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掉崇祯面前(校对)第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681

  就听张明伟严肃地说道:“长江以南,赋税照旧为好。因此太子到了南京之后,需要监督催收赋税及欠税,巡视农业,保证能为大明,特别是北方提供尽量多的钱粮。”
  听到这话,崇祯皇帝便开口提醒道:“先生,朕在今年元月十八,已下旨免去崇祯十二年以前全国各地所欠之赋税了。”
  听到这话,张明伟稍微愣了下,这个事情,他倒真不知道。不过回过神来,便不在意地说道:“没事,不是还有这两年的么?”
  崇祯皇帝听了点点头,又看了一下自己的儿子,才十三周岁而已,便有点担心地再次提醒道:“先生,他的年纪太小,这么重要的事情交给他,是不是儿戏了一点。”
  朱慈烺正一腔热血地准备迎接挑战,也即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对于此时的他来说,越是重要的任务,他越是开心和激动。只是没想到他父皇竟然担心他能力问题,顿时就有点不高兴了。不过他也没敢当面反驳他父皇,就是小脸一下涨得通红。
  “呵呵,陛下放心,且听我继续说!”张明伟听了,知道崇祯皇帝的想法,便微笑着回答了一句。
  他的这个话,让朱慈烺立刻又惊喜起来,带着期望之色盯着他。
  对他来说,他是太子,将来是大明皇帝。要是大明亡了,他还当个屁的皇帝!如今天降奇迹,竟然来了个几百年后的救星,父皇不惜一切礼贤下士,就连妹妹为了大明都牺牲了个人的幸福和前程。说真的,他是太想做一些有用的事情了。
  而崇祯皇帝听了之后,见张明伟如此有把握,便不再说话,只是点点头听着。
  就听张明伟继续说道:“太子此去南京,可召张煌言随驾。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他是浙江宁波府人,今年会考中举人,是个文武双全的忠臣。在原本历史上,建虏南下之后,他是保了鲁王为监国,懂大局,一心抵挡建虏,最终不屈殉国。”
  不等太子说话,他就又接着说道:“另外,我记得勇卫营的孙应元总兵在崇祯十五年三月因为孤军无援而战死。太子南下之时,最好要早点召他到太子身边保驾护航,如此,文武忠臣都有,是太子可以依赖的左膀右臂。”
  听到这话,崇祯皇帝就先急了,如今已经是三月初一,太子南下,也不是明天就能启程的。如果去晚了,少一个忠心的武将,那可是很大的损失。
  另外,孙应元和黄得功齐名,是勇卫营的总兵,崇祯皇帝是了解他的。因此,他听到张明伟这话之后,便立刻向外面喊了一声:“来人!”
  一名内侍听到动静,随即闪身而入,不用说,肯定是王承恩的人。
  “传朕旨意,六百里加急,召勇卫营总兵孙应元到应天府候旨!”崇祯皇帝那是一刻都等不了,哪怕要天亮之后,宫门开锁才能出宫,他也先下了旨意。
  内侍当然是答应一声,随后就退出殿门外了。
  张明伟等到这时候,再对朱慈烺说道:“银钱方面,除了催缴赋税之外,太子还要做一个更为重要的来钱事情……”
  听到这话时,就连边上听着的崇祯皇帝,都不由得微微伸长了一点脖子,好像这样能让他确保不会听漏一个字。
  “先生请说!”朱慈烺连忙恭敬地回应道。
  谁知张明伟却没对他继续说了,反而转头看向崇祯皇帝说道:“陛下之前不是问我,那些纪录片中那么厉害的火炮火枪,还有天上的飞机、火车能不能打造出来么?”
  一听这话,崇祯皇帝立刻想起他看到的那些“神器”,顿时,哈喇子都要流出来了。那么厉害的东西要能发明出来的话,不要说流贼了,就是建虏什么的,再多十倍,百倍,也能把他们给镇压了。
  那威力,啧啧,崇祯皇帝一想起来就非常地兴奋,便连忙点头说道:“可先生不是说以眼下的什么水平,还造不出来么?”
  张明伟听了,微微一笑道:“是还造不出来。但是这些东西能造出来的前提之一,有个最为基础的东西,就是玻璃,也就是透明琉璃。有了这个,才能点开化学这门科学技术学识中的分支。”
  说到这里,他微微一笑,又对崇祯皇帝说道:“据我所知,这时候的玻璃制品,应该还是很贵的,也很受有钱人的欢迎。因此,太子南下,烧制这个玻璃,一来可以赚钱,二来也能为科学技术学识的传播打下基础。”
  听到这话,崇祯皇帝当然高兴了。那种透明的玻璃,皇宫中也有一些,是番邦上贡的。虽然他不明白具体价格多少,但知道这个东西值钱却是没问题的。
  此时,听张明伟所说,好像他是知道怎么做这个东西,说真的,崇祯皇帝立刻露出了非常期待的神色。
  果然,就听到张明伟继续说道:“我大概知道如何烧制透明玻璃!太子可以去景德镇,用那边烧制瓷器的熟练匠人,来试验烧出透明玻璃来。这个透明玻璃不但能为我大明后续开展化学一课提供必要基础器皿,更是大明今后的重要银钱来源之一,太子一定要用心。”
  再三强调,就是要朱慈烺一定要重视。
  对于张明伟来说,作为“明末专业户”的穿越作者,他怎么可能不去了解玻璃制法。甚至可以说,玻璃制法在后世穿越小说中都是烂大街的玩意,要是不知道大概制法就有鬼了。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才更显出,越是烂大街的玩意,就对明末的帮助越大。
  玻璃这个东西,在这个时候已经有了,但是却是从泰西诸国而来,还是非常贵重的东西。
  果然听到张明伟知道怎么做,朱慈烺还没反应过来,崇祯皇帝却已经惊喜地一下握住张明伟的手,激动地说道:“先生大才,大才啊!”
  他当然知道,如果他掌握了玻璃制法,那也就等于是掌握了一座金山银山,对于非常缺钱的他来说,这简直是无法想象的惊喜。给他一个女儿,真得不要太值了!
  就只是这么一桩功劳,张明伟在崇祯皇帝的心中,就变得不知道多重要了!
  与此同时,崇祯皇帝也算明白了。张明伟之前提出把长江以北的赋税留在地方上,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有这玻璃制法可以仰仗,以解决北方赋税减少的情况。
  张明伟不着痕迹地抽出了手,然后微笑着说道:“其实这些都是科学技术学识中的基础知识,西方人因为先研究科学技术知识,他们不就早能生产玻璃了么!”
  话里的意思,又一次通过对比,强调了科学技术学识的重要。
  崇祯皇帝当然听出来了,不用说,对于科学技术学识的重视程度,就又上了一层。
  不过他还没来得及表态,张明伟就转向朱慈烺,又开了一个话题继续交代道:“太子到南京之后,可召郑芝龙儿子郑……福松随侍左右,引为心腹。”
  “可是那个郑成功?”朱慈烺听了,立刻问道。
  郑成功的事迹,在南明历史上非常显眼,因此纪录片中肯定是有说的。
  “就是他!”张明伟听了,点点头道:“郑芝龙老奸巨猾,且暮气已显,就我大明如今内外交困之际,他是绝对不会雪中送炭的。但他儿子不同,正有一腔热血报国之时,因此太子务必要收其心为大明所用。但就目前而言,可以通过他向南洋购买粮食,相信郑芝龙为了他儿子的前程,这一点还是能做的。”
  郑芝龙最后出卖大明,投降了建虏,当然是在崇祯皇帝的黑名单中。不过此时听到张明伟所说,他觉得很有道理,便立刻对儿子嘱咐道:“记住先生的话!”
  “父皇,儿臣都记住了!”朱慈烺对于崇祯皇帝的屡次提醒,有点不耐烦,总感觉把他当三岁小孩看了,因此,就马上大声地回应道。
  他在想什么,旁观的张明伟看出来了,也不点破,继续说道:“另外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在南方推广番薯种植,这种高产作物,此时应该已经在福建普及了。”
  说到这里,他转头看向崇祯皇帝又说道:“徐光启曾经上过什么甘薯疏,向朝廷推荐甘薯,也就是番薯。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好像朝廷并没有采用?”
第013章
根深蒂固的印象
  崇祯皇帝听了,稍微一愣,似乎是认真回想了一会才说道:“好像是有这么一回事,大概十来年前了吧。朕记得当时群臣皆言泽居之鱼鳖、山居之麋鹿,且有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之后才又补充道:“水稻小麦等物乃千年种植之物,如若贸然代替以甘薯,就怕饿死更多百姓。加上当时国事糜烂,因此朝廷最后定论,就没准徐卿之奏。”
  说完之后,崇祯皇帝看着张明伟,有点惊讶地问道:“先生之意,此物比起水稻小麦等物,真得要好?”
  自古以来,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印象,就是某种生物只应在某种特定地区才有,如果转移到其他地方,会受到水土、气候等制约,不是死掉,就是变质。
  崇祯皇帝刚才解释了一通,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也正是这种观念太普遍,徐光启甚至在甘薯疏的序言中就强调了这个事情,说甘薯会是个例外。然而就其结果来看,他还是没改变当初崇祯皇帝和百官的印象。加上上下都头疼流贼和建虏,没人愿意去尝试。而徐光启又在崇祯初年就去世,这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张明伟听了,皱着眉头一想,或者这事是因为朝堂之上,包括崇祯皇帝本人,都不像徐光启一样会亲自伺候农田,所以他们就只相信书上所说,没能改变他们固有的印象。
  想到这里,他不由得叹了口气,认真地对崇祯皇帝说道:“这个甘薯,是救灾的大利器啊!有可能这个时候的甘薯没有经过改良,可能没有后世的亩产高。但是,最为关键的是,这个甘薯可以不种在田里,而是在山上什么的地方,全都可以。是农田种植之外的一个有力补充。陛下要是全力推广的话,必然会少饿死很多人!”
  “啊?”崇祯皇帝一听这话,顿时大为震惊,随后就是一脸地懊悔。早知道可以不占用农田的话,说不定他当时就准了!
  大明朝最缺什么,就是缺吃得啊!如果有吃的,也不会到了如今要亡国的地步了!
  张明伟不管他有多懊悔,转头吩咐太子朱慈烺道:“你去了南京那边之后,立刻寻找种植甘薯的有经验老农,在南方诸省全力推广,不要占用农田,并记得培育优良品种。”
  朱慈烺当然也知道这个事情对于大明来说,非常重要,因此,认真地点点头道:“先生,我记下了!”
  崇祯皇帝在边上听了,也是非常严肃地嘱咐朱慈烺道:“地方官要是敷衍的话,定要严肃处理!”
  朱慈烺听了,当然又是点头。
  至于北方这边,到处都是兵灾,推广甘薯太吃力,就先缓一缓。
  张明伟接着又道:“还有一种高产作物,也不占用农田,非常适合北方种植,寒冷地带的产量非常高。叫做土豆,这个时候应该也已经从番邦传入大明了。太子到了地方,一定要全力寻找这种土豆,以便在大明能够推广!”
  崇祯皇帝一听大喜,没等朱慈烺回答,他就抢先一把抓住了张明伟的手,欣喜而又急促地大声确认道:“先生此言当真?”
  如果说他担心那个源自闽地的甘薯,在北方可能有问题的话,如今所说得什么土豆,张明伟强调在北方很合适,那就没了之前的担心,这让他又如何能不欣喜若狂呢!
  朱慈烺也很高兴,不过他随即犯难道:“先生,不知道这种土豆长什么样子,我该如何寻找呢?”
  甘薯这个东西,在闽地已经普遍,因此他不担心,可这个土豆,之前是没有任何人听说过。因此,他就有此一问。
  “我画给你看个大概吧!”
  张明伟刚说完,崇祯皇帝就立刻亲自引着他去了御案那里,还亲自拿起御笔,双手捧上。一直默默旁听的坤兴公主,也很是有侍女的觉悟,立刻去磨墨了。
  张明伟接过毛笔看了下,有点不好意思地说道:“毛笔只是在小学时候学过一点,以后都是用圆珠笔、钢笔,这个真不怎么会用,见笑了。”
  说完之后,他就在御用宣纸上开始画土豆。
  张明伟是农村出身,对于土豆番薯之类,他并不陌生。因此,他画出的土豆和叶子之类,大概有个样子。但要说多像的话,其实也不见得。
  崇祯皇帝等人,一看张明伟握毛笔的手势,他们就知道他不会毛笔字。
  但是,不管是谁,都没有一点鄙视张明伟的心思。因为他们都想着,毛笔就像刀枪,而张明伟所说得圆珠笔和钢笔什么的,就是他们在纪录片中看到得火炮一样,肯定不能比。所以,后世的人又怎么可能再用毛笔!
  画完之后,张明伟才给围观的三个人解释了一番。随后,也不知道是刚才握笔的原因,下意识地伸了个懒腰,打了个哈欠。
  一见他这样子,坤兴公主忽然回过神来,惊诧地对崇祯皇帝说道:“父皇,如今怕是已经到三更天了。”
  崇祯皇帝在张明伟打哈欠的时候,也已经回过神来了。但是,他正兴奋着呢,哪有一点睡意。不过不管怎么样,张明伟已经有点困意了,他就是再兴奋也要表示一下。
  于是,他稍微一想,便带着恭敬之意问张明伟道:“先生,不如我们抵足而眠,再谈一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68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