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残(校对)第24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2/746

  像是后世那些南京城中著名的景点和名胜古迹,比如栖霞山、鸡鸣寺、凤凰台、开善寺什么的,差不多都在城外的荒郊野外中。就连刘禹锡《金陵五题》中《乌衣巷》的朱雀桥和王谢故里,都变成了城墙外的乡下地方了。
  望着殷红的斜阳下被染成一片淡淡血色,而又残余点点烟火袅袅的城桓;以及突出横亘在大江之畔满是幽深岁月斑驳的石头城旧址,似乎自有一种残酷而别致怅然的美态。
  而这一刻周淮安身上潜藏的文抄公之魂,也蠢蠢欲动仿若是要复活过来了,然而又被他给按奈住了喉咙中的痒痒。毕竟现在可不是什么卖弄的好时机,既没有足够具有理解能力的受众,也没有什么值得颂扬和感怀的由头。
  “禀报领军,退逃到石头城中的数百残敌,已然弃械出降了。”
  负责后续督阵和维持秩序的都尉葛从周,也一身披挂的走到了他的面前拱手道“此战本军计有伤亡一百八十七人,其中阵亡者四十七。”
  “斩获敌首一千四百六十七具,俘获一千九百八十三人,尚有若干逃散残敌尚在甄别和搜检当中。”
  “自城中所获图籍版册,江宁计有在地户九等,约七千五百六十五家,丁壮四万五千八百三十七口;又有客籍户三百七十八家,丁壮一千四百六七十口。”
  “目前,随营的三支队已经新成立的巡禁队配合下,开始进入街坊对城中的官户、吏户和形势户(地方上有势力的豪富之家),进行摸底和排查……大致明日正午前,就可以拿出第一批需待处置的名录来。”
  “虽然已经掌握户籍,但是具体对照起来还是有不少谬误,是以对于城中丁壮的三抽一征调和编管,预计要顺延道后天去才有所结果。”
  “不过其中的医工匠户之属俱在编册之中,大可以按图索骥的提前一步甄选出来,预先归为所用……贫户和流民的征募已经开始了。”
  “自城下军仓和常平仓、转运仓中,相继查获稻麦杂米约八千四百石有余,又有新旧谷三千担,其余盐菜、干脯、风腊、鱼蘸、酒酱尚在计数中。”
  “其中的谷子和杂米,已经就近移交给此行助战的几部义军头领了……余下的稻麦已经就地开磨和做熟,以为军中所携食。”
  “收获还算不错,或者说这些官军别的不行,还真是善于搜刮和聚敛……城外都是遍地饿莩了,这里居然还能存下这么多东西来。”
  周淮安点点头道。
  按照这次出战的惯例,所获的粮草物用都在圣库制度下分作数份处置。一部分用来制作和储备便携口粮以赡军足食,一部分用来赈济民间,兼带有偿驱使人役,宣传义军的主张和诺扬名声;一部分作为偿付来调动那些协同的别部义军。当然了,相应的比例将视具体情形而定。
  这就是长期建设下来的成熟军事体制和组织度,所能发挥出的莫大好处和效率所在了。基本每每占领和肃清住一座城池或是居邑,就可在第一时间迅速的掌握和控制住局面,而将相应的人口、资源和战利品,甚至是俘虏,根据情况所需给不同程度的发动和运用起来。
  因此随着作战过程的推进和阶段性目标成果的达成,太平军所代表的军事集团总能够从地方发动的资源人口中,得到有益的补充和阶段性的回复,而不至于在越战越少的疲敝损伤当中持续衰弱下去。
  “此外,别部的张头领、孙头领请求进城驻留……顺便筹给人手和物用。”
  葛从周继续一丝不苟的汇报到。
  “这可不能应承他们,以彼辈麾下那些约束力不足的手下,只会生出更多乱子。”
  周淮安摇头又道。
  “只许让他们各自带上百亲从进来,采办、互易所需物用和安置伤员;但须遵守我方的规矩……敢有违者严惩不贷;若是自觉做不到的,就姑且在城外修整好了。”
  “报,”这时,又有一个急促的声音喊道。
  “预伏在钟山北路的骠骑营赵(子日)别将,以擒获了易装出走的镇海都将张某一行,尽得其所携旗鼓印信诸物,正当送还而来。”
  “如此甚好,这下就大致圆满了。”
  周淮安点点头道。
  “既然江宁已然旦夕以下,只怕别处的官军还未得到消息,我们大可乘着敌军情况不明,尚不及反应之际,进一步的乘势而为扩大战果了。”
  “且拿拿地图来。”
  “你们觉得下一步可以往哪里打。”
  随后他站在一张摊开来,并且安放上一些小旗和其他标识物的大地图前,对左右问道:“俺以为,自然是距离最近的句容城了……其他的延陵,曲阿、金坛怕都已经有人分兵去攻取了……就算咋们去了也是锦上添花,还不招人欢喜才是。”
  却是作为名义上第一副手的朱存道。
  “只是句容城相较江宁城更大一些,城中封锁严密多有消息不明,又得秦淮水路往来的便利;若是轻乘往袭不果的话,江宁这边怕有一定的风险就是了。”
  曹师雄却是表示出某种谨慎来。
  “其实据我所知,在本城陷落之前官军已然对外求援了;或许会有不知情的外援到来。本军若有余力,大可以打他一个埋伏才是。”
  这时候,却是张居言进言提醒道道。
  “张兄弟说得对,其实我们可以两手准备,两条腿走路好了……只是稍加错开相应次序好了。”
  周淮安纳谏如流得归结到。
  “大可先在钟山北麓的大路侧近,以少量精卒觅地进行埋伏;再分兵于城下坊继续假做围攻情形……若有官军来援则尽力按捺不动,放过其先头和大部;一亦来敌于城下遭到本阵的突袭、接战,就杀出专攻其后队而致使其首尾不能相顾。”
  “一旦官军溃败会是覆灭,就可以使人易装乘势掩袭往取之;不过,这一路就需要一个颇得胆识和临机应变之能的人选,至少不能让那些官军轻易识破的。”
  他的目光在环绕左右而脸上不乏跃跃欲试,或是自告奋勇表情的诸将当中扫视了一眼,才落在一个身影上。
  “便就是你了。”
第三百七十四章
轻生奉国不为难(上)
  虽然已经是开春时节,但是润州境内旷野之中,却依旧是一片人烟罕至的萧条景象。
  而在道路与河渠交汇的一座边无名木桥边上,一场仓促遭遇的战斗也已经以一边倒的形式结束了。身太平军选锋团的队正李汉然,也是面无表情的松开一具被他通了个对穿的尸体,重新检查自己身上溅血的装具和服式来。
  然后他又把新鲜的血迹往脸上抹了几把,这样等到待会儿风干之后,就更佳近似那些拼死杀出一条血路给讨回来的官兵败卒了。
  当年朝廷发诸道兵赴援和远戍安南的时候,其中也有一部分发自镇海军麾下的江东子弟;其中又有一部分因故被留在了当地戍边,现在又阴差阳错的成了太平军麾下的士卒了。李汉然正巧就是其中之一。
  因此,相比那些北地来的老卒或是岭南出身子弟,他一口子地道的江东吴语和官军惯用的口头做派是做不得伪的;所以在他的出面应付和招呼之下,不但骗过和诱杀了好几波的官军游骑和信使;就连大路上遭遇到的这股数十人的官军,几乎是猝不及防的也被他们靠近身边,又暴起发难全数斩杀与当场一个都没能逃掉。
  看着前面横七竖八倒了一地的尸首,他却没有丝毫惋惜或是动容的意思,哪怕这些可能是他名义上的同乡,或是昔日的同袍身份。
  因为他早前已经从偶遇海上逃难过来的同乡那里得到了消息;他在为国戍边与蛮人拼死拼活的多年时间内,他老家的所在却是遭受了灾荒,而朝廷的苛税却是不可减免而更甚有之;结果就是整村人饿死了大半,余皆逃亡而去。正所谓是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就连名义上朝廷特令免徭、减赋的他家,也在如狼似虎的乡绅和胥吏面前不得幸免;所以他已经成为了有家不能回的一个孤魂野鬼了。
  然后他的心就彻底死了,浑浑噩噩的得过且过的每一天。直到遇到前来收复安南的义军;才得以获得重新回到家乡的指望,又从那些话糙理不糙的道理当中,慢慢的翻活过来。
  所以他在这儿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给在诉苦会上与自己同样遭遇和类似经历的人们,拼杀出一个能让后世子孙好活下去的朗朗乾坤所在。
  “李兄弟,真是做的好哇……方才我都差点儿信了自个儿也是官军呢”这时身为这只选锋别遣队的领头,穿了一身气派堂堂的山文甲还带起了銮篼的别将林铭,也走了过来拍着他的肩膀赞许道:“回头我请你喝蔗头烧和芋酿,包你管够的……吆喝了那么久,现在先拿这润润嗓子吧。”
  然后又不由分说的给他递过来一个开封的细陶罐头,里头赫然是是黄澄澄的桃肉;这在这开春时节的江南地方可是尤为稀罕的物件了;也就是太平军的将官们和后阵的重伤员们,才有隔三差五的定量配给。
  “这……就不用了吧,实在贵重。”
  李汉然有些木讷和顿声道。
  “贵重不贵重难道不是让人吃的么”林铭却是不以为然的按住他手道。
  “给你你就赶紧吃了,还得指望你继续出声替咱们打掩护下去,可不要关键时候哑了嗓子,那可真是多少果子罐头都挽不回来了。”
  李汉然这才不再言语而深有感触的喝下一大口桃子水,刹那间充斥在味蕾间酸酸甜甜的滋味,又变成扩散到全身的舒坦和释放,让他仿若是又回到了儿时故乡,那上树摘青梅而吃得酸倒牙的往昔时光。
  “大伙赶紧轮番多吃喝一些,待会儿就不能携带更多的负累了。”
  然后林铭头才有些满意的插起手,对四周已经打扫好战场,并且折来树枝掩盖在填沟尸体上的士卒们叫道“有什么觉得要紧的东西赶紧先集中埋了再说,下一刻起,我们就是身无长物的败兵了。”
  “千万莫要因为亦是贪心、舍不得,而在官军眼皮子下露了根底,害了自己还连累大伙儿身陷险境呢”而在重新整队启程过了这座木桥补救,在不经意间的地平线远方,蜿蜒而过的数条河流汇合所向,句容城的轮廓却是隐隐然的出现在他们视野当中了。
  然后,这一队人开始三三两两的散落着拉开距离,而相互检查起对方的形貌来;时不时还有人往自己身上撒尘土,将袍袖和裤腿在地上抹擦搓揉的皱巴巴,或是向对方衣甲上用小刀添上几道划痕。
  这才低下头、垮下肩,垂着膀子而放慢脚步,且做有气无力壮的倒拖着兵器,缓缓向着远处的城池行去;然而走在前头的李汉然还是用眼角的余光瞅见,这句容城下的城门居然没有完全闭合,而时不时有三三两两或是三五成群的人们,仓促而惶然的跑进去。
  当然了,如果有人仔细留心一下的话,就会发现这些陆陆续续逃进城中的人们,虽然穿着破旧而低劣的布衣麻褐,但是却难掩衣衫下那异于大多数普通百姓,面黄肌瘦或是黝黑干瘦的壮实与白皙。
  显然是随着义军到来之后,在四野八乡里所掀起的清算风潮;而不得不竞相逃亡城内避难躲祸的乡绅、豪强、大户、封翁、官眷与胥吏之属。
  “这可是上好的机会摆在当前。”
  暗自落后几步退到林铭身边的李汉然低声道“就问领队可愿冒这个险了。”
  “你觉得此事能有几成把握呢”林铭愣了下道。
  “只能说是一半对一半了。”
  李汉然却是恳声道。
  “乘势骗进城去是基本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在里头会遇上怎样的局面,就实在不好说也没有把握了”毕竟为了迁出侦查的需要,他们这只别遣队却是与后方大队人马隔得较远了;若是不能够在后援到来前坚持下来的话,那这一番打算就只有贸然轻进之后的徒劳覆灭之厄了。
  “那为什么不呢,首当夺城之功可不是那么容易遇到的好事啊。”
  回过神来的林铭却是毫不犹豫的道。
  “你既然有这个心思和一定把握了,我若是无端错过这机会,只怕是会后悔一辈子的……我立马派人回头去报信”这时,却有一辆马车及跟随其后的数名骑着骡子和驴的青衣奴仆,从另一条道上慢悠悠的驱驰过来了。
  “前头的军爷,且请让让……我等乃本州吴司马的家人,急往城中公干不得延误。”
  还有人在气喘吁吁的对着他们喊道“很是巧了啊。”
  李汉然和林铭不由对视了一眼,分别看到了对方眼中的庆幸和决然之意。
  ……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2/74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