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残(校对)第64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42/746

  而在一片欢声笑语而宾朋满座的江陵城中,韦庄、韩渥和杜荀鹤等几位京华老友,也在一处好容易找到空位的私家馆行当中相聚一堂,而这一次又多了一位道号东瀛子,如今正在商州主薄麾下充当署理的前道士杜光庭。
  虽然是刚开业不久的私家馆行,但是其中的菜肴置备还是颇用了一番心思。刚开封的红稻醇,乃是来自峡江道的绵口淡酒,又有曾经在京华士人中引为时尚的葡萄酿,只是属于南海出品三年成色的新酒。而配菜先有冷盘拼对的糟鹌鹑、蛋滚肠和五色蛋盘;而稍后端上来的头菜是鹅腹填鸡肉馅套烤的炙小合子,头汤是本地特色的鱼腹菌羹;然又有醋拌糖蟹、光明虾炙(活虾烤制),白龙曜(葱姜拌鳜鱼丝),羊皮花丝(炒羊肉丝,切一尺长),雪婴儿(豆苗贴田鸡冻);主食则是黄澄澄的巨胜奴(蜜制馓子)和沾满芝麻的酥皮胡饼,也有捞熟拌上酱料的水引饼。
  而来同样来自京师平康里中曲的馆主在摆设完之后,就很有眼力的带着养女和侍婢们退了下去,把场合彻底留给了这些大老爷们的高堂阔论与杯著交酬。毕竟,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并不适合她们出来弹唱和侍奉在旁的。
  而在酒过数轮之后,就算话虽不多但是句句皆为风趣依然的杜光庭,也很快消除了生分而融入了其中;只是在场身为召集人之一的韩渥,却是在隐隐酒意上头之间,又难免有所稍闪即逝的心思重重。说到底还是他如今的身份变化有所干系的。
  事实上,自从堂妹韩霁月在某次梅园诗会后,被招宠为随侍之后,也变相水涨船高的影响到了他的日常境遇当中。虽然没有那种直接被优养和厚待起来的终南捷径,但是在日常公务和生活当中,明里暗里所受到的关照和优待,却是显而易见的事情。
  然而他又发现事情远不止于如此。自从有了这个“准外戚”的标签之后,无论他如何的努力和想要作出一些成就来,还是不免在他人的议论和评价当中,被隐隐多带上了一点“裙带关系”的颜色;这就让人十分郁闷和憋屈了。
  以至于,现如今他可以倾诉和获得排解一二的也就是眼前这些,依旧对他一如既往也堪称患难之交的京华故友了。更糟糕的是,当初酒后失态一夕风流所惹下的事情。本以为对方只是一个寻常的行院伎家女子,事后交接起来也算是谈吐不俗,而与之愈发亲近有了纳取之心。
  然而,当他提出这个想法而进入例行的背景调查之后,却被告知对方居然是个五姓女,还是比较靠近大宗嫡系的枝干,而出现在这个行院里的背景也不是那么的简单。这就让韩渥有些痛苦和难以割舍了。因为按照太平军的制度,与这种本该被镇压和清算的旧日门第,私下结亲是要影响仕途前景的。
  如果他只是甘心做一个享受门荫的“准外戚”,那倒无所谓这些惠誉再三,只要随心所欲好了。但是,韩渥自从进入太平军的体制之后,也与其他许多少多受到整体环境感染和影响、熏陶的年轻人一样,自然而然的产生了一番想要在如此壮阔时代洪流之下,有所作为的抱负和志向。
  于是,他这番萌心初动的私情就成为了理想和志愿上的最大阻碍了;也因为这个女子实在是符合他理想中的佳偶之选。偏偏他还不能与对方明言,而只能一步步的保持距离和疏远只,这就让他愈发的苦闷和郁结起来了。
  而身为友人的韦庄、杜荀鹤,自然是知道个中情形,但是也是碍于立场而无从劝解,反倒是各自苦笑着对视了数番之后,又有韦庄大声叹息着籍此说起了自家的事情来了:“致光啊,难道就只有你一家的烦扰么?我和彦之身后的家门那边,岂又得独善其身呼?”
  “难道是城南韦杜的干系。”
  在旁一直笑而不语劝饮不断的杜光庭突然开口道:他乃是处州缙云(今属浙江)人,虽然也姓杜但就相去甚远了。
  “正是如此……乃是穷远贵近的故例了。”
  杜荀鹤不由苦笑着放下杯盏道:“城南韦杜,离天五尺”这就是形容作为京兆世族的韦杜两家,在有唐一代权势喧天的最好写照。在初唐的五姓七望为首的关东士族,还看不起曾经被鲜卑化的李唐皇族,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若即若离之际。位于京兆的士族门第韦氏和杜氏,却是毫不犹豫抱上了李唐政权的大腿。
  因此,作为对于门第中人亲附李唐的首义之功,不但在后来高宗时重新修订的《氏族志》中,与五姓并列为第一流的门第;而且这世代姻亲、渊源深厚而相互扶持的两家加起来,在有唐近三百年来足足出了二十九位宰相,平均不足十年就又一位,相应的亲族子弟、门生故旧更是得以遍布朝野。
  其中最远可以上溯到李唐开国贞观盛世时“房谋杜断”之一的杜如晦,最近的有同昌公主驸马、宰相韦保衡;至于其他后妃国戚之属更是数不胜数。以至于这两家的发源地,也因此成为了京畿道内专属的地名:杜曲和韦曲;甚至就连西汉后期宣帝刘询的陵墓所在,也因此从鸿固原世事渐移的变成了所谓的杜陵了。
  所以在杜甫的《赠韦七赞善》里,曾引俚语“城南韦杜,去天尺五”也是一种自豪的隐喻。因为他就是出自京兆杜氏在南方的分支——襄城杜氏的门第;因此,他能够结交的圈子也是曾经或是当下的宰相世系子弟,比如房玄龄的曾曾孙“当代赵括”房倌……
  (题外话:所谓盛唐三基友,杜甫是半城的襄阳杜氏出身,高适是渤海高氏的京兆房,唯有李白是真寒门(屌丝)出身,祖上都不可考了只能追溯戍边的唐人后裔,五民之末的商人家庭出身;所以最后个人的际遇和跌宕起伏的下限也很明显。)
  (后世人皆以为写出那么多反应民生疾苦的诗圣杜甫,一辈子都是穷困潦倒落魄的。但是其实他的门第出身决定他的地位和际遇并不会差到哪里去;因为他的祖父就是文章四友的杜审言,自小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才有足够读书和游学的能力。
  真正落魄的时候也就是安史之乱前后,因为李林甫专权而粉饰太平妄称“野无遗贤”的需要,屡试不第的杜甫就连西河尉这样的小官都不愿意做,后来改授了右卫率府兵曹参军才勉强接受,然后因为安史之乱爆发而过上了一段颠沛流离,衣食无着的日子。
  但是一旦到了灵武投奔肃宗之后,马上就被授予右拾遗这种清贵美职,就算后来因为替葬送了朝廷大军的房倌求情,而被唐肃宗所贬斥为华州司功参军。但是余下的岁月里,依靠在老友严武等处的入幕,也以工部员外郎的身份在蜀地留下来了不少传闻轶事。)
  (相比之下,边地出身微寒的李白,在识人之明和政治眼光上,与他的诗文才情和抱负理想,简直就是一个荒诞的反比。所以最后他只能在投奔的永王,被时任荆南节度使的老友高适给平定之后,落得一个流放夜郎然后半路遇赦,又死在北上投军李光弼的途中)
  但也因此与行将就木的李唐王朝捆绑过深,因此,当天下的局面随着辗转南北而进入两京的黄巢,就此发生了巨变之后,这两家世族也几乎是早到了灭顶之灾。不但盘根错节在京的本家嫡系亲族被陆续屠戮一空,就连作为祖地的杜曲和韦曲,也在历次战乱当中被烧成了白地。
  因此,反而是那些关系较远的旁支远宗得以幸存下来,又随着太平军对于长安乃至京畿道的大迁徙,而来到了山南东道和荆南境内。因此,眼下这些人无疑将家门起复的希望,给寄托在了韦庄、杜荀鹤这两位,原本名不见经传的破落小支子弟身上了。
  当然了,正所谓是“破船也有三斤烂钉”,从韦曲和杜曲祖地出逃的少数本家幸存者,也多少携带出来了一些细软,虽然碍于太平军《太平田亩制度》的干系,没法直接在地方上买田置地,但是也在城内拥有了店铺和其他一些营生的手段。
  如今作为外来者背景下最为缺少的,反而是来自官面上的庇护和关照了。所以,韦庄和杜荀鹤这两个得以进入体制内的唯一选择,就成为了这些人奇货可居的追捧对象了。依照韦庄自嘲的说法,他们甚至愿意就此尊奉他为当代韦氏的族长,而以身家趋奉之。
  当然了,相应的附带条件是让韦庄、杜荀鹤等人,籍此以亲族的名义将一些精心挑选出来,才貌皆佳的族妹、侄女辈,给保举到相应的女眷圈子里去。显然是要籍此效法韩渥族妹韩霁月的故事,博取那进入新王后宅的一线可能性。
  当然了,对于这一点无论是韦庄和杜荀鹤都是看的比较明白的;相比在于新朝可以预期的前程富贵,这些远房亲族的诉求和利弊得失,还真心不算不上是什么,甚至是一种严重的负累了。但是出于传统的亲缘人伦,却又没法对其置之不理。
  “其实,此时说难也不难……只是身在其中而难免为其所困尔。”
  听到这里的杜光庭突然开口道:“敢问圣宾兄何以见教?。”
  韦庄闻言却是恭恭敬敬的端起一大盏酒请教道:“关键就在于人情难却吧?那就不要却了……相应的好处不收以免干洗,但是人或可举荐一二”杜光庭微微一笑道:“此话怎讲?”
  杜荀鹤不由有些糊涂了。
  “大都督不是倡导女子走出家门做事和就学么?,端己自可顺水推舟行之啊?”
  杜光庭意有所指的道:“善哉。”
  韦庄却是忍不禁叫好道:这招借力打力却是使的极妙,不但可以错开那些本家人想要投献幸进的预期,还可以让族中的女子解脱出来,追寻一些自强、自立的道路。只要开的这个头,接下来的事情,就不再是此辈中人可以掌握的了。
  “其实韩七郎的心事,也可以从此以为破解啊!”
  杜光庭却又开口道:“。”
  在旁喝闷酒的韩渥也不由抬起头来:“七郎既然不想有所辜负,却又顾虑期间的干系甚大,那就不妨给人一个择选的机缘好了。”
  杜光庭成竹在胸的道:“稍后大可使人传书前去自问上一句彼方,是否愿意就此脱离身后家门的干系;无论是有情为你着想还是别有打算,自会应承下来;然后顺势替其脱籍,再保举进女学进修。”
  然后,就见一扫颓然的韩渥已经迫不及待的站起来对外喊道:“快拿纸笔来,我要写书信。”
第九百九十六章
单于一平荡(续)
  而在因为楚王世子的降生而一片欢腾不已的江陵城中,有人欢喜自然有人忧。
  比如位于大阐善寺的方便院功德林中,难免有人唉声叹气着,更有人为此嚎啕大哭起来。而对着粗碗里多出来的一条江米糟鱼,往昔看都不会看一眼的前淮南节度使、渤海郡王、太尉高骈,却是筷著不停的食之甚欢,就像是没有收到任何影响似的。
  事实上,他自从进入了功德林之后,好吃好睡有了稳定的生活作息;还时常被拉出去现身说法的巡游展示,和定期给那些生员、将校们作报告之后;高骈原本苍白病态的肤色除了变深一点之外,居然气色还大为好转了起来。
  然而作为他侄孙辈的前楚州防御使,兼生活起居的伴从和记录者的高越,则是同样有些表情复杂的看着这位叔祖,还是忍不住开口道:“叔翁,难不成,您就一点而想法都没有么?”
  “想法,要什么想法……你想要我又什么想法么?”
  白发苍苍的高骈却是嘴中不停反问道:“难道您就没有,什么在意和介怀之处么?严可求、李神福、王嚣他们都要寻死觅活了啊!”
  高越越发无奈道:“那都不过是为了好向旧朝和过往诀别的一番做态而已,正好过些日子就好名正言顺的写自白书和改造心得,好换取相应的待遇了。”
  高骈却是眯了眯眼吐出一大截鱼骨才道:“你看张自勉那些人可有闹将的?这才是心怀故国也牵扯最深的家门出身。至于严可求、李神福这些个半路出身的泥脚军汉;又为朝廷嚎个丧?想必是因为前些日子那同乡徐温来探视过的缘故吧!洪略,你还是太年轻了!”
  “那叔翁您又是?”
  然而高越又禁不住追问道:“老夫自然是随意而安了!都到了这个地步了,老夫还有什么更多的得失取舍么?至少相比之前那些心怀苟且之辈,那些贼军真新实意让老夫活着,亦觉得老夫还活着有些用处不是?”
  高骈却是仔细搅扰着汤汁里的鱼肉,毫不犹豫说道:“自然了,如今那贼军当主有后了自然也有相应的好处。起码老夫兴许有机会见到《太平道藏》编成之日,顺手写完这本《会思录》;这般老夫也有机会继续传名后世,而不只是那个半生还算有为,却只能糊涂到死的史册笑话!”
  说到这里,他再度用捏成团的饭皮蘸着糟鱼汤汁塞进嘴里,才看着高越口齿含糊的道:“倒是洪略你啊,不要想那些有的没的多余心思;协助我完成这些书著不好么?至少有那么个传名扬世的机会,哪怕是个受人杯葛或是嘲弄的惠誉之名,也总比张自勉他们这般拼死拼活到头,注定要埋没于史册的人好不是?”
  “侄孙受教了。”
  高越闻言不由有些动容,而恭恭敬敬的端坐了下来,将自己那条稍小的糟鱼也端了过来。然而高骈却是放下手中筷著推了推道:“也无需如此了,老夫想要活得长久些,也得食之有度呢!自从这些事情之后老夫也明白了,就算是权柄再大、名位再高,暨此这一身能够受用多少呢?至少那些太平贼还是肯替我扬名的不是?”
  就在功德林中的各人反应不一的同时,江陵城外城下坊当中。兴高采烈的自发提灯游街以为庆贺的人群之中,也有一个蚕眉粗鼻头的中年,离开了队伍而穿街过巷的回到了自己已经歇业的纸品店铺当中,又笑容可掬的掏出几钱打发守店学徒道:“今个儿是个好日子,且去兴荣寺那边,替我走个灯多念几声福报,顺便买些螺蛳和药糖润嘴吧!”
  然而在对方迫不及待的提灯离开之后,店主就毫不犹豫的落下重重门栓,又吹灭了所有的灯火;这才提篮乘着月光摸黑向着后院行去,然后轻车熟路越过许多刻意布置之下,只要稍加触碰就能发出明显声响的物件,最后来到了一座陈旧的两层仓楼之前。
  随后,在带着淡淡尘埃和霉味的仓房内里,各种堆砌起来的成卷藤麻纸,桑皮纸、篁竹纸、黄蘖纸、毛头纸等未裁剪过的半成品之间,随着被搬动开的空藤筐,赫然露出掩藏着一个小而精致的空间,以及一个身穿灰不溜秋短褐的粗矮汉子。
  只见这名汉子见到被灯光照出来的店主面孔之后,才放下手中的小弩和短刀,用一种不甚客气的声音问道:“确认消息属实了么。”
  “已经确认过了,却是那贼主亲自抱在城头上接受万众朝拜的,不知道多少人都亲眼所见的……故而开放了宵禁而令城内外共庆。”
  店主有些恭敬和畏惧的开声道:“真是岂有此理,那妖僧既然有后,那贼军岂不是更加肆无忌惮了么?我辈在这儿舍生冒死的继续守下去,又有什么用处呢!”
  粗矮汉子不由泄气式的叫骂着:随后他就伸手出来接过了店主提来的篮子问道:“可有酒么?”
  “有的,有的,今晚好些酒家市肆都开业了,这便是三条街外的老黄居里,估回来的莲白春。”
  店主连忙又篮子里掏出一个陶瓶来,又以此摊开了好几个荷叶包,分别裹着米滚肉、醋熏鱼、渍茭笋、焙米果等时令的下酒小菜。然后就被汉子忙不迭的抢过去,敲开泥封灌了一大口,又赤手抓起沾满酱汁的米滚肉填进嘴里,才摆摆手道:“你先去看着门外的吧!我还得想想怎么把消息递出去呢!”
  然后,当店主退出去之后却又被叫住道:“待会儿,照例让青娘过来吧”“晓得了。”
  店主闻言不由脸色微变,却又闪过一丝青气之后忍气吞声到:然后有些举步蹒跚的走了出去。然而,他并没有出多远,而是就此坐在了仓房门外的藤架下,在月色下一动不动的就像是尊毫无生气的雕像。
  直到内里突然传来隐隐的细碎动静,才突然站了起来抵靠在了仓房的门边上,面无表情的听着内里的嘈杂动静越来越大,然后变成了许多东西翻倒的沉闷响声;然后他的脸色也一变再变的直到内里的声响慢慢的减弱下去。
  突然间碰的一声,一截刀尖堪堪搽着他的耳旁穿透门板而出,然后又变成了激烈的撞击感;然而哪怕耳边流血不止的店主,却是愈发坚定的用身体死死顶住了仓房的门板,任由隐约的嘶声叫骂和几次三番的撞击也始终不为所动。
  又不知道过了多久,内里的动静终于消停了下来,店主的身体才缓缓的脱力滑倒下来。然后,他有些手臂颤颤的打开了仓房的门户,刹那间一具僵硬的尸体几乎是抵靠在门板上滑落了出来。
  只是原本那个粗矮汉子依然是面目狰狞,而口鼻溢血和沾满呕吐物的模样,显然他在发现自己被下了药之后,进行了自救和挣扎,但是还是没有能够逃过这一场灾厄。然后,店主才抬起僵直的尸体,而向着内里重新拖了进去。
  片刻之后,他看着仓房里被打翻的灯油,却是在蔓延开来的火光照耀之下,露出了某种的如释重负解脱感。却又庆幸了起来,要感谢太平军在城下坊持续进行的灭鼠运动,让作为街坊牵头人的他,在日积月累侥幸扣吧得了足够分量的用药。
  待到渐渐升腾而起的火光已然难以遮掩之后,他才冲出门去嘶声叫喊了起来:“走水了……走水了。”。
  又过了几个时辰之后的天色渐渐放白,满身烟灰而有些失魂落魄的店主,也在临近遭遇的诸多街坊们,同情的表情和劝慰声中,步履蹒跚的来到了临近一所小院当中。
  在关上门之后,他就迫不及待的对着满脸局促不安迎出来的女子,用一种道希冀喜极的声音道:“青娘,那个贼子再也没法欺负你了;咱们也不用再担心受怕的做那打听消息的勾当,可以就此好好过日子下去了。”
  就像是应和着他的话语,也是为城内的喜讯凑趣似的,从刚刚开放的江陵城东的主干道上,飞驰而来了一行高举露布的告捷使者,同时大声叫喊着:“山西大捷”“山西大捷。”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42/74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