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校对)第130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05/1605

  壬寅,诏:“文彦博特授太师、平章军国重事。以门下侍郎吕公著为尚书右射兼中书侍郎。”
  又诏:“彦博一月两赴经筵,六日一入朝,因至都堂与辅臣议事;如遇有军国机要,即不限时日,并令入预参决。”
  活动在朝中的太师,不再是虚衔,这份尊荣在有宋一朝,也算是不多见。
  不过在章惇去后枢密使的人选问题上,保守派内部自己都发生了分歧。
  乙卯,以同知枢密院事安焘知枢密院事,试吏部尚书范纯仁同知枢密院事。
  给事中王岩叟表示反对:“安焘资材阘茸,器识暗昧,旧位且非所据,况可冠洪枢、颛兵柄!
  所有画黄,谨缴进。其范纯仁除命,伏乞分为别敕行下。”
  意思就是太皇太后你这一招捆绑销售是没用的,安焘做个同知都不合格,枢密使想都别想。
  因此请你将两件事情分开,范纯仁的任命我们同意,安焘的,呵呵呵……
  苏辙、孙觉、刘挚亦相继论焘不当骤迁。
  其实安焘的履历还是不错的,仁宗朝的探花,之后在干过吏部、转运、提刑、常平、外交,都还算比较出色。
  不过真的没有干过军事。
  安焘也不敢在反对这么强烈的情况下就任,因此辞谢。
  而高滔滔直接敕黄,就是将写好的诏书交给王岩叟,让他当个二传橡皮图章。
  王岩叟之前的上书,就是行使自己封还词头的权力,并且继续锲而不舍地上书:“陛下用范纯仁虽骤,何故无一人有言?盖赏贤也。
  一进安焘,则谏官、御史交章论奏,盖非公望所与也。
  臣两次论驳,窃闻已有指挥,门下省更不送给事中书读,令疾速施行。
  臣位可夺也,而守官之志不可夺;身可忘也,而爱君之心不可忘。
  陛下既重改成命,则愿差官权给事中,以全孤臣之守。”
  意思就是陛下你要绕过给事中直接下敕就是不合规矩,我在给事中位置上就有这权利,你要乱来,那就先将我移走才行。
  庚申,刘挚言:“安焘、范纯仁告命不由给事中,直付所司,陛下自堕典宪,使人何所守乎!”
  高滔滔脾气上来了,撤就撤!我要换掉你们,让中书舍人胡宗愈上!
  应该说,这一次事件,是高滔滔在稳定权利之后,开始意图扩张,伸手有点不依规矩了。
  苏油上书:“今文彦博平章军国重事,司马光除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吕公著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范纯仁知枢密院事,王韶举军机处,则朝廷格局已备。”
  “其余中书侍郎、六部尚书,枢密同知,馆阁台谏,当稍抑中旨,使臣下会议拟进,择能者而用之,庶几无失。
  斯亦为后世之美矣。”
  “后世之美”四个字,完全挠到了高滔滔的痒痒,这下听进去了。
  三月,丙辰,罢诸州常平管勾官。辛未,以吏部侍郎李常为户部尚书。
  李常和孙觉是同学,与王安石曾经是好友,王安石当年曾经要李常制置三司条例司,不可谓不重,却被李常以政见不合拒绝。
  之后因封还推行青苗法的诏书,与当时的右正言孙觉、御史中丞吕公著、赵抃、程颢、张戬、王子韶一起罢官外放。
  李常和苏轼是非常好的文友,苏辙也曾在他手下,被庇护过一年多,元丰七年李常重为吏部尚书,曾经想提拔苏轼,却被蔡确王珪所阻。
  除了苏轼苏辙,其实李常与苏油交情也不浅。
  李常少年时与其弟李布,在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僧舍读书,兄弟俩一直在不懈藏书。
  李常方十三岁时,兄弟俩就已经藏了九千卷!
  仁宗皇祐元年,李常中了进士,之后将九千卷藏书都捐献给了当地,将那个僧舍改造成大宋第一家私人图书馆,称为“白石山房”。
  到现在,白石山房已经成了大宋著名的私家教育基地——白石书院。
第一千五百零九章
程颐
  第一千五百零九章程颐
  苏轼后来还曾为李常写过《李氏山房藏书记》、《白石山房》诗。
  而苏油的可贞堂与白石山房也进行过图书复刻再版以及交换工作,两人关系由此非常密切。
  但是李常就是个文士,没有做过国家财计工作,很多人都怀疑李常能不能干好。
  有人以此问司马光,司马光回答:“使此人掌邦计,则天下知朝廷非急于征利,贪吏掊克之患,庶几少息矣。”
  这个观点苏油不赞同,但是李常做户部尚书,最高兴的莫过于苏油。
  不懂好啊,不懂才好教。
  于是苏油给李常写了一封长信,告诉他不用担心。
  户部的工作其实就是以前三司的工作,三司这么些年也出过几位能臣。
  张方平在蜀中首开新式记账法,后来引入三司。
  赵忭将国家的财务制度梳理得明晰干净;
  唐介治三司,又将复核制度搞了出来,清理了积账。
  王安石对国家财务也非常重视,将制度下到了各路。
  如今只需要核对各州府账册,加上一个预算审批制度和财务申报制度就行,不但可以加强户部尚书的权力,还可以加强管理与监督,为下一步的税制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
  还有一个现成便宜,就是太皇太后已经让折冲府将各路隐户隐田都搜检了出来,成果喜人。
  这么些年下来,大宋的隐户隐田问题又有抬头,这次共得各路隐田共计一百万顷,占全国已有耕地面积的八分之一,相当于增加了两个太湖地区耕地面积,顺带扩出隐户丁口百万。
  如今国家岁入,农税占了五分之二,仅新纳入的编户与田土,就会为国家增加岁入两千万贯!
  这就是高滔滔的巨大成就。
  摆平宗室勋贵,任用司马光吕公著等清廉官吏,稳抓大义,手段充分,高滔滔在垂帘一年之后,拿出了一份硬邦邦的政绩,如今各地已经有官员开始以“女中尧舜”称之。
  其实继任者的功绩,很多应该归功于前任,而现任者造成的问题,很多需要后任来擦屁股。
  因此“政绩”这个东西,它存在一个延迟性。
  然而事实上很多人不明白这一点,或者故意不明白这一点,这也是没法说理的事情。
  但是在高滔滔这里,别的政绩或者全是赵顼留下的,但利用折冲司扩捡隐田隐户这一条,是人家自己想出来的,连苏油都没有想到。
  不得不赞叹,堪称神来之笔。
  所以苏油在点醒李常,你这个户部尚书很好做,就是一切按照制度来办,并且在制度框架下,全力配合太皇太后在经济方面的举动。
  其实一件事就够了,就是加强对地方的监督,将各路藏着掖着的那些霉猫烂狗,都摊到阳光下来晒一晒。
  现在有了电报,有了折冲司,监督成本降到了历史最低,那就是大有为之时!
  壬申,置诉理所,许熙宁以来得罪者自言。
  这是准备给被王安石贬弃的官员平反。
  高滔滔终究还是给了苏油面子,没有坚持强行任命安焘,诏:“安焘坚辞知枢密院事,特依所乞,仍同知枢密院事,以王韶知枢密院,以蔡京提举军机处。”
  几个刺头御史给事中,保留原职。
  以校书郎程颐为崇政殿说书。
  程颐进了三道奏章,对皇帝的教育做了规划建议。
  其一就是皇帝在一天当中,应当接贤士大夫之时多,亲宦官宫妾之时少,则自然气质变化,德器成就。
  第二是皇帝身边需要随时有人,除了平日的正常课程外,还要常留二人直日,夜则一人直宿,以备访问。
  或有小失,随事献规。岁月积久,必能养成圣德。
  其三是为皇帝师、傅、保者,其德义的表现就在于让皇帝“防见闻之非,节嗜好之过,适起居之宜,存畏谨之心”。
  因此皇帝左右扶侍祗应宫人、内臣,年纪要够老,要在四十五以上,性格要厚重小心。
  然后所有人,包括皇帝自己,服用器玩,皆须质朴。
  其四是应当择内臣十人,专任皇帝学习方面事务,平日里经筵祗应,同时伺候起居,皇帝的一切事情,都要让经筵官知晓,以方便教育纠正。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05/16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