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校对)第133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36/1605

  先是熙、丰法度,司马光欲一切厘正,李清臣固争之,以为不可。
  苏油入相后,乞纳李清臣于谏议之列,从之。
  五月,户部李常进奏《元祐会计统计册》《元祐户部会计统计条例》,第一次将国家财计和预算规划,以及户部会计和统计制度做成文档汇编。
  两部书统称为《会计录》,虽然整整晚了五个月,但是好歹算是做出来了。
  这个真不怪李常,主要是历史欠账太多,这个进度,已经让苏油感到欣慰了。
  根据统计,宋朝在熙宁初年,国家财政收入为一亿两千万贯。
  其中国家地亩四百五十万顷,丁农两税收入为五千万贯,商税三千万贯,其余四千万贯是朝廷和皇室专营酒曲盐茶铜铁等收益。
  在此之前,这些收入全部算作国家财政收入,其中两税还多是粮食、马料、丝麻等折算而成。
  支出方面,由于四冗之故,加上连年的战争、灾荒、朝廷臃肿,黄河泛滥,一亿两千万贯根本留不住,最好的年成盈余七百万贯,而其后一般都会跟上两三年的赤字,让国库越来越空。
  到了元祐元年,情势大为好转,国家地亩增加到了八百五十万顷。
  但是丁农二税并没有翻番,这是因为南海、宁夏等地的农业优惠政策,以及给以前的青苗、市易、常平诸法买单,该免的尽数罢免,所以两税只增加到了七千五百万贯。
  但是商税却获得了可喜的增长,除了各地工商大兴,海贸大兴外,还有四通商号这个庞然大物的拆解,让宗室产业也纳入到了朝廷征税的对象当中。
  大宋到今天,光商税就高达一亿贯,远远超过了农税,丁税,成为大宋第一大税种。
  其中几处市舶司的贡献就高达六千万贯之巨,外贸出口行业,又成了商税里边的大宗。
  除去这些,其实还有皇室产业资产的盈利,这部分收益也非常可观。
  如果按照以往的计算方法,将这些也纳入国家收入的话,妥妥突破两亿贯。
  不过李常给皇家留了面子,只将谁都瞒不住的那部分,就是朝廷和内库平分的东胜洲收益纳入统计,做成一千五百万贯。
  因此总算起来,国家收入如今已经到了一亿九千万贯之巨。
  不过支出方面却并没有什么结余,根据苏油的安排,赵宋家天下,内库的收入虽然不纳入国家统计,但是苏油从高滔滔那里要来了一条保证,就是内库必须常年保持六千万贯的国家风险拨备,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作为应急基金。
  这六千万贯算是给国家经济保底之用,平时坚决不能动,剩下的的才能作为皇家产业的投资资金。
  同样的,户部也必须常年保证四千万贯的“库底”,作为应急之需,其余的量入为出,略有盈余就好。
  财政是一个流通循环的过程,全压在家里只能长霉,毫无用处。
  而这两个底库如今早就满了,这还没算作为战争拨备的封桩库、元丰库。
  所以这一亿九千万贯,基本也留不下,但是用处却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新军是一头吞金的猛兽,大宋的军人,在熙宁年间,将乱七八糟的厢军、州军、义勇、乡弓手、巡检、盐丁库丁蛮夷蕃军等都算上,高达两百万之多。
  现在这些乱七八糟的“军队”基本都被裁撤完毕,变成了生产力量,大宋只保留了新旧两种职业军队,人数减少了到了四十万。
  不过军费依旧高达五千万贯,其中新军装备马匹就花了一千万贯,剩下的还有造船造枪炮,以及新旧军俸禄。
  这里也能看出两军待遇的差别。
  剩下的支出里边,有一千万贯的官吏俸禄,一千万贯的宗室补贴,以及三百万贯新增的折冲府的警察薪俸。
  剩下的一亿一千万贯,朝廷要拿去维护各地官府,修路、防河、开水利、筑城、建学校、弥补仓库损耗、维护漕运、救灾、赈济、开矿、通海、赏赐蕃夷等诸多方面。
  这里边很多方面都是有良性产出效应的,财政支出结构已经发生了彻底改变。
  虽然同样是支出,但是元祐年的国家财政支出,和熙宁年的国家财政支出,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而且在收入实物构成方面也出现了极大的调优,大宋解决了钱荒之弊后,这些收入除了粮食部分保持不变,更多的以货币形式体现,也是这次统计预算的亮点。
  有了充足的货币流通供应,“丁银入地”这项政策才能有根基和土壤,否则就会如在明朝那般,沦为害民之政。
  现在已经有了可行的曙光。
  这还只是金字塔的最上层,民间财富从元丰改制后开始积累,远远大于这个账面数目。
  皇宋银行财务报告显示,如今大宋流通的宝钞,已经高达五亿贯,舶来钱高达一亿贯。
  赵颢在经济学院提出了一个设想,就是铜本位应当淘汰,将库铜用于国家建设,转而收纳金银,以金银本位代替铜本位。
第一千五百四十五章
金殿捉婿
  第一千五百四十五章金殿捉婿
  大宋的金银储备,自开新宋南海以来一直就在爆发式增长,苏油在宁夏算是小打小闹,扁罐椅子发现的东胜州,那才是一个金银仓库!
  两年来已经从东胜州拉回了价值数千万贯的库银,而且这个增长一时还看不到头!
  可以说,赵煦童鞋是有大气运的,接了一个华夏几千年以来,最富贵的基本盘,堪称财神转世。
  这也就无怪范祖禹不断上书,要求国家大力宣传节约,宣传俭朴,杜绝奢侈浪费之风了。
  有了这本账,整个国家的经济运行情况明晰地展示在朝廷众臣的眼前,李常靠不住,苏油负责解释阐述,花了三天时间,让群臣消化。
  然而李常的苦差事还没结束,因为朝廷接下来的投资预算又该开始了。
  虽然赵煦支持了苏油一千五百万贯河北四路发展基金,但是那些是要保证收益的,苏油毫不留情地伸手,先截留了一百万贯预算用于孙村引流工程,四百万贯用于一期铁路,还厚颜无耻地宣称本来户部第一年应当划拨河北一千五百万贯的,是陛下洪恩拨款,让户部减轻了一千万贯的负担。
  有了苏油的带头,各部和外路的大佬们纷纷起哄,开始吵嚷着明年如何瓜分这一亿九千万贯来。
  闹就好,要审批通过,就得方案亮眼,就得老实接受监督,就会有无数可供筛选的主意送到案头,就会有无数的人才脱颖而出。
  而所有人都还没有意识到的是,相权,已经被苏油偷偷从人事任免为主转化成了财政审批为主。
  这也算是另一种生产蛋糕的举动,在今后的大宋政治生活中,财政审批权,重要性其实将同样不亚于人事任免权。
  之后肯定会出这样那样的幺蛾子,那是人的劣根性造成的,但是苏油至少可以保证自己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无风无浪心情舒坦了。
  丁卯,以尚书右丞刘挚为尚书左丞,兵部尚书王存为尚书右丞。
  戊辰,贬右谏议大夫梁焘知潞州,侍御史孙升知济州。
  这事情苏油完全没有插手,属于保守派内部的窝里斗,属于高滔滔过人事任免权的瘾。
  不过事情的起因还是跟苏油有关,因为他曾经在高滔滔那里赞赏过只身凭吊王安石的张舜民。
  高滔滔觉得这人不错,懂情义懂坚持,不以朝堂风云摇摆,是个做御史的好材料。
  不过右谏议大夫梁焘作为保守党坚决不同意,乞还张舜民台职,奏章上了十多道。又于省中面责给事中张问不能驳还舜民制命,以为失职,嘲讽张问贪禄不去,不知世所谓羞耻。
  侍御史孙升也上书劾问,引用了梁焘不知羞耻等语。
  这就叫面欺同列,苏油当然不会手软,二人坐朋附同贬。
  戊申,以丁骘为右正言,以秘阁校理诸城赵挺之为监察御史。
  丁骘是保守党,自行新法即不肯为知县,宁愿折资监当几二十年,人多称之。
  赵挺之是新党,通判德州的时候希意行市易法。当时黄庭坚监德安镇,谓镇小民贫,不堪诛求。及召试馆职,又被苏轼狙击:“挺之聚敛小人,学行无取,岂堪此选!”
  赵挺之从此成为大苏、黄庭坚的终身黑,如今入了台谏,又有得好戏看了。
  不过最起码高滔滔做到了“三派兼用”,苏油也不怕人黑,因此并没有阻止这项任命。
  只要符合制度,坚决不落口实。
  秋,七月,辛亥,开府仪同三司、判大名府韩绛,以司空致仕。
  又一个老臣退出了政治舞台。
  乙卯,权开封府推官张商英,出提点京东刑狱。
  张商英的霉运还没有走完,本来完成清除河北辽人谍报网,建立起完善的情报体系之后,苏油是准备将他安置在军机处机宜厅的。
  不过军机处大佬太多,不适合低阶官员出头,张商英想走捷径,于是移书苏轼,想通过苏轼通关节进御史台。
  信中有“老僧欲住乌寺,呵佛骂祖”之语,结果不知为何这封信苏轼没有收到,却被别人拿到了,然后报告了吕公著。
  吕公著感叹新党的人的确能做事,但是这心思也的确拎不起来,特意跟苏油说张商英入台想都不要想,最后当了开封府推官。
  苏油感觉挺对不起张商英,正好河北大建,官员腐败问题开始突出,便让张商英提点一路刑狱。
  你不是想当纠核吗,那里一定能够发挥你的特长。
  戊午,以辽使贺坤成节,曲宴垂拱殿,始用乐。
  参与宴会的除了辽国使臣,还有交趾郡王李乾德,大宋西域都护巢谷,宁夏郡王李乾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36/16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