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工程兵(校对)第11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7/609

  浍或许是看出了沈兵的疑惑,就拱手回答道:
  “禀右工师,属下以为我等应先开沟引渠。”
  “否则此地便是开了只怕也无法播种。”
  沈兵点头道:
  “此言有理。”
  “可是,如果这里原本是赵国的耕地,又怎会没有灌溉用的水渠?”
  浍觉得也对。
  然后就发现其中果然有条沟渠,只是荒废久了都看不出它原有的样子。
  这时浍脸色不由一变,小声说道:
  “右工师,事情不妙。”
  “我等只怕是分到高田了。”
  沈兵一开始还不知道什么叫高田。
  浍解释后他才明白所谓的高田就在水源高处的田。
  相应的当然就有低田。
  很明显,低田要比屯高田容易屯。
  也就是说,砲师要屯这块高田还得先用陶罐从水源处一罐罐取水。
  这难度……
  果然,等沈兵和浍在两百步外找到河的时候,就发现水面要比耕地低上一步。
  苍气得脸色发白,忍不住抱怨:
  “只怕是啬夫有意为难我等。”
  “这许多高田,而我等不过百余人。”
  “如何能在农期之前屯完?”
  剺一听这话,就骂了声:
  “这厮可恶,我找他评理去!”
  刚要去就被沈兵拦下了。
  先不说去跟啬夫评理不会有用。
  沈兵发现河岸线明显有植被分层。
  也就是之前河水的高度不应该这么浅。
  换句话说,这很可能与啬夫无关。
  而是赵国的地震而大旱使水位降低导致原本的低田变成高田。
  如果是这样,那就不会是这一处这样了。
  而是其它耕地的普遍情况。
  也难怪赵国百姓会因为受灾被秦国乘虚灭国……这样的田让他们也束手无策。
第八十二章
许应
  其实为难的又何止是沈兵等人,王翦与杨端和也急得团团转。
  沈兵猜的没错,这高田问题不只是砲师一处,而是官田普遍如此。
  嬴政离开前就命王、杨二人屯田。
  王翦与杨端和原以为屯田不是什么大事,就算是大事那也是兵士的事。
  甚至对于兵士而言也不是什么大事,不过动动锄头费点力气而已,还能比上阵杀敌更难更险?
  没想到派人一勘查,就大呼不好。
  “大将军,赵国地震后紧邻旱灾。”
  “各地河水要么改道要么水量严重不足。”
  “导致大多灌溉设施无法使用。”
  “若要屯田,只怕……”
  王翦一听这话就懵了。
  王翦有过不少屯田的经验,知道这“河水改道,水量不足”是什么意思。
  他甚至知道这影响、这困难都不是人力能对抗的。
  于是赶忙叫上了杨端和同去视察,现场看了几个地方后果然如此。
  王翦皱眉叹道:
  “大王命我先行耕地。”
  “他组织粮队赶在半月前后将粟种从各地陆续运至。”
  “到时便可赶在农期之前播种。”
  “可是现在……”
  杨端和又哪会不知道这状况,他点头回道:
  “大将军所言甚是。”
  “这些耕地若能正常灌溉,那么农期之前播种并非难事。”
  “但现在大片官田都因水位降低而成高田。”
  “要人力取水灌溉……想如期播种只怕是难了。”
  其实杨端和这还是往轻里说。
  这何止是“难”,简直就是难如登天。
  分配给军队的官田大多都是高田,为数不多的低田都在百姓手里……
  这倒不是嬴政或分配耕地的官员体恤民情,而是利益使然。
  要知道官田由军队屯,而私田由百姓屯。
  军队屯田与百姓屯田的最大差别在于前者是完成任务而后者是为生存。
  为完成任务便自然求多、求快、求省力。
  为生存却是求精、求好,求高产。
  因为高产直接关系百姓切身利益,扣除粮税后也是多产多得少产少得。
  于是良田分配给百姓才有意义,分配给军队屯差不多就是浪费。
  其结果就是官田中灌溉系统能正常流水的寥寥无几。
  难题就这样交到了王、杨二人手里:
  这田怎么屯?
  用陶罐一罐一罐的取水?
  那只怕是十分之一的进度都赶不上,尤其这么做还没有多大意义……
  军队不可能整日整夜的为田取水吧?
  军队总得操练总有出去作战的时候吧?
  若出去转个十天半月回来发现麦苗都已旱死了……那还屯什么田?
  于是杨端和考虑一番,便建议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7/60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