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1630(校对)第61部分在线阅读
听刘成说到这里,场中不少人的脸色好看了不少,越是与贺人龙关系疏远的神色越是轻松,即使是与贺人龙关系比较亲密的同族也好了不少。毕竟刘成当着千余人诅咒发誓,就算不怕冥冥之中的报应之事,翻脸不认账也是要几分无耻的勇气的。
“第二桩事,本官听说军中都欠了不少时日的饷银,不知是真是假?”
话音刚落,场中所有兵将的耳朵都竖起来了,无论古今中外,发放拖欠工资都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事情。人群中响起一个声音:“自然是真的,俺已经欠了一年五个月的饷了!”
“俺欠了八个月!”
“俺欠了两年了!”
士兵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就从贺人龙被杀这一事件从转移走了,他们大声叫喊着,唯恐自己被遗漏过去。这也难怪他们,从过往的经验看,大明朝廷在发工资这件事情上是颇为健忘的,若是不抓住这次机会,鬼知道下次是猴年马月呢。
“肃静,肃静!你们这么多人,一起叫喊我也听不清楚呀!”刘成笑道:“待会你们便到文书那儿,登记一下姓名,欠了多少饷银,本官比对一下有无差错,再发放饷银可好?”
“好!”
看到刘成轻而易举的解决了军心不稳的问题,但赵文德脸上却满是忧虑,他低声问道:“刘大人,你手头有多少银子呀?”
“大概百把两吧,另外还有一些布匹!“刘成满不在乎的低声答道:“待会去搜罗一下贺人龙的私囊,应该也能弄个千把两银子出来吧!”
“才这么点?”赵文德脸色大变:“刘大人,那你干嘛答应他们支付军饷?这里少说也有四五百人,算下来没有个万把两银子是打不住的呀!”
“船到桥头自然直嘛!”刘成笑了起来,他朝士兵们挥了挥手,转身向土丘后面走去:“要不然怎么能摸清他们的老底,正好把贺人龙的亲信都踢出去,这样才算是吃下去了。”
“刘大人!”赵文德几乎要哭出来了:“你这样是不行的,要么就拖着,要么就发饷,像你这样说了又不算数的,十次有九次要闹出大事情来的,到时候只怕杨制军也未必能保得住你了。”
第一百零三章
木盒
“赵大人,瞧您说的,我又没说不发饷。”刘成笑了起来:“再说您这话说的,‘只怕杨制军也未必能保得住你了’,说到底还是要保我的。”
赵文德被刘成调笑了几句,却没有像平日里那样发火,叹了口气道:“刘大人,事情都到了这等地步,就算你捅破天,我也要拉着杨大人保住你了。不然将来还有谁敢为杨大人效命?”
听赵文德这般说,刘成心中也不由得一暖,随即又赶忙警告自己千万不要把对方的话当真,在这个遵循丛林法则的世界上,多余的温情往往是致命的。他这次之所以这么卖力气,与其说是对杨鹤的忠诚,还不如说是想抢先干掉贺人龙这个敌人。实际上直到现在,刘成也不认为杨鹤的下场会有什么改变——没有中央政府输入更多的粮食和金钱,陕西是不可能和平渡过崇祯五年的春荒的。杨鹤的选择无非有两个:继续坚持招抚坐视陕西民变再一次爆发;或者改变策略进行武力镇压,而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意味着他一直以来的招抚政策的破产。无论是他在朝中的政敌还是崇祯皇帝都不会给他继续下去的机会了。想到这里,刘成看了看赵文德,眼前这人无论是才能和人品在大明文官中都算得上是出挑的了,尤其是向杨鹤提出出售盐引换取军费的建议,这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胆略和眼光呀,若是让其给杨鹤殉葬是不是有些可惜了呢?
看到左右无人,刘成突然低声问道:“赵大人,接下来你还有什么打算呢?”
“接下来?”赵文德很快就反应过来刘成的话有言外之意,他低声问道:“刘大人,你这是什么意思?”
“赵大人,狡兔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您现在一窟都没有,恐怕还不是高枕而卧的时候吧?”
赵文德的眼睛危险的眯了起来,他看了一会刘成脸上的笑容,冷声道:“刘大人,不要忘记了没有杨制军对你的大恩!”
“赵大人,在下没有忘记杨制军的大恩,也用实际行动报答了恩情。不过我问你,眼下的形势是杀了一个贺人龙就能改变的吗?你我都知道陕西现在已经是遍地干柴,杀了一个贺人龙不过是移开了一个火把,可只要一颗火星落下便是燎原之势,这是你我能够阻挡得了的吗?”
“那又如何,你我食朝廷俸禄,受杨制军知遇之恩,难道不就是为了今日之难吗?”
“赵大人!“刘成冷笑道:“贺人龙敢于做出这件事情来,绝非是一己之意,在他背后是有大人物的。陕西刀兵一起,不管最后是胜是败,杨制军都是输家,你不会不明白我的意思吧!”
“大人,小人从贺人龙的住处找到这些东西!“杜固的声音打断了刘成与赵文德的交谈,他呈上一个半尺见方的楠木盒子,打开一看,里面却是几封往来的信笺。刘成随手拿起一封打开一看,不由得咦了一声,眉头顿时皱了起来。
“上面写了什么?“赵文德见状赶忙问道,刘成没有立即回答,又拿起一封看了起来,看完后他叹了口气,将木盒递给赵文德:“赵大人,您自己看看吧!”
“怎么会这样!“相比起刘成,赵文德更是不堪,他刚刚看了一会脸色就大变,手指不住的颤抖:“就为了这么一点私利,就要破坏朝廷的招抚大局,还要害杨制军的性命,难道,难道这些人就没有一点公心吗?”
“呵呵!”刘成冷笑道:“他们若是有公心,大明又怎么会落到今日这步田地?赵大人,别忘了发卖盐引的主意可是你出的,他们连杨制军都要下手,你更要小心。”
“多谢刘大人了!”赵文德将那木盒小心翼翼的收藏起来:“劳烦刘大人借给我几匹好马。”
“你要回固原?”刘成问道。
“不错,这么重要的事情我要立刻告诉杨制军,让他早做提防!”
“赵大人,你这是何必呢?”刘成苦笑道:“从时间上看,京师那边现在只怕已经快要见分晓了,你赶回固原也与大局无补了。”
“好歹可以用来保住杨大人一命!“赵文德自顾着向外走去,刚走了两步却听到刘成在背后喝道:“杜固,给我拦住赵大人!“杜固虽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还是条件反射的将双臂张开,拦住了赵文德的去路。
“刘大人,你这是什么意思!”
“没什么,请把那木盒还给我,我刘成的身家性命就在那木盒子里!”
“什么?“赵文德用不敢相信的目光看着刘成,只见眼前的男人用冰冷彻骨的目光看着自己,沉声道:“杨制军败局已定,接任他的就是直接命令贺人龙袭杀神一魁、不沾泥的那个人,我杀了他的人,若想不死,就得把这个凭据抓在手里!”
赵文德问道:“你想用这个要挟那个人?”
“不错,这是我唯一的活路!“刘成笑道:“我在鄜州做的那些事情,得罪的人实在是太多了,若是没有个护身的东西,只怕转眼就会粉身碎骨。”
“你怎么知道那个人会受你要挟?若是我,就与你拼个鱼死网破!也不受你一个小小游击要挟!”
“赵大人,不是每个人都像你的。那个人愿意冒这么大风险作出这等事情来,必定所图甚大,不会为了这点小事而一意和我这个小小游击为难的,毕竟我只想保住一条性命,妨碍不了他的大事。”
赵文德冷冷的盯着刘成,而刘成也毫不示弱的迎着对方的目光对视,就这样过了好一会儿,赵文德取出怀中木盒丢给刘成:“刘成,我本以为你是个不怕死的志士,我看错你了!”
刘成打开木盒仔细的检查过了,确认文书无误后郑重其事的放入怀中,答道:“赵大人,我也送你一句话,不怕死固然很好,但在这个世界上活人能做的永远比死人多得多!”
赵文德冷哼了一声,扭头向外走去。刘成看着赵文德离去的背影,摇了摇头,他走到已经听得目瞪口呆的杜固身旁,问道:“杜固,你觉得方才是我说得对,还是赵大人说得对?”
“这个——”杜固思忖了一会,苦笑道:“两位说的我听得云里雾里的,小人都不知道都说的是啥,哪里还敢说对错,不过看那赵大人把东西交出来了,应该大人是占了便宜的,这年头是非对错都不要紧,要紧的是千万别吃亏!”
“好一个是非对错都不要紧,要紧的是千万别吃亏!”刘成回味了两遍杜固说的话,突然大笑起来:“杜固呀杜固,想不到我手下竟然有你这一流的人才。”
北京、文华殿。
这座位于外朝协和门外的建筑本来是给太子登基之前学习政事的场所,但成化朝之后,由于历任太子在登基前普遍年幼,无法参与政事。因此在嘉靖十五年便改为天子便殿,主要用于举行经筵的场所。崇祯登基后,时常在这儿召见几位辅臣进行小范围的高层会议,以商议对突然事件的对策。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儿便是大明的“长老会”了。
“周先生。“崇祯坐在宝座上,沉声道:“西北过来的折子你们也看到了,杨鹤说贺人龙擅自主张杀了被招抚的神一魁、不沾泥,因此他派部将刘成将其处死,并请求朝廷加派钱粮以招抚起事的兵众;而陕西、山西当地的布政使、延绥巡抚等人则上奏说民变四起,更胜于去年,请求朝廷发兵征讨。周先生,你是首辅,觉得应当如处置呢?”
首辅周延儒并没有立即回答崇祯的问题,而是小心的揣测着崇祯的心理,作为当朝首辅,他自然对于西北发生的这场变乱的内情有所了解,但他也清楚背后那股势力的强大,绝不是自己能够介入的。他想了会儿,低声答道:“启禀陛下,臣以为西北之事还是以静摄为上?”
“为何这般说?”
“陛下,眼下辽东激战正酣,东虏围我大凌河堡;而登莱之乱位处山东,前者比邻辽西,后者关乎漕运,两者皆关乎朝廷命脉,不可轻视呀!”
“嗯,先生所言甚是!”崇祯点了点头,周延儒的话说中了他的心事,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号称“天子守国门”,确保了皇权对北方野战军的直接控制,防止了靖难的再次出现,但这也带来了两个新的问题:一是面对辽东和蒙古高原上的敌对势力的防御纵深降低了,这在明朝中前期军事力量强大的时候还没有什么,但是到了后期军事力量衰弱以后问题就逐渐暴露出来了;其二就是将政治重心与位于东南的经济重心分离开来,因此漕运就成为了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命脉。无形之中,明王朝的主要注意力也不断向国土的东半部分转移,自然对于西北投入的力量就减少了。这个时候假如崇祯必须做出取舍的话,肯定是力保大凌河与登莱不失,至于西北,一时间他就顾不得那么多了。
“那周先生,杨鹤到底是走还是留呢?”
“陛下,自崇祯二年陕西民变开始,杨鹤力主招抚,可如今已经是崇祯五年了,乱事却屡仆屡起,不见成效。“说到这里,周延儒稍微停顿了一下,偷偷抬起头看了看崇祯的脸色,确定并没有触怒天子方才继续说了下去:“再说如今户部空虚,只怕也没有钱粮支给杨鹤了。”
“周先生所言甚是!“崇祯点了点头,正如周延儒所说的,他已经给了杨鹤两年多的时间,可是陕西的情况却丝毫没有好转,而且眼下辽东和登莱两个战场已经吸干了大明的所有的精血。但用何人代替杨鹤呢?崇祯稍微犹豫了一下,问道:“周先生,你回去和几位先生商量一下,廷推一个替代杨鹤的人吧。”
“臣遵旨!”
待到阁臣们退下,崇祯从宝座上站起身来,开始习惯性的观看起殿门两侧立柱上的对联,当他小时候在宫中参加经筵时就很喜欢上面的文字,今天他下意识的又看了一遍,口中念道:“四海升平,翠幄雍容探六籍;万几清暇,瑶编披览惜三余。”
“唉,如今哪里还有什么‘四海升平’,更不要说什么‘万几清暇’了!“崇祯摇了摇头,背着手向后殿走去。
按照当时的惯例,阁臣们在觐见完毕之后,将前往文渊阁商议接任杨鹤的人选以供崇祯选择。刚刚出了文华殿,周延儒便看到门外的一个小太监迎了上来,轻轻的碰了他一下,随即跪在地上:“奴婢眼拙,还请老先生饶命!”
周延儒也是个精细人,他看到那小太监出来的蹊跷,又看到那小太监虽然连连磕头,但右手却做了个奇怪的手势,指向右侧的厢房,心里便明白了六七分,甩了甩袖子道:“罢了,下次小心些!”
“多谢老先生恩典!“那小太监磕了两个头,便躬身退下了。周延儒对同僚们拱了拱手:“我有些内急,要去那边方便一下,诸位先回文渊阁吧。我待会便到!”其他几人不疑有他,便纷纷走了。周延儒看他们走远了,才快步往那小太监右手指的方向走去。
周延儒到了厢房旁,正四处张望是否有人,却只见左手旁的一间厢房的门打开了一线,里面有人向其低声道:“周老先生,快快过来。”周延儒赶忙钻了进去,只见屋内灯光昏暗,看不清那人面目,只能看出对方身着太监的袍服,体型魁梧,生的一张国字脸,俨然是一个伟丈夫,看到周延儒进了门,便躬身行了一礼笑道:“周先生,咱家见礼了!”
“原来是高总管。“这时周延儒的眼睛已经适应了屋内的昏暗灯光,认出对方是御马监总管高起潜,他心中不由得一惊,这个实际上已经位居内臣之中第二人的显宦正笑吟吟的看着自己,周延儒赶忙拱手行礼道:“原来是高公公,有礼了!”
第一百零四章
射法
“当不得,当不得!“高起潜侧过身子,让到一旁道:“周先生,咱家今日在这里,却是替几位贵人传个话。”
“哦?”周延儒脸色微变,他自然知道自古以来内外勾结便是最惹天子忌讳的事情,更不要说当今天子绝不是个胸怀宽广的主儿,而宫中人多嘴杂,自己与高起潜在密室之中的事情只要传出去,自己就是身败名裂的下场,说不定杀身之祸都有份。想到这里,他目光闪动,便在寻找退路。
高起潜见周延儒的模样,已经猜到了对方的心事:“周先生你不用担心,外边放哨的两个都是咱家的徒弟,最是可靠的,今日之事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绝无第三人知晓。”
被高起潜猜出了心事,周延儒的脸色难看了起来,他低咳了一声,问道:“却不知是谁让你传的话,传的什么话呢?”
“周先生,宫里能使得动咱家的也没有几个人了,您又何必非得咱家亲口说出来呢?至于事情嘛——”说到这里,高起潜上前两步,与周延儒附耳低语了几句。周延儒脸色微变,强笑道:“这个干系重大,并非在下一人能决定的。”
“周先生说笑了!”高起潜笑了起来,太监特有尖利的嗓音在屋内回荡,显得格外刺耳:“您乃是内阁首辅,只要您开了口,其他几位先生又怎么出言反对呢?再说这也不是什么为难的事情,莫非周先生已经有了其他中意的人选?”
“没有,没有。”周延儒赶忙摇头,虽然他已经登上了明朝文官的顶峰,但面对高起潜和他背后的庞然大物还是颇为忌讳的。
“那不就得了!”高起潜笑了起来:“若是周先生囊中已经有了中意的人,咱家也只得回去向那几位贵人赔个不是,乱棍打死了也只有认了,谁叫咱家是个奴婢的命呢?既然周先生手中也没有货色,不如便成全了咱家这次吧!”说到这里,他不待周延儒推辞,便从袖中取出一张绢纸,不由分手便塞到周延儒手中,笑道:“说来也不怕先生笑话,这里有个庄子,就在京师左近,先生拿去歇歇脚用,便是那人的一点心意,千万莫要推辞!”说罢便一闪身退出屋外。
“高公公,高公公!”周延儒推门要追,却又怕人注意,只得停了下来,他将那绢布展开一看,上面写着一个地址,想来便是方才高起潜说的那个庄子。他看了看那绢布,又看了看四周,最后还是小心翼翼将其塞入袖子里,自言自语道:“洪承畴,也罢,待会先看看他的履历吧!”
西番地、湟水谷地。
湟水就好像一棵倒立的大树,众多的支流就好像无数根枝杈,蜿蜒在青藏高原末端与戈壁边缘的山峦之间,最后汇流到湟水之中,一路向东流去,在穿过日月山之后,河道一下子变得宽阔起来,变得缓慢的河水在北面的达坂山与南面的拉脊山之间冲积了一块宽阔肥沃的谷地,这便是湟水谷地。充裕的水源让这里的土地变得十分肥沃,而海拔三千多米的高度又让其十分干爽,周围的高山挡住了北面与西面吹来的焚风与朔风,让这里的冬天比周围暖和得多。相比起四周的高原和荒漠,这里就像是一个被人遗忘的天堂,长满了森林、草甸、早在远古时期,周人就是从这儿出发向东,一路迁徙,建立了八百年成周。
在一个小土丘朝阳的那面,搭了上百个窝棚,即挖一个大约半人深、两三丈见方的浅坑,在上面搭上木架子,然后铺上厚实的干草,可以避风挡雪,是一种当地十分常见的简易住宅,无论是逃荒开垦的汉人农民,还是半游牧、半耕作的蒙古人、藏人、羌人都经常修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