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不良人(校对)第107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74/2120


高句丽国力、兵力虽不如前隋,但一心抵抗,最终反而是拖垮了大隋。
太宗贞观十九年征辽东,虽然取得一系列军事上的胜利,但受限于辽东的冬季酷寒。
最终也没能取下高句丽。
但是太宗持续用兵,和用疲弱高句丽之策还是取得了效果。
如今的高句丽,比之太宗朝,还有前隋,已经虚弱了太多。”
娄师德在一旁忍不住道:“苏都督的意思是,只有他们内部动荡,我们才有取胜的机会?”
“是这样。”
苏大为点头道:“敌人内部因矛盾而分裂,势必无法集中全力,这对我们来说,是最大的时机窗口。
我们可以集中力量,攻击他们的弱点。
敌分而我专,可一战而胜。”
想了想,苏大为又道:“其实孙子兵法里也提到过,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如果能令敌人内乱,敌人将不战自溃。
有时甚至不需要真刀真枪的打。”
这番话的意思其实就是,军事是政治的延伸。
只要政治上能取得胜利,也未必要发动热战。
能用的牌多了去了。
“风声鹤唳,前秦自溃。”娄师德是二十多岁就考上科举的人,他的头脑没得说,苏大为一提,他便懂了。
“不对,阿弥,我觉得你说得不对。”
苏庆节还在一旁摸着下巴揣摩,阿史那道真却叫起来:“像你这么说,高句丽、百济这些地方不发生内乱我们就很难攻下,但你看,苏总管当时灭百济只用了二十多天,你攻占倭国,擒下倭王高市,好像也只用了三个月。
这两国,可没听说有什么内乱。”
苏大为将杯中酒喝了一口,失笑道:“道真,你这话说的,我问你,苏总管攻百济时是怎么用兵的?”
“怎么用兵?”
阿史那道真一愣,苏庆节在一旁已经接话道:“当时我阿耶从熊津港登陆,我军十万,沿熊津江水陆并进,直取泗沘。”
“对啊。”
苏大为转了转酒杯:“泗沘是百济的都城,相当于一个人的心脏,我军直插百济心脏,他乱不乱?”
阿史那道真眨了眨眼,没说话。
娄师德在一旁道:“自古袭取敌国都城,都是一招险棋,昔年春秋时,勾践趁夫差去中原征霸,率军攻克吴国都姑苏,一战灭吴。
还有吴国的孙武,用十几天功夫,攻入楚都郢,逼得楚人迁都。”
崔器最爱听这种攻灭它国的故事,听得连连喝酒,兴奋的脸色泛红。
苏大为继续道:“苏总管在泗沘城外,一战灭了百济都城的主力,并及各地赶来的援军,吓得百济王扶余义慈带着太子扶余隆逃走,这算不算是攻心?”
“呃”阿史那道真瞠目结舌。
“此后苏总管围住泗沘,围而不攻,令城中生乱,扶余泰自立为王,扶余隆的儿子思怕被扶余泰清算,趁夜出逃,并带动城内大乱,无数臣民争相投奔我军,这算不算是攻心?”
“算!”
这一次,不等阿史那道真回答,苏庆节已经在一旁斩钉截铁的回应。
这说的都是他阿耶的光荣战绩,他也是与有荣焉。
“所以兵法书上的东西,道理都是现成的,但是如何活用,就要看各人自己的本事了。”
苏大为放下酒杯:“至于我征倭一来,倭国经过白江口之败,已经元气大伤,此其一。
二来,从对马岛到倭国九州,也就几十海里,船顺风一日即到,距离不算远。
这是我攻倭的前提条件。
至于说内乱么,倭国经过白江口之败,大量门阀贵族都落入我军手中,连他们中大兄都成了我的囚徒。
有这些带路党,我军登九州作战,又直取倭国国都筑紫,岂非和苏总管灭百济如出一辙?”
第九十四章
心结
苏大为说完这些,不想再深入聊倭国的话题,只顾喝酒。
而其他人,娄师德、崔器是亲历者,细细思索苏大为用兵的方略。
阿史那道真和苏庆节,则是低头揣摩。
倭国内乱是真,不过苏大为还是隐瞒了一些关键的东西。
比如,他前期动用都察寺的情报网,做的情报搜集。
又比如,他是先占据一个据点,发动土地革命,取得当地百姓的支持,然后再征召倭人仆从军,用倭人打倭人。
当时倭国王室的统治基石都被苏大为的“绝户计”给抽光了。
内不内乱的,也没甚区别。
但凡苏大为的占领区,那些农户都争相投军,积极参与唐军,帮着唐军打那些倭国贵族,分享战争红利。
那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不过这些比较犯忌讳,必须淡化处理。
若让李治清楚其中门道,只怕心中会对苏大为越发猜忌。
“苏都督攻心为上,让我想起贞观十九年太宗征高句丽发生的事。”
娄师德目光投向苏大为:“太宗用兵如神,但是晚年却顿挫于安市城,引为生平憾事。”
提起李世民的兵法,在座的崔器、苏庆节、阿史那道真,包括苏大为都来了精神。
众人举杯饮了一杯,然后向娄师德催促道:“你接着说下去。”
“太宗当时征高句丽时,十分注重收拢人心,记得当时六月,我军打到白岩城下,城主孙代音表示要投降,太宗马上答应,并许诺对城里的百姓秋毫不犯。
结果当时领军的英国公李勣进言:士卒所以争冒矢石,不顾其死者,贪虏获耳;今城垂拔,奈何更受其降,孤战士之心!”
咱们当兵打仗,不顾伤亡,就是为了打破城以后,可以放开来抢钱抢粮抢女人。
陛下您受他们投降,之前答应将士们可以放开来抢的,现在也不可以了。
你这样做,不是寒了自己人的心嘛。
娄师德一提起来,大家顿时都记起这件事。
阿史那道真道:“当时是孙代音先说要降,后来又不降,戏弄我军,太宗怒了说打破此城,可任各军劫掠。
然后诸军用命,冒着箭雨和飞石攻城,最终快要破城时,孙代音才终于投降。
事后太宗又改口说不要劫掠了,才有了英国公李勣和太宗那番对话。”
苏大为也曾听苏定方提起过此事,所以心里有印象。
后来是李世民自己掏腰包,用府库里的钱赏赐士卒,才把此事糊弄过去。
之所以要这么做,正体现“攻心为上”的用兵思想。
屠城容易。
可一旦屠城之后,再想攻取高句丽各城,将会遭受更加顽强的抵抗。
李世民乃是知兵之人,自然不肯让唐军被动。
劫掠屠城一时爽,事后就是火葬场了。
不光如此,当时为了攻心,唐军硬是保持着仁者之师的形像,对占领区的百姓不但不劫掠,还好吃好喝的供着。
打下白岩城,发粮食给城中百姓,还奖赏城中八十以上的老人,甚至白岩城里的敌军,李世民都发给钱粮,放他们走,让他们在高句丽宣传大唐仁义无敌的威名。
李世民用最大的诚意来展现王者之风,按道理高句丽的军民应该乖乖倒戈解甲,以礼来降,国安名乐,岂不美哉。
可高句丽人偏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74/212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