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残(校对)第18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0/746

  但在重新誓师出发之前,还有一个追加的小插曲要进行;就是周淮安亲自给那些资深老卒(士官)颁田;没错就是颁田,严格说是一份印制精美的颁田凭证;上面还有详细的姓名年龄出身籍贯等个人资料和前因后果,鼓励嘉勉之言和义军的口号主张。
  这也是改号易帜之后留守司所预定下的长效制度和章程所在;也算是绝大多数穿越者最惯用的手段了。周淮安也是专门选择了这个即将再度出征的节点,把这个大杀器给抛出来以正人心。
  毕竟“斯有所土”这是千百年来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下,大多数人的主要追求和毕生奋斗的目标;哪怕到后世的新中国初期亦是如此。因此,光是这一点就足以打动这些绝大多数都是因为失地破产流亡,最终走投无路而踏上造反之路的义军将士了。
  虽然目前授田仅限于资深老卒而已,每人名下份额也不过是十到十五亩而已,前后得以授田的总计才不过千把人而已;仅用一个小屯庄就能全部安置下来。
  但是对于加入义军的其他人来说也不是没有机会和指望的;因为他们只要在军中服役超过五到八年,就自然可以获得授田的初步资格;大约是十亩起步计算。
  然后这也只是开端,作为后续的奖惩激励机制,只要大多数士卒后续的表现正常而没有犯错,这种授田的数量就可以逐年累加上去;或是屡有建功的话,同样可以酌情予以追加。
  当然了这些授田只是挂在名下,只有在阵亡或是伤残退役之后,才能凭借这份东西实领到具体划给的田亩;但是相应田亩的比照平均出产,却是可以按照年成折算成钱粮上的补贴。
  算是一种老卒专有的福利和优势了,对于目前的财政支出压力也不算大,算是惠而不费的措施。等到将来征战到更多的地盘之后,也就有了更多安置和授田的余地了。
  当简单而隆重的走完这个流程之后,郊野当中阵列大军的氛围和士气已经是不可与日同语,而从满了某种跃跃欲试的昂然冲劲和无所不在的憧憬之情,还有四处弥散难以抑制的欢快气氛。
  当然了,无论从大局上看还是私人立场上考量,江陵方面是必然要救援一二的;这个位于江汉水路枢纽的节点实在是太过重要,关系到周淮安领导的留守司和太平军势力,在湖南、江西等地所直接或是间接扶持和暗中往来的,许多股中小义军阵营势力的存续、安危。
  虽然这些所谓的义军势力实在有些良莠不齐,很多只是打着义军的旗号而乘机占据了,义军主力转战离开之后所留下空白的地方势力而已;但这些存在本身同样也变相摧毁和破坏唐廷在江汉之地,乃至江南地区统治基础和秩序的基本格局了。
  一方面他们的存在,致使官府无法在这些地方得到有效利用的资源和人口,正所谓是哪怕不能为己所用也不能便宜对手的基本道理。另一方面,他们则是太平军政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潜在贸易获利和资源输入的合作对象,亦是岭南地区得以置身事外而生聚势力的重要屏障和外围缓冲之一。
  当然了从再有一个方面说,这也是一种变相和荫蔽的挖黄巢义军主力的墙角;就不能轻易付之于口而为人所足道了。
  至少根据江陵方面积累下来的消息和动态分析;目前已经有部分义军所部在遭到挫折和损失之后,就以休整为名占据一地而就此再也不肯走了。由此,还在大将军府内部闹出藉此是非和纷争来了。
  虽然他们动机和目的不一,也并没有那么高大上的诉求,也许只是为了方便抢劫和搜刮的私心作祟;却可以多少确保将来黄巢主力北上中原并遭受最终失败之前,在南方留下给有足够继续造反下去的种子和火苗来;而令唐廷在广大南方的统治,像是难以愈合的伤口一样继续而长久的糜烂下去。
  当然了,要是能把大唐钱袋子和命脉所在东南财赋重地,都给打烂了再走那就更好更妙了;周淮安就不信在这种情况下,断绝了东南输血续命的长安朝廷,还能像历史上一样顽强的再挺上一两代。
  当然了,眼下最直接也是最关键的好处就是,乘着出兵的机会可以直接将桂管经略使所在的桂州(广西桂林),这个重要的水陆转运枢纽和军事节点,被名正言顺的给占据下来;把通过古灵渠的水运出入五岭的最后一道大门给掌握在手中。
  从江陵派来求援兼做联络人的是,老将王崇隐的从弟兼左锋郎将王重霸,此刻也正亦步亦趋的陪同在周淮安的身边,而略有惊容和异色。
  只是周淮安积累下来的数据库里,也依稀记得正常历史上似乎这位多少也是一号人物;却是作为生出了五代后期名将,曾经历任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直到北宋开国元勋的王彦超他爹;却是不由开声问道。
  “由你所见,我麾下形容还壮否。”
  “虽官健精锐,也莫过于如此了……江陵之困,或可无忧亦。”
  对方却是颇为恭敬的回答道。
  “那就让我们去好好会会,你口中阵容鼎峙如山崩强催的山南官军健锐好了。”
  周淮安不暇思索的道,随即他对着分别举着大纛的张归霸,和擎着将主旗的沙大道。
  “摇旗吹号,该擂鼓进发了。”
  随着一声声号令传开下去,刹那间罗浮山下再度变成了鼓号喧天、行进如潮的奔流大海了。
第二百八十七章
行路雨纷纷(上)
  来自江陵的义军将领兼联络人王重霸,这个名字听起来颇有威武霸气式的古风,但是本人却是个长相粗旷性子稳健,话很少但简明扼要的昂昂汉子。
  在与他的交谈当中周淮安才知道,他原本居然还曾是冲天大将军府的前军使——费传古配下的三大先锋官之一;乃是跟随族人从河北大旱饥荒当中,逃荒过黄河来而得以投奔义军的老成员了;因此以乡党兼部曲的身份,参加过义军大多数南征北战的战役;进而得以在义军老营硕果仅存三位军使之一,勇而老练称著的老将费传古麾下被青眼有加,最终辍升为别领一部劲卒拔寨陷阵的先锋官。
  只是后来出了王崇隐、曹师雄联手左翼大半数人马,奇袭占据江陵不走的事情之后;作为在黄王帐下效力的关系人等,他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和牵连;先是一贯信重他的老将费传古开始避嫌和疏远他,然后是同为先锋的那些将领也明里暗中的排挤他,以至于屡屡血战破敌之后他的部伍总是补充不济,而变得日渐衰弱起来。
  因此,最终他积累足够不忿之下转而带着一批亲信旧部借故出走,转投了正在江陵招兵买马扩张地盘的从兄王崇隐麾下;自此做了统领新设江陵水军的左锋郎将。当然了说是江陵水军别领,其实就是统带那些往来江陵水路的输送船队而已。
  其中大多数是当地罗括而来的商船和民船,并没有多少真正意义上的水面战斗船只;主要的护卫力量就是随船士卒的挡排、弓弩和一些投石、拍杆什么的,可以说是相当的简陋和寒酸。
  不过他主要对付的也是义军走后,那些沿途地方上残存下来的土团、官军、乱兵、盗匪之流,甚至是啸聚为水寇的饥民什么的,倒也从来没有出过任何差池;所以这次就成了南下请援的第一人选了。
  当然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位其实也是被周淮安前期布局的后遗症,给变相坑了一把的产物了。如今他麾下的水军大多留在江陵协守,而只带了百八十人就匆匆忙忙的赶了过来了。
  所以周淮安干脆从仓库里翻出十几具老旧汰换掉的旋风炮、发竿(弹射器)和石砲(投石机),给他安在运输河船队伍的首尾上充作远程投射力量的加强;也算是进一步拉近了关系和好感度了。
  在启程离开之前,周淮安甚至还签署了一项新的命令或者说是鼓励措施,主要内容有二:一是鼓励更多的妇人出来参与生产劳作,主要是为了满足不断扩张的工场,其中又分为农闲时候的短期打零工岗位和包食宿的长期固定劳动岗位;至少在外销旺盛的蚕桑纺织印染等劳动力需求面前,可称得上是相对的男女平等了。
  在薪酬计算上虽然也是剥削和压榨为目的,但是至少从明面上看包吃食还有微薄薪酬,要比直接从土里刨食见效得多;此外,作为女性出来工作的鼓励福利,达到一定时限还有少量给家庭的实物补贴。
  而这个时代的女性也没有我皇宋以后,理学昌盛所带来的那些副作用和礼教之防的臭毛病;在生计所迫之下她们往往要承担和男人一样的劳作的角色和内容,甚至在丈夫被拉差抓丁走了之后,承担起赡养公婆和儿女的重担来,所以这方面义军算是给她们开辟了一个变相增加进项的渠道。
  相比之下后世那些躺在相对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上,夸夸其谈男女平权却只要权利不说义务的寄生虫式田园女权主义者,整天梦想着要嫁个器大活好的有钱人老公,就可以下半生不劳而获的享受少奶奶式作威作福生活,的所谓“时代新女性”;简直就是个笑话。
  另一方面则是补充新血的需要,之前义军编列有女营的存在,主要用来做一些后勤方面缝补浆洗雷的杂活和看护、制衣等技艺性要求的工作;主要来源以收容和安置那些义军的眷属、社会上孤寡无助的女性,还有逃奔而来的流民女性。但是在新增加的劳力需求和缺口上,这就些人就显得远远还不够了。
  同样是将社会上每一份力量都给调动起来的需要,另一项伴随的措施就是以留司管下工场联合体的名义,在城邑和乡间大肆宣传要招收学徒的决定;其实就是变相的鼓励民间将十岁以上养不活的儿女给送出来,接收自己能够养活自己性质的学徒教育。
  预期采取的是从最简单的分拣工作开始,进行白天劳作,晚上培训技艺和学习文化的基本过程;直到成年之后还要继续在义军的安排下继续残余集体劳动或是服役上一二十年(根据表现),才能给予放还回家的可能性。
  主要目的还是从三观尚未成型的青少年里,培养出更加符合义军需要的苗子和火种来。他们也是义军收容的那些流浪孤儿之外,常规序列(士兵)和基层政权(吏员)、产业工人(技工)乃至各种社会职业分工的潜在补充。因此这部分虽然在中短期账面上看是入不敷出的持续亏损状态,但是在长远上却是根本赚到了;如今岭外的太平军麾下号称足足有五万军额。但是抽调走了这出阵的万余人之后,余下的驻防军力就不免有些紧张了。
  因为其中有小半需要分驻在郴州-连州、韶州到梅州一代的五岭关塞要冲;一小部分轮换看守安南的港口和屯田、盐场,一部分用来巡守海上和内河航路。
  于是,除了在广州和潮州两片核心腹地留有少量机动兵力外,其他十几个州都是用不满编的新营来控制重点地区,而县下一级就只能靠数量有限的驻队团,和来自屯庄里半脱产的巡护队来维持日常秩序了。
  因此,这种非常的状态不可能持续太久,一旦有外力介入的话就会肘腋生变。故此远在潮循梅三州和广州境内,已经开始招募比出阵人头更多的青壮,进行为期半年的军事训练以备不虞。
  而周淮安对于这一次全力出阵也是格外慎之尤甚,而宁愿将连州和郴州的后续交给柴平,而亲自带队来组织援军,并且抽调了大半数自认还算得力的手下了。
  浩浩荡荡的大军在广州境内沿着珠江流域西北向分支的滑水,一路乘船和步行轮替着上溯四会、化蒙、怀集、存安等县治,都可以从沿途得到相应物资和人力上的协助,甚至还有少量闻讯自发前来投军的青壮。
  然后从存安县转道向西走上十多里的陆路,就进入到珠江流域边沿的贺州境内了;这里就已经算是岭西节度使下三管经略使之一桂管经略的辖地了。而原本顺风顺水人船并行、杳然相望的坦途大路,也变成了蜿蜒起伏、高低盘旋在山峡、谷道之间的山路了。
  再从当地的封阳县附近登船浮水,继续沿着被称为贺水的西江上游一路前行穿过临贺、富川诸县,再途经富州的思勤和龙平县,昭州的平乐县,就正式进入到了岭西群山之中的大州——桂州地界所在的阳朔境内了。
  (以上诸多地名和县治,皆与当今地理位置和名称相通,无须额外介绍了)在这一路上可以说除了山还是山,从低矮起伏的丘陵丛丛到连绵峭立的山峡如障,将偌大的地势走向给分割的支离破碎,也将一处处人类聚居的村落、市镇、城邑,给局限在了孤岛一般的大小河谷、盆地之间。
  沿途当中还偶然可以见到许多新旧战场的痕迹,以及一些被废弃的军寨和戍垒,或是空无一人半坍塌的土堡什么;却是当初进攻岭西的义军与桂管经略使麾下的官军,还有当地沿途的土团,进行过往复争夺的所在残留。
  作为岭西境内群山怀抱中的各州县,虽然没有在当地进行过彻底的改造和重建,但好歹也是在当初的攻战拉锯当中被往复清洗过,所以当初的义军留守司在当地同样有少量的驻军和派遣的临时官吏维持。
  可定期从县下乡里征收到一些钱粮物资上解广州,同时接受留守司派遣过来贸易车队,并保证过境运输的基本秩序,所以目前暂时还是维持着半自治的基本现状。他们虽然不至于对周淮安出征的大军提供什么助力,但也没有能够构成什么妨碍;事实上敢在上万大军面前跳出来螳臂当车的人,差不多都在之前的拉锯征战中死光了;因此,一些村邑和乡野里依旧是人迹稀少的半荒废状态,就连土蛮和山夷活动频率都变得少之又少了。
  因此这一次随着出征沿途的粮台院和粮所建起来,这条线上的十数个城邑连同道路边上二十里内的市镇、村落,也将重新纳入到留司的直接管控之下。
  但不管怎么说山再多在有准备的军队面前也是被攀越和征服的对象。一旦进入桂州境内之后,行进的速度重新变得便捷和顺畅起来;岭西绵延跌宕、狭夹江河而望的群山像是在这里一下子冲破开了一个大豁口一般的,地势迅速下降而变得一下子平趟开阔无际了起来;在低矮细碎的云层透出的条条道道光柱斑斑游移之下,只见数条曲折如盘龙、游蛇的清浅大河蜿蜒在许许多多嶙峋峭突而奇形怪状,又被雨水冲刷斑驳泛白的孤立小丘、石山之间。
  也就是地理通常意义上宽阔地带属的岩溶地貌,大大小小的河流冲积平地交错分布其间。后世所谓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秀美风貌,在这里像是被拉开了小小的一角轻纱。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旧日桂管经略使治下十二州四十七县中,人口最为密集、最是土产富饶的州治——桂州始安郡。
  在阳朔县当地少量别驻义军的协助下,太平军找到和征用了许多用来运货的河船和大竹排。因此,在这里沿着桂江(又名漓水)下游从早间出发到天黑之前,就已经能够看到桂州的城墙了。
  只是四闭的城门和任凭先头游骑怎么叫也没有反应的城上,让人不免觉的有些突兀和意外起来。
  “我之前来可是还好生生的……还是城中的那位王别将亲自相送到阳朔的。”
  身为南下联络人的王重霸也不禁诧异道。
  评论如此之少,让人有些无趣了啊。
第二百八十八章
行路雨纷纷(中)
  “最近一次的输送队抵达广州境内是什么时候。”
  周淮安不由站在船头发问道。
  “回领军的话,却是在十一日前。”
  随军粮料官,兼辅助大队领队杨能应声道。
  “那就先安营扎寨下来,做好一应准备……等待明日再做分晓了。”
  周淮安当机立断道。于是他身边掌旗牌和传讯的虞候们,开始竖起一个挂着数色灯笼的长杆,同时吹起了声音低沉厚重的海螺号。
  这时候大多数已经相继下船的士卒,在灰蒙蒙的天色下要对城池的方向,而在一片片地势稍高的位置上垫着粗毛毡毯而安静的团座下来;当此起彼伏的第一遍哨声吹过之后,他们开始解下身上的背负行囊而进行检查和整理;第二遍哨子声响起之后,大多数人准备好得武器和装具,已经被摆放在了触手可及的预备位置上,而用小铲动手清理周身地面的杂草和砺石来。然后在第三遍吹响的哨子声中,他们纷纷取出携行的压缩口粮,就着水壶里事先泡好的汤汁进食起来。
  而作为带队老卒和火长们,则开始行走在他们之中进行巡视,以检查个人整备和进食的情形,并且对于缺损和疏漏的部分进行纠正、补足,以确保大多数人的基本的状态。如有受伤或是发病状态,就会被重新送到河船上所设的游动医护点去处理。
  然后作为下船的辅助大队人员也开始作业,他们沿着营地预设轮廓挖出来最基本的壕沟、排水道,团成圈的铁丝拦网也给展开了来,随着两头的固定尖桩而布设在营地外围,构成了第一道拦阻式的防线。
  作为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产生的分野,如今的南海铁场已经可以用钻孔铁模,对热处理后的金属细条进行从大到小规格的拉丝处理;而获得粗细不等的相应金属丝了;只是在其中的具体用途上出现了两个分野。
  一个是冷粹火处理后变硬,弯成扁铁环而作为锁子甲的组件备料;一个就是强化韧性和延展度最终变成一圈圈的铁丝或者说是铁线;因为在目前的铁料材质下,真要是拉成像是普通丝线那么细,那铁丝本身的强度就根本靠不住了。
  所以目前所使用的铁丝网依旧有些笨重和简陋,除了两条带着铰接出来钩刺的铁线外就再也别无他物了,完全没有后世那么繁复的战场花样,但尽管如此还是比携行的传统木制拒马和排枪,要轻便省事多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0/74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