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逵的逆袭之路(校对)第12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2/913

  
无奈之下,李逵艰难的开口问:“那个师伯……”
  
章授张了张嘴,心说:自己胆小,还真不敢认李逵这厮为师侄,但当着苏轼的面也不好拒绝。心头隐隐有些不舒服。
  
刚才叫章官人不是挺好的吗?
  
章授的身份就是官人,大宋都这么叫。称呼对象一般都是官宦子弟,或是有官爵的人。
  
只不过章授说什么也不会知道,李逵对于叫一个男人——官人,从内心上有很强的负担。
  
在他的潜意识里,‘官人’这个称呼,根本就不是男人对男人的称呼。
  
章授无奈的点头道:“贤侄有话就说,此事乃群策群力之时,切不要藏拙。”
  
李逵撑着上半身问:“刚才师伯说的江宁知府蔡待制,不知何许人也,是否能有通融的可能。”
  
“蔡卞恐怕真不会通融,就算是章兄前去,该撅他的时候也不会迟疑。他就是这么一个人,固执的让人头痛。”没等章授开口,苏轼却解释了起来。
  
蔡卞?
  
这人不就是蔡京的兄弟吗?
  
而且是亲兄弟。
  
在大宋历史上,有两对兄弟在科举中最为有名,一对是苏轼苏辙兄弟,另外一对就是蔡京蔡卞兄弟了。
  
苏轼,苏辙是以文扬名。
  
而蔡京,蔡卞兄弟是以书法高官扬名,他们俩都当过宰相。
  
而且蔡卞还有另外一个身份,王安石的女婿。
  
这个人肯定是变法派的拥护者和执行者,但同时,肯定是一个非常固执的人。他后来看不惯兄长蔡京,连兄长都要弹劾的猛人。
  
让他变通,千难万难!
第150章
活出罐子般的气质
  “我对钱没有兴趣!”
  或许已经财务自由的李逵可以装逼说这么一句话。
  事实上,他此时对赚钱的兴趣确实不大,甚至坚信,钱越多,猪越壮,在没有守住足够财富的地位和实力之前,赚钱就会变成负担,而不是乐趣。要是活成玉麒麟那个鸟样子,岂不是死了都咽不下这口气?
  李逵在钱财上足以表现出没心没肺的潜质。多了少了都不在乎,只要够用就行了。没有了再去想办法。
  反正大宋为非作歹的山贼多的是。颍州也有,不过颍州的山贼很有地方特色。因为失去了田地,不得不隐入山林,逃避徭役之外,开荒种地。这是一群顶着暴徒恶名的农民,毫无战斗力可言,也许是缺了一个可以带领他们走上辉煌的头领。
  即便李逵有如此豁达的心态。
  但是在师祖苏轼面前,他还是不得不甘败下风,俯首称臣。
  已经难成如此这般田地的苏轼,听到蔡卞手中有粮,当即大手一挥,对章授道:“贤侄,尽管去写信催促元度(蔡卞的字)发粮来颍州,让他不要吝啬手中的余粮,钱不是问题,颍州不会亏待了他蔡元度的厚爱。”
  这口气大的,仿佛苏轼坐拥金山银山似的,底气十足。
  却丝毫不在意背负在身上的十几万贯欠债似的轻松。
  这等豪气,有就只有在喝醉了酒的醉汉身上才能看到。可没想到,苏轼连酒壶都没碰,却也醉了。更要命的是,章授作为晚辈,根本不敢,也不能提醒苏轼:“您老把欠债的事情先解决了再说?”
  真要是这样做了,那就是当面给苏轼难堪。
  就算是苏轼脾气颇好,也恐怕难以忍受这等的质疑。
  无奈之下,章授只能回去琢磨如何让江宁知府蔡卞先将粮食发过来再说,至于钱的问题,只能稍后压一压了。但愿蔡卞不会因为没有收到钱而发飙,蔡卞的脾气比章惇可好不到哪里去。他只能安慰自己,江宁是大都市,周围都是产粮地区,粮食产量充足,发来颍州一些粮食,也不会有大的影响。加上商业繁荣,水运发达,商贾云集,江宁的府库应该充盈的很,不会眼浅到盯着这点购粮款。
  等到章授走了。
  李逵好奇道:“小师叔,这个蔡元度是什么人啊!”
  “蔡元度,蔡卞。王相的女婿,变法派中的中坚派,他兄长蔡京也是变法派中人。不过脾气不太好,最恨人骗他。真要是只要父亲没钱,还要了他的粮食,说不定会上书朝廷,弹劾父亲。”苏过忧心忡忡道。
  可是苏轼却呵呵笑道;“如今变法派自顾不暇,加上朝堂之上都是顽固之人,哪里会去理会蔡元度的奏章?不用担心,粮食这东西,吃在嘴里,落到肚子里,才安全。先说话好,把粮食诓来再说。”
  真要是不知道蔡卞是何许人也,李逵自然不会担忧。可听苏过的意思,蔡元度似乎不好相与。蔡京和蔡卞这对兄弟,都不是容易哄骗的主。想到此处,李逵偷偷瞄了一眼苏轼,心说:即便眼下拿你老人家没办法,可万一他们都起势了呢?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让李逵为苏轼担心:“师祖,他们都是变法派中人,你和他们往来,会不会让朝堂上的诸公误会?”
  苏轼眨巴了一下眸子,随即满不在乎道:“管他怒火滔天,我都被贬谪了,还用讨好他们?”
  李逵却担心起来,蔡卞,章惇。
  一个是王安石的女婿,一个是王安石变法的扛旗大佬。
  苏轼真要和他们俩个搅合在了一起,岂不是要倒霉?至少眼下一年多,肯定要倒霉。太皇太后高氏毕竟年纪大了,如今官家的施政倾向也对新党不利。主要是司马光等人为了将官家教育附和旧党心目中的仁君形象,给官家找了一个最为顽固的老头子当老师。司马光一眼就挑中了两程之一的程颐,安排到官家身边当老师。
  似乎变法派之中,唯独章惇一个人,拥有起复的可能。原因很简单,他当初在神宗灵前力排众议将王子赵煦扶上了皇帝位,就凭借这份恩义,赵煦亲政之后就绝对不会让章惇流落在朝堂之外。
  其余,变法派的命运还不得而知。完全看小皇帝亲政之后的反应。但旧党早就准备,赵煦身边有一个旧党选拔了很久,才选定的老师,伊川先生程颐。
  程颐何许人也?
  理学大宗师啊!
  少年既出名,十八岁以布衣身份上述朝廷,说了一大堆解决朝廷弊端的办法,总结出来就是——救之当以王道。让程颐有效的心灵受到巨大打击的是,在位的仁宗皇帝的并没有搭理他。什么狗屁‘救之当以王道’,看到这份奏章的时候,仁宗鼻子都快气歪了。经历过庆历新政失败的仁宗皇帝还是心中向往变法的,但是迫于政局的稳定,并没有让变法再次实现。
  但王安石入朝,就已经说明了他的态度。
  不过后来程颐的名声越来越响,在嘉祐四年,仁宗皇帝还是下诏令,接见了程颐,并赐予程颐进士出身。
  说起来有点丢人,李逵想的做官的路子也是这一条。他甚至不需要文名天下知,只要赐进士出身就好了。
  再说程颐,在皇帝面前受挫之后,转而去了洛阳开始讲学。在十几年中,培养了无数弟子,他的固执和守旧,被旧党认同且看重。
  理学的思想就是守旧,一切都要以原本的制度为规矩,以伦理纲常为正统,按部就班地将祖宗法度延续下去。旧党为了将皇帝改造成和他们一样的人,也是拼了。而官家确实有朝着旧党所希望的方向变化着,甚至在宫中的表现给人一种木讷的感觉。
  但谁也不会知道,皇帝这是在藏拙。面对一个动不动君辱臣死,以自杀威胁皇帝的老夫子,官家还能说什么,做什么呢?
  还有皇帝需要给祖母高氏安心。高氏是旧党最坚实的支持者,做孙子的总不能让祖母看到自己原来和她老人家不是一条心吧?
  多种原因之下,赵煦这个还没有独揽大权的皇帝,表现出来的举止,似乎预示着旧党的改造皇帝的目的已经成功了。但再接再厉,在关键时刻,还是不能掉链子。一切都要等到赵煦亲政之后才能看出端倪。
  当然,这些压力都落在程颐身上。
  相比苏轼给官家上课,教授诗文一类的雅趣。
  程颐的责任就重大了许多,他不仅仅要将官家的性格塑造成持重老成的夫子性格,还要对官家接触新党思潮严防死守。可以说,官家是在程颐的眼皮子底下,被监视着成长起来的倒霉皇帝。他要是普通人,也就罢了,性子弱一点的很可能被程颐得逞了。
  可是赵煦是皇帝啊!
  他是一言九鼎,富有四海的皇帝,被如此压抑的成长,等到成年之后能不反叛?
  旧党以为妥了。
  而王安石为了变法,甚至说出了——祖宗之法皆可废。能说出这等大逆不道的话,旧党认为官家以后自然会避变法派为蛇蝎一样厌恶。
  如今旧党最大的乐趣就是打压变法派大佬,将其一个个都发配来发配去,反正不能让他们闲着。
  苏轼的情况很微妙,他不是变法派,更不是守旧派。按理来说,他应该是骑墙派。正好夹在两拨人中间骑在墙头上,俯瞰底下两拨人你来我往,打的好不热闹。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骑在墙头不说话也就没人会注意到他。可偏偏他总是看不顺眼,不仅看不顺眼,还长了一张损人不留情面的嘴。
  骂完了新党。
  骂旧党。
  或者干脆两帮人一起骂。
  于是两帮人也不掐架了,纷纷从地上捡砖头砸他。
  苏轼也是在那一刻,感受到了世态炎凉,被砸的满头包。不过有一点,别人永远也比不上苏轼,那就是心态。他总是能够在人生低谷的时候,找到某种让他灵魂得到安宁的办法,并陷入其中一发不可收拾。可是,当苏轼和变法派走的太近,恐怕旧党也不能装看不见。打压贬谪肯定会到来,可是苏轼面对这些,竟然满不在乎。
  贬谪?
  再大的场面他也见过,有什么呀!
  或许别人对这种气质不太理解,但李逵却深有体会,因为他也是这样的人。
  将自己培养成为拥有罐子般的气质。
  罐子可以是瓷器,也可以是陶器,身份普通也不金贵。磕了碰了还能用,破罐子也勉强使用下去。不管不顾的天性,可以让人活的很轻松。
  苏轼正是如此,才会在手中根本就没有钱的前提下,告诉章授,去给蔡卞写信,让他发粮食,有多少他都要了。
  李逵很惊奇于苏轼的底气,而苏过却在一边装傻。没办法不装傻,家里有多少钱苏轼不清楚,他能不清楚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2/91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