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到一只始皇帝(校对)第29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7/339


  楚国的灭亡,对于全天下而言,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赵括的威望猛升,七国之民,不是尊敬他,就是惧怕他,哪怕是再愚蠢的人,也不敢轻视。作为七国时代最后一位君子,作为大一统时代贡献最大的将军,赵括本身在当代的威望已经没有人能比得过他了。
  楚国的灭亡,使得一王天下的脚步又快了很多,不,不能说是快了很多,是已经站在了门口,甚至是拉开了一王天下的大门,大门背后,就是统一的曙光,能见证这样的伟业,是无数秦人都为之自豪的事情,尤其是秦国的君王大臣们,这是他们为之奋斗了数代人的目标。
  灭楚之战,也成为了将军们最后的狂欢,在这次战役里,造就了李牧,蒙武,司马尚在内的三位关内侯,以及数十位的高级爵位,就连蒙恬这样的年轻人,也因为他庞大的军功,迅速升到了高级爵位,距离关内侯都不遥远,而王翦和赵康,军功也是摸到了顶,也就是彻侯的位置。
  不过,赵括将彻侯的位置拉的太高了,只是凭借着灭亡楚国时所立下的功劳,还是欠缺了一些。不过,他们并不急,因为在他们面前,还有一个国家唤作齐国,灭亡齐国,同样还能收获一次军功。李牧成为了安武君,刚听到这个名字,赵括也是被吓了一跳,李牧这辈子怎么就是跟武安两个字过不去呢?
  蒙武受封为武功君,武功是关中内的一处县城,同时成为了蒙武的食邑,同时,司马尚受封平阳君,这是在韩地的一处食邑,皆大欢喜,李牧成为秦国的封君,心里还是有些恍惚,不过,他也很喜欢在秦国的这段时日,在秦国,他不必费尽心思的去化解庙堂里的那些阴谋,也不需要去上书君王告知是非。
  他只需要安心作战就好,没有人会吞掉他的功劳,没有人会不服从他的调遣,何况,他在这里也认识了很多的朋友,司马尚同样如此,他一直都对前来秦国没有太大的怨言,成为秦国的封君,更是他求之不得的事情,最开心的就是蒙武了,蒙武的父亲蒙骜都没有能得到封君的位置,他却是得到了,这对他来说是个很大的成就。
  他终于可以挺起后背,让孩子们成为自己这样的人。
  每次他告诉蒙恬武成侯在你这个岁数已经能击退武安君的时候,蒙恬就会反驳武成侯在你这个年纪早就是彻侯了呢!
  灭亡楚国并非难事,而治理楚国就没有那么容易了,楚国的内部太过杂乱,楚王曾经的痛苦,秦王如今是感受到了的。楚国的贵族力量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地方上差异巨大的风俗,而比起君王直接管理,不如将这些地方封出去,让贵族们管理,战时听从自己的命令,其他时候缴纳税赋,这不是很好吗?
  可是秦国当然不肯像楚国那样的治理当地,差异巨大的文化,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进行分封,秦王从有功的将士里挑选出了一批精锐官吏,将他们送到楚国来担任官吏。秦国如今的人才空缺不再那么巨大,因为李斯在接替吕不韦之后,不断扩大学室的规模,同时王翦的伐燕和赵括的伐楚,都让很多士卒拥有了爵位,他们都是官吏的潜在人选。
  加上赵括推广三老孝悌制,地方上有贤名的人可以被举荐到学室里学习,这些都是变相的提高了官吏的数量,困扰秦国很长时日的官吏短缺问题,终于是得到了一定的解决,故而在灭亡楚国之后,秦国很快就派出了大批的官吏前往楚国,充实上下的空缺位置。
  李斯跟吕不韦还是不太一样的,吕不韦对时局的掌控力强大,眼光久远,善于大方面上制定国策,而李斯就是个纯粹的实干派天才,比起说,他喜欢做,遇到困扰秦国的那些问题,他就要在短期内想出办法来解决。李斯的执行力又高,堆积了很多年的问题,在他手里得到了解决。
  赵括坐在书房内,看着面前的纸张,修修改改的,如今的官吏尚且能通过军功来提拔,可是以后要这样下去,肯定也是不行的,秦国需要很多人才,而华夏同样也是如此,目前的教育事业还是一片空白的状态,赵括想要在教育领域做出一些突破。秦国目前的教育,额,秦国没有教育。
  对,秦国要的是能打仗的军人和能耕作的农夫,不去耕作学什么文字呢?
  而这些农夫们在战场上立下军功后,要是想要当官吏,就可以自己找老师学习,秦国的学室不负责启蒙,学室负责的是普法,学室里的学子们,往往都是自己学会了文字后,来到学室里学习法律。故而,民间想要获得教育,都是通过私学的方式...秦国对教育没有限制,可是对参与教育的人却有限制。
  在国内私自教育别人文字的人,是要为自己教出来的人负责的,也就是连坐,稍不留神,你很多年前启蒙的一个孩子长大后谋反了,你也就跟着进去了....这导致秦国的教育事业一直都不太发达,赵括在来到秦国后,对学室做出了改变,在学室里安排专门负责启蒙的祭酒,想要扩大官吏规模。
  为了这一点,赵括还让李斯等人编写启蒙教材。
  可仅仅如此,尚且算不上是教育。华夏的教育事业真正起步是在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时期在首都设立太学,太学作为全国最高学府,设立各种课程,由天下的名士来教导,教出来的精英若是足够优秀可以得到官位,同时,为了增加人才储备,汉武帝还在各郡推行国学,担负着与太学一样的使命。
  赵括从后世而来,对教育系统是再熟悉不过,可是如果让他来照抄后世的教育系统,似乎有些不妥,不说别的,就是长达二十多年的教育时间,就是这个时代的人不能接受的,要知道,这个时期人的平均寿命都不到四十岁,男子三十五岁,女子三十九岁。你让他们接受教育到二十三四岁,这不太现实。
  故而一定要在后世完整的教育基础上进行改正,发展出教育事业,国家的强大就是在于他的教育,这些经过伟人亲自认证的话,都是经得起推敲的。一个国家想要强大,固然需要人才,而人才就是来自于教育,赵括想要发展出秦国的教育事业,这是一个从零开始的大事业。
  最先就是对幼童的启蒙,对幼童的启蒙当然还是可以被称为小学,由官来安排祭酒在地方设立小学,召幼童来学习文字知识,当然,学习的是统一的文字和语言,不只是学习先进的知识,还要学会做人的道理,要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大秦好少年。那这样的小学是否要收费呢?
  对于如今的百姓而言,要让他们花钱送子女来学习....这有些不太容易。在几千年后,都有读书无用论,很多父母宁愿孩子跟着自己种地放羊,都不许他们去读书,何况是在如今这个时代呢?孩子稍微长大,就要成为家里的一个重要劳动力,跟随耕作,在这样的情况,让父母付钱将孩子送进学室,不行。
  那要怎么办呢?
  赵括叫来了韩非。
  韩非很长时日都是陪伴在赵括的身边,他将赵括这个老师当作自己的家人一样看待,对艺自然也是非常尊敬,他也是赵括诸多“孩子”里比较年长的一个,艺的逝世,对韩非的打击也很大,而深知赵括与艺深厚感情的他,也是非常的担心,赵括会因此而崩溃,甚至是自杀。
  可是,赵括并没有如他所想象的那样沉迷在悲痛之中,在经历了短期的沉默后,赵括又回到了从前,依旧在为这片土地而劳累。赵括偶尔还是会开玩笑,脸上也不总是悲伤,偶尔会抱着自己的孙子,笑呵呵的给他们讲故事。跟赵康不同,赵括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影响,除却偶尔会在找不到衣服的时候大喊艺的名字之外。
  老师忽然将自己叫来,韩非心里忐忑不安,他是真的害怕,赵括会给自己交代什么事情。
  不过,他来到赵括身边的时候,赵括身边堆满了纸张,他看起来有些疲惫,可是还算健康,韩非也松了一口气。赵括看着他,忽然开口说道:“我这次将你叫来,是为了一项律法,我准备推行义务教育法。”,韩非一愣,义务教育?他并不是很能明白赵括的想法,赵括说道:“就是秦国的百姓,有义务接受教育,学习文字和语言,学习知识和做人的道理。”
  韩非猛地站起身来,皱着眉头,认真的说道:“老师!”
  “我听闻,想要治理国内的百姓,就不能让他们明白太多的道理,让他们懂得顺从才是最重要的事情!百姓们学习知识,就会产生不必要的想法,他们就不愿意听从庙堂的决定,就不愿意去做自己本分的工作...”
  “你这个封建残余!”,赵括忍不住的破口大骂,过了片刻,他又冷静了下来,他皱着眉头,站起身来,认真的说道:“愚民,愚民,唉,你说,我四处征战,平定战乱,是为了什么?是为了秦国吗?是为了政吗?”,他摇着头,认真的说道:“我是为了生活在这里的百姓。”
  “教育是国家的根本,百姓们懂得越多,国家就越是稳定,国家的基础是百姓,而不是君王...当百姓们都懂得道德,都拥有知识,他们会知道是非,有人诋毁英雄勇士,便有很多人出来讨伐他...若是百姓愚蠢,他们才会处处违反庙堂的命令,狂妄自大....”
  “我不怪罪你,你所想要的是让国家稳定下来,那我告诉你,当国内的百姓们都知道了是非,国家才会变得愈发稳定,愚民之策,是不对的,你不只是秦国的大臣,你更是华夏的贤人....”,赵括说着,看着一头雾水,还想要与自己争辩的韩非,心里却有些无奈,韩非无法理解自己,或许荀子可以。
  这不能怪韩非,韩非的主张就是国家掌控一切,而百姓更像是工具,百姓要为政府服务,而在赵括这里,政府才是工具,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庙堂出台的政策,首先要有利于民,有利于民然后才能有利于国家,所谓的国家,本质就是生活在这个疆域内的百姓而已。
  两人的想法不同,赵括又认真的说道:“军功制是不适用与和平年代的,等到天下太平,人才的选拔就要成为难题,人才的定义也不能只是会打仗啊,我想要普及教育,就是为了让国家拥有更多的人才...而且教育也不只是培养人才,还是为了培养道德,唉....我不知道该怎么给你说。”
  “总之,想要让各国的百姓成为一家人,就必须要通过教育,将他们融合到一起....要让他们知道是非,要让他们学到知识,若是将来的秦国,耕地里的农夫都能翻阅农家的书来进行耕作,那我死也瞑目啦!”,赵括长叹了一生,有些失望的看着韩非,韩非皱着眉头。
  他还是觉得,赵括的做法对秦国不利,培养人才可以,可是全面推广文化知识,就会生出很多的不听话的蛀虫,不从事耕作,整日高谈阔论...赵括也就不再强求他来帮着自己制定,他送走了韩非,就开始自己来制定。赵括非常的坚定,经过历史证明的事情是不会出错的。
  哪怕自己的举动让秦国灭亡,赵括也不后悔,当百姓们都拥有了知识,秦国覆灭了,那就说明秦国的制度的确是不符合民心的,是百姓所厌恶的,而那样的秦国,理当灭亡!
  赵括就试着来制定入学的时间,因为这个时代的孩子们较为早熟,基本上十五十六就得上战场,所以小学的入学年龄最小可以定在六岁,而受教育的时间,不能太长,最好可以控制在五年,等到最小的学生十一岁左右的时候,可以离开小学,或者参与考试,再上中学,小学的定义只是简单的启蒙教育,而中学的领域就要高深一些。
  培养比如律法,百家的思想,先进的军事理论等等的实践能力,中学的时间可以定在五年,等到五年的学业完成,他们就是十六岁,他们就可以去担任基层的官吏,这样一样,基层官吏的位置源源不断,随后就是大学,大学定在咸阳,中学毕业后不愿意去担任基层官吏的可以考大学。
  在大学就是要接受最顶尖人才的培养,从这里走出来的人,起码要具备能在郡县里担任左右手的能力。
  小学启蒙,中学培养基层人才,大学培养高端人才,这就是赵括目前的想法。
  至于学费的问题,赵括认为,义务教育要定在小学,也就是说,小学这五年,所有的孩子都必须要接受教育...学费必须要有,不然秦国的国库就要出问题,不过,可以削弱一些学费,对于家境十分困难的学生,可以给与一定的补助,而中学和大学,就是爱上不上了。
第四百四十章
穿越者指南:从园长到校长
  赵括很苦恼,因为在咸阳之内,能理解他的人并不多,哪怕是深受他影响的韩非,都不明白推广教育的用处,赵括只能独自来琢磨,在拿出了雏形之后,又不断的进行修改。自从艺离开之后,院落里就变得有些空荡荡的,赵傅因为身体的原因,赵括就让他返回自己的府邸休息,也不常来拜见。
  而善,在这些时日里,也不总是在家,赵括心里知道她出去在做什么,赵括却并没有阻止,爱情是一件美好的事情,自己不该阻拦,在最美的年纪,就应该做最美的事情。加上她母亲不在,赵括只能是既当父亲,又来做母亲,不愿意再训斥她...赵康离开了咸阳,前往会稽担任太守。
  赵康虽然讨厌读书,可是秦国选拔官吏的要求向来都是看军功,军功比什么都重要,赵康完全是有那个资格的,赵康每个月都会给赵括写信,询问他的情况,然后汇报自己在楚地所做的事情。说实话,赵括真的很为自己的儿子而自豪,赵括刚刚前往楚地,就做了不少的事情,他带着郡县驻扎的士卒,荡平了周围的贼寇。
  贼寇胆寒,都不敢靠近会稽郡。
  赵括很开心,哪怕他不在自己的身边,他也依旧开心,年幼的孙子赵修留在了自己的身边,而扶苏也常常会来拜见自己,他还将推广教育的想法偷偷的灌输给扶苏....好在扶苏成长的很快,他也有自己的想法,不会人云亦云,赵括听到他的困惑,心里就更加的开心,有主见,这是一件好事。
  赵括如今就在府邸里,很少外出,家里的装饰没有任何的改变,还是一如往常,就仿佛艺还在,艺所用的东西,他一个都没有动,他也试着去做艺平日里所做的事情,只是他做的饭太难吃,他洗的衣服不干净,他养的鸡总是在减肥....艺没有能给赵括留下太多的纪念品,赵括特别思念她的时候,就会拿出她的衣服,看着衣服,说着自己那蹩脚的情话,泪流满面。
  赵括每天还是在忙着,忙着听各地传来的消息,忙着去做一些超越了这个时代的事情,赵括并非是急着来做出什么功劳,他只是担心,有一天自己忽然离开了,自己那几千年的见识就要跟着自己入土了。而且,这样的忙碌,对他来说,可以让他少为的不那么去想艺,避免了很多的悲伤。
  只有在专心办理这些事情的时候,他才能将心里的悲伤抛在脑后,不总是去挂念。
  当他对教育有了初步的想法后,他就迫不及待的找到了吕不韦,吕不韦退休之后,就藏在家里读书,很少外出,身体状况比起从前反而是有些好转。赵括的到来,他并不意外,这些日子里,赵括总是来找他,两人就在那狭小的内室里,谈论过很大的事情。赵括这次到来,就是将自己的教育计划讲述给吕不韦听。
  他不知道吕不韦会是什么样的态度。
  吕不韦低着头,看完了赵括的所有计划,从时间到老师的提拔,到对学生们的教学,吕不韦看了许久,沉思着,问道:“这是不是有些急了?天下还没有一统,很多地方还有百姓吃不上饭,就是要推广教育,也得让天下百姓先远离饥饿寒冷...若是连肚子都填不饱,还说什么知书认字呢?”
  “我并非是要现在就执行,这只是我初步的一个想法,我并不急,就算现在不能施行,将来总是有机会可以办,对吧?”,赵括笑呵呵的问道。
  吕不韦赞叹的看着赵括,赵括的想法跟其他人都不大一样,其余大臣们所想出新的政策,就是要急着执行,来增加自己的政绩和名望,可是赵括是真正的为了天下苍生,是不是自己所办成的,会不会是自己的功劳,这都无所谓,只要能起到一点作用就好。吕不韦心里是真的很敬佩赵括。
  比起赵括,他这些年来一直为了成为圣人而奔波,这对比起来,就让他有些愧疚了。
  吕不韦认真的看着赵括的计划,说道:“有几个大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您说的学制,启蒙的学制您居然要定五年?这怎么可能呢?孩子们是要帮着做农务的,在学室里待五年,这又不是要出来当国相,这不妥,不妥,按着您的说法,小学只是要让孩子们启蒙,能认识文字,能算数,能知道一些基本道德...”
  “我觉得,小学的时间可以定为两三年,不能再长了。至于您说的学费问题,这个好解决,可以让孩子们半天上课半天耕作,或者可以建立学田,让学子们在课后时间耕作学田,自己供养自己...只要小学能承担孩子们的吃饭问题,天下父母都会将孩子送过去的,这一点您不必担心...”
  吕不韦不愧是做过丞相的人,他一眼就看出了赵括计划里的不足与空缺,两人便一同商谈了起来,从小学的制度,到中学的分开,再到课程,最后才是关于大学的问题。吕不韦是咸阳里唯一认可赵括的人,他觉得,这制度很好,让七国的孩子们从小就受到教育,让他们拥有对秦国的认同感,培养他们的爱国思想。
  让他们认识一些简单的文字,看懂律法,能进行算数,这些都是很好的。
  而中学和大学,中学在某些方面是与学室有些冲突的,可是问题不大,中学就当时启蒙之后深造,培养一批不错的年轻官吏,当然,他们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的职业,至于大学,培养学者,鼓励学术风气,培养高级人才,这个想法还是不错的,就类似稷下学宫那样,这当然很好。
  两人谈论了许久,期间又不断的进行更改,到最后,一份全新的计划书终于出现了。赵括有些迫不及待的来到了王宫,直接上书给嬴政。自从艺逝世之后,赵括的几个孩子对他的态度就有些不同了,他们不敢再招惹自己生气,敬爱有加,比以前更听话,赵括明白,他们也是害怕自己哪天忽然离开,没有再报答自己的机会。
  经历了那么多的生死离别,赵括却已经看开了,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不会死,没有人永远在你的身边,而重要的是,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发挥出无限的光芒,如何对待身边那些陪伴着自己的人。赵括并不惧怕死亡,对他来说,死亡更像是一种解脱,可是他没有寻死的想法。
  他要继续在生命终结之前做出更多的事情来,他要好好珍惜身边这些还陪着他的人。
  嬴政是被赵括所抚养长大的,这些年里,赵括完全将他当作自己的亲生儿子,甚至比对待赵康还要亲密,哪怕嬴政如今贵为天下的君王,哪怕他脸上也蓄起了胡须,哪怕他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可是在赵括的眼里,他还是个那个婴儿,伸着手,看着自己,牙牙学语。
  父子两人不能再像从前那样的玩闹,赵括也没有办法再弄哭他,可是两人的感情却没有变过。哪怕是在谈政务的事情,他们给别人的感觉也仿佛是在说家常,嬴政认真的看着父亲拿出的新方案,若有所思,他问道:“这就是您所说的教化的另外一种执行办法吧,三老所灌输的却不如这学校啊....”
  “这也是大一统所必要的,我认为可以设立一个官职,来处理这些学校的事情。”,赵括随意的说着,嬴政时不时的点着头,吕不韦和赵括两位杂家大人物拿出的方案,还是非常不错的。尤其是那些课程,让嬴政又想起了自己的过去,他忍不住的笑了起来,说道:“小学这些课程还真的是熟悉啊。”
  “父亲,这是从教导我这件事上所产生的想法吗?”
  小学的那些课程,与赵括当初教嬴政的却是有很多的相似,赵括忍不住的笑了起来,当初,他就是取代了多个科目,全方面的教导嬴政,嬴政对这些当然是熟悉的。嬴政苦笑着说道:“当初我是被您折磨的不轻,您那时让我画的地图,我现在都能画出来....可惜,扶苏他就画不出来,我都教了那么多次!”
  世界地图,其实在马服书里就有,赵括曾与邹子谈论地理天文,当时他就说了很多的天文地理概念,如世界地图,按着记忆里画出的世界地图,可能与后世不是很符合,可是大概样子还是有的,亚洲大陆,非洲,新大陆,澳洲,阿拉斯加等等...都能模糊的看出身影来。
  对于天文,赵括更是直接将地球,太阳,月球等概念也是说了出来。可是,并没有人感到震惊,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个诸子百家的时代,最后是诸子百家最后的岁月,可是学术氛围还是非常开放的,允许各种不同的学说出现,并不会吓死人,大家的接受能力非常的高。
  这才会催生出秦国这样军国主义,道家某些无政府主义,名家那样的人人平等这些说法,要是再往后一千年,再有人说这些,大概是要被族灭的,允许各种不同的思想,能接受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这才是先秦学术的魅力。这样开放的学术氛围,大概只有两千年后才又出现了。
  在这个时代,惊世骇俗的学问太多了,多到众人无论听到什么都不会觉得惊讶,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个时代出现了太多的贤人,这些贤人互相攻击,纷纷拿出自己的学问来,骄傲的给天下人展示。赵括是真的很喜欢这个时代的学术精神,在有些时候,他看着荀子的手稿,有时都能笑出声来。
  荀子平常很温和,可是一搞学术就变得有些暴躁了,开始大骂四方,在《非十二子》篇里,荀子可是将天下学者都骂了一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7/33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