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逵的逆袭之路(校对)第68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85/913

  这话不假,如果索封出了问题。
  那么连带着李逵、童贯,甚至种建中都将出问题。甚至当时还没有辞去西军统帅的安焘也会被牵扯进来,想到这里,李逵摇头道:“不可能是安大学士,这么做,对他来说遗患无穷。”
  毕竟是是一起捞功勋的官员,被打压了一个,就会一大群人牵扯出来。这样的结果,并不符合安焘的利益,再说,安焘也不会如此简单。要不然,他用什么去和章惇斗?
  可见,有人想要浑水摸鱼。
  可李逵却面带不解的瞄了一眼刘葆晟。他这个岳父,别人不知道,他还能不清楚吗?什么时候会关心国家大事了?
  都知道刘葆晟就是个样子货而已,父凭女贵的勋贵,仅此而已。
  至于刘葆晟是为了担心李逵,带着消息来询问他,就更不可能了。别忘了,李逵是文官,同科六百同窗,虽说大部分都不来往吧,可在京城还有不几个和他关系莫逆。朝堂上稍微发生点事,他得到消息的速度并不比刘葆晟慢多少。
  更重要的是,李逵大婚之后,他已经是皇帝要力保的亲信。
  这时候搞李逵,没人会这么傻。李逵笑道:“岳父,你也不用担心,如今朝堂即便是冲天的大火,也烧不到我身上。”他的威胁更大的是在今后的官场会不会被针对,而不是眼下。
  唯一的可能就是刘葆晟趁着关心李逵的机会,有点其他的意图。果然,刘葆晟听到李逵解释之后,宽慰道:“贤婿做事,老夫一直是很放心的。只是老五出嫁之后,家里头冷清了许多,也没有点人气的样子,大好的家业,却看着有点寂寥的颓败。”
  “岳父,您老有话就说吧!”
  李逵扯动了一下嘴角,他已经猜出了刘葆晟的想法。什么家里头冷清啊!女儿不在身边,家里缺少了温暖之类的,骗别人还可以。
  可是太师府并非冷清,而是很热闹。
  第三代外孙都在太师府里住着,你敢说冷清?
  再说了,自从刘太师的外室生下了儿子之后,刘葆晟就不经常住家里头了。韩夫人碍于面子,迟迟不开口让刘葆晟将儿子接回府的话,这可把老头愁怀了。想来想去,只能找女婿来商量,可还不能明说。
  先说几句关心的话,总没错。
  至少刘葆晟心里是这么想的,然后他眼巴巴的盯着李逵。
  太师也心累,他身边能出主意的不少,但是能出靠谱主意的以前一个也没有。如今李逵算是他刘家的女婿了,刘葆晟终于可以将家事让李逵参谋了。
  李逵沉吟不已,他也为难。称了岳父的心意,多半要得罪岳母。可要是不让刘葆晟将儿子接回家,恐怕太师府家里还得继续闹下去。
  而他今后几年可能要在京城做官,反正太师和太师夫人闹矛盾,总不至于惊动皇帝这个女婿吧?
  到头来,最后还是得落在自己头上。
  想来想去,还得替刘葆晟帮忙将未见面的小舅子接回家,要不然老头的心悬着,他也要跟在后头被拖累。
  李逵想了想,想到个办法,只是岳母哪里?
  刘葆晟也是个通透的人,当即表示:“只要你让浩儿认祖归宗,你就是我刘家的大恩人。”
  “要不岳父你做寿吧!”
  “做寿?”
  刘葆晟满脸的不解,他是想要接儿子回家,和做寿有什么关系?满心期待,却得了这么个馊主意,刘葆晟失望不已,看向李逵的眼神也失望了许多。原以为是个靠谱的,没想到却还不如大女婿和二女婿,别人至少想不出办法,还会宽慰他两句。
  可李逵呢?
  明明是认祖归宗,却突然一竿子打到了做寿上去了。
  刘葆晟失望道:“做寿倒是简单,可是做寿就能办到吗?再说了,老夫还有几个月才是生辰,岂不是本末倒置?”
  李逵却笑道:“岳父,我是说让你大办。”
  “大办有用吗?”就如今刘葆晟的身份,他要是真做寿,而且广发请帖的话,京城的官员,即便是章惇也要派儿子来送礼祝贺。可是这……还是对幼子认祖归宗没有任何帮助啊!
  李逵也是醉了,遇到个心眼实诚过头的岳父,他只好对刘葆晟一字一句的解释起来:“大操大办,能请的都请来。另外,将刘家族人也请来,岳父,您总该有长辈吧!”
  “那是有的。”
  刘葆晟还是不明白李逵葫芦里卖什么药。
  李逵冷不丁问:“岳父,我且问你,寿宴开始第一步做什么?”
  “子孙敬贺寿星……”突然,刘葆晟眼珠子亮堂了起来,猛拍了一下大腿,恍然道:“以前都是女儿,老夫也没想过此中关节,更没想要大操大办寿宴的心思。可现在……一定要大操办不可。只要族老来了,我儿就能入族谱。只要敬酒这一关过了,浩儿就能认祖归宗。总不至于你岳母这时候还不吐口,要与全天下为敌。”
  说完,刘葆晟竟然压抑着狂喜,如同老母鸡般咯咯咯地笑起来……
  汴梁东水门,五丈河就是从这里流淌进入东京城内。
  水门外,刘唐看着巍峨的城墙,心中满是不甘,在白胜的催促下,这才迟迟登上船,懊恼道:“我还会回来的!”
第647章
问话都事堂
  这日,李逵照常起来活动筋骨,练功之后去饭堂吃饭。
  没多久,太师府管事匆匆赶来,低声对李逵道:“姑爷,中书舍人索封求见。”
  索封,以前的艰苦朴素的清流,如今东京汴梁数得着的狗大户,穿着白狐裘,头戴貂皮帽,就差脖子拴根大金链子,要是再走出六亲不认的步伐,就更像了。反倒是他中年文官的优雅,不知道丢哪儿去了。如今就索封的派头,在街头上一站,就要告诉人,他有钱,老有钱了。
  “令明兄,什么风把你给吹来了?”
  自从索封堕落之后……也不能说堕落,而是拜倒在青塘富婆的石榴裙下之后,他和李逵的关系直线升温。如今都快以兄弟相称了。
  当然,李逵嫌弃索封太老,你一个中年人把我当成兄弟,平白让人以为我也是中年人了。
  但俩人的关系确实已经达到了利益共同体的程度,属于盟友之中最为牢固的关系之一。
  索封得瑟的将头上的貂皮帽取下来,捂出脑门子的热汗,拿下帽子的那一刻,就见白色的水汽从脑袋上悠悠然地往上飘。不知道的还以为他头发着火了。坐在李逵对面,索封瞪眼怨恨道:“林希这狗贼,连自己人都不放过,刚欺负许将这位元祐堂官,现在连我都咬,简直不当人子。”
  “卢敏世是林希的人?”李逵终于表现出了一丝惊愕,同时也好奇起来。“你们不都是章相的人吗?”
  “是章相的人,但我和他不对付。当年也不知道哪个多事的人,在章相感慨:当初司马光用苏轼为掌制,鼓动天下。也不知道谁那么碎嘴子,就说了林希可以。章相一问,原来是同乡。顿时许诺,他也是在我之前的中书舍人。才不到一年,如今已经是礼部尚书。过年之后主持开考,已经定下了吏部正堂的官职,这等狗才,何德何能敢窃取如此高位?”
  升官不按制度也就罢了。
  从正四品的中书舍人,擢升到正二品礼部尚书,这还是刚升迁一年。有大佬看重,真的很重要。
  “可林希能和苏公现提并论吗?”索封很气愤,同时也极力贬低林希。但说真的,林希确实不能和苏轼比,主要是名气上,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就连蔡京也比他强不少。
  李逵点头认同道:“林希徒有虚名,他差远了。”关系到师门的问题,李逵别无选择。就算是有人说苏轼能文安邦定国,武能开疆拓土,他也绝不会反对。
  司马光当年用苏轼,确实一开始效果很好。但很快,司马光就后悔了,悔地肠子都青了。苏轼名气足够响亮,但问题是他要是不高兴了,谁都喷,连司马光这个宰相都不放过,谁能受得了?
  说到阵营,索封忍不住愤怒起来:“谁和他是自己人?他仗着自己是福建人,和章相是同乡,还有蔡卞等人都是同乡。可我是河北人,根本就不能算是自己人。他靠着同乡的身份,青云直上。而我呢?任劳任怨,多少年了,才混到如今的官职,我呸——”
  随后索封幽怨道:“我算是看出来,什么志同相合,都是骗人了。旁人就是见不得人好,一旦比他强过十倍百倍,就仿佛夺走了他气运似的。我不就是在内城购了一座府邸吗?两万贯而已,他要是有钱能买下,本官绝不恼。而他呢?嫉妒也就罢了,还用这等下三滥的手段,让人不觉心寒。”
  李逵有点头大,这属于变法派之间的地域歧视,他没资格评论。再说了,这算是狗咬狗一嘴毛的事,谁对谁错,又是谁知道?
  他咳嗽一声,转移话题道:“令明兄,你今日来?”
  毕竟李逵是婚假之中,而且还是在太师府拜门,属于新女婿上门的磨合期。按理说,索封不应该上门来拜访。
  可索封来了,显然不是私事。
  索封一拍脑袋,懊恼道:“差点把正事忘记了,章相传你。”
  身为在京官员,虽说还是待选官。
  但李逵的官职很神奇的挂靠在了都事堂,也就是中书省门下。这其实不奇怪,大宋的六部在元丰改制之前,更像是装样子的似的,从来没有被重视过。
  吏部一直归中书门下管,户部归三司使管辖。
  以至于当年的参知政事只能盯着刑部、礼部、工部和兵部。可实际上,兵部受枢密院的管控,而工部和礼部,最重要的只能还得分出去一些。比如说工部的铁坊,就会受到铁监的管辖,而礼部竟然没有独立科举的权利,连会试也要分出一部分给秘书省。
  这也是为什么当年范仲淹官为参知政事,执掌尚书省,主持变法却一年也坚持不下去的原因了。
  堂堂大宋帝国的执政,表面上看统领六部,可实际上,官员的任免权他说不上话;而作为变法执行者,连财权都没有,这样的变法即便有皇帝支持,也难以为继。
  元丰之后,王安石通过神宗开始对六部,三司使,等帝国直属官员职能进行改制。主持这场改制的官员是当初的翰林大学士李清臣。
  尚书省收回了户部等部门,而彻底废除了三司的大部分权力,等于将原本很重要的三司使架空了一多半。
  这才让尚书省在帝国的核心衙门之中的地位提高了不少。
  但吏部,官员任免权,还是没有彻底下放,落在了中书省,也就是都事堂管辖范围之内。
  宰相,要是连官员任免权都没有了,那么也就成了名不副实的摆设。
  再次站在都事堂衙门口。
  李逵深吸一口气,他记得上次来都事堂,好像是伪造宣仁太后的遗诏。这事不能说,只能拦在肚子里。
  反正秘书省也没人敢记,几个当事人都是守口如瓶的老家伙,一个比一个精明。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85/91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