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逵的逆袭之路(校对)第59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91/913

  “大人,我们刚回来,难道又要出去?”庞万春躬身询问,他总觉得李逵不对劲,好像是从和周元见面之后就不对劲。
  李逵手掌撑着下巴,无奈道:“如今延安府百业凋敝,我这个通判要是毫无建树,将来如何有脸面回东京做官?再说了,如今西北战事可能停滞几年,这期间百姓的生计如何维持,都是个大问题。”
  “要不开荒种地吧?”
  阮小二不觉得种地累,其实相比之下,打鱼一点也不比种地轻松。可李逵却觉得阮小二的建议不靠谱,担忧道:“种地?”
  李逵随即摇头反对:“延安府不能新修水利,你想过没有,种地的收成可不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哪怕延安府到处都是名义上属于官府的无主之地,可没有水渠,土地只有在河岸边才有收成,其他地方种下去粮食,只能靠运气收获,得不偿失。可河岸周围的土地,都是有主的地。你想要种地,真没地方让你种。”
  李逵说这话也是没办法。
  在延安府,甚至整个永兴军路种地,都是没有什么大出路的营生。反而会亏本,入不敷出。
  关键就是因为西北的水利一直处于荒废的状态。当然关中平原例外,那才是西北的粮仓。但是在环庆路,在鄜延路,绥德军等地区,这里不缺少河流,也不缺少平地。但却没有人去修水利。这在大宋这个王朝是很不可想象的,要知道大宋皇宫里随便拉出来两个宦官,就可能有一个是水利专家。
  大宋的官员,尤其是地方官,第一等的政绩肯定是文教。
  这是大宋的主流价值决定的,读书好,读书能出人头地。
  但在延安府,真没有出过读书人。这不是说这个地方粗鲁,而是这是打仗的战场,哪里可能会有读书人?虽说大宋不限制军户参加科举,可延安府的考生,对年以来都是去京城旅行的军户子弟,从来都没有跑出过进士。
  文教没指望,只能是粮食增产。
  可延安府还是那个老问题,战场。
  延安府不缺河流,延水,清水,浑川,这些都是境内比较大流量的河流。但是历任延安府官员从来都没有想过去兴修水利。主要就是因为,修建水利设施,就需要修筑水坝。而延安府又是大宋和西夏交战的前线,一旦西夏人攻打进入了延安府,这水坝就成了西夏人祸祸宋军的利器,决堤放水可比攻城要省力多了。说什么也不可能在延安府修建水利,给西夏人用水攻的机会。
  失去了水利的辅助,农业也就成了无根之木,种地也只能沿着河流种一些口粮。
  种地,文教都没指望。
  商业又没有基础,这样的局面,让李逵也很无奈。
  当然,做官混日子其实很容易,李逵只要混一天算一天,这日子过起来也挺快,他甚至猜测,用不了三年他就能升官。毕竟,他的功劳虽然不好说,但是实打实的,加上皇帝的青睐,高官厚禄不是梦想

  鲁达突然举手,表示自己有话要说。
  李逵抬手示意让鲁达有什么说什么。
  鲁达道:“大人,我们可以伪装成为沙匪……”
  李逵听到这话,顿时瞪眼道:“你不会想着去西夏发财吧?”
  西夏很穷,但同时又不那么穷。
  毕竟牲口保有量上,西夏对大宋人来说,个个都是有钱人。什么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这种鬼话在大宋根本就行不通。大宋的肉价,一直是让人绝望的存在。可李逵怎么可能答应?他瞪眼道:“想都不要想,如今大宋和西夏刚刚签订盟约,要是真去西夏发财,谁也救不了你。再说了,西夏如今的情况,肯定会需要大量的丝绸去西域做买卖。到时候大宋的商队往来就是个麻烦事。”
  “大人,要不我们设立关卡收税吧?”
  庞万春建议道。收税和当山大王其实都差不多,在大宋当山大王的也不是个个都是杀人越货的杀胚,收买路钱才是正经生意。
  可李逵犯难道:“能收税,但收不了多少。”
  西夏如果想要西进,组建商队去西域刺探消息才是正经事。可西夏的土特产不值当西域人高看党项人一眼,毕竟西夏能出产的特产,西域各国都不缺。而且……西夏的枸杞,也就是中原人当个宝,拿到西域去,怎么和葡萄干比?
  一旦西夏发动了战争,西夏在西域的商队就彻底凉了。恐怕到时候,西夏就算是有心卖中原的丝绸、瓷器等贵重的商品,也没有人会买。
  商业繁荣仅仅是短暂的回光返照,尤其是敢来和党项人做生意的商号,哪家背后都不简单。
  “歹命啊!连修堡垒都不能算功绩了,这岂不是考核的时候要下下了?我这个官才做了几天呐!”阮小二后知后觉的发现李逵的困扰同时也是他的困扰,李逵没办法立功,那么他更没办法立功了。不立功,如何升官发财?
  愁云顿时弥漫开来。
  战争结束之后的喜悦也不能让人安心。
  阮小二趴在食案上,抱怨道:“早知道这样,还不如把西夏的城池一把火都给烧了,西夏的黑油又好用,又得劲,省的这帮祸害给小爷添堵。”
  “等等……”李逵突然喊住了阮小二,问:“你干才说什么?”
  “党项人给我添堵。”
  “之前的话呢?”
  “把西夏境内的城池都烧了……西夏的黑油又好用,又得劲……”
  阮小二缩了缩脖子,他担心自己口无遮拦又要犯错。眼神说不出的紧张,不敢抬头。
  可李逵却突然有了想法,匆匆出门去找种建中,在城墙附近他终于找到了正在监工修建城墙的种建中,拉着后者就问:“彞叔,你听说过黑油吗?”
  黑油?
  种建中满脑子的问号,他就琢磨不明白,如今西夏人跑了,但是城墙堡垒总该修一修吧?知府是甩手掌柜,通判李逵也不是做正事的人,如今突然跑过来问他什么黑油?
  他脸色能好看才怪了,当然,种建中对李逵也是挺佩服,毕竟李逵这厮战绩惊人,手下已经折了两个太后。这等本事,他说什么也学不会。
  至于说黑油?
  种建中当然听说过,在西北,黑油还真的不少见。西夏有产出,延安府也有产出。要不然,沈括也不会在《梦溪笔谈》之中记录这种廉价,却不受人待见的玩意了。而沈括在西北做官,大部分时间就在延安府,李逵猜测沈括所说的黑油很可能就是在延安府发现的石油。
  种建中随意道:“城内就有人售卖,不过除了穷苦人家,一般没有人会买。因为很稠,不能用油灯,只能制成火把,而且烟大熏眼,气味还不好闻,即便是穷人也不待见这种东西。”
  “快带我去看看!”
  “大人,这是怎么了?”种建中对李逵心急的样子百思不得其解。在他看来,黑油这种东西,连穷人都不怎么用,李逵的身价种建中自然听说过,家产百万的豪富,怎么可能用黑油这等粗鄙的东西?
  城内普通百姓都不喜欢黑油刺鼻的味道,只有在穷人扎堆的破巷子里,才有这种廉价的油料售卖。种建中一边带路,一边对李逵解释道:“大人,黑油在延安府不稀罕。原先沈括大人在的时候,就想过储存黑油用来作为守城的物资。可是这种油很难保存,时间长了就会越来越稠,点起来也麻烦。”
  李逵却浑然不在意道:“彞叔不用担心,黑油我用过。在攻打西夏兴庆府的时候,我就用过。煮过之后,油就会软化,而且点燃之后的效果不错。”
  见李逵不像是吹牛,种建中心里更不解了,难道李逵不会是想再去西夏祸害人吧?
  在肤施城的一个小巷子里,李逵嗅着空气中弥漫着仿佛柏油味,却要比柏油味更淡些,不由得百骸舒坦,口中一个劲的道:“没错,就是这个味,得劲,霸道。”
第568章
大宋重工的开始
  肤施城。
  府衙。
  衙门里的书办书吏都皱着眉头,却不敢动弹,甚至这帮倒霉蛋在衙门二老爷目光扫过的时候,还得露出巴结的笑容,看着就不像是有风骨的读书人。
  倒是衙役们时不时偷笑,但李逵在场的时候,谁也不敢笑出声来。
  延安府,应该确切的说加上鄜延路宣抚使在内,整个路身份最显赫的四个人齐聚一堂。只不过四个人各有表情,范纯仁大眼瞪小眼的看着周元,周元有点迷糊,他好像是说过升官发财就指望李逵的话,但……他也有苦衷的啊!
  李逵自信满满的样子,却让人提不起信心来。
  倒是种建中目光一直在范纯仁,周元,李逵身上打量,眉宇间竟然有些许怒气。他怎么也想不到,只不过是寻常穷苦百姓的用的黑油,竟然被李逵当成宝贝。甚至大言不惭的说:“延安府百姓富足,府库充盈就全指望它了!”
  说话间,李逵指着一个大瓮里足足有半瓮的黑油,对范纯仁等人蛊惑。
  很显然,李逵这是要收税,如果按照府库充盈来说,肯定是重税。种建中脑子里对李逵的评价顿时低了几分,甚至他怕看李逵那张嘴脸得意的跋扈劲,‘狗官’两个字破口而出。
  老实人正义感又起来了,种建中纠结之后,还是对李逵提醒道:“李通判,如果收税的话,百姓缴不起多少税。”
  收税?
  李逵要不是延安府通判,他都想霸占几个采集黑油的矿井。延长油田啊!他要是霸占下来,天下谁敢比他有钱?可惜,他就被当官给耽误了。如果真要是霸占了黑油的矿井,黑油卖不上价自然无所谓,但要是价格飙升,到时候他就要在风口浪尖,等待御史台的聆讯了。这哪里是井啊,是喷金子的宝井。李逵真没有看不起种建中的意思,他就是这样的脾气,说话不饶人:“收税?自己开采难道不好吗?我可告诉你,别看这玩意不起眼,但金贵的很,就算是当成黄金也不为过?”
  种建中一脸黑线,他虽说在延安府的几位老爷之中排名最低,也是唯一没有中进士的文官。但他老师是张载啊!
  好吧,比老师,张载和苏轼也不在一个水平上,差距有点远。
  可他还是忍不住为师门的荣誉争取一二,耿直道:“霸占矿产,可是重罪。”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这话不是说说那么简单,事实上,对于地下的矿藏,都属于皇帝,这是几千年来的惯例了。既然李逵想要霸占油井,自然是其中蕴含巨大的财富利益。当然,种建中也没有看出来这黑乎乎的臭油,真能像是李逵说的那样变成黄金。
  “这黑油价格低廉,且不被人喜,真能卖上高价?”范纯仁觉得有门,别人说赚钱,他当然不会轻易相信,但是李逵不一样。
  这话没错,就半瓮的黑油,足足二十多斤。他们从城内购买,才只有四十文,价格还不及一斤上好的海盐。
  这个价格,要是课以重税,延安府最穷的百姓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了。谁不愿意购买一百多文一斤的香油来点灯?非要用这种黑不拉几,气味难闻,还不太好用的黑油?
  两文钱一斤的黑油不香吗?
  非但不香,还很臭。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要不然正经的灯油一百多文一斤,为何黑油才两文钱一斤?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91/91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