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残(校对)第46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65/746

  “惟愿为君赴死。”
  李茂贞连忙拜倒在地道:这时候的成都北面,一骑扬尘背插代表紧急军情朱雀小旗的信使,也刚刚飞驰而入左枢密使杨复恭为首的散关行营军的驻地当中:
第六百七十八章
会作王门曳裾客,
  战地何昏昏。战士如群蚁。
  气重日轮红。血染蓬蒿紫。
  乌乌衔人肉。食闷飞不起。
  昨日城上人。今日城下鬼。
  旗色如罗星。鼙声殊未已。
  妾家夫与儿。俱在鼙声里。
  《战城南》唐代:李白……
  初夏炎炎的热风之中,来自大散关方面的急报,却是给带来了蜀中小朝廷上下,带来寒彻透骨的噩耗。
  关内传来贼势再起的消息,却是抱病上马亲自校阅和重整了畿內各路人马的黄巢,终于在畿內整编和组织出一支五万大军来,以盖洪为先头北上再战坊州境内。
  结果大破就地迎战的渭北军两万余众,阵斩依旧忠于朝廷的镇帅之一鄜坊节度使李孝昌;唯有留守城中的外院都虞候东方逵少数得免,率残部退往银夏绥节度使的境内。
  然后大齐军马乘胜追击转而向西,再攻入邠宁节度使境内的邠州(今陕西彬县),节度使李重古不敢野战而据守新平城以抗,结果为部将朱玫率众所袭杀。
  而后,朱玫自立为邠宁节度使留后,又卑言款词的厚币输诚与大齐朝廷,许诺割取了许多利益之后,乃获得黄巢的赦免,而成为投附大齐新朝名下的第十三个藩镇。
  而这时候,西面作为最后一处未曾陷落关西屏障的凤翔镇,这才得到了消息而大为震动和恐慌起来。
  就在奉天城中,宰相郑畋所停居的内城,已然被大片的喧闹声所包围起来。然而当他出现在了城头之后,这些鼓噪不已的将士却又偃旗息鼓,而变得鸦雀无声起来。
  然而郑畋对此却没有多少庆幸颜色。因为在和伪称大齐皇帝的黄逆对战中,凤翔府库耗竭,他逐步减少了对士卒的犒赏,并削减军饷。
  因此早在军中积累下来而许多不满。只是一直贼势甚大的外部威胁之下,只能同仇敌忾的坚忍了下来,但是现在显然已经到了再也维持不下去的局面了。
  因此在这春夏之交,由行军司马李昌言领头之下,这些驻留外围兴平等城将士得以聚集起来,以索粮为由先夺取了凤翔节度使首府奉天城门之要,进而涌入到城中来,摆出了这副群情汹然的兵谏之势。
  “尔辈想要怎得……拿我的头颅去投贼么。”
  牲畜城头之上形容不动的郑畋,缓缓地开声道。
  然而听到这话,原本群情汹涌的凤翔将士像是为其所震摄,而面面向觎的哗然纷声向后退散开来,然后就如退潮般露出其中行军司马李昌言为首的军将身姿来。
  “小人怎敢加害于相公。”
  只见长相粗豪的李昌言,却是推金山倒玉柱一般的扑通跪倒在地大声应道。
  “相公一贯于我辈体恤有加,更有提携之恩……又安敢有所冒犯分毫;只是实在有些肺腑之言,不得已的苦衷,需要当面呈上啊。”
  说到这里他的声音愈加凄厉和急切起来。
  “相公。我凤翔子弟已经为朝廷流血流的够多了,如今正是伤病疲敝满营,而家中饥寒交迫比比……眼下依旧断不敢有负朝廷,唯求相公给我等将士一线修养生息的机会啊”李昌言在城下悲呛生生如泣血,当场感染和影响着竞相跪倒了下来一地的将士,而齐齐大声的往复喊道:“还请相公给条活路啊。”
  “这个狗厮养的根本就是不顾朝廷讨贼的大局;”而在奉天內城头上亦有大将不忿出声道,却是奉天镇守使兼右神策兵马使齐克俭。
  “还请相公令我引神策右行(营)健儿为当先,与各路客军一起,发兵讨平这些乱党。”
  郑畋却是痛心疾首而又失望至极的闭上了眼睛,他努力维持了这么久的局面;好容易坚持到长安城中的贼军内乱生变,三路大军相继溃灭和退逃。
  眼见得迎来了官军攻守易位的曙光,又经过了一整个冬天的生聚实力,就差最后一步就可发兵反攻和光复长安了;然而最后还是不可避免这个前功尽弃的结果么。
  虽然他还想张口努力对着这些哗变将士再说些什么,然而长时间操劳的心力憔悴和忧愤郁积,就像是在这一刻彻底爆发出来;他突然就觉喉头腥甜吐了一口血,而又在城头一片惊呼声中缓缓晕倒在当下。
  等到郑畋重新醒来,已经是一天一夜之后的事情;虽然聚集在城中的凤翔将士还没有多少异动,但他却是已经有了基本的决定了。
  虽然他还有后方的泾原节度使兼招讨行营副都统程宗楚,朔方节度使兼招讨行营司马唐弘夫等大将,可为支持和后盾来平复这场哗变;但是却是在无比心灰意冷的倦怠与疲惫当中,不愿意在镇压这些哗变将士的火拼中,再徒多折损还算忠于朝廷的军力了。
  就算是他能够平定这场变乱,取得最后的胜利又能怎么样;就靠着实力大损一片残破而人心丧乱、怨声载道的凤翔镇,去抵挡那些贼势的侵攻么。
  仅仅两日之后,他就以行营都统的名义相继遣还了凉州军、泾源军、天雄军、朔方军在内的各支客军;又亲自发下堂贴表凤翔镇行军司马李昌言为节度使留后。
  这才架起牛车带着少量神策将士,沿着子午道南下投奔大散关去了。与此同时,又有许多队拿着行营军贴文书的信使,从奉天出发而越过萧关而去。
  他们将穿过凉州节度使的地界,而前往归义军、西州回鹘、安西回鹘、于阗、葛逻禄,末塭、退浑各部,乃至是河湟一代吐蕃残余的地盘,而争取和发动一切可以为朝廷所用的力量。
  ……
  而在江东的丹徒城中,随着南方三州最后一股抵抗势力被歼灭的消息传来。周淮安也再度签署了新的军事建制令;在江东本地建立第九、第十、第十一三个新军序。
  以其他八个军序内抽调出来的骨干老兵和军官充作框架,统一编管来自江西、两岭境内的新编(补充)营,附从乡土义军和外围武装改编的整编营,以及收降而来的暂编诸营。
  由老将王崇隐为第九军右郎将,高季昌为第十军郎将,霍存为第十一军郎将。以逐步接管和取代,原有东征军序下各营头的驻防任务,重新回到野战待机的序列里来。
  这样停驻浙西的第九军,暂定为一万一千员的军额;驻留浙东境内的第十军暂定为一万三千员的军额;而以宣歙三州二十县为驻防区的第十一军,就只有七千军额了。
  此外江东两浙、宣歙共计十七州一百零三县,也将随着陆续到任的亲民官和吏员之属,重新建立起百余个规模不等的驻队团来。
  约莫维持三万五千到四万,轻装步卒和舟船为主的守备编制,以大量伤病退役的老兵加上三支队成员充实为骨干。
  在日常勤务上从属各级地方官府的调遣和指派,并提供福利津贴;在考绩和人事升迁上受到大都督府虞候司节制;而军事训练装备粮饷,则有兵曹守备科进行管理。
  此外,在两岭海路巡检司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编制,别设两浙巡检司;以翁山县(今舟山群岛)和琉球大岛为驻泊地,专管海路上的巡守安全,打击走私盗劫之事。
  因此,最后一旦所有的编制补充齐整之后,江东两者境内的各色武装编制,将达到八万人之巨;还不算事先驻留在境内的其他太平军所属。
  然而看起来虽然数量挺多的,但是相比本地检括出来的三百多万成年人口,近百万的户藉,却又不算什么了;差不多也是十二户养一兵的水平。
  当比贞元年间全天下三四户养一兵的负担;或又是同时代藩镇当中,五六户供养一卒的标准,就根本不算什么了。而且这里还是制造业/手工业和贸易兴盛的经济发达地区。
  要知道之前那些占据一州自称守臣的割据势力们,动辄就是号称上万到数万兵马的存在,陆陆续续被太平军歼灭、击溃和收降的,怕也没有将近十几万人马了。
  至于其他在前后持续的治安战和地方整治当中,被零敲碎打式清剿掉的地方土团和乡兵,各色四下流窜或是占据山林的土匪乱兵,大概也有大几万人了。
  所以在接下来的大半年时间里,转入偃武修文、巩固消化状态的大都督府,同样有许许多多事情要忙碌和更多的新问题需要面对。
  而对于周淮安而言,最近一条好消息是:江陵后宅中的女人们也即将随着转运的船团过来与之团聚了。为此,周淮安又下达了优先重修江宁新城的命令。
  毕竟,虽说江宁城自隋朝以后,就被毁弃了将近三百多年时光;但是作为长江转运枢纽和军事要冲的天然地理优势,却是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
  尤其是在扬州尚且掌握在敌对势力手中的情况下,重新疏浚和开通已经淤积和荒废的水道河巷,以连接和盘活江东境内的各条水系,将江南的漕运体系充分利用起来,就显得十分有所必要了。
第六百七十九章
会作王门曳裾客(中)
  已经变成一个大工地的江宁城下,预期规划足足有二十多里周长的新城围,已经被插上了许多密密麻麻的木杆,而又用绳线连接起来而形成一道道笔直的界限。
  在这些界限当中,只见大片灰褐色的深层泥土,随着挖掘地基的人群和装载往来车马,而被翻出暴露在空气中;进而显露出下面条条块块的旧日基址来。
  而在通往规划城区内的各条大小河巷、水道当中,也是被逐段逐片的围拢和截断开来,由边上木质的龙骨车和绞盘轮吊,将河道中挖掘出来的淤泥土石,给输送到岸边去。
  然后再将预置好得装满卵石的柳条筐子和木箱笼,沉置到加宽挖深的河道两边深层硬土里去,作为垒砌新堤岸的基座所在。
  因为江南地方普遍缺乏合用的大块石材采集来源,从为数不多的几处丘陵山地中开采再装运过来的成本,更是显得劳民伤财。
  所以就轮到这种在岭外珠江流域的水利工程当中,曾经大放异彩而建功无数,方便就地取材的预制件派上用场时候了。
  而在距离江宁老城稍远一些的幕府山和紫金山下,则是冒起了一道道的显眼烟柱。那就是一座座砖窑的所在,对于烧砖制取建材,太平军也早已经是经验丰富了。
  因此,烧砖的泥土是就近取来的细筛黄粘土,混合以煤矸粉末,然后用江西袁州萍乡县(露天煤矿)水运过来的石炭,进行昼夜不停的烧制。
  毕竟土窑建好后世可以重复利用的,泥土也是就近取之不绝的。唯一比较大头花费的就是燃料和人工而已;因此生产数量一大,每块砖的成本就一下子分摊下去变得十分的低廉和微薄了;此外预期用来垒砌城墙的粘合剂,则是传统意义上的三合土。
  岭外虽然早已经有相当规模的原始矿渣水泥产量,但是正所谓是好钢用在刀刃上的道理,各种关键项目上的用途都尚且不及,就更不可能拿来修道城墙了。
  不过,传统意义上的三合土也足够用了;主要成分是石灰、黏土和细砂所组成,然后在一些多雨或是潮湿的地方,还会加入米浆、稻壳、石膏腻子,比如永定土楼。
  反正这个时代大多数城池的城墙,也就是三合土夯实而成的;只是根据地域和环境上的需要而在具体配料上有所差别而已。
  只要在用料足够用心不含糊,一些古代沿袭到近代的城墙和建筑,甚至能够挨得住飞机大炮的轰击而幸存下来。
  而江南的丘陵地带是遍地的石灰岩和红粘土、黄壤土,而沙子就更简单了,在河道清淤的时候就可以随便挖取。重点同样是过筛和调制的人工花费。
  因此同样立方的三合土成本,甚至只是烧砖的几分、十几分之一。但是对于太平大都督府而言,更关键的是这些大型工程,所聚附和征募过来的大量人手。
  虽然江东一片百废待兴而处处需要投入人力物力,但是挤出一些资源来新建一座城池,对于如今太平军治下四道十路的体量,还是绰绰有余的。
  更何况,尽管后世历史教科书上,对于这些与民生没有直接关系的古代大型工程/奇观性质的建设项目,一直持有某种劳民伤财式的批判和贬义的态度。
  但是只有真正身处其中之后,才会体会到某种之下而上的传统惯性和天然的呼声;因为,这是一种古典社会中的必然趋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65/74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