这些人,有能者,都封公侯,成为贵族。
在一二代后,哪怕再如何厚赏,也做不到开国那样精锐。
战力每况愈下。”
苏大为终于认同的点点头:“东台侍郎说得不错。”
第六十五章
募兵
古往今来,不论任何强军,都难免遇到这样尴尬的局面。
开始很猛,一直猛,可一但安定下来,战力迅速瓦解。
大秦横扫六国,虎视何眈眈。
可当刘邦挥军入咸阳,项羽火烧阿房宫,烧秦始皇封土堆时,当年那战无不胜的秦军在哪里?
汉初十面埋伏,杀得霸王项羽乌江自刎的汉军。
在刘邦白登之围时,在匈奴入寇边关时,又在哪里?
大明龙飞九五,重开日月天,杀得蒙元屁滚尿流,滚回大草原吃土。
但是在土木堡之变时,明英宗手下二十万禁军,被也先率领的瓦剌军砍瓜切菜杀光。
当年恢复汉家衣冠的大明雄兵,又在哪里?
不光中国如此。
国外也一样,相同的例子不胜枚举。
这不是人种或制度的问题。
纯粹是人性。
光脚时可以拚命,可以奋勇。
等有田有产有财了,谁舍得老婆孩子热炕头?
封建时代的军队,都为了一个目标
封妻萌子。
或者指着靠军功实现阶级跃迁。
一但实现目标,哪有动力继续前进。
迅速衰落,是必然的。
古往今来,只有一支军队,开国数十年,依旧保持勇猛精进。
因为这支军队,不光继承有戚家军似的高尚精神,“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还有崇高的精神信仰。
人民子弟兵,为人民,为保家卫国而战。
这支军队,才能称之为史上最强。
但这样的军队,不可能在唐代出现。
苏大为沉默片刻:“我非不知,但大唐有现在的局面,得来不易,若府兵不能保持战力”
“老夫很明白苏少卿的想法,觉得朝廷赏赐不如从前,令兵士无战心,战力衰减,但其实首先是如今兵卒不如从前精锐,战力衰减,这不是朝廷封赏的问题。
哪怕朝廷依旧如太宗时厚赏,府兵的衰弱,也是必然。
种种考虑权衡之下,才有现在的国策。
它或许不是最完美,但却是现下最可行的方略。”
郝处俊道:“有一件事,苏少卿或许不知,在高句丽之战中,其实朝廷已经换上大量兵募。”
“兵募?”
“是的?
兵募。”
郝处俊眼里闪动着光,那是一种坚定的光:“兵募古以有之,我大唐其实也有,即募人、征人、募兵?
但之前并非主流做法。
一般选取富户多丁、人材骁勇者充任,举荐前资官、勋官或有才能的人任各级将领。
兵募的装备由当地州府供给,不足则由本人自备或亲邻互助。”
苏大为呆了呆:“那这与府兵制有何不同?”
募兵制、府兵制他知道。
但这兵募是个什么鬼?
坐在殿上首的李治?
接过太监递上的参汤,喝了几口,略微提了点精神?
出声道:“东台侍郎将兵募之事详细说与他听?
苏大为虽然浑不吝?
但未来咱们大唐的军威,恐怕还得落在他身上。”
郝处俊与许敬宗、上官仪暗自碰了一下眼神?
彼此都看到眼里的吃惊。
虽然早就清楚?
李治有意培养苏大为。
但这还是李治第一次,把话直接说出来。
做为优秀的帝王?
以及大唐的重臣,不可能不替万世计。
实际上?
如今还挣扎在前线的大唐战神苏定方?
已经垂垂老矣。
李勣也到了养老的年纪。
萧嗣业、高侃、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刘仁愿、刘仁轨等?
皆已老迈。
若这一批将领凋零?
大唐必须有新鲜血液承接上。
苏大为并非是唯一进入李治视线的人。
之前的王方翼、赵持满、裴行俭、薛仁贵、郭待封等一大批中青年将领,皆在李治的全盘计划中。
在李治朝,若看从永徽年间至今的对外战例,很明显一般都是一员老成持重,经验丰富的老将为大总管。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44/212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