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校对)第43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36/1605

  司马光进读《资治通鉴》,读到苏秦约六国从事为止。
  讲课结束,赵顼问道:“苏秦、张仪,掉三寸之舌,乃能如是乎?”
  司马光回答到:“纵横之术,其实无益于治理国家。臣之所以要将它写在书里,,是想让后人见识当时风俗——专以辩说为高,君王悉国而听之。所谓‘利口覆邦’,说得就是他们了。”
  赵顼说道:“闻卿进读,终日忘倦。”
  又转头对文彦博等说道:“天下敝事至多,不可不兴革啊……相公们,有什么办法吗?”
  文彦博说道:“陛下,这就好比琴瑟不调,必先解弦而后重新上弦。”
  韩绛说道:“为政立事,当有大小先后之序,所谓纲举目张,先从大的急的做起。”
  富弼知道赵顼锐于有为,劝道:“人君好恶,不可令人窥测,可窥测则奸人得以傅会其意。”
  “陛下当如天之鉴人,善恶皆所自取,然后诛赏随之,则功罪无不得其实矣。”
  赵顼叹气:“当今理财最为急务,养兵备边,府库不可不丰,大臣都应该留意节用。”
  “汉文身衣弋绨,非徒然也,数十年间,终有成效。以此言之,事不可不勉。”
  富弼说道:“陛下临御未久,当先布德泽,干戈一起,所系祸福不细。愿二十年口不言兵,亦不宜重赏边功。”
  苏油躬身道:“陛下,汉文之德,不在身衣弋绨,而在使民生各有所安,衣食各有所据。富公所言不言兵者,是指大宋近二十年大体的战略方针,并非完全不战。”
  “韩公在陕西便做得很好,修建甘谷城,将大宋的影响继续向青唐延伸,厚培战略态势,以更加利于掌控青唐。”
  “这是随着关中实力的增强,所采取的自然措施,所谓水到渠成者也。”
  “如果说陕西战略态势,是以渭州为头脑,关中为腹心,青唐作左臂,横山做右臂的话;那大宋便是以汴京为头脑,蜀中杭扬为腹心,陕西做左臂,河北做右臂,形成整体的战略防御态势。”
  “然而如今大宋,虽然左臂渐复,但右臂尤其羸弱。羸弱的原因,就在于作为血脉的黄河,累次爆管。”
  “陛下,如今已近四月,桃花汛渐起,七月八月的大汛,需要警惕。”
  “我认为河务考察,当是至重,河北生民,受不起再一次漂没了啊……”
  赵顼沉默良久:“苏油,你主事地方日久,如今到了京中,便不要一味埋头在实务上,还是要学会开阔眼界格局。”
  “仁宗皇帝对你恩遇有加,朕也对你寄有厚望,需要你尽快提升自己,明白吗?”
  靠,被批评了!苏油赶紧躬身:“谢陛下指点。”
  赵顼这才对其余各人言道:“诸公,为治者,何所先?”
  韩绛说道:“梳理为先。”
  文彦博说道:“节用为先。”
  司马光说道:“察人为先。”
  富弼说道:“阜安宇内为先。”
  苏油看了看大佬们:“呃,臣认为诸公所言皆有道理,那么诸事何不并举,比如韩公负责梳理制度,文公负责节用财富,司马公负责察人忠奸,富公……”
  说道这里哑火了,富弼说的阜安宇内,必须是宰执之位。
  富弼微微一笑:“臣年迈衰朽,疾病缠身,就连能否替陛下治理好汝州,都已经忧心忡忡,担心力不从心。”
  赵顼还想挽留:“富公,不若留使集禧观,备位咨询,若何?”
  富弼态度坚决:“韩公去了陕西,欧阳去了陈州,老臣何德何能,能超迈二公?陛下,还请成全老臣,让老臣保留一点名节吧。”
  赵顼叹了一口气:“那就还请富公在汝州将养调理,你与韩琦,欧阳修,都是两朝重臣,朝廷今后还要多有仰赖。”
  富弼松了口气,躬身道:“谢陛下隆恩。”
  苏油在这次召见之后,再没有被打扰工作,安安心心地料理其胄案和将作的事务来。
第五百零五章
择术为先
  第五百零五章择术为先
  乙巳,诏翰林学士王安石越次入对。
  赵顼重新开启了召问富弼那天的话题,问为治所先。
  王安石显然对此深思已久,对道:“择术为先。”
  赵顼又问:“唐太宗,何如?”
  王安石不满地说道:“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
  “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难。但是末世学者不能全盘的了解,因此以为高不可及耳。”
  赵顼脸红了:“爱卿你这是在批评我了。那祖宗守天下,能百年无大变,粗致太平,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王安石表示这个问题比较复杂,退而奏事,这就是著名的上书——《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文章首先总结皇宋立国的基础,几任皇帝的性格姿质,认为除苛政,止虐刑,废强籓,诛贪残,躬以简俭为天下先,出政发令安利元元,是立国百年而天下无事的原因。
  但是因为“人君朝夕与处,不过宦官、女子;出而视事,又不过有司之细故。未尝如古大有为之君,与学士大夫讨论先王之法以措之天下也。”
  也就是说,我朝皇帝理论水平不高,因而治理天下的管理方法,思维体系不够先进,还是原始自然状态,搞不清楚什么是事物的真正本质。
  所谓“一切因任自然之理势,而精神之运有所不加,名实之间有所不察。”
  这就导致了诸多的问题,造成“君子非不见贵,然小人亦得厕其间;正论非不见容,然邪说亦有时而用。”
  只注重人才的吸收,却忽略了人才的培养;只注重官员的科名资历,却忽略了他们的实际政绩。
  这就导致官员们“交私养望,上下偷惰;转徙之亟,难于考绩;游谈之众,得以乱真。”
  这种风气导致庸才充斥官场,能人难以提拔。
  影响到其他方面——
  农民明明负担沉重,却没有任何举措减轻他们的负担,救恤困难。
  兵士明明杂于疲老,却没有任何申敕加强训练,给将领大胆放权。
  宿卫里聚集着卒伍无赖,还是五代姑息羁縻那一套;
  国家财政毫无章法,所以皇帝虽然俭约,而人民不富;虽然勤忧,而国家不强。
  所以国家能百年无事,与其说是人事,不如说是天助!
  幸好非夷狄昌炽之时,又无尧汤水旱之变!
  “伏惟陛下知天助之不可常恃,知人事之不可终怠,则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
  上天的帮助不能永远倚仗,人事的施为不能始终懈怠,陛下,该动了!
  上书振聋发聩,引来赵顼的特别重视,明日,赵顼再次宣见王安石:“昨阅卿奏书,所条众失,卿必已一一经画,试为朕详言施设之方。”
  王安石表示这个问题更复杂,说道:“一下子是说不完的,愿陛下容臣以讲学为事。讲学既明,则施设之方不言而自喻矣。”
  王安石要差遣,天下人没有认为他是为了希图官位。赵顼顿时喜出望外,先帝累召不至的人,到我这里主动求官,这是了不得的大喜事,准!
  王安石至此,得到了和司马光同样的地位,可以开始对赵顼施加自己的影响。
  同样在这一月,唐铁头积欠账本料理明白,开始按图索骥,整顿京中财政。
  第一炮便从宗室开刀,赵宗谔监造殿宇,将一处地方换了俩名字上报,得到朝廷两次拨款,侵吞国帑万贯!
  唐介什么人,本是没理都要搅三分的台谏出身,如今铁证如山不容抵赖,加上自己在台谏的人脉,反击起来那叫一个犀利,赵宗谔顿时陷入人人喊打的境地。
  赵顼经过一年来的锤炼,如今也开始有了些演技,处处为宗室维护,表面对大臣们认软服小,实际是坐实赵宗谔“贪庸”的罪过。
  最后在赵顼的坚持下,群臣答应不再追究,不过下了赵宗谔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差遣完事儿。
  这个处罚其实相当严重,当年仁宗新丧,群臣上表曹国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曹太后坚决拒绝,直到还政撤帘,英宗亲政之后,才得以实现。
  因为宗室节度得到这个任命,便被称为“使相”,权同宰相,有举荐任命官员的资格,没了这个职衔,权力起码去掉一大半。
  天气已经渐热,苏油今日在州桥码头,为富弼送行。
  富弼摒退前来送行的朋友和客卿,将苏油招致一旁,两人单独谈话。
  富弼看着见涨的河水,问道:“明润,对介甫的政见,你是什么看法?”
  苏油说道:“与君王同道,但是主张全面更张,未免有些操切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36/16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