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校对)第100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02/1157

  因此,按照随军幕僚班子的统计和预算,最终在当地获得下一次收成之前,日常粮食供应上的缺口大概有十七、八万石左右。大概等于淮镇风调雨顺之下,一年半到两年期的粮食积余;好在现在在后方畅通而保障稳定的情况下,还有其他地方的产出可以提供调剂和补充。
  正所谓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毕竟是安东南部的精华之地,在罗氏的治下有近百万的人口基数;经过这两年的离乱和动荡,大概有六七成的人口存留下来,不过大多数都处于逃亡或是被隐匿的状态,也是我如今要招揽和收纳的目标群体。
  哪怕在罗氏统治最鼎盛的年代,以本家和分支领有的形式,大概分别直接控制了其中的五分之二;然后再以委派代官的形式控制另外五分之一,而最后剩下的五分之二,则以罗氏附庸的形式存在那些中小诸侯手中;
  现如今,我想要吞并和消化的则是他们的大多数,得益于辽东持续的动乱和征战,彻底打乱了长期沿袭下来的旧有秩序和罗氏统治的传统惯性,让我重新收拾起来也更加事半功倍一些。
  正所谓是相对武力的惩戒和威慑而言,足够的粮食也是一种有力的武器。一旦这些人口为了活下去的粮食,从散落藏匿的地方走出来接受编管和再生产自救之后,就自然而然的就在潜移默化当中,变成淮镇控制下新秩序的一份子了。
  因此我现在比较欠缺的,反而是将来建立地方政权和统治秩序的官吏,以及大量基层的执行人员。
  所以,目相对于高歌猛进的先头部队和两路偏师,我甚至有所针对性的放慢了进兵的节奏和脚步,以便配合后方跟进的辎重大队,进一步稳固已占领的地方和后路沿途。
第1080章
立新(五)
  虽然身在辽东之地,但是我还是能够在隔两三日后得到稍微延迟的南方消息。
  比如,有来自新洲的一只船团抵达了广府,带来了新洲西岸十几家分藩和城邦的贡礼和觐见代表,整整好几船的生金和粗炼银,还有好些个奇珍异兽。
  但是不管怎么说,这只满载宝货的船团抵达之后,总算是给国朝有些萎靡不振的市面和经济,很是打了一发强心针一般的振作起来;再加上这些来自新洲的代表们,各种大肆扫货和采买的行举,很是在广府五城十二区制造出一些短暂繁荣的景气来。
  因此,朝中开始出现强烈的呼声,一方面提高这些远在外域的新洲诸侯,相应的待遇和规格;另一方面就是加大对新洲的官合贸易,以及贡赋的比例和种类云云。一时之间,来自新洲的宝货船团仿若就成了可以解决大多数问题的万灵药和救市方子了。
  不过身处在后方的谜样生物对此的评价却是不高,称其是苟延残喘治下的强行续命;按照她的说法,在没法大量增加各种资源和民生物资产出的情况下,光是增加市面上流通的贵金属,无非是扬汤止沸讲问题拖延下去的权宜之计而已。
  如果处置不好的话,这些短期内大量流入的贵金属,反而会成为某种触媒和诱因,导致后世类似前日不落帝国大板牙式的,劳民伤财穷尽国力在美洲开拓占地之后,拼命的搜括各种贵金属和香料资源,反而导致本土严重通货膨胀,越开拓和扩张越是财政困难,王室一次次债筑高台的破产结果。
  因为按照谜样生物的计算模式,就算是新洲再怎么物产丰富,但是经过了跨洋的逾月航行之后,除了贵金属和少数奢侈品之类以外,任何大宗资源和产出的运输成本,也将变的高昂的令人难以承受;
  一旦国朝将这种行为作为长期维续下去的定例,这就意味着市面上的产出并没有像样的增加,却是无形间增加了一波强有力和消费群体和货币流通的投入,或早或晚都要出大问题和乱子的。
  因此处于某种利弊上考虑,她建议我加大对铜钱等低端货币的兑换,而减少直接用淮铸金钱在南方进行的才买行为。
  当然了在未来酝酿的危机和风险之中,未必也没有相应转机和变数;比如是我来主政财计的话,就会最大可能利用这个船团带来的利好消息,考上全军而全力打通南方被叛党截断的海路,乃至扭转西海道的局势,最终利用重新恢复输入的外域和远洲资源,将这些多出来的货币流通量给消化掉。
  但是这需要足够的魄力。决心和手腕,而广府的那些门阀显宦勋贵们,会舍得把利益均沾的分给地位更低的大多数人么,至少我是严重不看好的也不抱信心了,当然了我也就更没有提醒和建议的义务;而是需要思考接下来如何在这波行情和风潮之中,和这个阶层中的其他人一样,将短期的利益收割到手。
  回想起来,这要感谢九年义务教育中的政治课和思想品德教育,感谢马基邓论的课程输灌,本以为毫无用处用来糊弄自己和对付老师的辅助内容,现在却无意间成为了我们这些穿越者建立政权,某种意义上揭露本质直指核心的理论依据了。
  也不由让人想起那个流传甚广,关于后世中国的教科书其实是把自己的人民,当作人人如龙的未来统治阶级来培养;虽然因此也培养出了一些自称被洗脑、毒害的白眼狼和拿着外国基金会的钱,一遍遍高喊土共药丸的公知精英们。
  毕竟,无论是号称自由灯塔的美帝或是白左横行的西欧列国,有那个敢打破反智主义和愚民教育的氛围,突破资本集团和政治精英的极少数人的隐性阶级固化,在全民普及的教科书里,公然宣称国家统治阶级工具的本质,军队是维护政权的暴力机器呢。
  掌握了部分统治阶级本质和真相的人民群众,就很难在被轻易的蒙蔽和糊弄过去了,缺乏对帝王将相宿命论的敬畏心和对牛鬼蛇神传统糟粕的唾弃,本身对于容易怠政和保守固化的官僚阶层而言,也是一种潜在的制约和督促作用。
  而在这一波利好的行情和风潮当中,自觉财政状况有所好转的广府朝廷,也再度放出风来;说是国朝中枢有意重建中外军体系和畿内序列,以殿前军、御营军和拱卫军三大序列并立。
  然后优先从北伐军序当中,择检精锐健儿以充之,一切待遇从优;预计编成有所缩水的拱卫十军,每军六千军额以分驻畿内之要,逐步取代被裁撤的诸城防军和畿内团练;
  而殿前军五部的建制不变,每部五千有余,但大部从原本驻防的首山宫和诸苑里撤出来,而分别掌管和驻守五城诸门之要;
  至于新建御营军建制最大,撤销了中军而保留了左右前后的四军之制,每军足有正兵九千余,另编列辅卒两千;以分别与御龙直等殿内诸班驻守诸宫苑,及与御庭卫士宿卫幕府居城;出则并同殿前军亦为行驾伴从和别宫行在之守卫。
  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御营诸军当中都建立了若干数量不等,专属的铳击营和炮队,这显然是来自北伐当中的经验教训。
  此外的神机军,海兵队等部伍,届时亦有相应的调整和变迁。
  比如余下神机军将裁汰那些过于笨重,或是大而不当的老式火器,开始着重于操炮和飞火雷的掌握运用;经过广府之乱后已经名存实亡的海兵队,则在重建之后彻底脱离与水师的从属和管辖关系。
  这些步骤其中,就很有些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意味了;要知道我赖以出道的老牌部队,就是以御营右军的番号听效于麾下,也是淮军主力当中的基本盘和精华所在。
  这显然是裹挟以大势治下的一次铺垫和预热;如果朝廷一声令下,要我麾下这只御营左军兼我这位御营左统制,就此南下归建承当起拱卫畿内的光荣任务,那我究竟是去还是不去了呢,这显然是一个让人不好推脱的理由了。
  另一个则是不算好消息的“好消息”了。
  由陆路进入安南道南路平叛而疾行猛进的朝廷讨伐军,随着天气转暖而开始在战马和士兵出现了,部分水土不服和痢症病倒的状况;因此,不得不在天南洲北面的南麓州驻停下来休整,一边请援补充人手和物资,一边从当地筹粮置药;结果倒是给了那些陆地上节节败退的叛军一方,新一轮的喘息之机。
  而在鹤野城北面数十里外的,一处名为草河的乡社里,正在上演着另一幕的情景。
  “快点上来……”
  藩兵火长刘黑基,站在一排被绑在木桩上的俘虏边上,对着那些正在排队看起来畏畏缩缩的人群吆喝到。
  “有仇的报仇,有冤的抱怨……”
  “每人都要过上一刀……才能算数……”
  “不然,就把你们自己给绑上去了……”
  他是如此威吓和恫吓着他们,然后将一把把匕首强行塞到对方的手上去。稍有迟疑和犹豫的人,就会被在旁监督的士卒拳打脚踢,再不然就给拖出去另行处置掉。
  “这也是给你们洗心革面,从头做人的天大机缘。”
  “不要不识好歹的耽误了机缘和性命……”
  这自然是一种最常见的投名状,让这些俘虏和青壮与昔日的统管者们,彻底割裂从属关系与过往的粗暴手段;但是这些被迫下手的人等,却未必有足够的勇气或是气力下手;于是,整个过程反而成为了那些被处刑的对象,一种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可怕折磨。
  因此在最多的时候,有个俘虏足足被捅了一百多刀之后,才彻底得以断气了。
  刘黑基本是从征辽西的罗氏藩兵之一,对他而言这次能够被派出来,负责私下处置这些地方上的头面人物,兼作鼓动和裹挟地方百姓的任务;乃是他积累下资历而加入到淮军体系内的最好机会了。
  按照他上头的私下交代,他在这种隐私勾当上做得越多越好,就越是容易得到来自淮军内部的赏识和认可,而对日后的前程大有裨益的。就算在安东这里坏了个人的名声,也可以派到其他地方去照样过的很好。
  而对于另一位同样出身罗氏藩兵的年轻副手而言,则意味着某种新生活和前程的所在;特别是自从他见识过了淮镇治下的繁荣与安定之后,原本还在站在敌对阵营里而被改造过来俘虏出身的他,就很容易成为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的典范,变成了坚信只有淮军才能给辽地,带来安稳好日子的拥护者。
  此外,还有一位负责监督他们具体行事的罗六葛,则是昔日罗氏的低级家臣之一,也是个苦大仇深而一心想要报仇的可怜人;因为作为罗氏低级下臣兼远支的族人,他原本还算是家有恒产且妻儿父母具在,而日子过的相当不错的一部分人。
  但是自从征辽西被打散逃回来之后,见到的只有家宅田园的废墟里,那妻子被糟蹋得不成样子的尸体和摔死的孩子之后,就彻底变成了一个人似得。根本不惜借助一切手段和外力,来对这些扰乱罗藩而导致无数家破人亡的罪魁祸首,及其背后的支持势力,进行不顾一切的清算和雪恨。
  所以,他也是这次针对地方这些乱党势力的“私下”清算行动当中,最是坚定和果决的执行者和监督人。故此对他而言这些乱党头目,自然是能够杀的越多越好,把他们送到地下去祭奠自己的家人。
第1081章
立新(六)
  随着徐州方面的第二次补给船队,给我再次送来一个比较意外的消息。
  来自海外的,沙打巨族唐氏为首的十六家吕宋洲豪门,通过姻亲陆务观那里的渠道和关系,愿意支持和报效淮军在安东用兵所费;
  只要我一点头同意,就会有十几条满载稻米、蔗糖、棕油各色物资和黄铜、锡锭、铅块、磷石、硫磺等出产的大海船不日抵达,还有二十二万缗钱款转入当地汇源号分柜的账上。
  而且对方还不提出任何的具体要求,只是声称作为承蒙多年往来的一部分敬意而已,这真是平白天上掉下来的大好事啊。
  毕竟军费这种东西花出去如流水,在外部渠道能够有所补益的话,也是多多益善的结果。
  不过这世上无事献殷勤的事情不是太多,既然这次报效助军兵没有具体的要求,这也意味着对方有更长远或是更深层此的诉求。
  当然了,救我来说,还是可以在当地隐约,就是因为朝廷加征罗括的缘故,再加上所任人等颇有偏向,而导致当地官府和藩家之间的关系颇为紧张;与其这些东西被朝廷派来的专使,给搜刮和征收走,还不如用来在北地投资,算是买一个潜在的出路和渠道。
  而且他们的这次注资和捐助,未尝也没有通过间接的手段和渠道,来扩大以经略使陆务观为首的隐性山头,在淮镇内部发言权和存在感的目的。
  而谜样生物附上的分析和提醒,却给我开拓了一个新思路。
  他们预期的也许是被征战平定下来的安东之地;一旦恢复了秩序和治理之后,当地数量不菲的人口基数和土地产出,也算是一个规模不小的潜在新兴市场;
  而且相对于已经被我经营成铁桶一般的淮北十七州,外加相对残败的河南五州,安东之地显然是一个风险既有限,却又充满商机的留白之地;特别是在博罗会及其相关势力,都被连根拔起之后,无怪他们会稍微把主意达到这方面去。
  不过对我来说他们若有这方面的企图,却也不是不可接受的事情;再逐步消灭和取缔了当地与博罗会关系密切的存在之后,我也需要有足够外来的新血和资源,以填补当地需求的空缺;
  只是具体条件上有所准入门槛和限制的,再适当引入多方面竞争,来保证我淮镇永远掌握和占据主导权的优势而已。
  毕竟,无论是海路陆路想要往来安东之间,都必须通过淮镇的本土来进行中转和接力,更别说在政治经济军事上近水楼台的压倒性优势,足以让这些外来势力就算是做大了,也没有那么容易翻盘和尾大不掉的。
  不过令人意外的是,最近一波例行北上而来的商船当中,居然还有两条来自新洲的海船,这就让当地的商椎和舶务部门有些郑重其事起来。
  毕竟,虽然国朝历代鼓励对开外的开拓和经营,并且相对自由的开放民间对外域的海贸活动,但是受限于跨洋过海所需大船设计制造的技术和成本瓶颈,实际上外来最多最密集的远海外域航线,主要还是沿着大陆边沿或是诸海之中的岛屿群,所进行的接力和转运式的近海运输贸易;
  而能够往来新洲这样遥远之地的大型远洋船只营造技术,都一直通过各种上下游的渠道,垄断在朝廷和极少数得到授权的顶尖巨族手中。
  如果能够在淮东直接开通一条对口新洲大陆的超远洋贸易航线,那无疑是完全天上掉下来的一条财路和渠道。毕竟,有些北地才有的资源和特产,就算是以岭内朝廷所掌握之下的贸易当中,也是无可取代的存在。
  毕竟,能够撬一撬国朝墙角之类的东西,无疑也是让人颇为愉悦的一件事情。
  而辽东之地的战火仍旧在绵连持续着,随着齐头并进的三路人马相继传出来的捷报和战闻,战旗飞扬而金鼓喧天治下,此起彼伏的铳炮轰鸣,持续涤荡在大大小小遭遇和激斗的战场当中。
  而在我的中路大军如法炮制的攻破,并越过了另一处辽地重镇,位于岩州的大邑——岩渊城之后,辽南平原大片种植稻米的水田,就开始被辽河中游流域,那些更加坚实的旱地所取代了;
  而在这些田垄之间,隐约还可以看到一丛丛烂在地里的豆丛或是麦秸什么的,看起来这些庄稼的前身,还没有来得及被好好收获过,就彻底废弃荒芜而乱长朽烂掉了。
  而且据说这两年因为纷争动乱连绵,当地水利和灌溉系统少人维护的缘故,由此造成的局部大小灾荒和歉收也是接连不断的。
  目前为止,后路已经收容和编管了当地民户人口,达到了约十三万之众,这还只是指地方接管和维持机构,所直接控制下的人口,不算那些控制区内尚有家业的游散人口和暂时没统计出来的隐匿户口;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02/115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