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逵的逆袭之路(校对)第18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3/913

  有点浊,总不至于像米汤。
  但他是个满足的人,自娱自乐,能让自己高兴了,就足矣。酿酒成功之后,苏轼立刻在他的居家过日子流水账上赫然写下:酿酒小成,节流酒钱无数。
  然后在这句话前面的书页账目上都是写下这样的记录:“酵母若干,钱三贯。”
  “酒器十余种,十五贯。”
  “大小缸七八个,二十贯。”
  “粮食若干……”
  ……中间还夹杂着无数的‘失败’二字,然后是同等份的购入原材料。
  可苏轼的家人都知道,就苏轼的酒量,一年家里买好酒,也花不了三五贯酒钱。他这么做,完全是瞎折腾。
  后院中的酒是去年末酿造的酒,还没有开封过,有好几缸。李云选了一缸最小的,搬来放在地上。
  哈——
  老头大口喝了碗中的浊酒,微微蹙眉,随即嘿嘿笑道:“浊酒配炸鱼,这才是乡间的味道。”
  “老伯,试一试这莲藕,秋冬的莲藕粉糯,夏日的莲藕清脆,别有一番滋味。”
  “不错,好孩子。”
  一句‘好孩子’,让李云差点痛哭流涕,他长这么大,人憎狗嫌的讨人厌,还从来没有人挡着他的面夸他是好孩子。如今流落颍州,发配河堤,和李逵这厮一起倒霉的时候,竟然宽厚长者慧眼识珠,说出了他的本质,顿时让李云感动的无以复加。
  “老伯,你的眼光真好。”
  “老夫走南闯北,这叫慧眼识珠。”老头喝了两杯水酒之后,顿时兴趣盎然起来,指着李逵也说到:“这也是个好孩子。”
  李云刚才还挂在脸上的笑容,顿时凝固起来了。
  他长的讨喜可爱,被人当成好孩子是应该的。可是李逵,说他是好孩子,那要眼瞎成什么样才说的出口?
  可是再看‘老伯’,完全没有压力。
  可惜,遇到个不领情的李逵,还不怎么给面子。但是老头也不恼。
  浊酒也能醉人,乡间的家常菜更是附和老人的心意,不对一会儿,老头迷糊了,醉了。睡后院肯定不行,这是苏轼的卧房。只能将原本高俅的小屋子给了这对路过的主仆。
  翌日。
  高俅带着肉,小心翼翼的骑在一匹马上,从颍州城出来,直奔河堤。在屋前栓好了马之后,走进了院子。
  刚进入院子,他的身体仿佛被定住了似的,背后凉飕飕的,似乎感觉到空气中弥散着淡淡的杀气。随后,才自嘲不已的摇头道:“这俩家伙,又偷酒喝。”
  李逵喝酒是让人恐怖的灾难,当然这是他发酒疯的时候,高俅就很不幸的中招过。但是当李逵睡倒之后,就完全没有了危险。
  高俅顺腿朝着自己的卧房而去,一推门,唉,顶住了。
  这房子是他在苏轼跟前鞍前马后十来年的地位象征,竟然有人敢鸠占鹊巢?高俅心里头这个气啊,谁这么不开眼,竟然把自己的床榻给睡了,还不告诉自己这个主人一声?
  吱呀。
  门开了,露出一张青稚的小脸,高俅愣住了,看着挺熟,猛地一拍脑门,想起来了,是有这么一个人。前两年学士在汴梁的时候还经常见面,不过两年没见,似乎长高了一些,他乡遇故知,高俅顿时乐了,努嘴道:“长顺,怎么见到了哥哥,装不认识?”
  “我不是长顺,我叫双庆。”对方气地张牙舞爪的对高俅威胁道:“高俅,你再胡说八道,小爷和你没玩。”
  “行啊,爷们就站在这里,你没玩个看看?”
  高俅故意气双庆,反正闲着也是闲着。见双庆心意阑珊,似乎是一副没睡醒的样子。也没有了捉弄的心思,问:“你怎么来颍州了。”
  “我家老爷来了,我能不来。”双庆嘟弄着去茅房,回头还瞪了一眼高俅,威胁道:“高俅你再欺负我,信不信我让我家老爷给你穿小鞋?”
  “我信,我真信。”
  高俅和双庆一样,都是大老爷身边的小厮。区别就是,高俅在京城高官小厮界,属于超龄的存在。别家的老爷都喜欢使唤十来岁的童子。而苏轼,生生的把高俅这厮养老了。不是说高俅的年纪很大,而是他作为小厮的年纪,绝对属于超龄了。
  哪有二十多岁,还在做跟班小厮的道理?
  平白少了一份青春活跃的气息。连粗鄙的罗马人都知道,身边跟着一个十来岁的埃及男童是体面,如果跟着个盎格鲁撒克逊傻大个,就是暴发户的无知和愚蠢。大宋人可是把除大宋所有人都当成蛮夷的天朝子民,蛮夷连人都是,难道大宋还会比不上蛮夷,不知道小厮要激灵听话的才好?
  平日里酒会宴席,高俅和双庆都没有资格进入大厅。只能在外头候着,一来二去的,他们这些跟班和小厮都混熟了。
  高俅呵呵一乐,范相的脾气,就是个罪犯,他都想着挽救一把,怎么可能无缘无故给人穿小鞋?再说了……不对,高俅顿时记起来了,学士带着颍州的官员一大早就去码头迎接朝廷钦差,不会这位钦差就是范纯仁范老爷子吧?
  咳咳咳
  高俅听到身后传来一阵咳嗽声,回头一看,不用猜了,就是范纯仁,范老爷子,道德无双,人送外号,大宋第一好人。
  “高俅,看着易发俊秀了。”
  来者正是的范纯仁,一大早起来,肯定是起溺,高俅急忙行礼道:“见过相爷。”
  “还不是,还不是。”
  范纯仁丝毫没有在茅厕前而表现出不耐烦的反应,反而和高俅攀谈起来:“贤侄,有才,要不是子瞻舍不得,老夫非举荐你不可。”
  “相爷厚爱,小子愧不敢当。”高俅不为所动,范相说举荐,或许是真的。但是这老头有一点不好,举荐的人才会公示,让人攻击,完美化解之后,才会让被举荐者获得官职。
  有本事的受举荐者,面对所有人的嫉妒和非议。本来就是才智卓越之辈,根本就不需要他老人家帮忙,高官厚禄对他们来说并不难。而需要举荐才能获得官职的人,哪有十全十美的存在?基本上,两三封匿名信,就把人折腾的死去活来。没等公示时间结束,就灰溜溜的被捅下来了。
  而获得官职的那些人,不仅不会对范纯仁感激,反而有点嫌弃他老爷子多事。原本,对他们轻而易举的事,反而变成了欠了老头偌大的人情。至于哪些被捅下来的受举荐者,对老爷子倒是感激不尽。可惜,不是官,在大宋啥也不是。
  就高俅这样的,就算是受到了范老爷子青睐,获得范相的举荐,但是高俅基本上也没有机会获得官职。因为他的履历和能力一旦被一群文官挑起刺来,高俅一点机会都不会有。
  范纯仁絮絮叨叨的说着,一会儿说到汴梁,一会儿说到风情,只不过茅厕边上的味实在太煞风景,高俅捂着鼻子小心翼翼的回答着。
  实在忍不住了,高俅这才对在上茅房的范纯仁老爷子问:“范相,颍州的官员都去码头迎侯相爷了,相爷是否要移驾去看一下?或是让小子去通知一番,好让我家主人来迎接?”
  “这怎么好意思?你等等我,我和你一起去。”
  高俅欲哭无泪的站在茅房边上,远处李逵和李云有点嫌弃的看着高俅,脑子就冒出一个问题,这厮又咋了?
第217章
和稀泥
  “怠慢了,怠慢了!”
  范纯仁老爷子远远的从自家宝驴背上爬下来,然后迈着小碎步,在一干颍州官员心惊胆战的目光下,小跑到了苏轼的面前。
  “子瞻,何需这些靡费,让老夫羞煞矣!”
  “老相公来颍州,我等地方官员来迎接是朝廷礼法,老相公莫要不安。”
  苏轼迎着范纯仁,介绍起颍州的官员:“颍州通判,徐让,徐宝叔。”
  “好,好,精干力强,国之干才。”
  “颍州推官,王希。”
  “好,好,年少有为,一表人才。
  “颖州禁军统领,信阳军统领,赵慎。”
  “好,好,英武豪迈,国之屏障。”
  ……
  不到一刻,每一个被苏轼引荐的颍州官员都对范纯仁老爷子的感觉极好。有种想要投效门下的冲动。可惜,范纯仁是副相,身份高到颖州只有苏轼能够接待。
  其他人就算有种肝脑涂地的感激之情,恨不得为范相效死的激荡,却只能远远的看着范纯仁在苏轼的陪伴下,上了马车。
  在车上,苏轼就询问起了范纯仁:“尧夫兄,朝廷怎么派你来了?”
  “不好吗?”
  范纯仁觉得自己的光辉形象有受损的危险,笑呵呵道:“如今四海靖平,国库殷实,百姓安居乐业,文臣武将皆有所职,些许疥癣之疾,无关大雅,老夫来处理完全没有问题。”
  用一句话来总结范纯仁的话,就是天下太平。
  他不仅是这么说,也是这么想的,这才是他的强大之处。作为保守派的中坚力量,范纯仁并不认为激进的朝廷会给大宋带来福祉。反而,大宋需要老成持重的稳健,用大宋的财富,大宋的创造力,大宋的强大财力,让大宋继续成为最为强大的存在。
  苏轼原先也觉得这一套可行,但是当他离开朝堂之后,看到了邓州,禹州,颍州的情况,产生了怀疑。百姓吃糠咽菜的苦日子骗不了人,如果百姓对朝廷失去了信任,那么朝廷还是那个朝廷吗?
  范纯仁是长者,也是德高望重的老臣。
  他都持有这种想法了,其他人恐怕持有同样想法的人很多。一旦大宋受到天灾人祸,百姓受到蛊惑,这样的朝堂如何能够平定天下百姓的怒火?
  知道想要说服保守派很难,可是苏轼决定试一试,他张口道:“尧夫兄,子瞻愚钝,天下局势我不得而知,大宋是否四海靖平,我却有点想法。”
  “这不重要。”范纯仁一反常态,面对苏轼,他没有装的必要。大家都是熟人,谁不知道谁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3/91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