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逵的逆袭之路(校对)第70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00/913

  而李逵能轻易解决他最迫切的难题,王舜臣不得不小心应对。
  反倒是李逵却根本就不在乎青塘的事,尤其是对章惇用人遮遮掩掩的手段颇为不齿。他开口:“章相很器重你,特地问过本官,该如何安排你。本官告诉章相,可配权知兰州知州之印。可没想到,他还是魄力不足,没有一步给你准备齐整。”
  统制官是临时指挥,权知知州带兵也是临时指挥。
  但在大宋的作战体系之中,这可是有着天差地别的差距。
  前者不过是将领,自主作战权几乎被剥夺。而后者,可以是偏师主将,有独立作战的权力。要是战争规模小些,甚至可以成为一军统帅。
  当然,知州大部分都是文官的痉挛,让一个武将突兀的主持一州的事务,确实是有点被架在火上烤的意思。
  但兰州不一样,兰州是军镇。
  之前一直是西夏,青塘,大宋争夺的焦点。属于四战之地,这地方根本就不可能有文官发挥的机会。
  权知兰州也说得过去。
  面对李逵的坦率,王舜臣又惊又喜,他以茶代酒,恭敬的一口干了之后,对李逵躬身道:“卑职能够去边塞已经是万分惊喜,不敢奢望显贵。卑职这次来,一来是护送大人;二来也想请教大人,卑职去了兰州之后该怎么办?”
  “练兵,练骑兵。”李逵打量了一阵王舜臣,对方给他的感觉很熟悉。并不是他们认识,而是李逵见过类似的人。性格沉稳,气息悠长,尤其是一双星目格外明亮。他很快就想起来,庞万春也是这副样子,随口问:“你擅长骑射?”
  “大人目光如炬,卑职确实最擅长的是骑射。”
  王舜臣原本对李逵武力有点怀疑,可是从他看自己几眼,就能看出他的路数,顿时惊为天人。像李逵如此目光如炬之人,在殿前司内肯定有,毕竟大宋禁军的武将都在殿前司挂职。但是文官之中,却也能看出他的跟脚,这让王舜臣不由在心中感慨。
  有道是人的名,树的影,李逵能够立下如此功勋,其能是浪得虚名?
  可是接下来,李逵的话却让王舜臣惊慌失措起来。只见李逵轻描淡写道:“骑射,契丹人擅长,党项人也擅长,就连吐蕃人,也擅长。你觉得和他们比,你有优势吗?如果由你练兵,能否比契丹人、党项人训练的轻骑更骁勇?”
  这话,王舜臣说什么也不敢接。
  他是马军指挥,是宋人。在骑射上,根本比不上草原民族擅长。之前还信心满满的王舜臣不由的紧张起来,如果让他抛弃骑射,他在殿前司之中,根本连被关注的机会都没有。
  可以说,他一身的本事都在骑射之上。
  可李逵却自顾自道:“我在青塘的时候,麾下猛将庞万春,十连珠,一口气能射出十支箭矢,中者八九。但是在和青塘吐蕃交战过程之中,他却发挥不出该有的实力。甚至还不如在金明寨之战之中,在步兵方阵之中的作用。你可知道原因?”
  “难道是……青塘人之中有比他更骁勇之人?”王舜臣自问,他的箭术虽好,但真要是比过庞万春,也没底。
  庞万春从一个亲兵,靠着功勋两年时间跻身五品将门,要是没有真本事,如何能有此殊荣?
  而他不一样,王家是将门。
  他二十多岁就进入了殿前司,官居六品校尉。
  花费这么多年,才擢升到五品将军。王舜臣琢磨,自己是多半不如庞万春的。
  李逵冷冷道:“谬也!青塘吐蕃将军到士兵,有一个算一个,没有一个人比得上庞万春的箭术精湛。但是你不要忘了,这是千军万马之间的交战。一个人再强大,能左右上万人交战的结果吗?你再厉害,能让你的士兵和你一样厉害吗?如果做不到,那么就是用我大宋的弱势,与对手的优势去交战,结局如何,你应该猜的到。”
  “兵法有云: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反之亦然。利而诱之,乱而取之。”
  “你用敌人擅长的手段去进攻敌人,必然会遭受最惨痛的失败。就是这个道理。”
  章惇之前看中王舜臣,恐怕就是这个人擅长草原骑兵战法。就是轻骑骑射。但问题是,人家才是祖师爷,你这是去祖师爷面前班门弄斧。
  王舜臣原先打算去了青塘就训练轻骑兵,然后去吐蕃跟人死磕。
  听了李逵一席话,顿时如梦初醒。可问题是,他要是抛弃骑射,难道是要去训练重骑吗?章相是说过,要训练重骑兵,但重骑兵的消耗可不是小数,大宋能组建多大规模的重骑兵?
  人少了,不顶用。
  人多了,用不起。
  犹豫再三,王舜臣请教道:“敢问李大人,重骑克制轻骑,却不如轻骑灵巧,难道对付草原骑兵,必须要出动训练极其困难的重骑吗?”
  对于骑兵来说,轻骑兵是最好训练的,骑射更是骑兵之中最为简单的科目。相比之下,重骑兵的训练极其严苛,体力,协同,甚至战术都要极高的标准。
  抛弃容易训练的轻骑兵,转而投入重骑兵的训练。要是练出来了也就算了,要是练不出来,岂不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李逵呵呵笑道:“草原天清气不足,重骑兵肯定是跑不动的。我只是告诉你,用草原人擅长的战术,很难正面打赢草原人,因为他们比我们更加熟悉这个战术的优缺点。但大宋比吐蕃的武器和铠甲更好。你按照这个思路去想办法,或许能找到破敌的机会。”
  “另外,我不用人保护,大宋能打劫我的贼子还没生出来呢?等到前面的河滩,你就下船。”
  这是真话。
  青唐城作战的时候,骑兵交战不能持久,就是这个原因。李逵倒是明白其中的道理,海拔太高,空气太稀薄,重骑兵的消耗成倍的增长,一旦一击不中,会被轻骑‘放风筝’耗死。
  王舜臣乘兴而来,没想到被李逵的一堆问题给难住了。
  回去的时候愁眉苦脸的,心事重重。
  而一路无话,果然,没人敢打劫李逵。
  平平安安地带了沂水县的码头,李逵带着人就去李家庄。
  如今这座庄子,完全被果园和房子给占满了。本来庄子就不大,原先是巡检使韩大虎的庄园,现在应该叫三姐夫了。庄子的农田都被院落给占据了,变成了一个沂水,乃至沂州最大的李氏族人聚集区。
  庄子中心位子自然是祠堂。
  而在靠近祠堂附近的一个大宅,竖着一根旗杆,门口的牌匾上书两个大字,李府。而进入大门,二层院子的正厅赫然挂着四个字的牌匾——进士及第。
  这在沂水县,绝对是独一份。
  要是在沂州……算了,沂州第一家族是琅琊颜家,他家祖宗是颜回,根本就不是李逵这等铁匠儿子能够相提并论的豪门高阀。
  三叔公下船的时候,偷偷换上了他的官袍,进入宅子之后,放眼望去,竟然没有李云的爷爷李利德在场,顿时气势如虹的质问赶来迎接的五叔李林:“你六叔呢?为何不来见我?”
  李林识趣的凑上前讨好道:“三叔,你又不是不知道,他老人家如今官比你小,没有你的传唤,哪敢来啊!”
  “好小子,一年没见,长进不少。”
  三叔公在前厅爽朗的大笑起来,这份憋屈足足攒了有一年多,直到如今才释怀。
第660章
迁坟
  就像是三叔公绝对不会给六叔公李利德在他面前卖弄嚣张的机会,六叔公也是如此。他不禁没来,甚至编了个让三叔公气乐了的借口,去临沂城过冬了。
  三叔公一年多来的怨气终于一扫而空,鄙夷地嘲讽道:“也就这点出息,承认不如老夫有那么难吗?”
  三叔公威风凛凛的穿着官袍,走在了庄子里。才没多久,老头脸就沉了下去,看到原本他在庄子里制定的规矩,竟然没几个遵守了。
  顿时暴跳如雷,要整顿庄务。
  且不说三叔公,李母在后宅看到了李逵的两个媳妇一个小妾,笑的在椅子上乱颤,高兴道:“好孩子,多俊呐,是个懂礼数的,李家将来的兴旺,就全指望你们了。”
  兴旺的原因,李逵猜测三个总能比一个会生。
  随即,老太太老大不乐意的撇了一眼大儿子李达,嘟哝道:“比大郎强得多,他娶了个妖媚子,要不是我儿回家省亲,他连老娘都快忘记了。平日里就住在登州城,一年到头也不知道回家看看,估计也忘了家里还有娘在。”
  李母在李逵面前告状,大儿子不合他心意。
  当然,老娘不满儿子,更多的不是真的对儿子不满,而是不满儿媳妇。
  李大郎幽怨地看着自家老娘,心中暗叹:“我的亲娘啊!接你去登州,你说登州海风大,冷地厉害。留在庄子里,也有人照应,却如此颠倒黑白。做儿子难,做孝子更难,做媳妇和老娘不对付的孝子,难上加难。”
  “娘,玉莲不是说过想要来老宅服侍你吗?”李大郎憨厚的笑着,他如今也是财主了。名下两个庄子,还有一个家族的造船厂归他管。主要是他替自家兄弟管,这船厂说白了,就是李逵的。
  虽说有了财主的身价,也穿上的裘皮夹袄,裘皮帽子,可让人奇怪的是,衣服都是他花钱买来的,可穿在他身上,就不像是他的样子。
  一如既往的精瘦,一路既往的胆小,好不容易鼓起点勇气,被人一吓唬,立马就怂包。
  李母当即怒道:“我可不要她来装好人,我这把老骨头经不起她这个女人的折腾。再说了,她像是能伺候人的样子吗?我估摸着到时候还是她的侍女来替她,你老娘是却了使唤丫头的人吗?”
  不知不觉之间,语气尖锐了起来,显然李母的怨气很大。
  李逵似乎瞧出点门道来了,问李母:“娘,这玉莲是咱们县上的人吗?”
  “沂水县最出名的寡妇,当年你还带着李庆几个不要脸的去偷看过人家……”李母在家里,当然什么话也没有顾忌,说话如同滚珠似的一个劲往外秃噜。
  “娘,你可别乱说,平白污人清白。”李逵当即反驳,老脸有点挂不住。好在他媳妇和小妾已经去了院子里,没有在厅堂里说话。要不然,他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名声都要被毁了。
  可被李母这么一说,李逵还想起来有这么个人,堪称沂水县最俏的寡妇。嗯,不对,是沂水县最懂风情的少妇。
  那是个喜欢穿着白练裙,双臂拖着领巾,款款如画中人般的女人。练裙出自汉宫,以飘逸为妙,可做舞服。领巾,就是飞天双臂挂着的那根丝带,清风拂过,仿佛撩拨的不是风情,而是男人心头的那根心弦。这等穿着,除了不保暖,样子肯定是极美的。而且只有美女才敢这么穿。
  可以说,这个女人,在沂水县是非常有名的。
  甚至当年李逵的老师周元当年也有过想法,为此,李逵还专程去查看了一番。
  这也就有了李逵带着李庆几个不要脸的去寡妇门前偷窥的事。
  但都是陈年往事了,李逵想起来,也觉得好笑。当然,他肯定不会说,自己年轻的心曾经也被撩拨过。毕竟,少年人在懵懵懂懂之中,会或多或少的有过一段无疾而终的恋情。青涩,每每回忆起来却异常的甜蜜。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00/91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