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残(校对)第70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05/746

  然后,很快就在河陇各族平民和奴隶起义军转化而来的西部温末部落,与河西归义军崛起的步步紧逼当中,沦为了夹缝当中的附庸势力——河西十民部之一的三流存在。
  这也是,虽然同样是唐末的割据势力之一,周淮安会额外对归义军高看一眼的缘故;至少相比这些只会内卷和争霸的中原军阀,归义军却是唐末五代期间一片腥膻的西北各地,唯一还在努力开辟汉家百姓生存空间所在。
  虽然归义军本身也有很多缺陷和先天不足的历史局限性,但是从始至终无论是张氏主政还是曹氏当权期间,都是以汉家政权自居而始终心向中原故国的文明灯塔所在,直到最后被百年后新崛起的西夏攻灭(这也是老电影《敦煌》的历史背景)。
  然后,包括西域在内的自古以来的汉家乐土,不可避免的历经两宋积弱而被重新胡化,又经过元朝生造畏兀尔(把西北所有民族大笔一圈都叫这名)运动,直到清朝的再开拓和移民才有了后世的新疆版图。
  当然了,在这个时空,既然已经拿下赤岭(日月山)和石堡之要后;太平军的进击脚步也可以暂告一个阶段了。因为再推进下去,就是昔日吐蕃五茹之一的孙波茹(青海玉树地区)。
  从这里继续深入的话,面对的不仅是越发升高的海拔,恶劣多变的高原气候,破碎而狭促和骤然落差很大的山地河谷地形;还有雪盲、缺氧和无法煮熟食物的高原反应,都是一时无法克复的潜在威胁和障碍;这也是历代唐军屡屡深入吐蕃之后,却都没有办法取得决定性的战果,甚至好几度迎来大非川、星宿川之类大溃败的例子;就是来自低地平原上的士兵,在决战之前已经被伤病疲累给严重削弱了。
  至于扶持和培养当地的仆从军和亲善部族势力,作为屏障和先驱的话,相应的周期和功夫又太长了,需要最少横跨一两代人才能可能见效(比如党项和沙陀);但这期间足够熬死两三任皇帝,就更别说那些任期有限的边疆守臣。
  因此相比之下,位于唐古拉山脉东北而相对地势平坦而开阔,呈现多级过渡性阶梯状的青海地区,就更加有用的多了;要知道,在早期吐蕃还没有拿下占据青海字第的吐谷浑政权之前,甚至就连聚集十万以上大军/部众的场地都没有。
  就更别说从西海(青海湖)流域水草丰茂的植被环境,所盛产的良马和畜群,柴达木盆地和祁连山边缘的矿产,通过羌塘等地前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支线——羌中道/西海道,所带来的诸多贸易利益。
  因此,接下来太平军在西面经略方针将转攻为守,就此变相封锁和隔绝包括余下叶茹、伍茹、卫茹在内的前后臓地区,而变长期保持一种“关门打狗”或者是“闭门养蛊”的自生自灭状态。
  只要用有限的军事驻留和永久堡塞,封闭了唐古拉山脉西南这些地区,有限的对外交流和贸易、扩张孔道;再扶持一些,就可以以较少成本维持对于高原上的军事压力。
  毕竟,以其本身就相对物质贫乏而产出有限,气候恶劣的高原地理环境,就足以令缺少交流的族群重新倒退回蛮荒,在后续的生存内卷当中,消灭这些地方的多余人口和势力崛起。
  要知道,凭借这些雪区地方的地理封闭性,一直到解放前也就是维持了一两百万人口的规模。而到了新中国解放,哪怕在交通、水利、电力澄基础设施上不计代价的几十年投入之后,也就勉强将人口翻了一番达到三百多万而已。
  “那些西部温末当中,可还有什么比较强势的领头大部么?”
  周淮安又问道:相对于这些已经没落的吐蕃残余,周淮安更在的是另一个存在。就是曾经与李元昊父子所代表的党项政权,相爱相杀了数代人甚至一度霸占了他老母,青唐唃厮啰政权的前身,由吐蕃遗民和附庸所组成的六谷部联盟。
  但这一次的答案就更加简单的多了。因为在当初前往西域召集各部联军的宰相郑畋,许诺以关内温暖富饶之地的诱导之下,无论是甘凉一代游牧的东部温末,还是河廊姚岷之间的西部温末,都可以称得上举族倾巢而出了。
  所以当这些精华部分都失陷在关内,而(以承担苦役的俘虏身份)变相的得以安定下来之后;留在原本地方的就只有一些实力相对孱弱的中小部帐和聚落了;这也是李罕之以轻兵长驱而无往不利的缘故。
  因此,李明达才不得不从更西边的高原上西海流域的各部借兵,以为共同抵御太平军的进攻。所以这这一次赤岭决战中大败覆灭,而损失了包括大小首领、头人、帐落主/户长在内的数万精壮之后,更是在短时之内都要一阕不振。
  因此,大多数部帐、聚落且不要说想要乘机迁移到,地势较低的河西去重新发展壮大,就连在当地存续的基础都很勉强了;在有限的生存资源和不断衍生的人口压力下,他们彼此之间本来就不是一团和睦的。
  现在还要再加上外来的太平军,以压倒一切的强横之势所重建起来的全新统治秩序,以及即将后续推进经济、文化、宗教上的移风易俗/全面汉化运动;所以预期还有一段持续的混乱和动荡时期。
  不要说其他,光是从长安大乘佛教各宗自发组成的僧团,以及诸多地域商会赞助的护卫团,已经在得到陇右大半光复消息的第一时间,启程前往西边去弘扬佛法去了。
  他们申请传法的理由也很简单;自从当年随文成公主进入吐蕃大兴的大乘佛法/禅宗派系——摩诃衍那,被来自天竺中观宗寂护一系所排斥和斗争,最终赶出吐蕃地域已经有上百年时间了。
  所以,也该到了这些经久沉沦于天竺异端/邪魔外道之法的西番部民,重新回到正道之光的笼罩下;对于周淮安当然无有不可,根据太平军的宗教政策导向,你在外藩蛮夷当中传法的越多,自然就可以设立越多的道场。
  因此,其中作为另一个时空的唐末五代线上,乘着归义军和唐廷的矛盾,率领部众进入凉州附近阳妃谷游牧,壮大为六谷部的领头人折逋氏,如今还只是廊州温末里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氏族。
  这一次似乎是因为站在了西军余孽李明达的阵营当中,所以事后逃不过被顺手清算的灭族瓜分下场了。
  就在周淮安陆续布置完后续西番经略的大概方略,而转交下去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之后,就接到了新的消息。南边后宅里除了等待生育和抚养孩子的几位之外,其他都在窈娘的带领下行者长安而来了。
  青藏高原搞定了
第一千一百一十三章
海外徒闻更九州
  驿途仍近节,旅宿倍思家。
  独夜三更月,空庭一树花。
  介山当驿秀,汾水绕关斜。
  自怯春寒苦,那堪禁火赊。
  《寒食行次冷泉驿》作者:李商隐(唐)
  ……
  自从家宅里的女人以窈娘带着兜兜、住儿,还有菖蒲和阿萝这对日常组合的相继到来,周淮安在长安城里的生活规律和日程也再度发生了变化。
  无论是承欢膝下、含饴弄孙式扮演各种长辈和晚辈之间的深入互动;还是抽空带着她们游览三大内的同时,享受着各种随时兴起的场景重现和不同身份扮演的乐趣。
  只是接下来又出了一件不大不小的风波,却是在统计、稽核等多部门随即抽调人员,所组成的联合内务调查组,在蜀中巡查和暗访过程当中得到举告,与当下最为活跃的镇反会有关的舞弊案件……
  按照原本镇反会下的“三支队”制度,探报队负责秘密调查和摸底,普查队负责公开的走访和户籍登记、田土清丈;而工作队则负责后续的镇压和善后处置;而对于那些地方豪强大户、乡绅旧宦的审判流程和量刑尺度,则是由三支队的正副领队和提刑部门特派代表,进行共同合议后以多数表决通过;在必要时候,他们还可以启动特别条例和应急权宜,以召唤附近的驻军提供协力和支援;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三支队在大多数新占领区的乡土、市镇和城邑当中,拥有相当的权宜之便和基本裁量权。
  而在太平军不断扩张的过程中,这也就逐渐积累和形成了一个问题;就是虽然三支队所具有那些量刑和惩罚权的已经被进一步压缩,但是他们同样还负责查抄那些被镇压对象(衣冠户、形势户)的财产;因此,在“三支队”在完成初步的审判和处刑,并将其家当逐一的登记造册之后,自然会有上级派来的核计和财会人员,对其进行估价和折算;然后决定相应的去处和处理结果。
  其中一部分(浮财田土牲畜)直接充公,一部分就地折价变卖(家什器物和农具),最后一部分(米面油布衣物被褥等生活物资)分发给本地贫民之家。
  然而,新的弊端就产生在了这个在分配和流转过程当中。虽然这些动了歪念的人等,不敢直接侵吞或是占为己有,但是在某种意义上的内外勾结和通风报信之下,还是会玩出花样来;比如将这些抄没的敌产,在正常的浮动范围之外瞒报少报一些,再以残损、朽坏为由低估少估掉部分假子,最后再以低微价格转手倒卖给那些暗中有所潜在利益输送的地方关系户和商家。
  因为他们在充公的份额不敢动什么手脚,分发给民众的配额也最多是分量不减而成色次上一等;而只专门吃中间这块就地发卖的利益,而在一段时间内因为没有直接利益受损者,而具有相当的隐蔽性。
  但是说到底,还是打下剑南三川之后,镇反会能够支派到地方的人手严重不足而不得不大量抽选正在见习和修学后期的生员,又从基层借调了大量办事人员以为应急;结果在充斥了大量不熟悉业务和缺少足够实践经验的生手加上随着太平军乐观的前景和预期,一些急功近利的浮躁思想和风气弥漫起来,就不免给人有机可乘了。
  因此最终查出来的地方关系/利益网中,级别最高的居然是一位州下(汉州分区)副职负责人,以及三名县下(城区)分领在内被相关利益群体直接或是间接的拉拢腐蚀而多少牵涉其中虽然作为眼下太平督府麾下编制最大的暴力机构和社会改造组织之一,镇反会已然越来越受到其他正常行政部门隐隐的合力排斥和联手竞争趋势,但是周淮安却没有就这么轻易放弃这个还算好用的工具。
  此外又有一些地方因为新委任的官属怠政和不作为,乃至执行力缺失和监管不力、监督缺位的问题,以至于在那些暂时维持局面的留用人员当中旧日胥吏的流毒再度陈杂泛起;这些斗升小吏固然不敢下乡去找普通小民的麻烦(因为很可能牵涉和触及到附近的屯庄和营田所)却在市镇、城邑当中狐假虎威以太平军清算旧朝余孽之名暗搓搓凌逼勒索于殷实人家和中小商户。
  然后,又有新委派的官员畏惧和不喜偏远州县的任职而以半路生病为由长期滞留在锦官城内然后上下暗中活动串联想要换一个更加气候温宜、产出富庶的治地。
  因此正所谓是千里大堤毁于蚁穴的道理对于前者的危害性周淮安的批示是有一个算一个杀了以儆效尤;而后者则是直接清退回家好了;这年头底层吏员兴许不够用,但是想做官之人却是从来不缺的。
  而就在这场纷纷扰扰当中长安车程也在越发凛冽的秋风,和各地不断入库的豆麦谷物暴晒气味中,迎来了第一场的霜降。
  而在更远的东北方向已经变得天寒地冻而呵气成烟的汾州境内。横跨在汾水两岸的通济桥上却是烈焰熏天,而又很快在灼烧不止的毕波声中相继一段段轰然坍倒而下,只留下河面上依旧露在水面上燃烧的残桩。
  而作为这一切背景的,却是拥堵在对面桥头和河岸上的漫山遍野败兵,以及他们哭天喊地的哀求和叫骂声;虽然为了阻挡缘着鼠雀谷北上的太平军,身为南路主帅李嗣源在作为出口的冷泉关,布置了足足两万多守军。
  但是依旧没有能够改变冷泉关,在太平军发起的攻势面前,仅仅只坚持了三天就被攻破的结果。第一天他们仅仅出动了冷兵器为主的辅卒和(降兵)改造部队,就基本摸清楚了宛如惊弓之鸟的关内,各种基本防要情形。
  第二天开始,就用持续不断的火炮轰击在弓箭射程外,接连敲掉了关城城各个坚守的要点和突出部的箭塔、哨楼和望台;并且在大排和挡板的掩护下,将好几条横向曲折的堑壕,挖到了距离墙下不足三十四步位置。
  因此当第三天的日上三竿之后,关内的守军就已然惊骇莫名的发现,这些太平军居然在谷道口内,搭建起来的巨大的机械,并且将沉重的火炮和人员,给顺势送到了位于冷泉关东南侧的山梁之上。
  结果,在这几门炮居高临下的轰击之下,号称晋地第一神射的射生将荔非安在,率领箭队反击不成反而被一枚炮子打得四分五裂;另外几名正在城头督战的将领也相继横死;然后还未等到太平军推着特制冲车和长梯的步队,还有壕沟里待机的白兵冲到城下;城头守军中的新卒和团练兵,就已然在接二连三的炮轰之下崩溃了。
  就算是李嗣源亲自指定的冷泉关守将郭崇韬,带著作为督战队和预备队的亲军冲上去也无法挽回了;顺势冲上墙头的太平选锋,仅仅是一个照面的投弹如雨,就将所部炸的七零八落;而在左右拼死护卫之下依旧难免身受重伤的郭崇涛,更是连同将旗一起沦为了太平军的俘获。故而,剩下关内尚有万余守军已然是无心再战而争相向北溃逃而走了。
  因此,作为关键时刻断后的通济桥镇扼使的左横冲都指挥石绍雍(臬捩鸡),也面无表情或者说是不为所动的望着这一切,哪怕他的一些部下和亲族,也在对岸的那些人群当中。
  因此,绝望的看着被大火所烧断的桥梁,挤在岸边那些进退不得的败兵,突然在一阵接一阵的哗然和呼啸声中,开始争相趟进了已经变得冰冷刺骨的汾水当中,水花荡漾着奋力想要就此泅渡过来。
  然而,这看起来不过才百十步宽的河面,却成为了其中绝大多数人难以企及的死线,过于狭削的河滩直接让许多人像是下汤团一般的,一路滑落到河底边沿而停不下来,就随着累赘的甲衣沉下不见了。
  就算是有人挣脱了负累,但也因此消耗了许多的气力和精神、热量,因此仅仅是才扑腾着水花游过过半的河面,就慢慢的减速下来而越发游不动,又顺着水流飘远而去了。
  因此仅仅是在短时间内,各种溺死和践踏而死的尸体,就在汾水对岸的陡峭河滩上,硬是铺叠出一大片扭曲狰狞的突出部来;而这时候对岸来自太平军的追兵才堪堪赶到。
  而剩下这些犹自堆集在河岸上的败兵,最后一丝气力和士气也像是滚水中消融的冰雪一般,在一阵接一阵的“跪地弃械不杀”“举手过头”呼和声中,跪地举手起来大声的哀求着。
  着这一幕,甚至也冲击到了对岸负责压阵和断后的石绍雍(臬捩鸡)所部;因此,很快就有人气愤不过的拿起弓箭向着对岸放射而去;只是其中绝大多数都落入了河水,或又是那些漂浮的尸体上。
  然而这也像是提醒了对岸的太平军,纷纷举起火铳示威性的反击起来;只是相互之间至少隔河百步的距离,也是让弹丸毫无准头的河滩上溅起点点的水花,顺便还打倒了几名勉强游到对岸浅水区的幸存者。
  这个结果,也让石绍雍(臬捩鸡)不由下令退后十步,而在河岸边沿上重新加强和增筑更多,防止冲击和偷袭的拒马和尖栅来;就在对岸抓捕俘虏的一片热火朝天,和彼岸加强沿河工事的汗发如雨之间,第一片晶莹的雪花,也在阴郁天空中悄然无声的落而下了。
第一千一百一十四章
海外徒闻更九州(中)
  当天色逐渐放暗之后,通济桥残存的东端上。
  “真乃天助我也,”手中抓住一片过于细小而稍存既融的雪花,络腮大胡而眉眼深重的石绍雍(臬捩鸡),却是满脸庆幸的大声说道:“这般将冻不冻的天气,才是强行渡河者的最大妨害啊!只消咱们能将贼军堵在这处河口数日,便可退往介休城内好生安养了;”“接下来夜里千万不可懈怠了。诸位儿郎都打起精神来,总管(李嗣源)和安(重晦)运判已经在后寨中备好了牛酒飨食还有娘们,就待咱们好好挫挫这些贼军先头的锐气呢?。”
  在他这么一番许诺和晓以利害之后,河岸上一片紧促的劳作当中,原本显得有些低沉和萎靡的士气,也终于有所振奋起来了。而与此同时。在声嚣逐渐平息下来的河对岸,点点雪花纷纷扰扰当中;“真是作孽啊!”
  一身半新不旧的夹衣和大袄显得有些臃肿,身为士委会动员与改造特遣代表的老黄羊(杨复生),也在望着河滩上堆叠起来的尸体突出部,而不由感叹道:“这可都是些上好的精壮士卒,就这么白白淹死了;若是都能俘虏下来,怕不是又能加快鼠雀谷便道的拓宽工程了。”
  然后,他又转头对着作为先手领队的跳荡都尉林铭,拍胸口到:“。接下来的事情,就尽管交给俺好了,保管在最短时间人,给你拉出一批勉强勘用的本地人士来……不过,得先从辅卒当中找一些河中籍的士卒来。”
  随后,又有一名轻驰而来的虞候,在他们面前落马禀报道:“都尉,辅卒大队搜遍了关内,都未能找到足以合用的物料;倒是跟上来的(战斗)工程团,带来了百十副羊皮泡子和大量绳索。”
  “那就好了,光凭这些物件,就可以先扎出好些个浮垡来;再挑出些会水的好手来,在夜里试着强渡他一波看看能成不。”
  跳荡都尉林铭不由点点头,然后又对着杨复生道:“接下来,就要劳你多加用心了。”
  “我办事你放心,管教那对岸之敌挪不开眼去。”
  杨复生却是闻弦歌知雅意的答道:于是当夜幕开始笼罩在汾水之上,而月色尚且未从厚厚积重的云层中透出来的时候在汾水西岸的山口开阔处立营的太平军阵中,却是一片火光通明而充斥着嘈杂的喧嚣。
  因此,从东岸这儿看过去就可以隐约见到,那一车又一车的物资从鼠雀谷内的关口,给拉到了营地当中然后又变成正在中宰杀的猪羊惨叫声和围观者的哄笑声;最终又成为各种炙烤、烹煮和炸制肉类油脂的气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05/74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