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逵的逆袭之路(校对)第12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1/913

  谁欤棋者,户外屦二。
  不闻人声,时闻落子。
  纹枰坐对,谁究此味。
  空钩意钓,岂在鲂鲤。
  小儿近道,剥啄信指。
  胜固欣然,败亦可喜。
  优哉游哉,聊复尔耳。”
  
这首诗被誉为最美围棋诗,按理说,能写出这等好诗的作者必然是围棋高手。可是现实是残酷的,苏轼的围棋水平很糟糕,这也是他在诗中说:“胜固欣然,败亦可喜”的原因了。意思就是,下棋输了就输了,重在参与。
  
说起来,苏轼的三大弱项很奇怪,他写酒很厉害,留下的名篇不胜繁举,但是喝酒的水品很糟糕,一杯倒不至于,但绝迹抵不过三两杯的攻势。他还曾经在酿酒的过程中,因为酒气太重而醉倒过……这还是低度酒,要是后世的白酒,苏轼恐怕闻一闻就飘飘若仙了。
  
其次就是下棋了,高兴就好,莫问水平。
  
最后就是唱曲。按理说,苏轼是填词高手,音律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可他一口四川话出来,啥好曲子都能唱歪了。
  
苏轼的三大弱项,每一项都弱的极其古怪。
  
说不上遗憾,但总会让他从一个高高在上的文坛大宗师,变成一个实实在在的凡人。
  
李逵进屋的时候,苏轼正在悔棋,他还不是悔一步,而是十几步,气地章授想要用手里的一把棋子当暗器甩人。
  
可苏轼也没办法啊!
  
下围棋,你总不能让我连大龙厮杀都没有经历过就结束吧?太没有长幼尊卑了,我还是你世叔呢?
  
章授气地脑门子青筋直跳,却只能好言好语的说:“叔父,你从酉时悔到了现在,都已经子时了,您老不累吗?”
  
苏轼乐呵呵的从棋盘上捡棋子,头也不抬道:“不累,乐在其中。”
  
一个围棋高手和一个围棋臭棋篓子,下了一个晚上的棋,不用说,这是章授此生都无法磨灭的折磨。李逵心说:章授的涵养还是不错的。
  
“师祖!”
  
“章官人!”
  
“人杰,你来的正好。”章授抬头看到李逵,发现李逵从来没有如此顺眼过。
  
苏轼有点可惜的看了一眼棋盘,兴趣盎然的对章授说道:“先办要紧事,明日再来过。”
  
章授苦着脸,开始听李逵的所见所闻。主要是孙卓家中的粮食让他也警觉了起来。不觉狐疑道:“他为什么要在家里准备这么的粮食?”
  
“或许之前粮仓里的腐粮有了解释。可能他们几家都囤积了大量的粮食,但是为了控制颍州的粮价,故意囤积起来。目的可能是在恰当的时候,彻底击落颍州的粮价。少地的农夫无法承担生活所需,这些人的田产将沦为他们逐鹿的目标。”
  
李逵琢磨了一路,才想到了这个可能,随即补了一句:“不过这也是小子的猜测,还无可靠依据。我现在无法知晓他们手中能动用的钱有多少。为今之计,只有我们多做准备,尤其是钱粮上的准备,不能拖欠下去了。”
  
“至于粮食,蔡待制如今知江宁,江宁、常州等地也是产粮地区,不过运来的话,粮价贵一倍有余,得不偿失。但只要叔父有求,半月之内就能抵达颍州。”
  
章授看向苏轼,问:“但是叔父,这些粮食都需要用现钱结算,不知颍州府库中可有准备?”
  
苏轼茫然的看向了章授,慢慢地仰起头看着房顶,脸上却偷偷的红了起来。
  
——他连自己家的钱都不在乎,会在乎官府的钱?
第149章
千难万难
  早就过了天命之年,快到不惑之年的苏轼很少有羞涩的时候。
  
当他的目光从屋顶的房梁上落下,然后假装无视周围的时候,开始了他为自己败家的开脱。当然,目的不是警醒,而是说明他很难。
  
“老夫在杭州的时候组织了二十万人的徭役,仅仅用了一个冬天的时间,就疏浚了西湖。”
  
“来到颍州,发现颍州比杭州遭受水患的年景更多,范围更大。百姓遭受损失更为严重。于是也有了疏浚河道和湖泊的想法,我才动用了几万徭役,一个冬天连工程的一半都没做好。”李逵已经无力去说苏轼什么了,问题是苏轼还觉得自己挺委屈。
  
杭州有钱有人还有粮食,二十万的大工程说做就做了。可是颖州有什么,府库就剩下不到二十万贯的钱,办不成大事,拖累了苏轼为百姓做事的好心。
  
颖州是什么州,杭州是什么州?能相提并论吗?
  
大宋最富庶的城市之中,杭州一直有一席之地。其他的城市大部分都在中原,也就是后世河南境内。包括大宋最为重要的四个都城。
  
东京汴梁(后世开封);
  
西京洛阳;
  
南京应天府,大宋的应天府是商丘,是不是觉得很憋屈?可没办法,太祖皇帝认为自己的龙兴之地就是宋州,登基之后一直念念不忘,想要定都,要不是为了牵制西夏,开封优势太大,也不会选择定都开封,而是选在宋州,就是后世商丘境内;
  
最后大名府(后世濮阳),也就是大宋的北京。
  
成为大宋最为重要的超级都市。这些城市之后,就有杭州、江宁等州府的追赶。
  
但不同于中原城市,杭州有市舶,也就是海上贸易城市。富庶程度就显而易见了。
  
颍州不过是淮河边上的一个州府,要不是颍水和蔡河连同了运河沟渠,这个城市在大宋根本就没有几个人知道。
  
而蔡河是汴梁的三大水系之一。另外两条就是五丈河、汴河。
  
“然后呢?”
  
章授很不合时宜的问。
  
苏轼嘟哝了一句:“欠了一点!”
  
章授已经不敢问了,他有种很不好的感觉,颍州的府库很可能在他不靠谱的世叔手中,已经被搬空了。
  
李逵头铁,追问道:“欠了一点,是啥意思?”
  
苏轼都没心情说,高俅无奈,谁让他是经办人,出面说到:“就是官府向城中的富户都借了一些钱,不多,也就几万贯的样子。”
  
“借钱要还吧?”
  
“那是自然。”
  
“用什么还?”
  
“税收吧!今年的夏税,秋税,还有商税算起来就差不多了。”
  
李逵觉得这事最后要黄的可能性很大。苏轼不仅不把自己的钱当回事,连官府的钱也不当回事。更可怕的是,苏轼似乎连官场规矩也不怎么遵守,这就可怕了。不讲官场规矩,就会被官场排挤,这恐怕就是苏轼官场人缘很差的另外一个原因了。
  
做他的继任者,一般都很倒霉。除非苏轼还来得及对府库动手的时候,就被一纸调令换地方了。要不然,苏轼因为一个高兴,脑袋一拍就筹备一个超级工程。幸亏三司使不是他老人家,要不然大宋的国库都玄了。
  
至于说官场规矩,很简单,做官不是给自己做,而是人情,是宦官群体的一个面子。就好比一句俗话说的那样: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至于官场规矩,甭管哪朝哪代,官场做官,不仅仅要给前任面子,也要给继任者一条活路。给前任面子,理解起来自然简答了。前任在官位上的有些过错,继任者要是觉得问题不大,应该帮忙掩盖,或者抹平。这叫善后。毕竟前任升官的可能性很大,官大一级压死人,总得罪上官的官员,走哪儿都不会被待见。
  
至于给继任者一条活路,理解起来也简单。
  
府库的钱粮充足,让继承人不至于在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关键时期,不会因为手中没钱没粮,而只能铩羽而归。这是给继任者活路。做官要立威,但同时恩威并施才是为官之道,只有威,只能带来恨和怨,并不可能获得下属的信服和敬仰。只有恩威并施,才能刚柔相济,上下和谐。
  
可是苏轼根本就不这么想。
  
他完全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出发点是好意,然后用力,用力,在用力,使劲使大发了,最后把自己也给搭进去了。
  
得亏苏轼的名头够响亮,身份地位够高,他龙图阁直学士的名头是非常好用的,因为继任者除非是从宰相,副相位子上被撸下来的倒霉蛋,一般颍州下任知州的官阶肯定要比官阶三品的苏轼低。这就造成了继任者只能委屈的在官方印信交接的时候,流着泪看着空荡荡的府库,还有很大的可能继承苏轼留下的大量借款文书。
  
结局无比的凄惨,却没有地方说理去。
  
至于继任者是从朝堂上被撸下来的高官,那就更不会有意见了,反正是发配,怎么过都一样。
  
李逵觉得指望苏轼是指望不上,他这个师祖情商堪忧,智商高也没什么大用,反而会因为太聪明,情商低,而处处得罪人。
  
于是,他只能寄希望于章授,章惇虽然被撸掉了副相,枢密使的官职。
  
但还保留着学士的身份。自从王安石病逝之后,章惇俨然已经成了变法派的旗帜,变法派都以他为马首是瞻。之前章授不是说了江宁支付蔡待制吗?
  
肯定是章惇的人。
  
眼瞅着章惇的儿子求援,他就不能变通一下?
  
李逵抬头看了一眼苏轼和苏过,俩人都垂头丧气的样子,似乎面对如今的困局,束手无策。李逵无奈,只好自己这个苏门第三代亲自出马了。他开口向章授请求,成功的可能性自然要比苏轼低很多,比苏过都要低很多……
  
因为,苏轼是章惇的朋友,章授还得称呼苏轼一句世叔,苏过和章授兄弟相称,章授不看苏过的面子,也要看苏轼的面子。
  
可李逵呢?
  
谁会在意他的面子?
  
更何况,章授曾经一度还固执的认为李逵不可靠。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1/91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