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不良人(校对)第124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40/2120


“阿姊,此事无论我心如何?
案情都在这里?
真的假不了,若郭行真果真清白,此事自于他无关。
但若他真的有涉案,那”
苏大为话锋一转:“阿姊,我记得郭行真最早是通过贺兰敏之?
介绍给阿姊,又是经由阿姊你,推荐给陛下。”
这话一出?
武媚娘的神情?
就有了微妙的变化。
她不是不懂其中的关窍?
只是之前关心太子李弘的病情,有些乱了方寸。
此刻经由苏大为一点?
立刻反应过来。
若郭行真真的牵涉到高阳公主的案子事小,但此人若真的暗中行巫蛊之事?
那就是大忌。
李治可不是昏庸之人?
必然会有极大的反弹。
到那时,做为保举郭行真之人,武媚娘难辞其咎。
心中迅速思索着,武媚娘的眸光微垂,以此掩饰其中的震动。
“此事,我会多思量,阿弥,若无别的事,你先去查案吧。”
说完,她抬起头时,脸色已经完全恢复了平静,仿佛随口说了一句:“若有新的进展,随时告诉我。”
“是。”
苏大为辞别武媚娘,还没来得及离开大明宫,眼见李治贴身太监王伏胜在道旁侍立,似有话对自己说。
见到苏大为走过来,王伏胜忙快行几步,到了近前先行礼道:“苏少卿,陛下召见。”
苏大为心中有些诧异,却也没多问,点点头道:“有劳,请为我引路。”
跟着王伏胜沿着大明宫的廊道,经过无数金吾卫的巡视,还有数处千牛卫的守备,来到一处恢弘的宫门前。
似乎看出苏大为的疑惑,王伏胜道:“从内朝出来,沿此道出去,就是中朝的宣政殿,苏少卿自是熟悉,我们一会要去的是延英门。”
“哦,过了宣政,便是含元殿了吧?”
“是。”
大明宫的建造,是依着此前的长安朱雀大道南北朝向。
紫宸殿属内朝。
如果从紫宸殿出去,首先会是过紫宸门,到宣政殿,过了宣政门,就是大明宫的正殿,也即外朝含元殿。
含元殿为三出阙宫殿结构,殿堂坐于三重高台上,台基高十五米,东西长七十七米,南北宽四十三米,总跨度与丹凤门近似约二百余米。
殿前有水渠,渠上有五座桥梁。
殿前至丹凤门间有广场和专供皇帝出入宫城的御道。
这一建筑组群,构成了唐代大明宫内规模宏伟、礼制庄严的外朝听政区域。
唐诗中的“千官望长安,万国拜含元”、“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等诗句,就是描写含元殿大朝会的盛况。
苏大为暗自寻思,不是去含元殿,说明不是正规政事。
至于延英门过了延英门,便是去延英殿。
延英殿位于紫宸殿西。殿院外设有中书省、殿中内省等中枢机构。
唐六典尚书工部:宣政之左曰东上阁﹐右曰西上阁﹐次西曰延英门﹐其内之左曰延英殿。
据传,在唐肃宗时,宰相苗晋卿年老,行动不便,天子特地在延英殿召对,以示优礼。
也就是说,延英殿属于一个可以供天子和臣子休息的建筑群。
这种功能紫宸殿也有,如果李治今天召苏大为在延英殿召对,那就有些避开武媚娘的意思在里面。
不过也不一定,王伏胜只说过延英门,也没说就在延英殿。
若从延英殿穿过,继续向西,会遇到含象殿、明义殿,最后到麟德殿。
麟德殿东临太液池、西近西宫墙。
此殿坐落在一万多平方米的大台上,建造麟德殿共用了一百九十二根大柱,大小是后世故宫太和殿的三倍。
麟德殿是皇帝宴饮群臣、观看杂技舞乐、作佛事及外事召见的地点。
苏大为想,李治怎么也不可能召自己在麟德殿对话才是,去那边,那就是有国宴和杂技舞乐表演的盛会,不会一点风声也没有。
对了,今年的年号也是麟德元年。
被王伏胜引着,过延英门,在延英殿外小候了片刻。
苏大为立刻明白,今天的对话场所,是在这延英殿。
站在殿外,隐隐听到里面有人声传出。
过了片刻,通传的太监小快步走出殿外,轻声细语的叮嘱苏大为觐见的礼仪,并再三强调不要发出任何声响。
这才在王伏胜的带领下,进入延英殿。
一进此殿,苏大为就听到巨大的声音。
那是有一名中气十足的臣子,在向坐于殿上首的李治,奏报的声音。
声音在大殿恢宏的悬梁与立柱间回荡,形成一种空旷回音的效果。
有点像是后世的立体声音箱。
“自灭突厥后,迁突厥三百帐于云中城,以阿史德氏为之长。至是去岁,部落渐众,阿史德氏诣阙,请依胡法立亲王为可汗以统之。”
李治的声音,从高台上传来,竟比平时也多了数分肃杀和雄浑之意。
“改云中都护府为单于大都护府,以殷王旭轮为单于大都护,遥领之。”
苏大为立时明白过来。
云中都护府,即瀚海都护,当年自己随程知节和苏定方征西突厥时,曾经过。
过了云中都护,便是延绵的金山山脉,跨过金山,就是西突厥的地界。
跨过广袤的草原,继续向前,就是天山山脉。
李治和朝臣说的这件事,看来是当年征西突厥的后续处理。
整个延英殿,充满一种威严肃穆之气。
比之紫宸殿里的对话,更像是朝会议事。
苏大为摒息静气,安静的跟着太监上前,看到前方殿中已立有十几位朝臣。
他认识的有许敬宗、郝处俊、上官仪等人。
至于其他的朝臣,对苏大为来说,都是生面孔,只是看官服,应该都是四品以上的大臣。
在太监的示意下,苏大为遥遥向李治行礼。
见李治微微颔首,忙随太监站在殿侧旁。
明显李治正在与朝臣商议国家大事,此时带着一双耳朵听就足够。
“陛下,孝协父叔良于高祖时击突厥,中流矢死,乃死于王事,孝协无兄弟,恐其绝嗣。”
“画一之法,不可以亲疏异制,苟害百姓,虽皇太子亦所不赦。孝协有一子,何忧乏祀乎!”
这是司宗卿王博秦说孝协父叔在高祖时中流箭而亡,死于王事,但他没有兄弟,恐怕会绝后。
高宗的回答是不能以关系的远年,来改变制度,这样会遗祸百姓,何况孝协有一个儿子,怎么会担心绝后?
这番对话,苏大为听得云里雾里。
不过他坐镇都察寺,往来情报甚多,略一思索,明白过来。
这个孝协,指得是李唐宗室,魏州刺史李孝协。
此人是长平王李叔良之子。
武德五年,封范阳郡王,贞观初,以属疏例降封郇国公,累迁魏州刺史。
麟德中,坐受赃赐死。
唐律疏议制定了“六赃”的赃罪体系。
即受财枉法、受财不枉法、受所监临、强盗、窃盗、坐赃。
坐赃罪,简单来说,便是官员贪污腐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40/212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