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到一只始皇帝(校对)第29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2/339

  “我觉得,君王时代的历史,就会是地方与中央,君王与大臣的争斗...趋势定然是中央集权越来越强盛,君主专制逐渐走到顶峰...”
  赵括的生活总算是没有过去那么劳累了,国内有很多优秀的年轻人,都可以接替他的工作,他每天就是看一看推广的事情,跟吕不韦聊聊天,再询问战争的事情之类的。就在这期间,王翦攻占燕国,与东胡交战的事情也传开了,赵括不假思索的判断王翦一定会重创东胡。
  果然,不久后传来消息,王翦在燕地重创东胡,在杀的东胡逃出长城之后,王翦又继续追击,蒙恬和李信作为先锋追杀东胡王,到最后,是蒙恬射杀了东胡王,带回了他的尸首,而李信却因为迷路,只能将这大功拱手相送....王翦居然杀死了东胡王,这是众人所没有想到的,大概东胡自己也没有想到。
  只能说,王翦死克东胡的群狼战术,东胡的群狼战术是拉开战线打突进,而说起拉开战线,那王翦就要说道说道了,当初他跟李牧在河内作战的时候,他拉开战线打得李牧节节败退,险些就覆灭了赵国,对比李牧,这些胡人实在算不上什么...王翦指挥着各地的军队,先是挫败了那些小部落,又把他们装进麻袋里,拳打脚踢...
  最可怜的就是东胡王,东胡王本身的势力还是比较强大的,奈何,他运气不好,想要进攻襄平,一头撞上驻守在襄平的王翦主力,足足十万人的主力,追着东胡王五六万人猛捶,东胡王让各地的部落前来救援,王翦就围点打援,坐等对方送人头,最后,他将东胡的残余赶出长城之外数百里,东胡王的头都被砍了下来。
  王翦终于如意了,攻破了燕国,也抓住了王,东胡王也是王!
  这样一来,王翦终于就是凑够了自己的军功,而秦国也达到了练兵的目的,甚至还重创了一个潜在的敌人,这个教训,东胡人大概能记在心里很久的,在接下来的很长的一段时日里,他们估计都不敢看向秦国的方向了。王翦等将士们很开心,庙堂里的李斯很痛苦。
  这一次战争,让秦国多出了几百个郡县...这些郡县都需要安排官吏啊,燕国的疆域是很大的,仅次秦楚,要管理好这片地区,该需要多少官吏。李斯开始准备对当地的安抚和治理工作,只是,李斯也没有想到,好心的燕王当初效仿秦国,在燕国内培养了不少精通律法的官吏...嗯,还无偿的帮助秦国推广了律法。
  李斯心里有些感动,像这样的好人,实在是不多见了。
  要是天下多几个燕丹这样的人,该多好啊。
  可惜,楚国和齐国的君王都不像燕王那样,楚王在得知燕国覆灭的情况后,病情似乎进一步的恶化,而齐王也察觉到了威胁,让后胜来整顿军队,越整越烂...秦国以及都懒得在意这两个人了,如今的情况,他们俩就是联手,也并非是秦国的对手。值得重视的,也只有楚国的项燕。
  他先前败给赵括后,开始效仿秦国,操练军队,整顿军纪,想要迅速练出一支可以抵挡秦国的军队,据说还是有些成绩的,主要是楚国贵族也害怕了,停止了与楚王的争权行为,开始全力的帮助项燕,想要保卫楚国。
  赵括背着手,刚刚回到府邸里,就看到扶苏正哭着跟艺诉苦,扶苏看到走进来的大父,急忙举着手就来到了他的身边,赵括低头一看,看到他通红的手心,“你父亲打你了?”
  “是老师,老师打我。”,扶苏委屈的说着,扶苏如今的老师是韩非...嬴政还是将扶苏送到了韩非的身边,他对韩非很是放心,扶苏这孩子倒是不闹腾,可惜这个年纪学韩非的知识,可能还是有些难度,韩非对待学生又非常的苛刻,完全的法家风范,赵括有些心疼,可也只是嘴上说了几句。
  这孩子迟早都要成为秦国的王,要肩负很大的责任,自己就是再爱他,也绝对不能害了他。
  千万不能像齐王那样..赵括最开心的,就是扶苏身上的那种善良仁义,他比他父亲要少了些霸气,却多了些仁慈,可是他也并不愚蠢,他学东西的速度虽然不如父亲,可是也算快了。而且,他天生就有着一种能让人喜欢的气质,就跟赵括一样。张苍常常来赵括府邸里读书,扶苏非常喜欢他,还常常跟他请教学问。
  张苍这位读书狂人,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挡他读书,他读书又极其认真,甚至能忘记时间的流逝,赵括都做不到他这个地步,赵康非常的讨厌他,也不爱搭理他,反而是嬴政,与他谈了几次之后,非常的看重他,认为他一定能做出一番事业来。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王翦带着军队返回秦国,而墨家终于也将骑兵所需要的几件装备给做了出来,马鞍和马镫并不是很难,制作是很简单的,马蹄铁有些难度,因为谁也不曾做过,甚至都不曾听说过...赵括和赵康亲自前来视察这几件东西,赵康看到马背上那精致的马鞍,眼前一亮,赵括还没有开口,就忍不住的骑了上去。
  他感受着马镫,马鞍带来的全新变化,就在院落里飞奔了起来,忽又放开双手,试着站起身来,周围的那些墨家匠人都被吓了一跳,好在赵康的骑术足够精湛,完了诸多花样,也没有掉落下来...匠人们忍不住的欢呼了起来,为赵康所喝彩,只有赵括,平静的看着赵康各种秀技术,不为所动。
  赵康大笑着,从马背上跳了下来,他直直的冲向了墨家的吾滏,吾滏还没有反应过来,赵康就一把保住他,开心的叫道:“
  好啊!好啊!太好了!!”,作为一个将军,马术爱好者,没有人比赵康更清楚这几件东西所带来的变化...赵康实在是开心,开心的都有些压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吾滏一头雾水,看着面前欣喜若狂的赵康,他后退了几步,赵康又死死盯着他,问道:“您能不能给我再做出一个能射三百步之外的弓弩?”
  “我....”
  ......
  王翦返回咸阳,嬴政亲自迎接,以最高的礼仪来庆贺他的凯旋,王翦送上了东胡王的头颅,以及燕国的地图。王翦终于如愿以偿的升到了关内侯,成为秦国的宜阳君。至此,他拉平了与赵康的距离,成为了同等的存在,而且比赵康这个封君还要更加的真实,不参杂水分。
  燕国覆灭,而燕地却并没有被彻底的掌控,秦国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不过,这些都是李斯他们的事情,赵括也帮不上什么忙,赵括先是帮着墨家将骑兵三件套献给了秦王,又嘱咐秦王重视推广启蒙教材和三老制等问题,随即带着农家的一批弟子赶往了燕国,他之所以要去燕国,是因为王翦等军官告知了他燕国的情况。
  燕国的土地很多,可是产量非常的低下,不知是因为土壤的原因,还是因为作物的原因。
  在赵括的印象里,东北是产粮重地,说起中国粮仓,很多人都会下意识的想到南方地区,实际上,粮食产出最高,被誉为中国粮仓的却是东北地区,那如今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里农业水平如此落后的呢?他要去探查究竟,若是能改善这里的作物,或者说找到原因,对这里进行开发,这是很好的事情。东北地区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气候也适合耕作。
  以后若是出现土地兼并问题,那开阔的东北地区和还没有完全开发的江南地区将会是最好的出路。
  当然,赵括每次外出,也是为了要查看地方的情况,他从咸阳朝着燕地赶去,这一路上,他都在看着底层的情况,观察秦国制度下各地百姓的情况,三晋地区倒是有些好转,自从上次的战争之后,很多参与战事的赵人成为了秦国的军功贵族,在尝到了福利之后,这些人的态度好像也发生了变化。
  加上秦国推广的三老制,地方上的百姓对秦国的抵触情绪正在消散。
  赵括一路上都不敢泄露自己的真实身份,生怕影响地方政务,等到他走进燕地的第一天,他就看出了第一个大问题,人的问题,这里的土地的确多,可是这里的人也太少了,到处都是森林,空荡荡的,就好像来到了蛮荒世界那样,许久都看不到任何人类的痕迹,甚至一些地区连道路都没有。
  而好不容易看到了乡邑,看到了耕地,赵括就看到几个男子正拉着犁,吃力的在耕地里劳作。
  那犁看起来破损非常严重,而他们甚至都没有牛。
  看来,这里的潜力巨大,只要能用心发展....赵括心里想着。
第四百三十三章
谢谢你,燕丹!
  赵括去过很多地方,可是燕国,他还是第一次来,尤其是这东北地区,他更是初次到来。他本以为,作为后世的大粮仓,这里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可是当他亲自看过燕地的情况后,心里却是凉了大半截,首先,东北地区的气候差别太大,在上谷,渔阳等地区,气候还是比较正常,适合作物生长。
  可是辽西,辽东这一块土地,就有些寒冷了,气候就不适合耕作。
  这里的作物很难生长,比起中原地区的作物,抗寒能力要强一些,而收成就不太高了。气候是最大的问题,在太过寒冷的辽东等地区,耕作是不太实现的,这里的温差非常的大,而靠北的这些郡县,气候还是不错的,野草都生长的十分茂盛。赵括经过勘察和走访询问,心里认定,若是想要开发东北,只能是开发上谷,渔阳等地区。
  右北平,辽西,辽东这三郡,气候过于恶劣,只有个别地区是适合进行开发的。
  赵括确定目标,农家弟子们也在探查土地的肥力,不得不说,东北的部分土地还是非常肥沃的,常年堆积的野草森林动物的遗骸,滋养着这片土地,使得这里的土壤都不需要进行太多的改良,可土壤也不能说没有问题,正是因为土壤的肥沃,使得开垦犁地成为了难题。
  最大的问题来自于如今的技术,想要开垦犁地,就必须要有先进的农具...赵括意识到,东北在后来成为最大粮仓是有着科技的因素,如今的工业水平不足以完全开发这里。可是赵括并不失望,光是适合耕作的上谷一个郡,面积就能超过南方的数个郡,若是能开发出来,只要开发一部分,都能有不少的收获。
  只要耗费可能比较巨大,可赵括的眼界从来都不只是在当今的时代里,他看的比较久远,开发东北的好处有很多,首先,随着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自己开了先河之后,这里在将来肯定能吸引更多的目光,或许未来的东北大粮仓能提前几百年出现,这都是值得的。
  另外,这里若是能发展起来,对于边境安全所能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想想一个农业极度发达,有着数百万农民的郡县,塞外的敌人敢看向这里吗?敢来劫掠嘛?秦国的农民拿起武器就是战士,综合诸多因素,开发东北都是不错的选择。除却气候,土壤之外,还有就是水源。
  这倒是不用赵括来担心,这里的水源充足,春季积雪融水也有利于作物生长,加上气温低,害虫少,总体来说,这里的部分地区还是非常适合发展农业的,只是达不到后来的那个水准而已。不过,随着以后技术的发展,这里肯定也是能发展起来的。赵括最终还是选择了上谷渔阳这一带作为开发对象。
  刀耕火种,是这个时代的常态,而轮作刚刚有了雏形,所谓的轮作,就是按着不同的季节来种植不同的作物,这并非是赵括所点出的农业科技树,而是农家展所提出的理论,轮作技术在真正的历史线上,是在几十年后的西汉才正式被推广起来的,而出现时间正好是如今。
  后世常见的轮作有禾谷类轮作、禾豆轮作、粮食和经济作物轮作,水旱轮作、草田轮作等,而现在能实现的却不多。
  赵括脑海里思索着未来的开发地图,已经被开发起来的中原,地广人稀,水源充足的南方,土地肥沃的东北...适合经济作物的西北。粮食和土地问题是影响着华夏的最大因素,因为人口太多,故而土地分配和粮食供给容易出问题,可是华夏本身拥有的资源也是非常惊人的。
  赵括和农家弟子就开始协助当地的官吏,推广最新的农业技术,教导选种育种的办法,带动当地百姓进行开垦开发之类的事情,燕人对赵括是非常尊敬的,甚至是辽西和辽东的胡人,知道面前的这位是赵括后,那都是激动的说不出话来,赵括在当地的名望极高,甚至能与在秦国赵国的名望媲美。
  他们也愿意听从赵括的话,按着他所说的来改变,按着他所教的来做事。
  赵括虽然将开发的目标放在了北方,可是也没有放弃辽西辽东等地区,碍于这里的气候和如今不发达的技术没有办法在这里种植太多粮食,赵括提出可以在这里发展林木业的想法,林木同样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尤其是可以再生,这里的森林茂密,是适合发展林木业的。
  还有辽东的部分地区,适合发展畜牧业和矿业。
  这里是一片宝藏之地。
  赵括来到这里,也不只是探查农业,更多的还是为了查看百姓的情况,燕国的百姓,过的还行,一般人想到燕国,想到的就是大雪纷飞,穷苦潦倒,事实上,燕国的土地非常的肥沃,这里的百姓的生活还是不错的,靠着落后的农业技术和工具,他们的产粮就已经能超过一些国家了,甚至还能给其他国家送粮。
  燕国几乎都没有遇到过粮食短缺的问题,百姓们家有余粮,当然,不算辽东胡人的话。难怪辽东胡人如此欣然的接受秦国的统治,燕国完全不把他们当人来看待,赵括甚至觉得,若是各国评选人均收入,燕国可以名列前茅,因为他根本不把辽西辽东当人看。虽然这里的胡人从文化语言等方面都偏向华夏化,甚至穿着燕国的服饰,与燕人通婚...
  燕地其他地方的百姓的生活还是很不错的,他们对秦国也并没有太大的抵触,因为燕国的很多地区,都是秦开将军所拿下来的,而秦开将军是跟赵奢同时代的人...故而这里的人对燕国都没有太大的认同感,自然也就不会抵触来灭亡他们的秦国,甚至,他们还有些高兴,因为秦国的赋税更低。
  在目前的各国里,秦国的税赋是最低的,对百姓有着强大的诱惑力,其他国家即使知道,也没有办法效仿,因为秦国的国力强大,即使是很低的税赋,也能让他养活自己的军队,可是齐楚是办不到的。
  赵括在燕地待了一段时日,随后又等来了自己的老朋友,没错,董成子来了,他因为在律法方面的研究,被招进咸阳,面见了秦王,从而得到重用,因为他本身熟悉燕国文化,能力也非常不错,故而被派往渔阳担任太守,两位老朋友再次相见,而其他地方的太守,也都一一到来。
  上谷的太守唤作冯去疾,他是过去那位韩国上党太守冯亭的长孙。
  辽西的太守叫乐叔,是赵括的得意弟子,也是乐毅的孙子。乐间病死在赵国,悲痛欲绝的乐叔就没有再统兵打仗,反而是用心钻研马服书,在赵国灭亡后得到韩非的举荐,从而成为了秦国的大臣。辽东的太守唤作王绾,这位也是个有才能的大臣,深受秦王的重用。
  有着这些人来帮忙,赵括想要做什么事情都容易了很多。他在渔阳拜见了老友董成子,他看起来比以前还壮硕了不少,笑呵呵的拉着赵括走进府邸里,寒暄之后,两人聊起了对渔阳的发展计划,赵括也将自己这些时日里的想法全部告诉了他。赵括认真的说道:“这里的土地肥沃,天气寒冷,不必征伐徭役来建渠...”
  “徭役之前一定要多想想,不然容易出问题。”
  董成子认真的听着赵括说着地方上的情况,并且让官吏们记录下来。
  赵括随后又去拜见其他几位太守,并且与他们商谈对燕地的开发事务,赵括在燕地忙碌了近一年的时间,四处探查情况,安抚百姓,发动百姓开垦,迅速推广农业技术,在这期间,燕地也经历了一次秋收,在经历了一次战争的摧残后,今年的粮食产出反而要高于上一年,这就能看出制度所拥有的巨大优势。
  赵括参与了这里的开垦,耕作,收获,乃至清算,并且写出了一份关于当地风土人情,发展情况,未来趋势的信,送去了咸阳,这份信成为了后人研究燕地非常重要的参考文献。一直到了年末,燕地下起了大雪,整个世界都被白雪所笼罩,这里的雪很大,在一些地方,地面上的积雪都能到人的膝盖。
  赵括走出院落,哪怕披着厚厚的衣裳,还是能感受到那刻骨的寒冷。
  他从来没有这么冷过,或许是因为这里的问题,也或许是因为自己真的老了...赵括还是走出了院落,他想要知道燕地的御寒问题,这里的人会提前准备木柴,冬天基本都不选择出门。因为还没有棉花这类的御寒物。可是此刻是有煤炭的,早在春秋时期,煤炭就已经被运用。
  赵括依稀记得蜂窝煤,可是他不知道这是怎么做出来的,只能回去后跟墨家的人进行商谈了。
  而棉花,大概是可以去西域找吧。
  赵括觉得,自己很有必要往西域走一走,将那些自己知道的中原还没有的东西给带回来,包括棉花,各种不同的作物,瓜果之类。因为没有开通前往西域的道路,有很多东西都没有传进中原,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很多的东西,汉更是开辟了丝绸之路,赵括觉得,自己很有必要去一趟西域,将那些好东西给引进来。
  赵括在各地转了几圈,当他返回府邸的时候,他却忽然病倒了。
  大概是因为这些天在外受寒,赵括开始发烧头痛,说起来,赵括很少生病,因为他很强壮,而发烧这样的事情,也更是罕见,他忽然病倒,可是吓坏了在燕地的诸多大臣,各地的医官也是飞速前来,为赵括医治。赵括还是很强壮,在经过了几天的调养之后,他又恢复了原先的状体。
  只是,当地官吏不敢再留住他了,这里的寒冬太过残酷,尤其是对年长者而言,更是如此,故而秦王在派遣官吏的时候,都没有敢派太多的老人。要是赵括在这里出了事,谁也没有办法承担秦王的怒火,赵括痊愈之后,也没有冒着风险再出门,等到天气有所好转,秦王派来的太医已经到了。
  赵括并不想让自己的家人无端的为自己担心,正好在这里的事情也差不多办完了,其余的就可以交给地方官吏,故而他就这样离开了。
  赵括这次忽然病倒,的确是吓到了不少的人,赵括坐在马车上,看着沿路那些准备耕作的百姓,不急不慢的朝着咸阳赶去。
  秦王政十七年,历史上的这一年,秦国正式灭亡了韩国,从而拉开灭亡六国的序幕,而在如今,秦国都已经基本完成了统一,幸存的国家也只剩下了楚国和齐国。赵括的马车来到咸阳的时候,是赵康来迎接他的,赵康看起来也非常的担心,看着父亲有些清瘦的模样,他心里实在是有些担心。
  赵括病倒的事情,只有嬴政和赵康知情,其余人都不知道,这也是好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2/33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